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画动漫人物图片:半月谈:你身边还有多少“看得见的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55:46
半月谈:你身边还有多少“看得见的风景”?
2011年07月21日 13:09:08 来源: 半月谈


网上舆情要览:“看得见的风景”,往往会成为政绩的首选。无论还没完工就通车的胶州湾大桥,还是南京南站数千平米地砖撬起重铺,无不折射着这样一种追求“看得见”的政绩观。
如果仅仅是一点面子工程就能够作为政绩,就能得到晋升的机会,那么弄虚作假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还会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造成更大的危害。
新闻背景:
位于江西昌江之畔的景德镇市,常年受昌江洪水引发的洪灾威胁,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景德镇市区因没有城市防洪堤,成为一片泽国,当时被公众称为“不设防的城市”。痛定思痛,当地政府决定建设城市防洪大堤,誓言要摘除“不设防城市”的帽子。然而,计划五年建成的江西景德镇城市防洪大堤,10年之后资金花去七成,工程量却没完成一半,洪水几乎每年从缺口处涌入部分城区,当地群众频遭“被淹之苦”。(《京华时报》7月19日)
网言网语:
网友:凡是有工程有钱流通的地方,肯定会有蛀虫。已经到了极其贪得无厌的程度了。
网友:形式主义出政绩,从上到下误国害民不浅。严惩这些败家子!
网友:这种瞒报、虚报现象如果是个别现象,不足为虑。但令人可怕的是,这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网友:不修“官防”何以修河防?
媒体论道:
“要脸不要命”的工程也是腐败
毫无疑问,修建城市防洪堤,不但是“民生工程”,而且是救命工程。近几年,极端气候频频造访,尤其是长江流域几度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威胁,因此,修堤筑坝,就成为江河沿岸地区的不二选择,要不然,就会成为“不设防的城市”,随时面临洪水的肆虐。
就是这样的“救命”工程,修着修着,居然摇身一变,成了“面子”工程,真是“要脸”“不要命”。
怪不得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因为,每次涨水,数百户居民都要投亲靠友,水退后才敢回来。原来这里10年淹一次,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片缺口区域几乎年年被水淹,上百户居民遭殃。
事实上,像类似的面子工程频频见诸报端——
2007年,云南富民荒山,被花去40多万元,用油漆“绿化”;去年,陕西华县好几处采石裸露山坡也被刷上绿色油漆“绿化”。更有甚者,甘肃有个贫困县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花了不少钱在国道两边修了一条长墙,把贫困老百姓的低矮的破房子挡了起来,真可谓用心可谓良苦。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内蒙古某地兴修水利,工程需要水管都埋入地下。但是,当地的领导不高兴了,生气地说,水管都埋在了地下,上级领导来了怎么看得到,不行!挖了重来。
由此可见,面子工程,不但劳民伤财,造成浪费,耽误事情,妨碍发展,而且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虽然这些腐败不是贪污受贿,但是,其影响更恶劣、性质更严重。
就拿景德镇修建城市防洪大堤来说,这是老百姓日思夜想的“救命”工程,早一天竣工,老百姓就早一天安全,但是,20公里长的防洪大堤建了10年,花完了70%以上的资金,却完工不到一半,由于未形成封闭防护圈,洪水年年来访,谁能说在这个事情上尽职尽责了?谁能说这不是一起讲了面子,失了民心的事情。
事实上,当面子工程成了弄虚作假的催生剂,社会诚信体系的腐蚀剂,追逐私利的润滑剂,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官员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根源还在于私利作祟。因此,要消除官员生活中的面子现象,而要看其全部的实际工作。如果仅仅是一点面子工程就能够作为政绩,就能得到晋升的机会,那么弄虚作假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还会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造成更大的危害,对此,有关部门不可不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就为我们干部使用政策指明了方向,因此,对这样罔顾民意的面子工程,相关部门应该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失职责任,更不能让搞面子工程的人升官得利,以此来警醒“要脸不要命”的工程一再出现。(红网 蔡正奋)
民生工程岂能成了“政绩工程”
一段防洪大堤,规划五年建成,十年过去,预算已用七成,工程完工不到一半。一边是已修好大堤上草坪树木、观景台、瓷板画的“壮观风景”,一边却是沿江群众每年遭遇的“水淹之苦”,景德镇修建防洪大堤,可谓不分轻重。
防洪大堤,到底是市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线,还是城市中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饱受洪水之苦的沿江居民,会选择前者;而把修大堤当成政绩的管理部门,却难免会选择后者。选择题的答案,决定了钱花在何处、堤修到何时。
水务部门并没有忘记防洪堤的用途。只是,他们需要防洪堤“为我所用”。按照“市场经济人”的假设,一些政府官员的行为难免会逐利,投入产出比决定了工作的方向。修堤是“还欠账”,受益的是沿江居民,升迁时说不上话、选任时投不了票。而美化大坝,则是“做增量”,投入较小见效快,也能让视察领导登临观览,留下好印象。从“为民所用”变成“为我所用”,防洪堤自然会先成为“风景线”。
而对于民生的投入,钱花完了,还可以大大方方地打报告、要资金。正如景德镇水务局对缺钱的说辞:人工成本提高,钢铁、水泥价格上涨,拆迁补偿较高。而为了解决这一“半拉子工程”,有关部门也已拟争取中央投资。如此情况下,“一边缺钱建大坝,一边砸钱搞亮化”“以前有钱不实干,现在要干说缺钱”,也就成为可以理解的现实选择。
“看得见的风景”,往往会成为政绩的首选。无论还没完工就通车的胶州湾大桥,还是南京南站数千平米地砖撬起重铺,无不折射着这样一种追求“看得见”的政绩观。而花费不菲的地下排水系统,困难群众最需要的保障房工程,反而往往入不了法眼,成为排不上日程、抽不出资金的半拉子工程。
对于这样的政绩观,尤其需要监管来设防。景德镇的防洪堤,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花费是否合情合理,工程是否保质保量,人大、政协有权力过问,上级部门有责任检查。可当修堤的钱被花在形象工程上时,是否被关注、过问甚至叫停过?如果有专项的审计、严格的监管,修大堤怎么会修出“漏斗效应”?
