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魔方的还原方法:古典杂戏剧本集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25:27

古典戏曲参考书目
目录
中国古典戏曲参考书目
建国以来元曲选本书录
曲谱
1949年至1991年大陆整理出版古代戏曲著作略目
元人杂剧的选集与全集
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参考书目
一、总集
1.《元刊杂剧三十种》,《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本
2.《元曲选》,明臧懋循,明万历间吴兴臧氏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明博古堂本影印,1918;隋树森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元曲选外编》,隋树森,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赵琦美,稿本;《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本
5.《新镌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酹江集》),明孟称舜,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本。
6.《孤本元明杂剧》,王季烈,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7.《盛明杂剧》(初集、二集),明沈泰,民国间董氏诵芬室重刻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据董氏本影印,1958。
8.《杂剧三集》(一名《杂剧新编》),清邹式金,清顺治间刻本;武进董氏诵芬室刻本,194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据董氏本影印,1958。
9.《清人杂剧初集》,郑振铎,长乐郑氏影印本,1931。
10.《清人杂剧二集》,郑振铎,长乐郑氏影印本,1934。
1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绣刻演剧》,明阙名,明刻本。
13.《六十种曲》,明毛晋,明崇祯间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上海:开明书店,1935;北京:中华书局,1985,1992;黄竹三、冯俊杰等《六十种曲评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4.《复庄今乐府选》(残存110册),清姚燮选,清道光间乌丝栏稿本。
15.《暖红室汇刻传剧》,刘世珩辑刻,贵池刘氏暖红室刻本,1919。
16.《奢摩他室曲丛》(初集、二集),吴梅,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排印本,1928。
17.《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4。
18.《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5。
19.《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7。
20.《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8。
21.《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
22.《古本戏曲丛刊九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64。
23.《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
二、选集
1.《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集》(一名《全家锦囊》),明徐文昭,明嘉靖癸丑(三十二年,1553)书林詹氏进贤堂重刻本;《风月锦囊笺校》,孙崇涛、黄仕忠,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明黄文华,明万历新岁爱日堂蔡正和刻本。
3.《新刻群音类选》,明胡文焕,明万历间刻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4.《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明黄文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玄明壮夫序书林余绍崖刻本;[俄]李福清、[中]李平:《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明刘君锡,明万历庚子(二十八年,1600)书林三槐堂王会元刻本。
6.《新刊分类出像陶真选粹乐府红珊》,明秦淮墨客(纪振伦),明万历壬寅(三十年,1602)唐振吾刻本;清嘉庆庚申(五年,1800)积秀堂覆刻本。
7.《阳春奏》,明黄正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
8.《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明吉州景居士,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1610)书林刘次泉刻本。
9.《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明龚正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书林敦睦堂张三怀刻本。
10.《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一名《新调万曲长春》,明程万里,明万历间福建书林金魁刻本。
11.《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熊稔寰,明万历间福建书林燕石居主人刻本。
12.《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明阮祥宇,明万历间书林刘龄甫刻本;《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本。
13.《精刻汇编新声雅杂乐府大明天下春》,阙名,明万历间刻本;《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本。
14.《新刻点板乐府南音》,明洞庭萧士,明万历间刻本。
15.《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调尧天乐》,明殷启圣,明万历间福建书林熊稔寰刻本。
16.《吴歙萃雅》,明梯月主人(周之标),明(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序刻本。
17.《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珊集》(残存二卷),明周之标,明崇祯间刻本。
18.《月露音》,明凌虚子,明(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序刻本。
19.《赛征歌集》,明阙名,明万历间刻巾箱本。
20.《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明黄儒卿,明末书林四知馆刻本。
21.《南北词广韵选》,明徐复祚,清初抄本。
22.《新镌汇选辨真昆山点板乐府名词》,明鲍启心,明末书林周敬吾刻本。
23.《新镌乐府争奇》(残),明汪公亮,明刻本。
24.《词林逸响》,明许宇,明天启癸亥(三年,1623)萃锦堂刻本。
25.《新镌出像点板北调万壑清音》,明止云居士,明天启四年(1624)刻本。
26.《新镌绣像评点玄雪谱》,明锄兰忍人,明末刻本。
27.《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一名《缠头百练》),明冲和居士,明末刻本。
28.《新镌出像点板缠头百练二集》,明冲和居士,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
29.《新镌歌林拾翠》,明粲花罚人,明崇祯间刻本。
30.《听秋轩精选万锦娇丽》,明白云道人,明末刻本。
31.《彩云乘新镌乐府遏云编》,明槐鼎、吴之俊,明末刻本。
32.《缀白裘合选》,明郁冈樵隐、积金山人,明刻清康熙间翼圣堂补修本。
33.《类聚名贤乐府群玉》,明阙名,明四明范氏天一阁抄本。
34.《新刻出像点板时尚昆腔杂曲醉怡情》,明青溪菰芦钓叟,明崇祯间刻本;清乾隆间古吴致和堂刻本。
35.《南音三籁》,明凌濛初编,清袁志学重定,清康熙间刻本。
36.《新镌南北时尚青昆合选乐府歌舞台》(残存《风集》),明阙名,清书林郑元美刻本。
37.《新镌乐府清音歌林拾翠》,清阙名,清顺治己亥(十六年,1659)金陵宝圣楼、奎璧斋刻本。
