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借款凭证和放款单:在中国 加息≠紧缩货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9:10:56

央行加息并不出乎预料,6月17日,当我们预期“加息在即”之时,实际上,所有加息条件基本已经全部成熟,只是时间问题了。央行把加息推迟到7月1日之后,可以理解。但是,我依然坚持反对“无度加息”,更反对加息是针对“物价上涨”的说法。理由我们已经说了许多次,不再重复了。

 

问题是加息可不可以抑制通货膨胀?注意,在我的概念中,我是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区别看待的,我这里所说的“通货膨胀”指的就是“货币超发”。就因为,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之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通货膨胀可以引发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货币发多了。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只是物价上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学常识。

 

在此,我们只说通货膨胀与加息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加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在中国,这件事不一定成立。注意:我说的是“不一定成立”,而不是“一定不成立”。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加息抑制通胀”的原理上加以考量。

 

加息如何会抑制通胀?因为,存贷款利率的上涨,直接结果是“银行存款增加,贷款减少”――这一定会缩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用专业一点的语言表述就是“减小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减少”或称“货币紧缩”。

 

但我们必须注意:“加息抑制通胀”的所有“论述过程”,全都是在单一货币条件完成的,无论是弗里格曼还是米什金,所以货币学论述,都有这个“隐性的前提”――“没有明明白白地说出来”的前提假设:采用单一货币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

 

逻辑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前提”变了,“结论”随之而变。上世纪60年代,当弗里格曼“撰写”货币学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经济依然相对封闭,更谈不上“经济一体化”。况且,学人为了论述清除问题,也需要规定一系列的前提假设,有些前提甚至是“默认”的“隐性条件”。所以,弗里格曼依然是伟大的货币学家,他的理论让我们看清了许多问题。

 

但是,时代在变,社会现实条件在变,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当今世界与上世纪60年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整体,产业全球化分工早已完成,金融市场更是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彼此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相互依存性。而且,强势货币可以用他们发行的钞票购买弱势货币的商品,但弱势货币国家的货币却不能购买强势货币国家的商品。就像,美元、欧元可以购买中国的商品――中国接受美元、欧元,但人民币却买不了美国、欧洲的商品――美国、欧洲不接受人民币。

 

这是事实。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加息一定会改变全球资本的流动,中国与欧美利差一旦加大到一定程度,“套利热钱”必然流入,这同样也是被历史多次印证的事实。

 

一方面,加息减小货币乘数,收缩了货币;另一方面,加息引发“热钱”流入,加大央行通过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两个方面比较,谁多谁少?如何收缩得多,投放得少,那总体当然相对紧缩;但如果收缩得少,投放得多,那相对就不是紧缩,而是宽松;如果一样多,则是对冲。

 

那到底是货币乘数减小“货币收缩的多,还是外汇占款投放得多”?我们没有统计数据。但从央行每次加息,外汇占款都会大幅增加,需要上调两次“存准率”才可以对冲“干净”的事实看,如果不是“提准”、“大发央票”去回落货币,那加息一定是在“投放货币”。

 

换个角度看。我们至少可以定性地判断:如果中国不断地加息,当加到中国与欧美利差足够大的时候,早晚会出现“热钱流入所对应的外汇占款投放”大过“银行货币乘数减小所带来的货币收缩”。这就是我否认:在中国加息可以解决通胀的根本原因。

 

有人会说,只要我们不管“汇率升值”,也就是央行不用人民币去购买外汇,那外汇占款的投放不就没有了吗?对!但是,那只是站在金融的立场上的观点,而站在实体经济的立场上,我们的结论就会不同。我可以肯定地讲,当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可能立即实现转变,无法立即摆脱出口加工业对经济、就业的支撑作用之时,任由人民币升值,任由中美利差扩大,那这样的做法,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倒在新产业尚未建立,旧产业已经死去――“青黄不接”之时。

 

还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加息,不也会导致全球资本流入美国,也会加大美国市场的流动性,那为什么美国加息可以实现货币紧缩?问得好。因为美国的情况和中国完全不同,而关键在于美国的特殊的货币发行机制。

 

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负债只有不到1万亿美元,但世界上有多少美元货币?仅各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数量就有4.5万亿左右。再加上美国本土的美元数量和全世界个人持有的美元现金,数量将超过10万亿美元――货币乘数10倍。这不算什么。美国本土仅仅金融衍生工具一项,其市场总值高达450万亿美元。可见,美国金融机构通过“杠杆率”创造货币的能力何等强大。

 

难怪有学者认为: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在美联储,而在商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体量约庞大,信用级别越高,创造货币的能力越强。有鉴于此,

第一,            美国金融机构所使用的“杠杆率”――货币乘数数十倍于中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的金融杠杆率最高会达到60倍,最保守的商业银行所用杠杆率也在20倍以上。杠杆倍率越高,加息所形成的收缩力度越大。

第二,            换个角度。金融机构的“不断放大杠杆率”的过程,实际是商业金融机构在“发钞”,这是美国货币发行的机制上的重要特征。因此,加息,抑制商业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实际是抑制商业金融机构的发钞能力。这一点,跟中国完全不同。

第三,            全世界的美元,绝大多数都是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当美联储加息,商业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减低之后,美元会在全球范围内收缩。

第四,            美国的金融市场有足够大的容量,对货币的吸附能力“远远远远”高于中国。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在美国行得通的理论,在中国可能大相径庭。最近,越南降息了,而且一次降100个基点,至14%。为什么?今年上半年,越南CPI同比大幅增长16.03%,其中6月份升幅突破20%。那为什么要降息?对不起,越南已经发生严重的“滞胀”。如果中国“无度加息”,情况也不会好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