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民国无错:诵读经典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37:42

诸子百家名句精读

广西工学院 周瑞宣 编译

目  录

 

    孔门后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孔门后学     《孝经》

            《道德经》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庄子》

            《管子》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晏子春秋》

            《孙子兵法》

            《淮南子》

            《论衡》

            《潜夫论》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其  他

             《周易》

周    左丘明       《左传》

            《慎子》

             《尸子》

             《学记》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扬子法言》

            《申鉴》

            《盐铁论》

            《文中子中说》

    杜道坚       《文子缵议》

论语

 

学而篇 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曰:孔子说。 学:指课堂教学。 习:指社会实践。许多人将习字解释为复习练习,欠妥。  ②说:通悦,读yùe。  ③乐:快乐。  ④愠(yùn):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得了课堂知识以后适时参加社会实践,不也很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么?”

提示:

1、要特别讲清四个字:习字是羽字的一半,一片羽毛的象形,本义是雏鹰学飞,本文比喻社会实践。说字是通假字。本文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一而字表示顺接关系,后一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社会实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②习:指社会实践。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却不尽力么?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么?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进行社会实践么?”

提示:

1、注意“省”字的字音和字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

2、联系“八荣八耻”的“诚实守信”。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

译文

冉有说:礼的作用以和顺为贵。

提示

和为贵是我国当今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品质,对于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从串、从心,会意,表示一连串的心事,所以有发愁、担心的意思 。注意与犯字相区别。

译文:

孔子说:“不愁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愁自己不了解别人。”

提示:

1不已知就是不知已。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语法,叫倒装。倒装的形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种,叫宾语前置。这种语法现象必须弄清楚,以为学生今后学古文打下基础。

2、孔子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

 

为政篇 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通又。  ②而立:后世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  ③不惑:后世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才立志努力学习,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时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看得比较清楚,不致于迷惑,五十岁时才知道什么叫‘天命’,六十岁时可辨社会万象的真伪,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但都不会超越规矩。”

提示:

1、孔子这段话虽然是讲他自己,但实际上概括了人们一生中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几个阶段,具有普遍意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故:以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译文:

孔子说:“复习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提示:

1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出来的、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①罔(wǎng):无。     ②殆(dài):危险。

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无成果,空想却不学习,更加危险。”

提示:

①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②女:通汝,你。  ③知:通智,读zhì。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提示:

1、孔子的这段话对当今的学生很有针对性:一方面,平时学习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另一方面,考试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作弊,不要抄袭,要诚实。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不为:不做。

译文:

孔子说:“看到正义该做的事情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

提示:

1见义勇为一词即出于此。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讲究策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①齐:此指看齐,学习。   ②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到品学兼优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学坏的人就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错误)。

提示:

1、省是多音字,音不同,义也随着不同。

 

公冶长篇 第五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注释:

①其:四个其字都是指示代词,代

译文:

孔子说:“从前,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提示:

1、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怎样知心?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释:

①敏:指敏锐的观察力。  ②耻:形容词作动词用,不以……为耻

    译文:

孔子说:“思维敏锐、爱好学问,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提示:

1、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体现。不耻下问尤其难能可贵。

 

雍也篇 第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回: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②箪(dān):竹蓝。  ③饮:请水。

译文:

孔子说:“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请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

提示:

1、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请水,住陋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理才能平衡,事业才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优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通智,读zhì 乐(: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②乐:快乐,形容词。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以玩水为快乐,仁德的人以游山为快乐。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提示:

1、这段话中有三个乐字,读音相同而用法不同。

2、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情、各有始终,孔子在这段话中不过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一哲学道理。后人把这段话概括为一个成语见仁见智,意思是说: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和见解。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注释:

①夫: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立人:使别人立。立是使动词。  ③达人:使别人达。达是使动词。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使别人能行得通。”

提示:

1、这段话中有两个立字,两个达字,前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一般动词,后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使动词,要注意区分。

2、这段话强调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这个道理,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述而篇 第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①识:通志,记住,读zhì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不满足,教人不疲倦,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提示:

1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想明白而不能明白。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  ③隅: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明白而不能明白时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启发他,如果告诉他四个角落中的一个角落,他还推想不出其他三个角落,就不要再往下教新的知识了。”

提示:

1、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后人概括出一条成语:举一反三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不义:此指不正当的手段。

译文:

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的富贵,对我来说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一顾。”

提示:

1、此话对当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有针对意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①焉:焉字在句末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语气词,另一种是作指示代词,这句话的焉字作指示代词,表示在……里面。两种用法比较难区别,要注意。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里面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我对照他们的缺点来改正、或预防。”

提示:

1、多多学习,善于学习,这是优秀学习品质的体现。

2,在此表示约数,不是确定三个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注释:

①坦荡荡:土地平旷叫坦;水草连延叫荡,文中比喻胸怀宽广。  ②戚:从戊,叔省声。戊是大斧,大斧可以斩杀、所以有愁苦、痛苦、苦难之义。

译文:

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隘,(所以多了许多忧愁)。

提示:

1、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

 

泰伯篇 第八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注释:

①政:此指国家政务。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考虑它的政务。”

提示:

1、孔子的意思是不要越权行事,但并非不可提意见。

2、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罕篇 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①绝:克服。

译文:

孔子克服了四种缺点:“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提示:

