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免费旅游景点:高考历史考前非选择训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24:22

高考历史考前非选择训练题

(2011-07-04 17:53:12)转载 标签:

高中

历史

试卷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中国古代史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5)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梗子中间住,北贾南商尽识民。                                        ——(清初)何嘉埏《扬州竹枝词》

材料二   徽商“食必膏梁,衣必文绣,一婚嫁丧葬,堂食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

——《扬州画舫录》

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之下,徽属各县书院林立,仅歙县“书院凡数十”。族中弟子有“贫而不能学者”,徽商往往招入家塾,“悉力扶植之”。                                    ——《中国十大商帮》

天顺、嘉靖年徽人王友揽“商于庐……爱庐之风俗淳朴,买田千余亩,购屋数十楹。”

——《歙县泽富王人宗谱》

    祁门人胡天禄经商致富,“族人失火焚居,天禄新之。又建新宅于城中,与其同祖者居焉。输田三百亩为义田,以备祭祀及族中婚葬丧嫁及族中贫无依者之资。”                   ——《安徽通志》

材料三   若夫翠华(指封建官僚)莅止,情殷瞻就,供亿丰备,尤为前所未有。至于大庆典、大军需,淮商捐输或数百万,……其余寻常捐输,难以枚举。……故商为四民之末,盐商特邀圣主之恩,或召对,或赐宴赏赉,有厚拟于大僚。                                          ——王守基《盐法议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资金的流向。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该流向对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商人的行为,并分析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一一《论语》

材料二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一一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一一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

3)据材料四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4)据材料五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三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四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政府为实现“揖美追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措施。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3)材料四中林伯渠的观点是什么?“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造成作者这种认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4)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中,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产生该思想的背景。

(2)材料二、三在手段、目标上有何差异?分析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3) 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此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

 

中国现代史

6.2009年中国举办了“俄语年”,2010年俄罗斯举办了“汉语年”,这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使中俄友好互利合作取得新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中国大百科在线

1930年1月5日,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资料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五 

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的“路”有何异同?材料一、二分别对中俄革命带来怎样的影响?

(2)建国初期,据材料三中国是如何借鉴苏联做法的?有何作用?

(3)材料四与材料五的中苏(俄)关系有哪些主要不同?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讲话

材料三  值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到来之际,前美国总特卡特公布了自己的日记。1978年8月23日的日记里,卡特记录了如下片段:“目前存在的唯一障碍是如何在与中国和台湾的关系上取得平衡,既要与中国建交,又遵守我们对台湾人民的承诺。”

材料四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在材料二中提到的“过去的一些时间”里美国对华采取了哪些政策?推行这些政策的根源是什么?尼克松总统所说的“共同利益”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当时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 。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美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原因。

 

8.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岗生产队是整个滁县地区最早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他们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中国第一村”南岭村,这是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任总书记都亲自到访之地。由过去人称“鸭屎围”到今日尊奉“第一村”,必有过人可叹之处。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9.阅读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请回答: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个事例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世界古代、近代史

10.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材料三   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的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2)列举材料二图一中禁行路标所指代的对象。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伯利克里所说的是否符合实际? 为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苏格拉底“痛心”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四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五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基本主张。

(2)材料三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并说明其作用。

(3)材料三、四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4)据材料五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世界现代史

12.阅读下列材料: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她以“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为发展理念,历经150余载风雨,在全球12个国家的23个城市留下了光彩的回忆,中国也日益成为世博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材料一   19世纪前半叶,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同时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英国也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  成立于1754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历来承担国家展览会的组织工作,担任皇家艺术协会主席的阿尔伯特亲王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他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了1847、1848年的工业博览会。1849年,艺术协会开始酝酿筹划规模更大的博览会时,阿尔伯特提出要求“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的设想,┉┉阿尔伯特认为: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俞力《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纪实》

