钱学森老婆出轨:浅析以育人为主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56:31
[摘要] 贫困生问题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和学校不断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同时,却出现了许多贫困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的现象。多数贫困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本文针对贫困生受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结合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在资助过程中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提出通过以教学育人为主体的资助方式,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感,落实贫困生资助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育人 构建 
   
   近年来,在贫困助学工作上,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贫困助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诚信、感恩等品质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做好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把育人与贫困资助工作相结合,是一项重要而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由于贫困生的家境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多样的。 
   1.自卑心、自尊心与虚荣心并存 
   自卑是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物质需求的匾乏,他们担心同学因此看不起自己,形成一种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但是,这种强烈的自尊和自卑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虚荣心。为了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维护面子上的自尊,有些贫困生不顾家庭的承受能力,大手大脚花钱,不断购置衣服、化妆品,在各种聚会或者消费场所大把挥霍,表现出与现实条件不符的举动。 
   2.人际交往的闭锁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部分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很强,他们通常表现出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等特点。他们不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对班级集体事情漠不关心,把自己排除在集体之外。他们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缺乏深层次的交流。长此下去,会导致他们缺乏集体荣誉感,养成孤僻、自私等性格,甚至性情怪异,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3.依赖心理重,缺乏自立精神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以及青年一代“自立自强”意识的落后,使部分贫困学生认为,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一味等待父母节衣缩食,等待学校的生活困难补助,等待社会各界为自己提供资助,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自己却抱着“等、要、靠”的思想,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形成了依赖的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当前高校贫困助学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1.部分贫困生自身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缺失 
   在各高校不断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状况,却是令人甚为担忧。部分贫困生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表现出责任意识的淡薄,更为严重的是出具虚假贫困证明,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欠费、助学贷款成为助长消费等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的缺位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目前,大多数高校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关注甚微。有的学校将诚信教育排除在基础工作之外,有的学校在诚信教育中搞形式,走过场,随意性强, 没有把诚信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最终导致大多数贫困生道德意识产生了大的滑坡。 
   2.助学政策使贫困生产生较强依赖心理 
   首先,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基本政策是“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辍学”,但这政策缺乏激励学生上进和督促学生自立的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把“贫困”当作资本,不愿通过奖学金、勤工俭学来获得资助,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完全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成了经济贫困和思想贫困的“双困生”。其次,个别家长和学生利用国家、学校的优惠政策谋私利,欺骗学校,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挤进贫困生行列,侵占了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甚至有部分学生用助学金吃吃喝喝,购买奢侈品,铺张浪费,严重影响贫困生体系的公信力和实施效果。 
   3.高校扶贫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种种心理特点,在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身上出现拿到资助金后大手大脚挥霍的现象。有宴请同学来进行人际交往的,有购买奢侈品来满足虚荣心、摆脱自卑感的,还有谈恋爱挥霍,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更多的偏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而忽视对学生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无关系的。 
   三、构建以教学育人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1.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提高贫困生自立意识 
   近年来,勤工助学成为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手段,是避免学生产生等、靠、要等依赖心理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通过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加强勤工助学管理,进一步激发贫困生自立自强、敢于奋斗的精神。一方面,高校应创造条件,大力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使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换取资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或社会关系,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扩大资助渠道,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最后,应优先安排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并适当提高其资助报酬,将资助工作做到实处。在岗位设置上,可以将劳务型岗位与智力型岗位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2.加大奖学金力度,激发贫困生学习热情 
   第一,高校应加大奖学金力度,扩大奖学金的受奖面,从而激发贫困生学习热情,发挥资助工作实际效果。例如增加励志类奖学金的数量,通过以励志类奖学金为主助学金为辅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奖学金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和资助手段,不仅能增强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还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获得提高。第二,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科技项目、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方式,将贫困生资助体系与学生学习研究结合起来,体现资助与育人的功能。 
   3.加强诚信、感恩与自立教育,培养贫困生社会能力与责任意识 
   (1)诚信教育与助学相结合 
   近年来,为使国家助学工作能健康稳健地开展起来,许多高校正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作为重点来开展,要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例如通过开展诚信主题活动、专题报告等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应将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诚信自律的道德观。另一方面,又需要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合理的他律机制。例如,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德行情况、信用纪录、违纪情况等纪录建档,作为学生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等的依据,并随时对学生进行监督检查,对诚信守纪的学生给予利益保障,而对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自律与他律二者相互结合能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促使学生培养诚信的品质。 
   (2)感恩教育与助学相结合 
   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把该教育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学校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要让学生学会感激帮助他人,感激国家,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主动帮助他人,用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还可以通过树立感恩典型,让他们真正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来回报学校和社会。 
   (3)励志教育与助学相结合 
   励志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校应通过定期为贫困生举办各类励志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电影或专题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他们奋发图强,激励贫困生自尊、自信、自立,形成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情况和面临的艰难处境,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高校各学院的辅导员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消除消极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定期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类活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让贫困生的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疏通。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中心这个平台为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提供心理咨询,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最后,一个和谐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怀与包容能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切实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资助工作与教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激励他们在逆境中自立自强,把贫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自我激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