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输送机链条分类:阳宗关索戏穿越“时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56:03
2010-12-27 15:21:50 来源: 昆明日报(昆明)
小屯上演“关索戏”。配图
新闻速读 “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农业稳镇、文化活镇”是阳宗镇的发展思路,在保护好阳宗海生态环境的同时,阳宗镇发挥民族特色和地方民俗优势,保护、推介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以推进文化事业创新发展,让阳宗的旅游内涵更丰富、更立体。
在阳宗镇“十二五”期间总体规划中,对于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作了特别强调:“抓住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时机,充分挖掘阳宗镇厚重的三国历史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为依托,充分利用农耕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引进大的旅游投资项目,把阳宗镇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旅游小镇。”
今年,关索戏已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索戏是那么神秘又魅力非凡,现在,它要穿越历史,为阳宗的勃发再放异彩。
关索戏又称“玩关索”,仅流传于阳宗海管委会阳宗镇小屯村。在小屯村里,关索戏就是一个故事,走进这个小村子,也许你不经意间就步入了三国蜀汉风云,操刀立马,笑傲江湖。关索戏的魅力,就是这样浅浅淡淡地把历史拉得很近很乡土,在祈神赐福、驱鬼逐疫的原始渴求里,展示着其原始面貌的美丽,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早在2005年,张艺谋将关索戏搬上电影《千里走单骑》后,位于阳宗镇坝子南边,背靠大山的小屯村开始蜚声国际。慕名来小屯村看戏、拍摄的戏迷、记者、专家一直络绎不绝。关索戏已经成为阳宗旅游的厚重名片。
关索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傩戏剧种。大约2000年前,现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滇国”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从考古证据上看,古滇文化的核心是祭祀文化,而关索戏正是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索戏剧目内容都是颂扬蜀汉功绩的,其中又以演蜀汉人物,如刘备、孔明、关羽、张飞等为主,其主要人物有20人,加上马童、龙套、锣鼓手等演员共有36人。
“关索戏就是古滇祭祀文化的活化石;从歌功颂德的角度看,关索戏塑造的正是高大全的角色,可以说,关索戏《千里走单骑》就是三国时代古滇地区的样板戏!”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姜岩曾风趣地如此评价。记者黄翼报道
揭秘关索戏
中国戏剧“活化石”
小屯关索戏,顾名思义以关索的名字命名,以演三国时期的故事为内容。当地传说,诸葛亮出征南中时,关羽之子关索曾为前部先锋,驻兵于今小屯村,故小屯村原名“先锋营”。明朝云南王沐英的军队在这儿屯过田,又改名“小屯”至今。
历史上是否有关索此人,关索是关羽的亲生子还是义子,都有争论。然而当地三国文化十分盛行,关羽的亲家汉兴亭侯李恢就是澄江人,关羽的女儿关三小姐关银屏是诸葛亮做媒嫁给李恢的儿子李蔚,这一点史料有确切记载。关三小姐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长期的演出活动中,关索戏形成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演出仪式和习俗,兼备娱神与娱人两种功能,分为仪式性演出和戏剧性演出。正月十六日全部演出结束后的装戏箱、送药王,均有其固定的程序后要求。
仪式性演出有严格的程式。祭祀活动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祭祀后开始练武、排练节目、持续到除夕。正式演出从正月初一开始,演员先要举行“着装仪式”,然后列队出巡,整个队伍排列顺序均有规定,不能错乱。出巡队伍每到一个村寨,在村口要鸣放土炮三响以壮声威,要绕完村里的所有街道,称为“踩村”;如遇到赶街天要从集市中穿过,称为“踩街”;队伍在村寨应住户之请到家中祈福,称“踩家”。
戏剧性演出,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多为武戏,有唱有武打。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戴上面具,穿上戏服,带上兵器即可出场表演。关索戏的面具主要有20个,依次是张飞、假张飞、关索,一直到孔明、刘备。面具制作也多有讲究,须根据角色相貌特征,制作出的面具要比实际脸形大1倍多,显出威武勇猛气质。要表现三国时的风云人物,仅仅制作脸谱还不够,为使之形象化,必须把制作好的面具与头盔、发髻相连,把胡须等用胶粘贴,如此就成了一个完整的部分。演出时,演员只需把面具戴上,就完成了繁杂的化妆过程,既省事又方便。关索戏中的20个面具,无一丑角形象,在艺术上追求的是真善美。
演出时无弦索伴奏,全用鼓点指点起落。一般情况是由小军或马童先上场,道说情况以后,即开始各种各样的翻滚动作以吸引观众,在表演中说说唱唱,唱唱打打,没有固定程式,演员可以自由发挥。
关索戏的剧目目前尚难统计有多少,但经常演唱的有20多本,如《古城会》、《三请孔明》、《过五关斩六将》等,剧目最长的达3小时,最短的约30分钟。而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
现在,关索戏尝试着走出小屯村,已经不再是春节时才搬出来的祭祀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