1、这四种缺点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当以此为戒。

2、意、必、固、我四字都做动词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①逝者:此指消逝的时光。  斯:指流水,指示代词。 夫:语气词。   ②不舍:不停。

译文:

1、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提示:

孔子这两句话,感叹时光流逝,事业难成。毛主席在《水调歌头》一词中特地引用了孔子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个人都要特别珍惜时间。

 

子曰:“譬如为山,末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篑(kuì):盛土的竹筐。      ②平地:平整土地。平是动词。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山了,但是我却停下来(没堆成),这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我只倒下一筐土,但我的工作仍有进展,这是我自己在前进。

提示:

1、事业总是一步一步地做起来的,不要中途停止,也不要急于求成,所谓功到自然成

 2、后人将孔子这段话概括出一条成语:功亏一篑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注释:

①后生:年轻人。      ②焉知:怎知。焉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知将来的人不如我们这一辈人呢。

提示:

1、孔子说:后生可畏,是从推陈出新这一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来说的,表达了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青年人超过前辈是好事。但青年人如果不虚心向前辈学习,也难以进步。后生可畏,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先秦时代大国建三军,每军约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②匹夫:普通男人。

译文:

孔子说:“三军的主帅可被夺去,一个普通男人的志向却不可被迫改变。”

提示:

1、孔子强调,坚定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人,就要有这么一点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在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政府囚禁,他就在狱室内写下孔子这两句话来自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注释:

①岁:此指季节、气候。    ②然后:然是指示代词,表示这样之意,后是副词,表示以后然后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

译文:

孔子说:“季节到了最寒冷的时候,这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提示:

1、陈毅同志有诗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与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同一道理。

 

先进篇 第十一

 

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过:过分。   不及:赶不上。

译文:

孔子说:“过分如同赶不上,都不好。”

提示:

1、许多人认为过分总比不及好,孔子说,过分不及都不好,恰到好处多么不容易啊!回顾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的历程中,既吃过过分(左倾路线)的亏,也吃过不及(右倾路线)的亏,但吃亏最大的是在过分上面。再看看我们自己,吃过分不及的亏也有不少。孔子这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颜渊篇 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礼为仁。”

注释:

①颜渊: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就是仁。”

提示:

1、这是孔子对最经典、最简明的概括和诠释。孔子所说的礼,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秩序。如果人人都能注意克制自己,遵守社会秩序,就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当今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张扬个性,弊端已经出现,张扬个性与克制自己是相反相成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对学校教育来说有针对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亡:通无。     ②商:即子夏。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由上天安排。’君子做事认真不出差错,对别人尊敬有礼貌,普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君子怎么会担心没有兄弟呢!”

提示:

1、子夏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其精神本质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别人皆以兄弟待我。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

①成:成全,动词。     ②是:这,指示代词。古汉语中的是字常做指示代词,现代汉语中的是字是判断动词。

译文:

孔子曰:“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提示:

1君子成人之美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注意是字的用法和古今差异。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注释:

2        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译文:

曾参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交朋友。”

提示:

1、自古以来,交友之道多种多样,有以财交友、有以情交友、有以权交友等,唯以文交友是清高的交友。

2以文交友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路篇 第十三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注释:

①名:此指名义。     ②不顺:此指不合情理。

译文:

孔子说:“名义不正,说话就不合情理;说话不合情理,事情就办不成。”

提示:

1、名义是办事的重要因素,不可不慎,不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

①正:此指正派。

译文:

孔子说:“领导者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部下也会自然服从;领导者作风不正派,即使发命令,部下也不会服从。”

提示:

1作风正派,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见:此指贪图。

译文:

孔子说:“凡事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凡事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提示:

1欲速则不达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贪图小利不但办不成大事,而且还会上当受骗。

 

宪问篇 第十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①患:担心。  不已知:古汉语宾语前置,即不知已是宾语。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提示:

1、注意宾语前置。

 

卫灵公篇 第十五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

①让:谦让。

译文:

孔子说:“面临仁德时,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提示:

1、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仁德的好事都应当争先去做,不要谦让。当仁不让,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

①失人:错过了人。    ②失言:讲错话。    ③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却不与他谈,就错过了人;不可与他谈话却与他谈,就讲错了话。聪明人既不要错过人,也不要讲错话。”

提示:

1、该说的不说,就错过了机遇,可能铸成终生遗憾;不该说的说了,就会误事,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孔子又曾说敏于事而慎于言。俗话说:祸从口出饭乱吃得,话乱讲不得。孔子这段话中的不可与言,是指有些内容不该讲的就不能讲,并不是什么话都不可与言

2、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

①志士仁人:此指一切为国为民而牺牲的人。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用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提示:

1、孔子杀身成仁的话两千多年以来不知鼓舞了多少志士仁人为国为民英勇赴死。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到现当代的许多革命烈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注释:

①器:工具。

译文:

孔子说:“各行各业的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搞好自己的工具。”

提示: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注释:

①忧:忧患、困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提示:

1远虑近忧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是人立身处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两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释:

①躬:亲自。  自厚:即自厚责,省略了一个责字,因为后面有薄责一词,所以前面的责就可省掉,这种修辞方法叫蒙后省

译文:

孔子说:“自己责备自己重,责备别人轻,就可减少怨恨。”

提示:

1、当代社会强调与他人合作。怎样合作?责已重,责人轻,或者说多做自我批评,就会减少怨恨,增加诚信和友谊。这也是立身处世的一种重要方法。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注释:

①诸:是之于两字的合音,包含之于两字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办事靠自己,小人办事靠别人。”

提示:

1、孔子的意思,并非拒绝外界的一切帮助,而是说,凡是主要靠自己,不要依赖别人。就一个国家来说,主要靠“自力更生”;就日常生活来说,求人不如求己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注释:

①以:因为。   言:此指阿谀奉承之言。  举:此指表扬、推荐、提拔。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说的话顺耳、听起来舒服就提拔他,也不因为某人与自己有仇怨,就不听他的正确言论。”

提示:

1、孔子在此提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原则,这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就普通老百姓来说,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孔子的教诲也应牢记在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①施:强加。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提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很重要的做人原则。如果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接受了孔子的这两句教诲,必定会减少许多犯罪事件和违纪违规事件,人际间的关系,必定会更加友爱与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释:

①小:小事。

译文:

孔子说:“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提示:

1、孔子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

①是:指示代词,。要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相区别。

译文:

孔子说:“有错误却不改正,这就真错了。”

提示:

1、过而能改是美德。将相和中的廉颇就是过而能改的典范。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

①无类:不分类别。

译文:

我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进行教育。

提示:

1有教无类是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要进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季氏篇 第十六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注释:

①色:此指女色。     得:此指贪图名誉、地位、财货等。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少时身心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精力正当旺兴,要警惕争强好斗;老年时身体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提示:

孔子说的三戒,可供终生之用。少年戒色,在当今早熟 现象严重,色情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尤其有针对意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

①色:此指脸色、表情。     ②难(nàn):此指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考虑是否听清楚了,面露表情的时候考虑是否温和,对人表态的时候考虑是否恭敬,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诚实,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勤快,遇到疑问的时候考虑是否向专家请教过了,愤怒的时候考虑将会带来什么后患,得到利益的时候考虑是否合符正道。”

提示:

1、九种思考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也是为人处世的九条基本原则。为了说清楚,孔子把他分开来讲,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这九条常常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阳货篇 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

注释:

①性:本性。     ②习:习惯。

译文:

孔子说:“初生的人本性大致相同,后来由于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很大了。”

提示:

1、孔子认为,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原理,对于小学生、中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请对照、检查自己,看看有哪些好习惯,有哪些坏习惯。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注释:

1        涂:通途,读tú。

译文:

孔子说:“在道路上听到一些传说就到处传播,这是仁德要舍弃的作风。”

提示:

1道听涂(途)说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没有调查清楚,都不要乱说乱传。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注释:

①无所用心:没有用心的地方。指什么事都不想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饭,什么事都不想干,这种人真拿他没办法。”

提示:

1、这是对懒人的批评。天下最无用的人就是懒人。

 

子张篇 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①仕:作官。

译文:

子夏说:“官员中的优秀者要进修学习;学生中的优秀者将来可以做官。”

提示:

1、仕,是指做官。做官应当为人民服务,而不要专为个人谋私利,不要做贪官。只要把这个前提摆正了,仕而优则学是好事,学而优则仕也是好事。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释:

①食:指日蚀、月蚀。     ②更:改。

译文: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有过错,世人都可看见;改正了过错,世人都可仰望。”

提示:

1知错能改,也是一种优秀品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注释:

①时:此指农耕的季节。    ②胜食:吃不完。    ③数罟(cù g?):细蜜的网。     ④斧斤:斤字就是大斧的象形,本义是斧,所以斧斤两字同义,就是斧头。时:季节。

译文:

不违误农耕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蜜的网不撒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用不完。

提示:

1数罟不入洿(wū)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表现了孟子的环保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光荣传统。当今实行休鱼封山的做法,就是这种光荣传统的发扬。对大自然的资源绝对不能采用杀鸣取卵的方法来掠夺。

2、孔子轻视农业生产,孟子注重农业生产,就这点来说,孟子比孔子进步。

 

五十步笑百步。

(二)率兽而食人。

(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四)缘木而求鱼也

注释:

①俑(yǒng):陪葬的木制人或陶制人。      ②缘:攀登。

译文:

(一)逃跑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一百步的人。

(二)(你用供人生活的粮食饲养那些不必要的禽兽),这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

(三)第一个制作木偶来陪葬的人,该不会绝后代吧!

(四)爬到树上去捉鱼,(白费力气)。

提示:

1、孟子这四句话都是针对梁惠王说的,后来成了四句成语。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一样,都是逃跑,逃跑五十步的人有什么资格讥笑那逃跑一百步的人呢!后来用这个成语比喻那些同样存在某些缺点或错误的人。率兽食人主要是批评贪官污吏。始作俑者比喻开头的人。缘木求鱼比喻做事搞错了大方向。

 

公孙丑章句上、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注释:

①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伟大、刚强、正义,无所畏惧,充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胸中的浩然正气。

提示:

1、孟子这句话,千百年来鼓舞着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一个人,在面对着许多诱惑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善养浩然正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注释:

①端:开始。

译文: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羞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辞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

提示:

1、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美好品质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人人皆需具备的。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天时:时令、气候;也指政治形势。  ②地利:地形、地势。    人和:人民的拥护。    ③得道:为人民办好事,行仁政。    

译文:

(一)时令或政治的优势不如地形和地势的优势,地形和地势的优势不如人民拥护的优势。

(二)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君子的美德没有比与人友好更重要的了。

 