38.《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新镌乐府时曲万家锦》),清阙名,清初奎璧斋刻本。
39.《方来馆合选古今传奇万锦清音》,清方来馆主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方来馆刻本。
40.《来凤馆合选古今传奇》,清邀月主人,清初刻本。
41.《新刻精选南北时尚昆弋雅调》,清江湖知音者,清初书林广平堂刻本。
42.《新镌时尚乐府千家合锦》,清阙名,清乾隆间苏州王君甫刻袖珍本。
43.《新镌时尚乐府万家合锦》,清阙名,清乾隆间苏州王君甫刻袖珍本。
44.《缀白裘全集》(初集至十二集),清玩花主人编选、钱德苍续选,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至三十五年庚寅(1764-1770)金阊宝仁堂原刻初印本;清鸿文堂刻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校订重镌本;扫叶山房石印本。
45.《明清传奇钩沉》,赵景深,上海文学出版社。
46.《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至第六辑),王秋桂,台北:学生书局,1984-1987。
47.《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8.《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9.《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郭汉城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0.《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阿英,北京:中华书局,1962。
可參考:《中國戲曲研究書目題要》,中國藝術
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 編,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2年,印數2000。
建国以来元曲选本书录
刘达科
本文辑录50余年来元曲作品选注本书目,酌情收入少量有关重要的通代选本,旨在展示新中国时期本领域的编纂出版成就,并为读者查访使用提供索引。
一、元杂剧
《元人杂剧》,邵曾祺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列入《中国文学名著丛选》。
《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
《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每次都有所修订。最新版是1998年版。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
《元代包公戏曲选注》,李春祥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戏曲丛书》。
《元代戏曲曲词选》,蔡运长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元曲四大家名剧选》,徐沁君、陈绍华、熊文钦校注,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
《元曲菁华》,周尊宇编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元曲四大家名剧选注》,张雪静编著,书海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元曲精品(附明杂剧精品)》,王季思、董上德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精品大系》丛书。
《中国古典戏曲经典丛书·元杂剧公案卷》,周传家主编,徐燕平注,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古典戏曲经典丛书·元杂剧爱情卷》,周传家主编,张静文注,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古代包公戏选》,吴白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水浒戏曲集》(第1集),傅惜华、杜颖陶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版。
二、南戏
《宋元四大南戏读本》,俞为民校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五大南戏》,张桂喜校点,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列入《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丛书。
三、杂剧和南戏合编
《元代戏曲选注》,胡忌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元明清戏曲选》,隗芾选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明清戏曲经典》,徐朔方、李梦生等编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古典之门》丛书。
《古代戏曲选注》,胡忌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又于1960、1962年两次重印,列入《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
《古代戏曲名著选读》,张月中、许秀京选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列入《中学语文课外读物》丛书。
《中国戏曲选》,王起主编,王起、苏寰中、黄天骥和吴国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后多次重印,最新版次是1998年版。为高校文科教材。
《中国历代戏曲选》,傅傲选编,香港上海书局197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四、散曲
(1)重刊校注的旧选本
民国间学者编过一些元散曲选集,卢前《元曲别裁集》〔上海开明书店民国十七年(1928)出版〕、卢前《元明散曲选》〔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出版〕和胡懒残编录、卢前校阅《元明曲选》〔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等是其中较有影响者。此类书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任中敏的《元曲三百首》。编者意在踵《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鼎足而三。此书于民国十九年(1930)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民国二十年(1931)中华书局重刊。后又经卢前重订,由上海中华书局分别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民国三十六年(1947)两次刊行。任、卢是20世纪以来曲学名家。此书也很引人注目。建国后出现了不少重刊本和新注本。它们是:
《白话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焦文彬注译,三秦出版社1991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海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简注本),任中敏选编,吴战垒注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与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清·上彊村民《宋词三百首》合刊。
《元曲三百首》,岳麓书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与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清·上彊村民《宋词三百首》合刊。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续编》,前者为任中敏·卢前选编,后者为吴战垒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幽兰珍丛》丛书。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选编,卢前修订,吴战垒重新校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百部中国古典名著》丛书。
