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行业准入条件:修心论????曹永庆(副编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36:52

修心     曹永庆(副编审) (《益生文化》第122123期稿件选刊)

古往今来,不论道家、佛家、儒家,均把修心放在重要位置。道家曰“修真炼性”,佛家曰“明心见性”,儒家曰“养德尽性”。心性的修炼成了各家各派所遵循的根本宗旨。“万法归宗”,即归到修心上。

一、注重内修莫外求

在修炼的道路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注重内修,即把功夫用在自身,内修清净之心;另一种注重外求,求自身之外的神仙、佛祖、高师,给自己加持神功异能。从古到今,成千上万的修炼者总想找条捷径,找个窍门,以尽快“得道”,尽快达到上乘境界,怎么办呢?外求者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不辞劳苦,足迹踏遍佛道名山,烧香拜神拜佛,虔诚地祈求神仙、佛祖赐给他们神奇功能;或把提高功能的希望寄托在高功夫老师或曰大师上,希望老师给他们加持功力,于是走遍名山胜迹、宫观寺院,寻觅访求,求佛道高师或气功大师收自己为徒弟,传授秘法秘术和高功奇能。外求的结果怎样呢?结果总是与愿望大相径庭,外求终生,修道无成,应了一句古话:“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修炼实践证明:坚持内修自心者,就有希望修成上乘功夫,展发智慧,坚持外求者,则往往事与愿违,到头来一事无成。诗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就在你的心头,你的心即是佛,即是灵山塔,只要修自己那颗心就可以了。

中国传统文化人天整体观指出: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天地。天人合一,人天相应,天地大宇宙的全部信息,均可在人身上展现出来,只是由于人们生活在红尘世界中,由于“七情”、“六欲”和贪嗔痴的影响,使人的内心玷污蒙尘,因而无法展现原本具足的展发宇宙信息的功能,如同一面明镜,蒙上一层灰尘后,无法映现外界景物一样。内修即是修心,即是将内心所蒙上的灰尘清除掉,还清净内心的本来面目,还内心展发宇宙信息的本来面目,此即古人所说“还原”、“归元”之义。

重内修,重修心,道、佛、儒诸家修炼大师均有精辟、深刻的论述。宋代张伯端在《禅宗诗偈》中说:“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设功,顿超彼岸。”“察心观性”“明乎本心”,即内修自身清净之心,如此修炼,则可达到“体夫至道”“顿超彼岸”的高境界。禅宗六祖在《坛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菩提自心本已具足,何必劳而无功地向身外去追求?佛在心中,心即是佛,自佛才是真佛,如果不修自心之佛,而到身外去寻佛,就是个大笨人了!

儒学亚圣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通过内修自心就可知晓自性,知晓了自性,就可知晓天地宇宙的信息和规律。

陕西省长安县观音山法华寺住持叫圆照法师活了103岁,1993年6月12日圆寂后,心脏久焚不化,形成了巨大的坚固子,为古今中外的一大奇迹.她有首诗偈说:

    自心净土自道场,自性弥陀自法王。

    自来自去自三昧,自修自证自金刚。

佛家所说的净土和修行的道场就在自心,自性即佛,自修自证自心,就可获得金刚智慧,证得菩提真如。(见李安纲《圆照法师与金刚心法》)

二、内修一颗清净心

炼炼的根本在于修心,那么,什么是心呢?心,分代谢系统之心和精神系统之心。代谢系统之心即人体之心脏,为五脏之一;精神系统之心,为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认识的总称。修炼所说的修心,系指修炼精神系统之心而言。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指出心的功能是思维。《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指出心好比君主,从心中即可生出聪明智慧;心又是五脏六腑的统帅,是人的精神所居之处。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说:“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他进一步指出了心具足众妙之理,且主宰万物的神奇功能.

人的内心原本清净,为一面洁净的明镜,可时时刻刻映现万物,展发

天地宇宙的信息和能量,然而,由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及“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的干扰和影响,使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灰尘,因而其原本具足的

功能便无法展发出来。修心,就是除去蒙在心上的灰尘,还清净心洁净明亮、

智慧具足的本来真面目。《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人能常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通过修炼,自心清净了,道就自然居于心中,于是便有了大智慧。王重阳说:“道家留丹经子书,千经万论,可一言,以蔽之,曰清净.(《丹阳真人语录》)道家丹经子书卷帙浩繁,但其修炼的的根本之旨,便是清净,即内修一颗清净心。佛典《金刚经》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法修证,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心,应随时随地无所住,随时随地内心清净。南宋理学大师陆九渊说:“吾心之良,吾所固有也;吾所固有而吾所

