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外汇业务词汇表:天突一针治哮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26:4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广东省中医院刘炳权主任医师
        1.定义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是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专家组在古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规范出来的一项技术,对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证”,排除有禁忌症的患者。
        禁忌症:
      (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患者;
      (3)孕妇、血证、发热及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3.治疗原理
       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起到温肺行气、祛痰平喘的作用。选用膀胱经背腧穴及任脉穴位来治疗,选穴依据是:
      (1)哮证与肺脾肾相关的中医病机;
      (2)膀胱经背部穴位和任脉穴主治特点和性能;
      (3)远近和前后配穴原则;
      (4)三组穴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作用,多组交替防止单一穴位刺激所致皮损及穴位耐受现象出现。
       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调整呼吸运动,增强抗过敏性,同时亦调整了呼吸通道的阻力和呼吸膜的通透性,从而改善肺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天灸可加快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及向淋巴组织移动,增强对局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IgE是哮喘特异性体质标志,该疗法可使哮喘患者IgE显著下降。
       4.临床技术操作
      (1)药物的准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选用膀胱经背俞穴及任脉穴。
      第一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为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二组穴位:风门、膏肓、脾俞、天突。
       风门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第三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3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功用。背部俞穴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贴药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个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5.技术要领
     (1)药粉予以姜汁调配应干湿适度,每8g药粉加入9ml姜汁;
     (2)药物大小、形态应一致,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
     (3)选穴要准确;
     (4)每次贴药时间应该保证1小时。
       6.注意事项
     (1)最佳敷贴时间为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
     (2)敷贴药物即做即贴,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少挥发。做完的药物马上使用,30分钟后弃用;
     (3)在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4)天灸疗法,又称之发泡灸。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及复发率均很高,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制定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的临床操作方案及可视化教学工具,使之便于推广应用。
        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可能的不良反应: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药水、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止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敏迪、扑尔敏、赛庚啶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前往医院诊治。
        天灸疗法操作安全、方便、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为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7.特 色: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白芥子敷灸

         1.肺气肿

         张××,男,65岁。咳痰喘已36年,近10年来加重,平日动则喘重,不能维持正常工作。发病时喘不得卧,常服用百喘朋、氨茶碱等止咳平喘药。曾做过羊肠线埋藏治疗。X光胸片显示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经用咳喘膏(药物由白芥子、细辛、甘遂、洋金花、元胡、姜汁组成)贴敷法冬病夏治后,病人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平日不需再服药,能骑自行车行数里路。冬日未再复发。

         2.哮喘

         张××,女,58岁,退休干部。主诉;反复咳嗽1年多,加重1个月。1a来反复咳嗽、气急、喘促,夜间尤甚,痰色白,质粘稠,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曾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西医诊断为变异型哮喘。查体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109/L,红细胞:5.5×1012/L, 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1%。胸透示:双肺纹理增粗、增多。中医诊断:喘证。用平喘散( 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生甘草、百部、肉桂、葶苈子)敷贴大椎穴、天突穴,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治疗2疗程后,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实验室及胸透检查无异常,随访la未复发。

         3.胃脘痛

         信××,男,44岁,干部,1991年4月18日来诊。主诉: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0余年,于20年前开始上腹部隐隐作痛,每受凉或过度劳累后疼痛加重,经用胃舒平、甲氰咪呱、胃必治及中药等多种药物治疗,疼痛可缓解,但不能根治,而且逐渐加重。平素觉背部腹部均怕凉,每进凉食、喝凉酒或穿衣盖被略不注意,立刻疼痛,并有腹胀、呕逆、嗳气、吐清水,舌暗红,苔薄白润。经胃镜检查示:胃及十二脂肠球都溃疡。中医认为:寒邪客于胃脘,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治疗;取子午效灵膏贴于中脘、脐眼、膻中、灵台、胃俞(双)、内关(双)。二诊;l次贴48小时,贴药后4~6小时开始嗳气,肠鸣排气,继之胃脘部有舒适感;继贴;梁门(双)、至阳、脾俞(双)、天枢(双)、命门;三诊;2次贴48小时,贴后发热痛痒,有时全身时冷时热,但背部和腹部凉感消失;续贴:上脘、下脘、足三里(双)、手三里(双)、膈俞(双);四诊:3次贴72小时局部热痛痒起水泡,但胃脘凉、痛、胀、嗳气等诸症悉除。随访3年未复发。

         4.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郭××,男,27岁,患左侧面神经麻痹十余日,经用理疗、电针、按摩、服药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就诊时面瘫极为严重,眼睑完全不能闭拢,额纹及鼻唇沟消失,不能鼓嘴吹口哨,刷牙漏水,咀嚼不便,饮食滞留口内。在腮部的小静脉血管处消毒,挑刺放血6滴,血呈紫色,用止血钳刺激约半min。然后取白芥子粉15g,敷于患侧上至阳白穴,下至地仓穴,8小时后取下,此时局部紫黑色并起水泡,涂烫伤膏5日后皮肤恢复正常,无瘢痕及色素沉着,面部表情肌功能及形态完全恢复,功能状态时与健侧对称。