《今评新注元曲三百首》,黄卉评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弘征主编《今评新注古典文学珍丛》。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杨虹、文林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插图注解中国古典诗文十大名著》丛书。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李淼注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韵文精品文库》丛书。
《元曲三百首》,卢前、任讷选编,陈龄彬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选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重版。
(2)建国后新编选注本:
《元明散曲》,顾佛影编选,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龙潜庵编选,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刘永济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人小令选》,卢润祥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卢润祥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散曲选注》,王季思、洪柏昭、卢叔度、罗锡诗、卢汉超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散曲一百首》,萧善因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选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元散曲选析》,傅正谷、刘维俊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羊春秋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丛书》。
《元散曲欣赏》,毛炳身、周祺豕编选,中州书画社1983年出版。
《元明散曲选读》,陈锋选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龙潜庵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列入刘逸生主编《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丛书。
《全元散曲简编》,隋树森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元明散曲选》,石绍勋、韦道昌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粹》,宁希元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元代散曲选》,张文潜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元人散曲》,湛伟恩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元四家小令选》,耿百鸣、赵山林选编。“四家”为马致远、乔吉、张养浩、张可久。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后又于1993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元曲选读》,胡振务选注,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
《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1998年重印,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元人小令赏析》,杨福生等选注,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元散曲名篇赏析》,夏重源选析,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出版。
《全元散曲选释》,李长路、张巨才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
《元明散曲选讲》,刘文忠等选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出版。
《元明清散曲精选》,黄天骥、康保成选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列入《文苑丛书》。
《元明清散曲三百首》,羊春秋选注,岳麓书社1992年出版,列入《韵文三百首系列》丛书。
《注音注解全译插图元曲三百首》,幺书仪选注,郝敏今译,大连出版社1992年出版。
《元散曲赏析》,吴政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巨才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列入《诗词曲赋文集》丛书。
《元曲三百首注》,程杰选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赏析》,张国伟、奚海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详注》,褚斌杰主编,褚斌杰、杨乃兵、王福利、徐建顺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元曲小令精华》,李复波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列入《诗词曲小品精华丛书》。
《元曲精华》,贺新辉编选,贺梅龙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列入《绘图本中国古典文学精萃宝库》。
《元曲四百首注释赏析》,李汉秋、朱世滋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注释》,箫鸣编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与《唐诗三百首注释》、《宋词三百首注释》合为一函。
《元明清曲》,赵逵夫审定,康金声编注,天地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诗词精品名家编注》丛书。
《元曲精华》,霍松林、齐森华、赵山林主编,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精华丛书》。
《元曲精品》,李汉秋、李永祜选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译析》,李淼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
《元曲三百首注释》,成涛注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丛书。
《元曲观止》,冯文楼、张强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元曲三百首》,邓元煊编注,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元曲三百首》,史良昭编选,李梦生等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图文本诗词曲三百首丛书》。
《元散曲经典》,吴新雷、杨栋编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古典之门》。
《元曲三百首译解》,张国荣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李春林评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读本》丛书。
《元曲评译》,杨鸿儒编著,华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列入《金玉小丛书》。
《元人小令赏析》,陈友冰、许振轩编撰,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列入《中华古诗文赏析丛书》。
五、杂剧和散曲合编
《元曲一百首》,蒋星煜、张注译,兼收散曲和剧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诗词曲精选系列》丛书。
作者单位:镇江 江苏大学
感谢:
新闻出版交流2002/5
曲谱
1.《太和正音谱》,明朱权,《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旧编南九宫谱》,明蒋孝,明嘉靖间刻本;明三径草堂刻本;《玄览堂丛书三集》本。
3.《增定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简称《南曲全谱》),明沈璟,明万历间文治堂刻本;明程明善辑、清张汉校《啸余谱》所收本,清康熙间刻;民国间北京大学据《啸余谱》影印本。
