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链战记数据库:【旅行游记】名胜古迹大同古城墙·东城墙雄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08:58

    大同古城墙很宏伟。同城墙位于今大同市城区,因城墙遗迹依然明显,在绝大多数现代版的大同地图上仍有标注。大同城筑邑历史应该说相当悠久了,现存的主城墙为明代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镇城。最后完工的大同镇诚呈大致正方形,边长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大同镇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东城墙南段(北望)每个门又各有瓮城。其中,东城墙的墙体长1800米,瓮城墙长700米,一座门楼、一座箭楼、一座月楼、十二座望楼、两座角楼及两座控军台。
    在徐达的精心筹划和严明督工下,大同城池的建筑达到了有史以来最精美的程度:城墙四角建角楼,西北角有“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马面凸凹相间,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宽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间距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城门的门洞进深约30米,上建箭楼或匾楼。城墙外侧修壕堑,深约5米,宽约10米,俗称护城河,曾经波光涟漪,上设吊桥。城内有4条大街、8条小巷、72条绵绵巷,街衢规整通达。每条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城中心为4座精美的牌坊,称四牌楼。如今这些建筑多毁于现代,只有鼓楼硕果独存,至今仍然耸立在街心,“四牌楼”则只成了一个名字,其附近地区是大同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历史资料中记载,大同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单独的四方型堡垒状城市,大同城格局由四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高大坚固的镇城,在镇城的南、东、北墙外另外各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分别叫做南小城、东小城、操场城,而各个小城也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均与镇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连接。这样如果要进入大同镇城,必须先要通过三个小城中的某个,光通过的城门就至少需要过4到6个。就是进了外围的小城,主城的吊桥不主动放下,仍然进不到大同镇城里,这种防守措施使大同镇城真正成为了固若金汤的安全之地,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又因大同民间传说此地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四城有序排列的筑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今大同地图多只描绘大同城与操场城的故址,而从未见有用同样标志线标注东小城与南小城,实际上,这两个关城如今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踪迹,只是,这些小城的修筑都在明朝中后期,并非徐达所为。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是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钥”之誉。











































    现存的大同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7平方公里。城墙高14米,上有580对垛子,代表着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目。城设四门: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上各建城楼一座。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一座,西北角四层八角重檐楼称“乾楼”,高大瑰丽,宏伟壮观,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镇楼秋爽”之盛誉。城墙四面还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轮廓呈凸凹相间,凸出部分为城墙墩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共计52个。在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四门各有登城马道(斜坡,可通车马)。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各门之上建有“箭楼”或称“匾楼”。关门外跨城壕,壕堑深约5米,宽约10米,俗称护城河,波光涟漪,环绕古城。此外,大同府城东南北门外各附小城。
    对于大同古城墙,老大同人至今记忆犹新。与城墙相伴了20多年的宋富老人对城墙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直至上世纪50年代,大同城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每年六月六登高时,城墙上人头攒动,人们还可在城墙上绕着古城走一圈。那时城墙上很宽敞,能并排走三辆马车。
    曾有人说,平遥县靠一个古城一跃成为旅游大县,要是大同的古城能保留下来,哪轮得着平遥,它一个县城能和咱们府城比吗?话虽如此,可毕竟我们的古城风貌已受到严重破坏。
    对大同城墙的破坏,最早当为明末清初的战火。李自成攻大同,这是一次破坏。还有一次较严重的则是大同总兵姜瓖反清被平叛后,多尔衮对大同实施的屠城。当时,大同府城被斩低5尺,府衙被掘地3尺,大同废,不立官,曾威赫一时的九边重镇一片荒芜。之后,对大同城墙进行的大规模破坏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厚重的城砖被扒去盖了房、修了路,裸露的墙体也成了建设取材的好场地。从此以后,大同的古城墙支离破碎。被扒走了城砖的墙体禁不住风雨的冲刷,不少地方陆续倒塌。据了解,我市现存城墙只有4003.7米,占原城墙总长的55%。
    据市地方志编审姚斌介绍,明清大同城壮丽雄伟、固若金汤,各种防御设施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筑中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城楼、阁楼、角楼、望楼,高低错落、形如羽翼,府城酷似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