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十大珍品目前价位:西游论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57:57
西游论道   

二十五  狮、象、雕

世象即世间万象,站在物质的角度看是真实的存在,站在道的角度看只是现了个象,不是实质,实质是心,“一切唯心造”心与道合,世间万象都是因缘一现,心不会被现象迷惑,被现象转动,常处平常心。心是俗心,世间万象都是一个真实,没有现象可言,心常随因缘转动,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越转人格越低,品质越差,就“死”了。是心雕刻了世象,同时世象也反过来雕刻了你的心。风动幡动,你的心不动,你就是道人。风动幡动,你的心也跟着动,你就是俗人。如果你能觉到动与不动,你是个修道人,两者是合作对象,感观总被感观对象牵着走,必定被感观对象影响、塑造、雕刻,感观不被感观对象影响,你就可以雕刻感观对象,叫“执大象,天下往”。

二十六  白鹿

鹿有两个特性,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修道、养生都必经忠守这两个原则。动以练身,静以养性,就是心理上的静与行为上的动相结合,单方面的追求都不是妥善,修道主要是修心,把心静作为一种追求时,可能就会“静坐弧修气转枯只因背了造化炉”,静就会成为习惯,而不是质量,习惯的静中,就有消极的一面存在,甚至是消极成为主体,这是不能提升人的觉悟和品质的。有人追求动,认为修道应当在于行动,从道理上看,是对的,修道必须在利人的行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但是,当你认为行动是修时,又会动的静不下来,动就变的没有了质量,这样的动中也是有消极的一面存在,是被某种东西牵着走,是表面的积极,内心的消极,都不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在上下左右、动静之间动的同时,中间有个不动的东西,是道,是道心,是主动性。

二十七  白毛鼠

先进黑松林,后进无底洞,或者说进的黑松林,必进无底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所以,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世界观对个人的“生”或“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没有受到过正统宗教思想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不在宗教中,其实不然,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到对错、美丑、好坏、善恶等的教育,这些东西又会成为你判定事物好坏的标准,这里边有世界观的成份,也有价值观的成份,你就一直这样生活着,这就是宗教头脑。宗教头脑不在外象上,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都有自己人宗教头脑。有人直接受到邪门外道的教育,是直接进入了黑松林。还有人受到正统宗教的教育,但仍然保持过去的习惯思维,表象上在宗教内,内心在宗教外。在这些人中如果有人发挥自己的想象,打着圣人的旗号卖自己的狗皮膏药,就会误导很多人,所以,达摩老祖讲入道要“理行二入”,从理上进入了,才是理入道,从行上进入了,才是行入道,进入不了,就是不入道。理行二入的关键是心入道,明师可导你理入和行入,可入与不入全凭自己的心,二心和合才能真入道。

二十八  灭法国

马克思说黑格尔“是一个倒着走路的人”,马克思认同了黑格尔的方法论,否定了黑格尔的世界观,马克思是唯物世界观,黑格尔是唯心世界观。假如黑格尔看到了马克思的理论,黑格尔也会告诉马克思“你是一个倒着走路的人”。一种思想通过有影响的人或其它渠道的倡导和传播,逐步成为了一种共体认识,共体思维时,就形成了群体意识,他们有一整套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便是自认为正着走路的人,而把其它人的观点看作是一种错误,是在倒着走。其实,不管是群体与群体之间,还是群体与个体之间,都存在这个问题。无法社会,视法为倒,有法社会,无法为倒,如能相互理解,就倒而不倒了。当你看见别人在倒着时,不要忘了,从他的角度看你,也是倒着的。

二十九  豹

豹即报,世界一切都是因果,因表现为不展示,果展示出来叫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很多大德在成功经验中都有深信因果这一条,面对福报,我们不敢去用于感观享乐,面对苦难,都是我们过去恶业的展示,由于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只受到万千苦难中的一点点,所以,用心专注地去面对,以感谢上苍对我们的慈悲。有过失马上忏悔,有错误马上改正,不要形成新的果报。爱人是我们应当具有的品质,不是对谁的恩慈,当你有恩慈心时,果报就有了。别人对我们不好时,我们真心待人好,老子说“以德报怨”,孔子说“以直报怨”,一边静以观察因缘的进展,思已过,改已过,不论人非。一边动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我们不可能操纵因缘,只能尽力完成好困缘,至于结果如何,不要太在意。

三十 甘霖 干旱

修道的人会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到最后自己不见了,只成了一件工具,上帝的工具,上帝的嘴巴;你所传播的都是上帝的声音,上帝的爱。修道的成功完全是上帝的能力,上师的能力,你只是摆个姿势,出了点办,费了点心,真正在内在起作用的,是你的上师或上帝。我们任何一个修道者都是上帝的仆人,越是有仆人的心,越容易接近上帝,所以,我们信道,然后为道做我们应当做的一切是最好的功德,做化人的工具,做道德原则的忠守者,再按照法的原则提高自己,就是最好的功德。天旱即人旱,人身小宇宙,人的心意、情绪因感观倾向、贪、嗔、痴等就会出现气行不畅,就要生病。天气不和,是群体意识的扭曲,所谓“人心向背。人心是天。载舟覆舟”都是在说这一点,道德是滋润人心的最好甘霖,人必须学道、向道,心得滋养,就人顺天也顺,人和天也和。