4.《弦索辨讹》,明沈宠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本。
5.《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简称《南词新谱》),明沈璟编、清沈自晋重定,清顺治十二年(1655)沈氏不殊堂刻本;北京大学影印本。
6.《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清徐于室辑、钮少雅订,清抄本;民国间戏曲文献流通会影印本。
7.《一笠庵北词广正谱》,清李玉等,清康熙间青莲书屋刻文靖书院印本;民国间暖红室重刻本;民国间北京大学石印本。
8.《寒山堂新订九宫十三摄南词新谱》(简称《寒山堂曲谱》)(残存卷一至卷五),清张彝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抄本。
9.《九宫谱定》,清查继佐等,清初金阊绿荫堂刻本。
10.《曲谱》,清王奕清等,清康熙间内府刻朱墨套印本。
11.《新编南词定律》,清吕士雄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朱墨本。
12.《吟香堂曲谱》,清冯起凤,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吟香堂刻本。
13.《纳书楹曲谱》,清叶堂,清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纳书楹刻本;清道光间重刻本。
14.《新定九宫大成南北宫词谱》,清周祥钰等,清乾隆十一年(1746)允禄刻朱墨套印本。
15.《审音鉴古录》,清琴隐翁,清道光十四年(1834)东乡王继善补雠刻本。
16.《增辑六也曲谱》,清张怡庵,上海:朝记书庄,1922。
17.《遏云阁曲谱》,清王锡纯辑、李秀云拍正,民国间著易堂书局石印本。
18.《霓裳文艺全谱》,清阙名,石印本。
19.《南北词简谱》,吴梅,稿本。
20.《集成曲谱》,王季烈、刘富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949年至1991年大陆整理出版古代戏曲著作略目
(古本戏曲)西游记(校点注释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校注,淄博市文化局校注,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5
白朴戏曲集校注,元白朴撰,王文才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
白兔记,明佚名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l959.12
白兔记简注(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 ),明佚名撰,俞海宜注释,宝文堂书店,1988.12
白雪遗音(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全四册),清华广生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
宝卷综录,李世瑜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12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傅惜华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
笔生花(全三册)(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清邱心如撰,江巨荣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8
碧山乐府,明王九思撰,沈广仁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碧山乐府(一函三册),明王九思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6.7
伯虎杂曲等三种,明唐寅等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10
彩楼记,明佚名撰,黄裳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1
彩楼记(明清传奇丛刊),明佚名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六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1
长生殿,清洪昇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4
长生殿,清洪昇撰,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
长生殿 (全六册),清洪昇撰,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1954.11
长生殿通俗注释,清洪昇撰,蔡运长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全二册),元杨朝英辑,卢前校订,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1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元杨朝英辑,隋树森校订,中华书局,1958.1
车王府曲本选,刘烈茂等整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陈铎散曲,明陈铎撰,杨权长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诚斋乐府,明朱有銍撰,翁敏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弹词叙录,谭正璧、谭寻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党人碑·琥珀匙 (明清传奇选刊 ),清邱园、清叶穉斐撰,张树英、吴书荫点校,中华书局,1988.12
东郭记,明孙仁孺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5
东篱乐府,元马致远撰,邓长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冬青树 (古代戏曲丛书 ),清蒋士铨撰,邵海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
董解元西厢记,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
董解元西厢记 (全二册),金董解元撰,明杨慎点定,黄嘉惠校阅,齐鲁书社,1984.2
芳茹园乐府,明赵南星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10
翡翠园 (明清传奇选刊 ),清朱素臣撰,王永宽点校,中华书局,1988.ll
焚香记·偷甲记,明王玉峰撰·清秋堂和尚撰,吴书荫点校·张树英点校,中华书局,1989.5
风筝误,清李渔撰,湛伟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1
孤本元明杂剧(全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1
孤鸿影(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 ),李东野撰,柯伦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1
古柏堂戏曲集,清唐英撰,周育德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古本董解元西厢记 (全二册),(金)董解元撰,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1957.11
古本董解元西厢记 (善本丛书),(金)董解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编,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54.2
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55.7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中华书局影印,1964.1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57.2
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商务印书馆影印,1958.12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第九、十函十九册 ),上海书店影印,1985.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第三函十一册 ),上海书店影印,1985.
