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绑支付宝安全吗: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记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38:00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记录

版名:南方阅读 视野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7-24
作者:彭砺青 原创    摘要:社会运动不是单纯某些政治诉求的结果或对社会不公义的反馈,它的构成背后有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互动作用,而且它的主角———行动者———都有着近似而带有稍微差异的成长背景,他们对社会运动有不同的愿景,这些愿景与他们的行动,也令社会运动反过来冲击他们的思想。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自由之夏》,(美)道格·麦阿当(Doug McAdam )著,黄克先译,群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港币167.00元。

    彭砺青

    □图书馆职员,香港

    社会运动不是单纯某些政治诉求的结果或对社会不公义的反馈,它的构成背后有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互动作用,而且它的主角———行动者———都有着近似而带有稍微差异的成长背景,他们对社会运动有不同的愿景,这些愿景与他们的行动,也令社会运动反过来冲击他们的思想。如果我们采纳美国社会学大师米尔斯(C. Wright Mills)对“社会学的想象”的解释,我们将得出如此结论:这些人的故事和整场社会运动的关系才是决定社会运动的关键因素,道格·麦阿当的《自由之夏》正是按照这种研究路向,去记述一场关怀南部黑人民权的美国学生运动。

    这本书的确令习惯了社会学数据及学术语言的读者眼前一亮,它希望透过参与者的忆述故事,具体地重现出当时的情景;虽然作者只能重访那些在社会运动中担当领袖或重要角色的人物,而无法联络当年大部分参与者或受众,这种困难也类似历史学家无法呈现大部分沉默者故事的原因。即使如此,书中描述“自由之夏”的细节之丰富程度令本书成为研究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必读之作。

    这些故事人物大多出身北方各州的中产白人家庭,或成长于社会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家庭(如撰写《自由之夏》日记的SallyBelfrage),大多属于战后的“婴儿潮一代”,见证过麦卡锡主义的极右时期,他们受到总统肯尼迪那句话“不要问美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美国做什么”的启发,当然也因为受到早于五十年代已默默发展的黑人民权组织的影响,而参与了许多在当时各州成立的志工团体及平等委员会,参与由民权组织SNCC (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在1964年6月举办的“自由之夏”计划,此计划目标为选上一些符合“北方、白人、大学生”条件的人前往“深南”(deepsouth)州份之一的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尽可能替当地最多的黑人登记成为选民。

    等待着他们的是危机四伏的环境,因为种棉业的经济背景,深南地方一向有着深厚的蓄奴传统及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坚定立场,也是种族主义运动如三K党的温床。计划进行时,有些志工被当地警方拘捕入狱,狱警以暴力对待,或唆使深恨黑人的白人囚犯或深恨白人的黑人囚犯殴打他们;当地白人或黑人对他们不甚友善,曾有三名志工音讯全无;受访的黑人家庭也不太信任他们,因为他们的游说无异于鼓励南方黑人去挑战现存秩序;而对于整个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方社会,志工的行动无异于颠覆南方社会。有趣的是,这些追求黑人民权的白人青年,其动力源自SN C C等民权组织,其领袖如埃拉·贝克(E llaBaker)几乎全是黑人民权分子,不难想象南方白人以阴谋论来解释志工的动机。

    然而南方的体验也为无数志工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作者多番强调他们在整个夏季置身于主流社会和城市以外,乡间的落后环境、南方浸信宗强调灵性感受的宗教氛围,还有媲美福克纳小说的南方景观,这一切充满南方特质的事物都令这些北方人感到神往,同时此地的政治环境又冲击了他们对美国民权传统的坚持,结果令他们回到自己家乡、家庭后感到陌生,面对正常社会的繁文缛节和一般人的生活言谈时也会感到极度厌恶。《自由之夏》道出社运参与者沉醉于边缘性体验的原因———最令人神迷的自我往往是依附在我们自身以外的社群或目的。这种群众心 态 或 许 曾 被 心 理 学 家 如 勒 庞(G ustaveLeBon)讨论过,道格·麦阿当的著述却把不为人知的内在体验以笔墨重现。

    从社会史的角度看,这场运动激发了六十年代末的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及形形色色的社会运动。它历练出许多在日后社会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的人物,书中举出一些例子,例如发生在柏克莱大学的言论自 由 运 动 ,其 抗 争 领 袖 萨 维 奥(M arioSavio)在“自由之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有创意的参与者。“自由之夏”的经验也教晓人们怎样从事件中“挖掘”出抗争的题材,没有这种领悟,反越战运动就只限于一小群反战人士的理念阐述,而不会成为大批左派学生的政治行动理由———自由之夏志工们将南越被杀害者与密西西比的遇害者相联系,比较政府对待密西西比黑人和越南人民的方式,思考着越战与民权运动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但作者没有停留在这里,他将讨论延伸到这些社运参与者在政治行动后的境况,讨论了他们这种与主流社会隔绝的集体亢奋在七十年代时变成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孤单个体。这令我们想起阿伦特对“政治行动”的讨论:对现代人来说,要回答“政治参与是否可能”这个问题时,更应将“政治行动”放置于现代社会中检验。现代社会的特质,如个人单子化、追逐短暂事物、逃避集体又恐惧独处等,令任何政治行动变成受时限(及其议题)影响的集体亢奋,一旦生活恢复正轨,那些坚定的参与者便彻底退缩到自我的世界。(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第六章就集中讨论这些核心人物在七十年代的际遇,也显示出社运分子视政治目标高于职业、家庭的窘境。有趣的是,过去曾参与自由之夏的志工,后来有一半参与政治事务,或投入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社会运动,另一半则投入全然无关的工作,如此结果(虽然两极化)却显示出个人的社会网络在持续支持个人信念方面的关键影响。但书中也记述了某些受访者(虽然为数不多)仍坚持着当日的激情,并在社会边缘中继续抗争的故事。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社会运动一如作 者 所 言 ,是 一 个 将 对“ 个 人 改变”与“社会改变”的强调“融铸在一块儿”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社群生活的“实验”。本书指出这种实验而得到的新经验透过志工的散播从南方影响到北方,对于美国新左派的建立亦有对社会运动所发挥的同等影响。

    本书的《跋》或多或少带点悲观地总结这些志工后来的遭遇,也为个人故事和历史交织的自由之夏画上了句点。但历史当然不会凝固,个人故事和历史交织的脉络仍会延续下去,孕育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及行动者的轨迹,但个人与历史交会的经验却需要记录,道格·麦阿当为他们做了这种工作,令本书不单成为研究黑人民权运动和“自由之夏”的重要著作,也将政治行动者的未来描绘成一幅鲜活图画。道格·麦阿当曾撰写研究黑人运动的论著:《1930-1970年间的政治过程与黑人叛乱的发展》,《自由之夏》既补充了前者,又能从个人视野出发重新审视这场民权运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