三十一 八狮

八狮即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再加上第八识阿赖耶,八识本身不能说防碍修道,成也它,败也它,它和相关物质的阴面发生作用时就是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人身的五个层面所蕴含着的能量、信息等,与各个层面相应的还有阴魔的存在和作用,力量十分强大,我们常常受制于它,集中表现在人的思维中,常常是阴性思维以及阴魔的兴风作浪。当你做功做不下去,心烦、心闹、不想做、否定意识升起,都是与你的质相应的魔在你的心内捣乱。你做事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心焦都是它们在抓你的心,闹你的心。所以,修道就是战胜内魔,这就是心理极限,一再的超越极限,这些魔就被训服了,就离开你了,你的心才能平,才能静。由于他表现在每时每刻,每个角落,只要你的阴性思维作用,阴魔便来助威,一个不好的念头,一点不良的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马上就会发展状大,形成不良后果。它们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如果我们控制心意的功夫不到家,常常就会成为他的工具和奴隶。所以,看护心意是时时刻刻的功夫,发现不对马上看紧,马上忏悔,你盯着它时,他就不能作怪了。多多做功对战胜它是很有作用的,战胜了阴魔,其它因缘就等闲了。

三十二  三犀牛

避寒、避署、避尘是说不能避开尘世间的冷热,好坏、善恶等去修道。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家、在庙都在世间,都是生活,就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观察道,觉到、悟到了就是修道,离开生活的内容去修道,是不可取的,当然,当避则避,开始修道时,为了收摄感观,或出家住庙,或少去参加一些吃喝玩乐的活动,尽量少的让感观受到污染是必要的,况且,这种避本身就有放下、放弃的内容,所以要避。然又避而不避,即使住庙也不能抛开生活去修道,所谓行入是从起心动念到一言一行,任何行为中去体会道,因缘当下,不避不拒,专注做事,无我无求,当避则避,当不避则不避。

三十三  玉兔

情欲,我们的情绪是随着念头起伏的,所谓调心就是在调整人的情绪,当心调到一定程度后,这种起伏就越来越小了,有念就有情,有情就有欲,只不过到了后来,身理上的欲不是什么事了,但心理上的未必没有,唐僧就快见到如来佛了,还有这样的因缘出现,本身就说明他还有这方面的问题,有这样的课程,需要去完成,相对于他,这样的考不是问题,但仍然需要完成自己的课程。

三十四  寇员外

缘有时也是冤,定命难转,员外供养万僧功德很大,当死也得死,唐僧注定有此一难,也不能越过。所以,行者一边观察因缘的进展,一边待机而动,化解因缘,有冤却无怨,正是合了道旨、道意。因缘面前,无有定法,定出慧生,才有真法,这里边看是偶然,实际是必然。有“自然”的质量,才能有“而然”的能力,行者之所以不急于化解,是因为他“对缘如镜”,既是缘的观察者,又是缘的实践者,才是真修道。

三十五  过凌云渡,见得如来

过的凌云渡,到达灵山,靠的是功德。功德是无求无我,无功无德;是在任何考验面前表现出的如如不动的道心;是为能取的真经,度化天下迷失大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是有大信,有大愿,有大勇。到最后坐上接引舟,抛下假我身,原来“我”也不过是一个概念体。考验完成,概念全无,就上的灵山了。表面上看这些考验都出自偶然,总体地看,他们一行的行为是乎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们,那就是佛眼,从这个角度上看,缘是佛设,缘是佛解,只看你在缘中的心定不定,定即成佛,不定则只能成魔,成魔的盘中餐、工具。所以,修道必须要感谢佛菩萨,感谢各路护法,没有祂们的关护是不能修道的。

真经本来无字,有字即有象,有象就有两边,什么质量的人看就成个什么样,所以,不可执着文字。

求法要供养,因为轻易得来的东西,人会不珍惜,所以,阿难要唐僧供养。供养也是修舍,舍而得,贪恋物色均不可成道,物色两忘才能成。

三十六  鼋、

九九缘满,功德园满。通天河中鼋(缘)是主人,因缘得度,也因缘不度,唯心是。修道是逆水行舟,奋力而进,走过艰难,逐步就越来越觉的逆即顺,是在顺着大道行。世人是照象行,好象是顺,却是逆着大道走,走错方向是非常容易的事,所以,修道者越往前走越惜缘,如履薄冰,只恐一个因缘做大好,业力现前,造成伤害。师徒四人只因忘了为鼋问寿,又遭一场却难。

因缘本是一片云,

卷入云中便是云,

跳出云头做钓翁,

白云悠悠任西东。

来自: http://hi.baidu.com/%BA%CD%B7%E7%D0%EC%C7%E5/blog/item/5d66ee340000d82c5ab5f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