挂技儿(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全二册),明冯梦龙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2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散曲,元关汉卿、元白朴、元郑光祖撰,贺圣遂、林致大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12
关汉卿全集(世界文化名人),元关汉卿撰,吴国钦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0
关汉卿全集校注,元关汉卿撰,王学奇等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l988.11
关汉卿戏曲集(全二册),吴晓铃等编校,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4
关汉卿散曲集(元明散曲集刊),元关汉卿撰,李汉秋、周维培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
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元王实甫撰,清金圣叹批评,傅晓航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6
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金圣叹全集选刊之一),元王实甫撰,清金圣叹批评,曹方人、周锡山标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5
海浮山堂词稿,明冯维敏撰,汪贤度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海浮山堂词稿(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明冯维敏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
邯郸记(明清传奇丛刊),明汤显祖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六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2
鹤月瑶笙,明周履靖撰,甘林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红梨记·楼记(明清传奇选刊),明徐复祚撰·清袁于令撰,美智、李复波校点,中华书局,1988.11
红梅记,明周朝俊撰,王星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
呼家将(戏曲曲艺参考资料),宁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浣纱记,明梁辰鱼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3
集评校注西厢记,元王实甫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明清民歌时调丛书),明浮白主人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
贾凫西木皮词校注(齐鲁文丛 ),清贾凫西撰,关德栋、周中明校注,齐鲁书社,1982.10
江东白苎,明梁辰鱼撰,彭飞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娇红记(古代戏曲丛书),明孟称舜撰,欧阳光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
金钗记,刘念兹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8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元王实甫撰,清金圣叹批改,张国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
金锁鸳鸯珊瑚扇,清钟璧苍校订,薛汕整理,群益堂,1987.4
金诸宫调,朱平楚辑录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4
荆钗记,元柯丹丘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6
精忠记,明姚茂良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
鞠通乐府,明沈自晋撰,李宗为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剧说(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清焦循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7
剧谈录,唐康骈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6
乐府传声译注(古典戏曲论著译注丛书),清徐大椿原撰,吴同宾、李光译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4
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元佚名选辑,隋树森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
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元佚名选辑,隋树森校订,中华书局,1958.1
李笠翁曲话,清李渔撰,陈多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6
李笠翁曲话,《戏剧研究》编辑部编,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新1版,1959.10、1980.7
李笠翁曲话注释,清李渔撰,徐寿恺编撰,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9
李笠翁喜剧选,清李渔撰,黄天骥、欧阳光选注,岳麓书社,1984.12
连环记·金印记(明清传奇选刊),明王济撰,佚名撰,张树英、孙崇涛点校,中华书局,1988.11
梁祝戏剧辑存,钱南扬辑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7
聊斋志异戏曲集(全二册),关德栋、车锡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
临川梦,清蒋士铨撰,邵海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
刘公案(车王府曲本 ),燕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刘时中·薛昂夫散曲,元刘时中、元薛昂夫撰,周锡山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刘知远诸宫调,金刘知远撰,文物出版社,1958.8
刘知远诸宫调校注,蓝立蓂校注,巴蜀书社,1989.3
六十种曲 (全十二册 ),明毛晋编,文学古籍刊行社,中华书局,1955.6,1958.5
卢挚·姚燧·冯子振·王恽散曲,元卢挚等撰,陈长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录鬼簿 (外四种),元钟嗣成等撰,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9,1959.10,1978.4
录鬼簿新校注,元钟嗣成、元贾仲明撰,马廉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6
绿牡丹,明吴炳撰,罗斯宁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
梅花缘(贵州古籍集粹丛书),清任璇撰,黄永棠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
梦符散曲,元乔吉撰,申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描金凤,清佚名撰,彭飞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3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十六种附白兔记传奇一种)(全十二册 ),上海博物馆藏,文物出版社影印,1979.6
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王古鲁编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6
明何璧校本北西厢记 (全二册),元王实甫撰,上海古籍书店,1961.4
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厢记(全二册),金董解元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9
明清戏曲珍本辑选(全二册),孟繁树、周传家编校,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8
鸣凤记,明王世贞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3
墨憨斋定本传奇 (全三册),明冯梦龙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4