         5.寒痹            汪×,女,43岁,1989年7月9日初诊.述其双膝关节酸沉凉痛,遇寒或入冬加重已6年.经取中西药后症状缓解,但一入冬则又复发.刻诊:时至盛夏双膝关节戴有护膝,局部皮色正常,触之有凉感,屈伸关节则疼痛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化验血沉10mm/h,抗“O”400单位,诊为寒痹。遂于三伏天如法贴敷双膝关节3次。当年冬天膝关节凉痛大减,第2年贴后膝关节凉痛全消而告愈.为巩固疗效又贴1年,共贴3年9次,至今膝关节疼痛未复发.尤其是去年冬天三九冰雪之天在户外干活,膝关节未感不适,且感冒次数减少。           6.乳腺纤维囊肿            李××,女,38岁,已婚。双侧乳房肿块疼痛6年,经前加重,经钼钯检查确诊为FCD,以往断续用过中药小金丹、逍遥丸等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发现右乳外上限有2.5×2×1cm肿块,左乳外下限有2.2×2×1.2cm肿块,压痛明显,肿块位置贴敷乳结散,2日换1次药,双侧肩井用白芥子末发泡。经过2个疗程治疗,右侧肿块减至0.9×0.9×0.7cm,左侧肿块也减至一半,继续治疗至四个半疗程,双侧肿块消失,乳房柔软无压痛而痊愈。          7.小儿慢支咳嗽            ×××,男,3岁,1991年7月21日初诊,其母代诉:咳嗽、咳痰遇冷加重已2年。患儿1岁时,因咳嗽、咳疾,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服药后症状消失。但次年冬季或受凉后就咳嗽、咳痰不止,西医诊断为慢支,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用上述贴敷方法治疗1个疗程。随访冬季咳嗽、咳疾消失。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春沁。“白芥子敷贴法”治疗急性咳喘12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7;(5):30。       [2]赵喜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210例 江苏中医   1997;(10):29。       [3]王海娣。复方白芥子灸伏天药饼外敷治疗慢性气管炎139例 浙江中医杂志 1986;21(7):300。       [4]陆亚康。“三伏灸”防治支气管哮喘117例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1999;15(1):29。       [5]冯亿春。白芥末药饼贴治冷哮 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12):560。       [6]赖新生。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哮喘209例疗效分析 中医杂志1999;40(11):663。       [7]吴捷等。穴位灸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120例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5、6):67。       [8]刘玉英。三伏天灸贴治疗哮喘病340例疗效观察   福建中医药 1983;(5):12。       [9]徐重明。平喘散敷贴治疗哮喘86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00;(6):19。       [10]杨秀惠。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422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6;(6):24。       [11]徐子杭。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6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00;(3):12。       [12]孙伟。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 陕西中医 1988;9(5):207。       [13]赵莹。冬病夏治、药灸疗治疗咳喘病的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1993;9(6):32。       [14]张金柱。贴敷治疗气管炎520例疗效观察   针灸学报 1992;8(6):28。       [15]李国柱。穴位药物贴敷治疗胃脘痛38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5;(3):33。       [16]侯妍。白芥子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   中医外治杂志1997;(6):21。       [17]李庚丑。中药穴位发泡疗法治疗梅核气38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99;19(2):85。       [18]张兴华。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寒痹360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4;(4):30。       [19]李国柱。子午效灵膏穴位贴敷治疗痹证218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6;(1):20。       [20]李国柱。子午效灵膏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性胸闷13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6;(2):23。       [21]李国柱。子午效灵膏贴穴为主治疗咳喘病318例 中国民间疗法1998;(2):14。       [22]吴鉴明。穴位灸贴过敏性哮喘260例疗效因素研究 中国针灸 2000;20(2):75。       [23]黄迪牧等。发泡灸治疗网球肘57例 中国针灸 2000;20(3):163。       [24]汪慧敏。贴敷加天灸治疗乳腺纤维囊肿 浙江中医杂志 1997;32(8):374。       [25]何冠华。穴位药物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00;(2):15。       [26]段祥余。敷灸神阙定喘穴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58例 中国针灸1997;17(6):339。       [27]肖冠峰。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支咳嗽400例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0):909。   

    [28]陈丽仪。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连续3年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1999;15(8):7。

           天突一针治哮喘 转贴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哮指呼吸急促,有哮鸣声;喘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本病常因过敏及情绪波动等而发作。

        治疗哮喘病人,重在预防。平时不发作时,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艾灸肺俞、膏肓、气海穴。一旦哮喘发作,可指压或针刺天突、定喘穴。兼有咳痰,痰质比较稀薄,发冷头痛者加风门;兼有咳喘,痰质黏稠,发热口渴或兼有便秘者加丰隆。

        特别提醒:天突定喘,切勿直刺。应先进针0.2寸,然后针柄向喉结方向靠拢,针尖向胸骨后缘进针1寸。

        按:天突位置接近气管,有通利气管、定喘止哮的作用。《玉龙歌》曰:“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无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说明天突是治哮喘主穴之一。定喘穴亦是治疗哮喘的经验穴。临床针刺治疗哮喘时,可参照《症治要穴歌》之法:“哮喘先教中脘寻,肺俞天突中府临,气海三里俱称妙,列缺针之病不侵。”在这一组穴中,主要为天突、中脘与气海之任脉三穴。取天突是利其息道以畅呼吸之门,中脘是补土生金以助宣化之用,气海是培补元气以助生化之源,上下同取,故有天地人“三才”之义。辅以其余诸穴,其用更效。

        哮喘可见于多种疾病,发作缓解后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对发作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应配合药物治疗。气候转变时应注意保暖,属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进食过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