不能自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

则心之存者所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欲去,则心自存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是伤害自心的根源,人的欲多了,自心就会少,即心的清净部分少了;欲少了,自心就会多,即心的清净部分多了,除去了欲,自心就会完全存在,亦即恢复了清净心的本来面目。

三、平常心是道,功在清净中

内修一颗清净心,或曰还清净心的本来面目,是修炼的根本旨归。古云:“平常心是道。”清净心即是平常心,即清清洁洁、明明净净之心,平平常常、淡淡泊泊之心。内心清净了,就会时时做到“对境无心”,“事来则应,过去不留”。即是说,心不为环境所动,佛家的说法叫做“如如不动”。事情来了,则自如应接,妥善处置;事情过去了,则心中不留任何痕迹,决不执著、贪求、耿耿于怀或烦恼丛生。事情过去就过去了,随它去吧,如同未发生过一样。清净心的这种高境界,古人有一诗三联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描述。
  马湘《金石诰》诗曰:

    何必烧丹学驻颜,闹非朝市静非山.

    时人欲觅长生药,对境无心是大还.

对联是: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心似浮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西东。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正如《道集》所说:“夫闻毁誉善恶以其心受,受则心满,满则道无所居矣。有闻如不闻焉,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心,虚则安心,安则道自来矣。”内修清净心,关键在于静定之功.《性命圭旨》说:“故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心静定了,就能慧能知,展发智慧。王重阳说:“内清净者,心不起杂念;外清净者,诸尘不染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他把清净分为内与外。心不起杂念,实即静定,为内清净。色、声、香、味、触、法诸尘不沾染、不染污,为外清净。外清净是为了内清净,不染诸尘是心不起杂念的必要前提。

曾子在《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内心静定的重大作用

作了精辟论述。

北京白云观有幅楹联曰:

    意凝气凝神凝炉中炼就长生药

    念住息住脉住体内修成不坏身

联中“意凝气凝神凝”及“念住息住脉住”,即为入静入定的炼功态及景象,联语的下半部分,则是静定的重大功效:“炼就长生药”、“修成不坏身”,即健康长寿之义。

唐代文人张拙有首悟道诗说: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只要心中一念不生,达到入静入定,一切功能智慧便会全部展现出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只要一动,就会产生妄念,如同滚滚乌云,将内心遮蔽,功能智慧便不能展现。不能用断除妄想的办法断除杂念,因为“断除妄想”的本身,又形成了新的杂念,所以说“重增病”,正确的方法是:不理杂念,一心修炼,任杂念自生自灭。

内修清净心,须把修炼融于日常生活中。这方面,古人有诸多精

辟的论述.

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一日内,十二时,

意所到,皆可为。”“定是慧源性命根,二六时中刻刻勤”“行亦禅,坐”因此,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这些论述的意思是说:平常心就是道心,就是清净心,就是道;练功,就在日常生活中.因此,一日内十二个时辰(即现在的24小时),皆

可勤奋练功,做到行住坐卧,不离练功,须持之以恒,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要一日不辍,从踏上修炼之路起,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甚至终生如一日,勤奋炼功.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朝三暮四,这山看着那山高,今天看着这种功好练这种功好练这种功,明天看着那种功好又练那种功。须知“万法归一”,

凡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有益身心的功法,只要一门深入,均可达到上

乘境界,此即“功法无高下,悟性有高低”之谓也。

修炼须刻苦,要不怕天气寒热之苦,要冬炼三九,夏炼中伏,不怕

严寒酷暑,要不怕调身之苦.要按照功法要求,以最佳姿势炼功。一般

讲来,天盘(双盘)坐姿为静功最佳姿势,应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坚

持以此姿势修炼静功。要不怕反应之苦,修炼中出现的“八触”“冲关”

“气冲病灶”等反应,有时较强烈、较痛苦,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安然

处之,坚持炼功。

内修清净心,须注重涵养高尚的道德。道教祖师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功谚说:德为功之母,百功德为先;心纯功自正,德长功自进,功从德上来,德是功之本;养德炼功为正道,有功无德不圆成;养德则功拔功进,无德则功消功损;功高龙虎伏,德厚鬼神钦;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

 以上论述和功谚均深刻说明:养德是内修清净心、增功生慧的至关重要的前提。要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视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慈悲为怀,亲和万物,济困扶危,助人为乐.要俭朴廉洁,珍惜物命。要尊敬师长,孝敬老人,礼貌待人,文明处世。要家庭和, 亲友和,单位和,建造炼功的良好外部环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足,改过从新,及时去除心镜上的灰尘。

重内修,重修清净心,是功拔功进、顿悟明道、展发智慧的必由

之路,是千古不变的修炼的要旨,沿着这一道路矢志不移,勇猛

精进,必将功德双增,直步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