材料二   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当时筹委会决定在巴黎造一座标志性建筑,最后著名工程师艾菲尔的方案获得了通过,建成高达300.51米的艾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该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巴黎这座美丽城市的象征。┉┉博览会期间有200多万人参观铁塔,包括英国皇太子、发明家爱迪生等名人爱迪生在巴黎展示了他获得的约4000项专利,这使他成为巴黎世博会的中心人物。                                    

 ——今日早报《世博零距离》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几次参加世博会的展品及获奖情况统计资料: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

1900年,巴黎博览会:北京永珍斋古玩局老板顾永保参加,其展品主要是瓷器。

1906年,意大利米兰博览会:中国江苏海门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获金奖。

材料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而上海则长期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素质的人口,上海一定能够呈现给世人一个成功、精彩和难忘的世博会。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1年英国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的原因。

(2) 材料二中爱迪生在巴黎展示了他获得的约4000项专利,根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这次盛会除了埃菲尔铁塔的展示还能有哪些新发明?

(3)概括材料三中中国参加博览会的展品特点,。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条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7 年4 月,23 个国家签订了123 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二   作为世界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它所制订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所普通接受的共同准则。保证了进行国际贸易的相对自由、透明及其稳定性,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据统计,自总协定成立以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但它仍只是个准国际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正进行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原由。

美国就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无理地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四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6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关贸总协定的特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

(4)材料四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何种特点?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

材料三  世界贸易总额

 

材料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中华网》

材料五 1999年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在此后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世界贸易的什么状况?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原因有哪些?

(5)材料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问题有哪些?

(6)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选修一

15.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东西方古代史上重要的改革,两次改革对东西方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都为社会下层提供改变地位的机会,在当时的雅典和秦国,平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有什么作用?

(2)两次改革对奴隶主贵族的态度如何?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3)试从时代背景、性质、主要影响比较两次改革的不同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政府在吸收和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注意从根本上建立现代文明的经济基础,初期采取了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的方式。系统而全面地移植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这在世界近代文明史上实属罕见。……日本作为主权国家,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地加以“仿造”。因而在移植初期免不了会有模仿甚至“依样画葫芦”的弊端……

 

材料二    日本的做法是:先移入本土进行模仿再造,加以培植,然后再使之“日本化”并有所创新。日本不像奥斯曼帝国对西方近代工业那样一点一滴引进,而是系统引进,全面开花:交通运输和通信业、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采矿业、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等同时引进。这种一窝蜂全面开花的引进方式,说明它确是一种“移植”,而不是“根系培植”。这种引进尽管出现一些弊病,但对后进国家来说却不失为一种“捷径”。……

    日本“求知识与世界”和“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打开了移植西方经济制度的坦途。……日本则在本国政府主持下聘用西方专家为顾问,精审细择,移植它认为对日本有利的经济制度,为适应日本特点加以改造,甚至有所创新,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在日本赖以成长的有力保证。

……明治时期日本对西方经济制度实行“以我为主”的移植政策,先“拿来”,再根据日本实际加以改造,使之“本土化”。这些成功做法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常被引用的范例。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初期采取学习西方文明的举措。

(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政府在引进西方文明过程中的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日本这种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做法的意义。日本学习西方文明的做法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

(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对今天有何借鉴?

 

选修四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曁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既并天下,北筑长城,南戍五岭,又有骊山、阿房之役,兵不足用,乃至发谪。先发弛刑之类,次发西贾人之类,次发治狱不直者之类,次以隐宫⒂刑徒者,次以尝有市籍者,又其次则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先发里门之左,名闾左之戍。未及发右,而二世立,复调材士⒃五万人,以卫咸阳。民不聊生,天下骚动,而胜广起矣。是时楚兵百万,而秦发近县不及,乃赦骊山徒奴产子以击盗。及关东盗贼益炽,又发关中卒以击之。而章邯三岁将兵,亡失已十数万,坑于降楚者,又二十余万。沛公入关,而秦遂以亡。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引山斋易氏说》

材料三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易中天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秦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亡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易中天的观点?