提示:

1、这三段文字后来分别成为三条成语,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人为善

 

滕文公章句上、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淫:过份。     ②移:此指改变志向。

译文:

富贵不能过份,贫贱不能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可称得上男子汉。

提示:

1、这是孟子的名言,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引用这段话来说明共产党员应具备的修养。

 

离娄章句上、下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释:

①道:此指法则。

译文:

所以诚实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则;追求诚实是人类的根本法则;用最大的诚意却不能打动他人,是没有的;不用诚意却能打动他人,也是没有的。

提示:

1、孟子强调诚实,八荣八耻也强调诚实。自古以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商品经济时代,诚实尤其可贵。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注释:

①为:做。

译文:

一个人,有的事要暂时放下不做,然后才能干该做的事。

提示:

这是思维、处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释:

①恒:永远。

译文:

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

提示:

1、孟子对孔子的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孟子这段话,可当作为人处事的根本修养。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释:

①私妻子:私,形容词做动词用,偏爱。 妻子,指老婆、孩子。  ②从:通纵。  ③戮()此指羞辱。   ④很;狠。  ⑤危:形容词做使动词,使……危

译文:

世俗说的五不孝是:四肢懒惰不养父母,一不孝。下棋好酒不养父母,二不孝。贪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养父母,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羞辱,四不孝。好勇斗殴,使父母遭受危难,五不孝。

提示:

1、此五不孝,儿女足可引以为戒。尤其是私妻子而不赡养父母的现象在当今社会里常常可见,俗话说娶了媳妇丢了儿,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万章章句上、下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注释:

①莫:无定代词,没有……事   亲:此指父母。

译文:

孝子孝到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孝了。尊敬父母达到极点,没有比奉养天下的父母更大的尊敬了。

提示:

1、孟子关于孝的解释,在此表现出最崇高的境界: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

 

告子章句上、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①得兼:同时取得。

    译文:

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样不可能同时取得,就舍鱼取熊掌。生,是我想得到的,义,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样不可能得到,就舍生取义。

提示:

    1舍生取义是孟子的名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意思都一样,都是指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生命。孔、孟的话,古往今来,鼓舞了许许多多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为国为民而英勇献身。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①是人:这个人。是字是指示代词。  ②苦:形容词做使动词,使……..。③劳:使动词,使……..。  ④饿:使动词,使……..饿     ⑤空乏:此指贫穷。使动词,使……贫穷    ⑥所以:表示用……方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不同。

译文:

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饿瘦,使他贫穷,使他做事总不顺利,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意志经受锻炼,从而增加他的才干。

提示:

1、这段话是孟子的名言。刘少奇同志曾将这段话引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

2、当今的小孩生活优裕,娇生惯养,没有经受磨难,所以 心理脆弱。应当让他们牢记孟子的话,把艰难困苦当作锻炼自己的好学校

3、这段话中有好几个使动词,要注意。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注释:

①心:此指人的思维器官。古人误以为心脏是思维器官,不知大脑才是思维器官。

译文:

心是用来想问题的,多想问题就有收获,不想问题就没有收获。

提示:

1、孟子提倡多想问题。多想出智慧。毛主席曾在他的著作中引用心之官则思的话。

 

尽心章句上、下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注释:

①不可以:不能够。 无耻:指不知耻。

译文:

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耻,是真正的无耻。

提示:

1、后世常说无耻之徒,来源就是孟子的这三句话。

2、注意前两个无耻的含意与后一个无耻的区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穷:此指处境艰难,官场失意。  ②达:此指处境顺利,官场得意。

译文:

处境艰难、官场失意的时候要能独自保持美好的品德;处境顺利、官场得意的时候要多为天下人办好事。

提示:

1、这是孟子的名言。一个人,穷时独善其身,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或违法乱纪的事不容易,达时能兼善天下,不谋私利、不做贪官,也很不容易。

2、注意这段话中的不是没有钱、不是的意思。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注释:

①无故:无灾祸。  ②怍(zuò):义同愧。

译文:

君子有三种快乐。……父母都在,兄弟无灾,这是第一快乐。抬头不愧对天,低头不愧对人。这是第二快乐。招收天下的优秀人才来教育他们,这是第三快乐。

提示:

1、教师唯求此三乐而已,别无他。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注释:

①社稷:此指国家。

译文:

人民最重要,国家第二重要,君不怎么重要。

提示:

1、这是孟子关于人民、国家、君主三者关系的重要名言。集中地表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中光辉的亮点。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似可溯源到孟子的民为贵

 

 

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位:名词做动词用,表示各自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译文: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就生长出来了。

提示:

1致中和是中庸的根本思想。我们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也含有中华民族致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

2、《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注释:

①强哉矫:矫与强同义,哉表示语气。

译文:

君子以和谐的态度待人处事,但不随波逐流,放弃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君子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才是真正的刚强。

提示:

1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因素。可见,中庸之道也讲究原则,讲究刚强。往时批判中庸之道和稀泥不讲原则不讲斗争是不对的。

2、我们在社会和国际交往中常说的中立一词,即出看《中庸》的这段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注释:

①知:通智,读zhì

译文:

努力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去做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

提示:

1、参见孟子关于人不可以无耻的话。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注释:

①豫:通预,先作准备。

译文:

不论做什么事,早作准备就成功,不早作准备就不成功。

提示:

1、这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

①笃():此指忠实。

译文: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白地辨析,忠实地执行。

提示:

1、这是《中庸》的名言,对古往今来所有的读书人都适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百:数词做动词,表示做一百次。   ②千:数词做动词,表示“做一千次”。

译文:

别人一次能做到,我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我做一千次。如果真能按照这个办法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会变聪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刚强。

提示:

1、这就是勤能补拙的道理。这段话特别适用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

①明明德、阐明光辉的德性。第一个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②亲民:爱民。亲,形容词作动作。  ③止:达到。

译文: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阐明光辉的德性,是爱民,是使自己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提示:

1大学是指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我们今天的读大学大学

2、《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释:

①止:此指要达到的目标。 定:坚定的志向。

译文:

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就能立下坚定的志向。立下坚定的志向以后就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以后就不会浮躁。不浮躁就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就会出成果。

 

提示:

1、这段话概括了天下所有做研究工作的人的心理历程。这段话中所强调的对当今的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意义。当今青少年有一常见的毛病,就是浮躁。浮躁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胖(pán):舒坦。

译文:

钱财可以修饰房屋,品德可以修饰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自身舒坦,所以君子必须使内心诚实。

提示:

4        这段话是因果倒装,因为内心诚实、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心广体胖,德能润身。

5        “心广体胖后来成为一条成语。注意胖字的读音。

 

修身在正其心。

(二)齐其家在修其身

(三)治国必先齐其家。

(四)平天下在治其国。

注释:

①齐家:管家。

译文:

(一)修身就是端正自己的心。

(二)齐家就是管好自己的家。

(三)治理国家先要管好家庭。

(四)平定天下就是治好国家,

提示: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读书人的四项主要任务。正如明朝顾宪成给东林书院所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可着重选读以下的文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认识明确;使自己认识明确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究事物的原理以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以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修养自身道德,修养自身道德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整治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

 

孝经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释:

①所由生:指产生的地方。 所字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

译文:

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要从孝开始。

提示:

1、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人类各种各样的优良平德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他还会爱身边的同志吗?他还会爱自己的家乡吗?他还会爱自己的祖国吗?这种人,连最起码的良心和人格都没有,如果再有抗日战争,第一个报名当汉奸的人就是他。所以,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开始。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反思,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不可弃,这也是一种进步。

2、我们的祖先造,左边是孝,右边是手执教鞭,所以教的本义就是教育小孩行孝,体现了“教之所由生”的道理。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

①终于立身:指孝的最终归宿是修身处世。

译文:

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侍奉君为继续,以忠孝两全为修身处世的归宿。

提示:

1、这一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意思是说;孝道,最初是侍奉自己的父母,但这只是狭义的孝道,还要继续扩大,将孝敬父母扩大到忠于国君。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孔子所说的忠于事君,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忠于祖国,孝道的归宿,或者说最高境界,就是孝父母,爱他人,忠于祖国。

过去和现在许多人把孝理解为仅仅是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不对的。

2、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历经磨难而不分裂,不断层,这强大的凝聚力就是一个孝字。

 

 

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注释:

①亲:此指父母。    安之:使之安。

译文:

父母活着的时候,使他们生活安乐,父母死后,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享祭,因此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所以圣明的君王用孝道治理天下。

提示:

1、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民行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古代的封建王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曾经出现了辉煌的时代,如汉武帝时代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在我们当今的时代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千万不要丢弃。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注释:

①所以:这里的所以表示用……办法………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因为……所以……的性质不同。

译文:

教人孝敬父母,所采用的办法是孝敬天下人的父母。

提示:

1、只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算孝,同时孝敬天下人的父母才算孝。这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

 

道德经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注释:

①莫: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人没有……事物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别。此两句中的性质相同。  ②咎(jiù:凶险。

译文:

没有哪一种祸患比不知足更大了,没有哪一种凶险比贪得无厌更厉害了。

提示:

1、俗话说知足长乐知足,并不是不要奋斗和进取,而是指只取自己本份的东西,不贪非份的东西。”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注释:

①所倚:所字加动词倚构成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表示所倚的地方。下句所伏也是所字结构。

译文:

灾祸啊,幸福就倚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就伏藏在它里面。

提示:

1、老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间祸福,指出祸中有福,福中有祸,即所谓因祸得福坏事变成好事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等等,都是这个道理。也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当今的学生总体来说生活都很幸福,这固然是好事,但缺少艰苦生活的锻炼,也是坏事。所以,老师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磨练自己。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①成:建立。

译文:

圣人始终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建立伟大的功绩。

提示:

1、这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注释:

①上善:此指最崇高的品德。   ②善利:长于利。此句的善字是形容词,前一句的善字是名词。

译文:

最崇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长于给万物恩惠却不与万物争利。

提示:

1、老子打了一个非常生动、洽切的比喻:上善若水。如果人人都学习水的品德,天下自然和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水的品德。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①莫:无定代词,表示没有……的人。   ②咎(jiù)此指灾祸。

译文:

金玉满堂的富贵生活,没有哪一个人能永远保有。富贵的人骄傲自负,自己给自己招来灾祸。大功告成之后归隐田园,这是自然规律。

提示:

1功成身退的成语出在这里。

2功成身退的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注释:

①强:此指战胜自己最难,所以说

译文: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更聪明。战胜别人的人靠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最刚强。

