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鼠标双飞燕好用:转 翁思再文- 读《李玉茹》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3:08:00

              

                                       转 翁思再文- 读《李玉茹》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为名伶立传,把《李玉茹》一书的任务交给传主的女儿李如茹。如茹既兴奋又担心,生怕写作时控制不住感情,从而失去学者的客观立场。《李玉茹》问世之后,如茹从利兹大学回国,郑重送我一册说:“你看看,是否合格?”

  李玉茹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年轻时上海菊坛“一窝蛋(旦)”,其中“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口碑领先,好事者经常争论三者孰优孰劣。我开始听戏时,言慧珠已是艺术晚年,唱京戏嗓子经常“不在家”,可是听她的昆曲,却比一般昆曲演员好听多了。剧场里最红火的是童芷苓,她的表演开放、自如、新意盎然,尤擅拿捏观众的心理。至于李玉茹,她的老戏我当时还看不懂,新戏看得最多的是《梅妃》,她在程腔的基础上加进梅派的因素,郑大同教授说她是“陈皮梅”,而周信芳则经常找她合作。看来“言、童、李”各有所长,究竟谁为魁首呢?在我有点阅历之后,曾经就此请教迟世恭先生,他老人家的原话是这样的:“李玉茹最好,台上全是真玩意儿”。迟先生是富连成弟子,这是他老人家多年同诸位名旦合作之后的体会,是以科班的标准来评判的。李玉茹的传统根基最扎实,这是行内比较一致的看法。

  从小看戏,后来又受过高等教育的李如茹,懂得自己母亲的艺术价值,可是在《李玉茹》里,我没有看到一句溢美之词。在需要评价艺术之处,李如茹往往引用报章杂志或相关文献,言必有据。有时作者也出来说话,但用笔简练,甚至节制有点拘谨。李玉茹在巅峰时期,在某些传统戏比如《贵妃醉酒》的演法上,弥补了梅兰芳晚年的遗憾,这在行内是有口碑的,其中颇有信息量,对此李如茹并不回避,其表述方法,是采用的李玉茹笔记里的原话。 

  《醉酒》这出戏,李玉茹早年学自培养出“德、和、金、玉”许多名家的中华戏校,渊源有自。后来非但看过四大名旦和小翠花,还看过地方剧种对这出戏的演绎。有一段时间在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梅兰芳多次演《贵妃醉酒》,一批成名的女演员跑宫女,场子里气氛特别热烈。当时李玉茹也在舞台上,她发现梅兰芳每次演到杨玉环酒醉后,出现一种天真、娇憨的神态,这是梅派以前所没有的。此后李玉茹演这出戏,就结合花旦的技法,把这种神态加进去了。可是1953年之后,李玉茹再看梅兰芳演这出戏,这种天真、娇憨的表演再也没有了。李玉茹在笔记中究其原因,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梅兰芳的年龄在增加,或许是由于后来缺乏当时演出的那种氛围,还有一种可能,则是梅大师晚年越来越追求雍容华贵。对于梅兰芳晚年的这种变化,李玉茹并未盲从,而是坚持自己心中认可的梅师最佳境界,创造出一个融合众家之长,处于青春期的、憨态可掬的杨贵妃形象。

  近年我花了一些精力研究梅兰芳,曾经萌生一个疑惑:尽管行内尊奉梅兰芳为圭臬,可是许多旦角爱好者之入门,经常是张君秋的甜嗓,程砚秋的佳腔,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梅兰芳所留下来的影像,未能接通许多爱好者呢?通过读《李玉茹》这本书,我顿悟了:原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梅兰芳影像资料,多数是梅兰芳晚年拍摄的,其实这并不是梅兰芳艺术生涯里的最佳状态,梅兰芳力不从心之际,就是爱好者未能接通之时。学流派不可死学,其理彰也。

  掩卷之时,我心里对李如茹说:《李玉茹》是一部合格的学术作品,足可告慰令堂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