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待遇:“北京物价高过纽约”并未被误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27:36

“北京物价高过纽约”并未被误读

                             谭浩俊 2011-07-23


    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居全球第20位,甚至高过纽约。于是,一场关于北京物价是否高过纽约、中国物价是否高过美国的争论也就此开始。


    对此,专家的观点是,由于美世咨询公司报告考察的是跨国公司海外派驻人员在各地的生活成本,据此认定“北京物价高过纽约”纯属误读。

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有没有被误读,中美两国在物价上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显然靠定性分析是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的,而必须靠定量分析,用数据来说话。


    网友提供的数据是,在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次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万元(夏利)。而在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万美元(宝马)。虽然这组数据不能代表全部,但是,却较好地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收入与支出方面的关系。即同等条件下的收入,所体现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


    也许,将这组数据放到10年以前,其差异还没有这么大。因为,那时中国的房价还没有出现明显上涨,多数人还在享受福利住房。收入水平较低形成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不足,还可以通过住房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是,到了今天,中国的相对房价与美国已基本“接轨”,生活的相对成本也就赶上和超过美国了。那么,收入水平不高造成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差异,也就更加明显了。


    我们也十分清楚,就目前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言,笼统地谈物价超过美国,并没有依据,即便少部分商品的绝对价格超过美国,也不具代表性。但是,相对价格超过美国,却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按照专家的分析,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埋单的额外交易成本,其中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这应当与消费者没有任何关系,不足以成为说服消费者的理由。对消费者而言,只知道购买一件商品到底需要花多少钱,有没有超过实际购买能力。至于价格构成,那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考虑的事。如果价格构成中政府的管理成本、运行成本过高,就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将其降下来,让消费者得到应当得到的利益,而不是把原因摆到老百姓的面前。如果政府不作为,消费者自然只能任凭宰割。


    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因为政府的管理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由权力派生出来的各种隐性成本的大大增加,已使中国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严重失真。如生活必须品和农副产品中的物流成本、商品房中的政府收费、土地收入以及各种腐败成本,都是推高物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问题在于,对于政府在推高商品价格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有关方面却始终不愿承认,更不愿下决心去解决,反而找出种种理由,回避购买能力方面的差异,否认中国的物价水平已经超过美国。


    这种现象给我们的更深层次的启示是,那就是如何认识与应对通货膨胀。眼下,有关通胀的话题很热、也很敏感,但是,更多的观点都是如何控制通胀、防止通胀的发生,而很少提及如何消化通胀带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降。也正因为如此,在政策的选择上,也是“补一损一”,治理通胀的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但这些政策是否会对经济产生伤害,对民众产生伤害,却很少顾及,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大批中小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或关闭现象,职工收入也越来越没有保证。如此,抗通胀的能力还如何提高呢?


    更何况,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体制不完善、社会公共设施不配套以及公共财政不到位,居民的非直接性消费负担沉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使物价被间接推高。


    也正因为如此,专家们会得出“北京物价高过纽约”被误读的结论。因为,为了“说服”消费者,他们故意偷换了论题,故意将绝对价格与相对价格混淆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