提示:

1、成语自知之明就出在这里。

2战胜自己最难,这是至理名言。许多英雄人物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却不能战胜自身的缺点,以至铸成大错。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注释:

①枉:弯曲。  ②洼:低陷。  ③敝:旧。

译文:

委曲反能保全,弯屈反能伸直,低陷反能满盈,敝旧反能出新,少取反而有得,贪多反而迷惑。

提示:

1、老子列举了六对互相转化的矛盾,充分体现了老子思想的辩证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①累土:同垒土

译文:

多层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地垒成的。遥远的行程,从第一步开始。

提示: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道法自然

注释:

①道:此指宇宙天地人生万物运行的规律。

译文:

道效法自然。

提示:

1、这是理解老子《道德经》的一把钥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注释:

①道:见前文注释。 无为:指不故意作为。

译文:

道不故意做作,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道所做。

提示:

1、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天网恢恢①,疏而不失。

注释:

①天网:天道。 恢恢:宽广无边。

译文:

天道宽广无边,稀疏但不遗失。

提示:

1、老子说的天网,即天道,本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今人多将天网恢恢比喻国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注释:

①莫:无定代词。下句莫字也是无定代词。  ②而:转折连词。

 

译文:

天下的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坚的力量没有比水更厉害的,因为天下万物没有哪一件能代替水的柔弱。

提示:

1、天地间水的力量最大。水可以造出生命,滴水可以穿石,水可以冲决一切阻碍,也可以移山填海……但水无形,是最柔弱的东西。老子多次举水为例来说道,可知他对水德的推崇。

 

荀子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注释:

①傅:师傅,与师同义。

译文:

国家兴旺,就尊师重教。国家衰败,就轻师废教。

提示:

1、这是致理明言。文革期间老师被打成臭老九,全国停课闹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成为阳光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人们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此可知,是否尊师重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事,而且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表徵。

 

(一)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三)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四)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五)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

(六)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

(七)盗名不如盗货

(八)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九)悍戆好斗,似勇而非。

(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十一)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注释

①更:改变。  ②何觉时:何时觉悟。   ③涅:可染黑色的矿物。

译文

(一)前面的车已经翻倒了,后面的车还不知道改道行驶,何时才觉悟。

(二)蓬草生在青麻中,不用扶持自会长直;白沙掉在涅水中,与涅水一样黑。

(三)君子用良言送人,小人用钱财送人。

(四)对别人说几句好话,别人就感觉像布帛一样温暖;对别人说几句坏话,别人就感觉像矛戟一样刺伤内心。

(五)对君要讲究臣下的礼节,对同乡要讲究长幼的礼节,对老师要讲究学生的礼节,对朋友要讲究谦让的礼节,对年轻、对地位低下的人要讲究宽容的礼节。

(六)君圣明臣子忠诚,这是国家的福气。父母慈爱,儿子孝顺,丈夫守信,妻子守贞,这是家庭的福气。

(七)盗名的人比盗货的人还要坏。

(八)很难向井底之蛙讲述畅游东海的快乐。

(九)粗鲁好斗,表面勇敢,其实并不算勇敢。

(十)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蓝草更蓝。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十一)山中有玉草木繁茂。深水有珠崖岸不枯。

提示

1 以上共集《荀子》名言十一句,其中形成成语的有前车之鉴三句好话暖人心欺世盗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中是指示代词,代青这种染料,于蓝中的是介词,表示从……之中青于蓝也是介词,表示比……之意。

3第十一句比喻内涵纯洁,外表优秀。

 

墨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注释

①兼相爱: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

译文

如果能使天下的人都互相友爱,使国与国之间都不互相攻伐,家与家之间不互相扰乱,也就没有盗贼,君父慈,臣子孝,若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天下自然太平了。

提示

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即人人相爱,反对战争。他在《非攻》一文中说:今至大为不义,功国,意思是说,天下最不义的、最罪恶的是战争。当然,墨子没有区分战争的性质,也是一个缺点。

 

 

庄子

 

 

(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二)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三)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注释:

①醴():甜酒。  ②白驹:驹是马,白驹比喻阳光。  ③凫():野鸭。

译文:

(一)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甜蜜。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所以能长久。小人之间的交往甜蜜,所以翻脸不认人。

(二)长期与贤人生活在一起,就少犯错误。

(三)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好像阳光照射空隙一样,转眼之间就没有了。

(四)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的认识是无限的。

提示:

 

君子之交讲情义,所以能长久;小人之交讲钱财,所以翻脸不认人。这段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君子之交淡若水

 

管子

 

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注释:

①和:和谐。

译文:

君主与臣民不和谐,即使表面安定,也一定会发生危机。

提示:

1、这段话古代指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当今则可理解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注释:

①计:计划、打算。  ②莫:无定代词。以下各句的莫字都是无定代词。

译文:

一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五谷更重要的了。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树木更重要的了。一辈子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了。

提示:

1、这段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善人者人亦善之。

注释:

①善:形容词作动词,指善待他人。

译文:

善待他人的人,他人也善待自己。

提示:

1、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这个道理。

 

 

吕氏春秋

 

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

注释:

①时:机遇。

译文:

一个人虽有智慧但没有好的机遇,也不能建立功业。

提示:

1、不但是一个人,即使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也要善于抓住机遇。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注释:

