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一彻作品图解动图:千古名篇《兰亭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2 18:36:1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作者小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兰亭集序朗读      点击欣赏

',1)">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暮春
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
事也[3]。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6],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
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或取诸
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9]。虽趣舍万殊[10],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快然
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及其所之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
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异,所以兴
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文。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8]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舍”。[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兰亭集序》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
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
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
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
情。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
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
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
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生活
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
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
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
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
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
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哀吗!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
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
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人看现代人,正如现
代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
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
点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作品风格  :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书法造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内画家一丁 内书黄庭经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兰亭集序》简析

题解:
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析 文 :
《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心
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情绪。文章写
得清新朴素,首一段,王羲之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主要写兰亭集会上的欢乐之景。他看到的是山峦滴翠、千岩
竞秀、清泉荡漾,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若云蒸霞蔚。崇山峻岭,
茂密的林木,修长的翠竹,又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
其间;感受到的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植物的馨香气息。面对
这大自然的无边美景,时贤名士,长幼不等,列坐水滨,流觞曲水,
谈玄啸咏,饮酒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演奏盛况,但一
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畅叙这清幽的情怀。这
一天,天高气爽,空气中飘逸弥漫着缕缕的泥土、水流、木竹、
花鸟的清香细风。抬头仰观宇宙的宏大,俯身观察万物品类的
繁盛,纵目游观,驰骋胸怀,足以让人开动所有感官享受这大自
然赋予人类的博大慰藉与慈爱,真是心旷神怡,其乐融融,言词
不足以叙述这一切。
义气相投的知己在一起促膝谈心,仔细地品味人的一生,有
的畅叙自己的胸怀与抱负,有的聚于一室之内清谈老、庄哲学,
有的摆脱人世的烦嚣,有的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穷诸名山,
泛沧海,叹曰 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王羲之传》 ;有的则
寄情翰墨,修心养性;有的寄情于酒。虽然爱好不同,性格不一,
喜动喜静,千差万别,但当他们醉心于他们暂时所得之时,却在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满头华发的垂暮之年。随着时空的变化,人
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往日“欣于所遇者”往往感到厌倦
、鄙弃,以至悔恨。抬头低首之间,人间世事,沧桑巨变,已为
陈迹,使人不能不为之感叹。庄子曾说过 “死生也是人生的
一件大事”。岂不叫人感到悲哀每每浏览过去人对人生感慨
的原因,古今是一致的。对着前人所作之文,感叹人生苦短、生
死无常,自己也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
之无期”,乃知庄子所说的生与死相同是荒谬的,庄子所说的长
寿的彭祖与夭折早逝的儿童是一样的观点可谓胡乱造作。
《兰亭集序》短短三百余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亭聚
会之欢情与死生的感受,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简洁流畅,朴
素自然,为后世所称道。

王羲之三个小故事

书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 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 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教子习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2)">
温馨的祝福欢迎你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