 

19.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指出他们所处的中国封建社会阶段主要特征,概述他们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分别扼要指出他们作为政治家的个人品质方面的突出优点和长处。

 

20.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都重视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今天的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成为有史以来民族关系最融洽、最团结的时期。据此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的?

(2)清朝康熙帝是如何加强民族联系与团结的?

(3)指出近代孙中山先生在民族问题上的主要主张。

(4)就以上史实谈谈你的感受或者认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 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纳西比战役的一位目击者说:他曾看到有些王党士兵在溃逃中,仍冒着生命危险,停下来去捡散在地上的钱。

同时代的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克拉伦顿写道:“战争开始以后不久,在军纪方面,国王的部队和克伦威尔指挥下的部队,便显露出很大的区别。国王的军队可以成功地发起进攻并击溃敌手,但无法将他们有秩序地重新集合起来投入战斗,而且也不可能做到在同一天发起第二次攻击……克伦威尔的部队则完全不同,如果他们进攻得手,或遭到攻击,或暂时溃退,他们能重新集合起来,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新的命令。”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与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三 恩格斯曾说:“他是兼罗伯斯庇尔与拿破仑于一身。”丘吉尔则认为“克伦威尔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的独裁者不是一种类型”。总之,“没有哪一个人像他那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

英国历史学家艾诗立写过两部克伦威尔的传记。第一部出版于1937年,名为《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将克伦威尔说得一无是处。在20年后出版的《克伦威尔之伟大》一书中,之前那个专横独断、见识陈旧的篡位小人成了民族英雄,作者承认自己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以致本末倒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军和克伦威尔的部队有何不同?概述内战的结果。

(2)据材料二说明,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为维护英国海上权威,克伦威尔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你认为导致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克伦威尔?

 

参考答案

1.(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5)认识:人才关系社会发展;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2.(1)现象:商业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2)流向:消费;兴办教育;买房置地;家族内公益事业(扶困济贫)。

影响:没有流向生产领域,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行为:攀附官府;大量捐助。原因:传统的重农抑政策导致商人地位低下;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4)新特点: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商帮(区域性的商人团体)出现。

 

3.(1)核心:“仁”、“礼”。

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3)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不同: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作用: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1)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 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文化生活——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称呼改大人为先生、社交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鞠躬等。

(2)结论:材二:反映民主共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

材三: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

理解: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一个开端。 

(3)观点: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被低估的。

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许多青年低估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4)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孤证不立。或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

 

5.(1)核心:“中体西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2)差异:材料二主张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材料三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观点:只要引进西方民主、科学,就可以救国。

评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的偏激看法。

(4)轨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器物——制度——思想)

 

6.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

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建设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

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3)不同: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

特点:建国初期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7.(1)政策:联合中国作战。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击了大量日军,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

(2)政策:敌视政策(孤立、封锁、遏制)。根源: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共同利益”: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都有改善国际环境的要求;中美两国发展的需要。

(3)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依存性加强,需要政治经济合作。

 

8.(1)性质:自发。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态度:肯定。    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9.原因:(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2) 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查阅《孔子改制考》;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查阅《民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查阅《新青年》;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查阅《民国日报》或《每周评论》等。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

 (4) 观点:错误。看法: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部分西方人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体现。

 

10.(1)表现: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或体现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注重公民的个人才能;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对象:奴隶;外邦人;女性;未成年人。

     判断:不符合;理由:享受民主权力的人数太少,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3)原因:雅典民主制最大弊端是外行治国;抽签选举法无法保证执政者的素质;民众容易受没有政治知识的蛊惑家影响和控制。

(4)借鉴意义:创造民主运作方式;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主监督;重视公民的民主参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主权在民;对执政者素质的确保与权利的监督。

 