①弗():不。悖(bèi):乱。

译文:

治国没有法制就乱,死守过时的法治不变也乱。乱就不能保持国家的安定。时代在变化,法制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提示:

1、《吕氏春秋》的治国方略与《韩非子》的治国方略大致相同,都主张以法治国。《吕氏春秋》在这里特别强调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现今强调与时俱进,这道理古今是相通的。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注释:

①期:希望。  ②莫邪():古代名剑。  ③骥、骜(áo):千里马。

译文:

好剑只希望它能砍断东西,不希望它一定是莫邪,良马只希望它跑得快,不希望它一定是骥、骜。凡是能建立功劳的都是千里马。

提示:

1、不管是什么剑,能砍断东西的就是好剑,不管是什么马,能跑得快就是好马;不管是什么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古今名言,一理相通。

 

(一)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二)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注释:

①益:更加。  ②假:此指学习。  ③竭泽:把池塘里的水全部弄干。竭是形容词做动词。 渔:捉鱼,动词。

译文:

 

(一)善于学习的人,是学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二)把池塘里的水弄干捉鱼,怎么会捉不到鱼呢,但明年就没有鱼了。

提示:

第五段文字体现了古人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很宝贵。“竭泽而渔”

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晏子春秋

 

(一)华而不实

(二)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三)君子居必择邻。

注释:

①华:通花。 实:结果。  ②莫:无定代词。

译文:

(一)开花不结果。

(二)衣服没有比新的更好,人没有比旧交更好。

(三)君子安家要选择好邻居。

提示:

1华而不实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古有孟母择邻的故事。

 

孙子兵法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①善之善者也:好中最好。 屈:使……屈。

译文:

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却能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

提示:

1、孙武讲的是战争,但推而广之,也可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其他事情上去。

(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二)以近待远,以逸待劳。

(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四)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注释:

①奇:奇计,即出奇制胜

译文:

(一)避开敌人进攻的锋芒,在敌人懈怠思归时才打击他。

(二)凭近距离对待远来之敌,用休整已毕的军队对付远来疲劳的军队。

(三)在敌人没有防备时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进攻。

(四)深知对方和自己军情的人百战不败。

(五)作战没有固定的公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法取胜的人叫做“用兵如神”。

提示:

1、以上集《孙子》名句五条,既可用在战争,也可用在其他社会事务。

2、这五条名言中形成的成语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出奇制胜用兵如神

 

淮南子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受厚禄,三危也。

注释:

①厚禄:优厚的待遇。

译文:

天下有三种危险:品德不好却很受宠爱,这是第一危险;才能低下却身居高官,这是第二危险,没有大功却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第三危险。

提示:

1、这三种危险当今许多人不以为忧,反以为喜,令人叹惜。某些党政干部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往往栽倒在这三种危险之上。《淮南子》的这段话,真可为后人之鉴。

 

(一)视死若归。

(二)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三)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四)物盛而衰,乐极生悲。

(五)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

(六)人以类别,物以群分。

(七)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八)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九)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

注释:

①庙堂:此指朝庭。  ②国:此指地方。  ③讳:忌讳。

译文:

(一)把自己的死看作是最有意义的归宿。

(二)与其在河边老想着捕鱼,还不如回家织网。

(三)话不要乱讲,事不要乱做。

(四)事物极盛的时候就开始衰落,快乐到极点时就会产生悲哀。

(五)在朝庭上决策,在遥远的地方取胜。

(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按不同的类别来区分。

(七)志同道合的人千里相随不分;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使互相住对门,也不往来。

(八)不能用地位的高低来评伦是非。

(九)走到这个地方就要按这个地方的风俗办事,进到某人的家就要回避这家人的忌讳。

提示:

1、上引十二段话分别形成了如下成语:视死若(如)归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织网乐极生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入乡随俗

 

论衡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

注释:

①蓬:蔓生的野草。  ②缁():黑色。

译文:

蓬草生在青麻中,不用扶持就会长直;白纱放进黑色的染料中,不用操作就黑了。

提示:

1、青麻茎直,所以可使蓬草长直,缁色黑,所以可使白纱变黑,王充打这两个比方是要说明环境对人善恶品性的重大影响。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注释:

①遇:机遇。

译文:

做大官的不一定才德优秀,只不过他的机遇好罢了;做小官的也不一定才德不好,只不过他没有好机遇而已。

提示:

1、一个人的才德如何,不能以官职大小高低来论断。

 

潜夫论

 

忠臣必待君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

注释:

①察主:即君。

译文:

忠臣良吏必须遇到贤明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提示:

1三顾茅庐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将明君理解为好上级,这道理也适用于当今社会。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注释:

①征怨:招致仇怨。  ②贿:财富。

译文:

子孙如贤,不依赖财富多,如果不贤,财富越多子孙越招仇怨,所以说:“品德不好但财富多就是祸根。”

提示:

1、当今有些父母只重视为儿女聚财却不重视教育儿女,便为儿女日后埋下祸根。对儿女们来说,品德与才能比财富更加重要。

 

 

 

世说新语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注释:

①多子:指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果,无人采摘。

译文:

李树长在路边,树上却有许多李子果,无人采摘,这李子果必定是苦李。

提示:

1、这是很有名的推理故事。

 

(一)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二)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三)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四)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五)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注释:

①桑榆之光:指日落时的余光。

译文:

(一)用小人之心来推测君子之心。

(二)这小伙子从管中观察豹子,有时也可看到豹子的一片斑纹。

(三)日落时的余光按理说也照不远了,但希望明天早晨的朝阳按时出现。

(四)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多危险呀!