“保护线”和“风景线”并不矛盾。苏东坡在西湖所修苏堤,本就是为了防止水患而疏浚西湖的污泥构筑而成。代代踵事增华,终于成为一方名胜。能否赢得民心、能否成为美谈,关键之处正在于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京华时报 金苍)
防洪大堤成了景观工程根源何在?
据景德镇市水务局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城市防洪工程已实际投入2.6亿元,按已建成堤段测算,平均每公里投入超过2600万元。景德镇市有关部门表示,当地城防工程要全部完工,需再投入约4亿元。这意味着总投资接近7亿元。对此,江西省一位水利专家说,如果按照这一投资水平看,景德镇20年一遇标准的支流城防堤,其单位投资额已超过长江干流50年一遇标准的城防堤,“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据这位水利专家介绍,2003年完工的九江市城防堤工程超过17公里,总投资3.4亿元,每公里利用资金仅为2000万元。
报道称,为解决景德镇城防堤“半拉子工程”问题,有关部门已将其列入全省五河重点段防洪应急整治工程,拟争取中央投资。对此,当地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原来有钱不实干,现在要干说缺钱”,建了十年的大堤至今仍留下巨大缺口,这分明是有关部门和领导思想上有“缺口”,不能把问题推给国家就没事了,应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失职责任。当地一些市民坦言,防洪大堤成为“半拉子工程”,根子在于地方政府有钱做城市“形象工程”,却置关系到群众安危的民生问题于不顾。
公共财政支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民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由于公共财政支出面广、量大,相应的监管漏洞较多,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与提高行政效能的要求不符。就事论事,值得质疑的是,投资3亿多元的“民生工程”,为何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一边喊“缺钱建大坝”,一边“砸钱搞亮化”,这到底是真差钱,还是乱花钱?谁该为这一失职行为负责?如何建立水利建设工作问责制,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如何严格水利资金使用制度和审查制度,防止形成“漏斗效应”,以免巨额水利投入“有其名无其实”?
笔者以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认真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公开的力度。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美国便借鉴英国经验建立起的“预算财政支出制度”,以接受全国人民的审查。此举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改善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政府行使其经济职能的正当性。
追求政绩本身并没有错。大凡为政一方者,都想在任时留下一些政绩。应该说这很正常,如果一个主政者在位时不想有所作为,那么绝不会是一个好的执政者。但是,如果主政者脱离实际,不计后果上项目、铺摊子、搞政绩,这绝不值得称道。因为惟政绩是从的结果往往出不了真正的政绩,反而会弄出一大堆不可收拾的败绩来。
财政公开的目的在于将财政活动置于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使人民了税款是如何征集,又是如何支出的,以确保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公共收入确实用于了公共支出。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重要法律法规,为财政公开提供了必要的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其自身的调整对象,对财政公开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满足公开需求。因此,推行财政公开制度,不仅要完善我国现行立法,使财政公开制度有法可依,而且须提供实际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司法障来确保其实施。(郭立场 人民网)
领导干部要重“潜绩”轻“显绩”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委全会要求领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不搞“政绩工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
这番告诫切中时弊。为官一任,宏图一番,大干快上,多出成绩,堪称时下官场之“时尚”,为许多官员所孜孜不倦的追求。“功成不必在我任期”就是要求官员祛除浮躁,不图虚名,长期耕耘,扎实做事。我由此想起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为《求是》撰文中提出的“显绩”与“潜绩”。“功成不必在我任期”,就是强调干部要重“潜绩”轻“显绩”。
“显绩”就是已经显示出来的政绩,看得见、摸得着;“潜绩”则是潜在的、正在做的“成绩”,或许在任领导做了很多工作,但因种种原因短时间内难有结果,政绩的最终显现要等到若干年后。
“显绩”未必就是坏东西,如果领导干部任期内能搞出几个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又深受百姓欢迎、既促进经济发展又改善民生的项目,当然再好不过,这样的“显绩”多多益善。但问题是,在少数地方,“显绩”变成了急功近利的政绩,背离科学发展观和群众意愿,搞政绩“大跃进”。譬如为了追求GDP“显绩”,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为追求地方形象“显绩”,盖豪华办公楼、建好看不中用的大广场、亮化工程等;还有的违背科学规律以及质量要求,“孵化”出了一批“豆腐渣工程”。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总希望在任职内为经济建设和百姓福祉留下政绩,这本没有错。但经济建设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许多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并非一两年内就能出成果,需要几任班子“前赴后继”努力工作。如果刻意追求“显绩”,搞花架子、玩虚功,这样的民生工程势必变质变味。
一些官员为何青睐于急功近利的“显绩”?其根源在于务虚的思想作风和错误的政绩观。“显绩”是“速成”政绩,时间短、出力小、见效快,能快速显示官员成绩,也许还能成为乌纱帽晋升的筹码。“潜绩”则是深藏闺房的“大家闺秀”,千呼万唤不出来,上级一时看不到,难以展示官员“大作为”。
“显绩”与“潜绩”虽一字之差,但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事业心和政绩观。领导干部应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潜绩”观念,甘愿做一名呵护“政绩幼苗”茁壮成长的“园丁”。如此,于国人大有裨益。(检察日报 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