11.(1)主张:材料一:怀疑神的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材料二:主张认识自己,关注人的发展;注重美德,崇尚知识,认识法则。美德即知识。

(2)思想:人文主义。含义:每个人都有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

意义:反对封建神学,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3)相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教皇。关系:继承与发展;

说明: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4)内涵:反对教权;反对特权;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提倡理性。

(5)特征:起源(或萌芽);复兴(或发展);成熟(明确)。

 

12.原因:(1)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也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多次举办过国家博览会;统治者的推动:亲王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

(2)两例:照明设备、留声机。新发明: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电话。

(3)特点:品种少;以传统手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为主;传统手工业产品世界领先。原因:

取得巨大成功(也可以用具体语言表述);也存在明显不足:①经济畸形发展,结构不良;轻工业片面发展;②传统手工业产品为主;③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低,缺乏先进工业产品。

(4)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开放较早,经济发达,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底蕴深厚、国民素质高;政府的支持,民众的热情参与。

 

13.(1)原因:经济危机助长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深了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或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

(2)特点:促使世界贸易朝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作用: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局限性: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贸易保护主义有空可钻);不具有法律约束性。

(4)特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5)趋势:从无序到有序;从法律、规则不严密到有法可依,有序地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从贸易保护到贸易相对自由。

 

14.(1)观点: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依据: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之间的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现象:英国在世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原因:①资产阶级统治巩固;②率先完成工业革命;③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④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3)现象: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4)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解体。

(5)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面临威胁;发达地区就业压力增大;世界生态环境恶化。

(6)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选修一

15.(1)方法:雅典:发财致富(从事工商业获利);秦国:立军功、努力耕织。

作用:雅典:为平民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秦国: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2)态度:梭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地位;组建公民陪审法庭)。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制。

策略: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渐进。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坚决彻底。

(3)背景:梭伦:处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时期;  商鞅: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

性质:梭伦: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商鞅: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为雅典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商鞅: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6.(1)举措:移植;“全盘西化”;殖产兴业;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和基础设施;扶植私人企业。

(2)特点:引进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模仿与创新结合;全面系统而有选择地引进;能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来引进;由政府主导。

(3)意义:使日本快速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其它后进国家推进其近代化有借鉴意义。

借鉴:防止全盘西化,有选择借鉴;依据国情等(言之有理即可)

 

17.(1)态度:解放农奴,但不将土地无偿地给予农民。

原因:农奴起义严重威胁到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面临贵族的强大阻力;维护农奴主利益。

(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前提:赎买土地。不符合实际。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4)原因:农民没能真正获得土地与自由。

(5)关键:改革者没有满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基本要求。借鉴: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选修四

18.(1)措施:推广郡县制、收缴天下兵器、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统一文字、迁徙富豪。

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2)原因:秦始皇苦役百姓,横征暴敛,引发农民起义导致了秦亡。

(3)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中皇帝制度、三公诸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后世封建王朝得到发展。

 

19.(1)特征:秦,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唐,繁荣强盛时期;清,衰落时期。

(2)措施: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官不拘一格;从民本思想出发,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举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优点:秦始皇广纳人才、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富有创新精神。唐太宗善于以人,善于纳谏,具有自我反省精神。康熙帝处事果断,勤于政事。善于学习和创新。

 

20(1)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爱之如一),设羁縻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内部事务,与少数民族通婚(或者和亲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藏干布,加强了民族融合。

(2)康熙帝: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如对汉族的孔子,第一次南巡在曲阜,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特封四大活佛。

(3)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4)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民族关系如何是影响中国发展、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开明的民族政策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承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空前团结,这是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进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1.(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22.(1)不同:王军军纪不严,战斗力不强;克伦威尔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结果:克伦威尔领导的军队击溃王军,推翻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目的:打击荷兰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后果:引发英荷战争,英国逐渐取得海上霸权。措施: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

(3)原因:立场不同;侧重点不同。

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也有其专制、残暴的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总体上说,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