(五)夜光珠不一定要产在黄河,巴掌大的美玉不一定出在昆仑山。

提示:

1、所引五段文字出了四个成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管中窥豹桑榆之光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

 

 

颜氏家训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注释:

①慈:爱。

译文:

父母威严又慈爱,子女便会戒惧谨慎并有孝心。

提示: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屋檐水滴在原处,怎样做父母?严慈二字而已。

 

(一)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二)幼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注释:

①颜色:此指脸色。

译文:

(一)看一个人的脸色,就知他心中的喜怒。

(二)青年人好学,如朝阳东升;老年人好学,如点着烛火走夜路。

提示:

1、俗话说:出门看天色,看人看脸色这是经验之说。

2、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秉烛夜行比喻抓紧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学习。

 

其他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注释:

①天:指大自然。行健:运行健劲不止。

译文:

大自然的运行健劲不止,君子应该向大自然学习,永远奋斗,永不停止。

提示:

1、这是《周易》的名句,与《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一理相通。

 

厚德载物

注释:

①厚:此指地厚。

译文:

大地承载万物。

提示:

1、大地凭着它的深厚广博的品德,所以能承载万物。《周易》号召人们向大地学习,学习大地的深厚广博,就可承载万物。

 

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注释:

①毙:倒下,夸台。

译文:

坏事做多了,自己会夸台。

提示:

1、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慎子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注释:

①察:仔细看。

译文:

不吹开毛故意寻找那些小毛病,不洗去污垢故意仔细看那些很难看到的东西。

 

提示:

1、成语吹毛求疵就出在这里。

尸子

 

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比义。

注释:

①何好:好何,爱好什么。好读去声。

译文:

(一)盂方里面的水就方,盂圆里面的水就圆,皇上爱好什么,老百姓没有不听从的。

(二)农民比粮多,商人比钱多,烈士比义重。

提示:

1、第一段文字说明统治者的好恶对社会风气的重大影响。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①困:困惑不懈。  ②自反:反省自己。  ③相长(zhǎng):相互促进。

译文:

学了以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以后才知道困惑不懈。知道不足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以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提示:

1教学相长是至理名言,也是成语。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然后,用法都相同。然后是两个词,是指示代词,“后”,是副词,合起来表示这样以后

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春秋繁露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注释:

①一:合为一,数词作动词用。

译文:

天也有喜怒哀乐的表情,与人性相同,同类相配,所以天人合一。

提示:

1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春秋繁露》的核心思想,虽然其中有一些唯心主义的因素,但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却为当今社会所接受。这里的天,就是大自然。天的喜乐,就是自然环境的受保护,表现为风调雨顺,山青水秀。天的哀怨,就是自然环境的被破坏,表现为水淹干旱,沙尘满天。保护自然环境,大自然就给人恩赐;破坏自然环境,大自然就要报复人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

 

 

扬子法言

 

(一)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三)务学不如务求师

译文:

(一)人不学习,虽然也可无忧,但与禽兽相比有什么两样呢!

(二)河流向海学习,终于到达大海;丘陵向山学习,却永远达不到山的高度。

(三)努力学习固然很好,还不如努力寻找一个好老师,将更好。

提示:

1、河流是向前奔流的,所以能到达大海,丘陵是不动的,所以永远达不到山的高度。第二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不断地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如果空想不做,永远不会成功。

 

申鉴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

注释:

①审物:观察事物。

译文:

君子一切顺应自然所以不忧,观察事物明辨事理所以不惑。

提示:

1、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即用此意。

 

盐铁论

议不在己者易称,从旁议者易是,其当局则乱

注释:

①易称:评论。  ②易是:易肯定。 ③当局:当事人。

译文:

不涉及自己的事容易评论,从旁议论的事容易肯定,一旦自己成了当事人就拿不定主意了。

提示:

1、世事常常是这样:评别人容易,自己做就难,俗话说:看别人好看,自己做出汗,就是这个道理。

 

文中子中说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

注释:

①势:此指权势、地位。  ②不与:不做。

译文:

利用权势、地位交的朋友,一旦权势和地位没有了,友情也就没有了。利用金钱交的朋友,一旦金钱没有了,友情也就散了。所以君子不交这种朋友。

提示:

1、民间称这种朋友为狗肉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求权势和金钱,所以能长久。

 

文子缵义

 

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渊媚。

注释:

①蕴(yùn):此指包藏。

译文:

石中包藏美玉,山林就显光辉;水中潜藏珍珠,深潭格外美丽。

提示:

1、人们常用这两句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内在外表都美丽。

 

(一)苦语利行,苦药利病。

(二)为善而人不知,谓之至善;为恶而人不知,谓之至恶。

(三)施报之理,种瓜得瓜,种果得果,恩怨之报,理一如之。

 

注释:

①苦语:批评之辞。  ②施报:回报。

 

译文:

(一)批评之辞对行为有利,苦药对治病有利。

(二)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这是最好;做了坏事不让人知道,这是最坏。

(三)回报的道理,种瓜得瓜,种果得果,有恩报恩,有怨报怨,道理是相通的。

 

提示: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与第一段文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