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雯冠军之刃皮肤特效:创新与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07:42
                    创 新 与 课 堂
                                                                     鲁加能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其背后是教育的竞争,是创造教育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应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儿童的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以及培养创新思维。
         引发学生创新动机的关键,就在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第八册《苦柚》一课,我这样导入新课:别人都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有这样一位小摊主,她对自己所卖的柚子,不但不夸,反而还一直自贬。你说,她这样能卖得出去吗?奇怪的是,她不但把柚子卖了,而且是全卖了出去。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位小摊主有什么绝招。或者这其中另有奥秘?这一课的导入,我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住。取得先生夺人的效果。又如在教《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采用问题引趣导入法:
        师:老虎是林中的大王,(贴上大老虎图)你知道它的脾气怎样吗?
        生:它十分凶猛,会吃小动物,会伤害人。
        师:假如一只老虎和一只狐狸(贴上狐狸图)碰到一块,你想谁会怕谁呢?
        生:当然是狐狸怕老虎,因为老虎会吃狐狸的。
        师:但是今天老师要讲的却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凶猛的老虎不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乖乖地听从狐狸的摆布,你们说奇不奇怪,想知道为什么吗?让《狐假虎威》来告诉我们!
        由于巧用贴图,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小学生的思维定势巧妙地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激发质疑,发展求异思维。
       "学贵有疑"。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曾说:"我们如果在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它替代的正确答案的倾向,是万分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这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问,敢于否定,深入讨论,寻出答案。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李大钊向敌人开枪,当时会怎么样?
       生1答:他可能不会被敌人俘虏。
       生2答:敌人那么多,李大钊不可能把敌人打死,我认为他还会被敌人俘虏。
       生1驳答:就是被俘虏,打死几个敌人也是好的。
       生2驳答:不行!如果开枪,街上的群众和他身边的女儿都很危险。
       生3:李大钊是一个沉着、冷静的革命者,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不让群众受害,不让自己的女儿出危险,他宁可被俘,也不会向敌人开枪。
       这段教学,对于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我们不要怕学生的"节外生枝",不要让学生老按着教师的要求转,不要讲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反的,我们要能够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发现对方马的出顺序改变了,及时调整,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又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让学生想想:有没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思考:如果小猴子最后抓到了小白兔,我们该不该向他学习?
       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他们能在读中思、思中疑、疑中议,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善用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课堂中,教师须采用多种形式学生启发思维、展开想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的内容,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我问道:"三十年后,人民为他立了碑,塑了像,你们想一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塑像?"学生一下子展开积极想象,纷纷举手发言:
     "一定是他艰难挪动着前进的情景。"
     "一定是他冒着枪弹冲向敌人的形象。"
     "可能是他挺起胸膛堵住枪眼时的动作。"
      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解情况,使黄继光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并屹立于学生的心中,还达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另外,运用假想性推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另一条途径。所谓假想性推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如果……会怎样"的讨论。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出"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会怎样?"学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后,提问:如果董存瑞不舍身把暗堡炸掉,那会怎样?又如学了《凡卡》一文后,想象: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信,结果会怎样?由此,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