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疆域9:国学,最好别“热”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54:34

国学,最好别“热”起来

作者 谢轶群

 

  如果以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的长篇报道《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为起始,所谓“国学热”出现已16个年头了。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又开办“开心学国学”节目。据悉参加此节目的优胜选手,可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班免试免费学习两年,考试合格后还可授予学位。

  近年不断溅起的“国学热”浪花里,似乎又添了一朵。而在看起来有些热闹的“国学热”中,如果问到底什么是“国学”,“国学”在近现代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国学大师”出现的条件是什么,“国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命运前景如何,多数人不甚了了;甚至,是否真的有个“国学热”,也大成问题。

  文化上的所谓“热”,是指一种覆盖了大量社会成员的文化现象,坦率地说,实在看不出近年的“国学热”有多少公众参与。国学班或国学院、国学文化社区、祭孔典礼、“汉服运动”等等,社会上到底有几人关心?看着人人为奥运会、世界杯和体育明星而痴狂的“体育热”、万民“下海”和股市人头攒动的“经济热”,令无数少男少女如痴如醉的“选秀热”,排队如长龙的“公务员热”,乃至上世纪80年代让一代青年趋之若鹜的“文学热”,这个“国学热”的温度也太冰凉了。

  央视的“百家讲坛”倒可算一股热潮,似乎与“国学”也有些关系,可它的观众究竟是来学国学的,还是来听历史故事或被“美女教授”吸引的?即便与同为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也不很名副其实的“美学热”比,现在的“国学热”也寥落得太多。要知道,美学是多么生僻的学科啊,那时竟能让厂里的女工都去买美学书;而今天,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是多么门庭冷清,书店架上传统文化原典又是怎样的备受冷落啊!

  从历年力炒“国学热”的新闻也可看出,这股所谓的热潮不过是微波弱澜而已。如果真有“国学热”,何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从来难为学生向往?何以设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国学班”只有40多人报名?跟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影视表演等专业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相比,这居然也能叫“热”?

  说到底,不过是有人希望国学“热”起来而已,因此不断运作,把芝麻夸张成西瓜,努力把公众(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它这里来。抱此信念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人坚信国学的价值,真诚弘扬;另一种人看到了国学与爱国主义契合,对稳定有利。

  不要说国学始终没有“热”起来,就是“国学”究竟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糊涂账。

  “国学”这个名称很有“气势”,似乎有一种宏大磅礴的吸引力和深奥不凡的诱惑力,以及很自然与爱国情愫接通的凝聚力。可能很多对国学心仪的人首先是被这个名称给收服了,包括为这股热潮不时添一把柴火的媒体人士。而谈国学的背后,往往包含着模糊、含混乃至无知。

  “国学”这个概念,可有两种内涵。一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西学”而言,是中国独有的学问,比如研究儒家经典的“经学”;二是指研究中国这个国家的学问,也就是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从这些年不断被谈论的“国学”看,它指的多数是前者,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说来,它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和主体。

  于是,荒谬的事情在“国学热”里就一件接一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研究古印度的梵语专家季羡林、逻辑学家金岳霖,甚至痛批传统文化的鲁迅和胡适都被炒作成“国学大师”!

  钱钟书说,显学必成俗学。国学还没显赫起来,只是比前些年热闹了一点而已,就“俗”得如此面目全非。

  1905年,科举考试正式废除,孔孟儒学失去体制特权;1912年民国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接下来,就是新文化运动,高扬“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再到20世纪中后期,30来年间,国家被红潮淹没,传统文化基本作为封建糟粕被糟践得奄奄一息;市场经济狂潮扑来之后,传统文化再次被强烈冲击。

  国学里哪些是值得今天继承的精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否能斩断,传统思想文化在今天还能发挥哪些积极效应,都是应予认真探讨的问题。但像在国学热里一些风头人物主张的那样,穿着长袍、戴着冠冕去上课,按着孩子的脑袋去“读经”,甚至要把读经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定儒教为国教,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复古”,和对现代文明成果的极端漠视,就是当年倡导“尊孔读经”的北洋军阀也不大敢想。

  国学若真的那么聪慧有效,何以尊崇、钻研国学千百年的中国反而在近代落了个“积贫积弱”?不知提倡要弘扬“国学精神”、培养“国学大师”的人,有否考虑到背后造就“精神”和“大师”的历史文化条件。

  有人认为,国学不热就会导致民族特性消失和文化主体性坍塌,这样的警告似乎很有道理。可是,真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民族特性”吗?如果做不到人的价值至上、公民权利至上而仍以“三纲六纪”为核心,这样的文化主体性不予改良或置换,岂不是会让整个民族再陷愚昧的深渊?

  “国学,对今天应似乎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贾晋京先生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里这么说。国学没有热起来,也不应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