牡丹亭,明汤显祖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12
牡丹亭,明杨显祖撰,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新1版,1978.10,1958.4,1959.2
牡丹亭(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明汤显祖撰,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
南北宫词纪(全四册),明陈所闻编,赵景深校订,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8
南北宫词纪校补(附:北宫词纪外集),明陈所闻编,吴晓铃校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12
南词新谱(全二册),明词隐先生撰,鞠通生重定,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3
南柯记,明汤显祖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六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9
南音三籁(全四册),上海古籍书店,1963.4
霓裳续谱(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全四册),清王廷绍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
暖红室汇刻粲花斋五种(共十二册),明吴炳编,吴梅校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2.2
暖红室汇刻传奇红拂记(全二册),明张凤翼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2.10
暖红室汇刻传奇荆刘拜杀(共十一册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9
暖红室汇刻传奇四声猿(全二册),明徐渭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2.10
暖红室汇刻传奇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全四册),清吴伟业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3
暖红室汇刻琵琶记 (全八册),明高明撰,刘世珩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8
暖红室刻西厢记 (全二册),元王实甫撰,梦凤楼暖红室校订,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1O
潘之恒曲话(古典戏曲论著译注丛书),明潘之恒撰,汪效倚辑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8
琵琶记,明高明撰,钱箕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7
琵琶记,明高明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9
琵琶记,明高明撰,中华书局,1958.6
琵琶记通俗注释,元高明撰,蔡运长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
千忠录·未央天,清徐子超·朱皠撰,周妙中、王永宽点校,中华书局,1989.6
清代戏曲选注,萧善因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正续编)(全二册),张次溪编纂,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清代杂剧全目(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之六)(中国戏曲史资料丛刊),傅惜华撰,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
清忠谱,清李玉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l959.11
清忠谱(中国古典戏曲丛书),清李玉撰,张清华校注,中州书画社,1982.11
清忠谱,清李玉撰,王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8
秋水庵花影集,明施绍华撰,来云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曲海总目提要(全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
曲海总目提要补编,北婴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
曲品校注,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中华书局,1990.8
全清散曲(全三册),凌景埏、谢伯阳编,齐鲁书社,1985.9
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2
全元戏曲(十二卷),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群音类选(全四册),明胡文焕编,中华书局,1980.10
杀狗记(明清传奇丛刊),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3
山歌(明清民歌时调丛书),明冯梦龙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2
升平署岔曲(外二种),林虞生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
盛明杂剧(一、二集),明沈泰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6
盛明杂剧三集(全二十册),明沈泰编,清邹式金续编,古籍出版社,1958.1
十粒金丹(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清佚名撰,郑荣、袁健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4
十五贯校注(古代戏曲丛书),清朱素臣撰,张燕瑾、弥松颐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
双忠记·高文举珍珠记(明清传奇选刊 ),明姚茂良·佚名撰,王鍈、吴书荫点校,中华书局,1988.11
水浒戏曲集(第二集),傅惜华编,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3,1985.6
水浒戏曲集(第一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9
四声猿(附歌代啸)(古代戏曲丛书),明徐渭撰,周申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刘永济辑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9
宋元戏文辑佚,钱南扬辑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2
诵芬室读曲丛刻(一函四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
酸甜乐府,元贯云石、元徐再思撰,陈稼禾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太霞新奏,明冯梦龙编纂,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10
汤显祖戏曲集(全二册),明汤显祖撰,钱南扬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1982.6
唐戏弄(全二册),任半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
桃花扇,清孔尚任撰,王季思、苏寰中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
桃花扇(全二册),清孔尚任撰,梁启超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10
天宝遗事诸宫调,元王伯成撰,朱禧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5
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全二册),元钟嗣成等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3
天雨花(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讲唱文学丛书),清陶贞怀撰,赵景深主编,李平编校,中州古籍出版社,l984.3
甜斋乐府 (元明散曲集刊),元徐再思撰,俞忠鑫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7
王骥德曲律,明王骥德撰,陈多、叶长海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9
王西楼乐府,明王磐撰,李庆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沜东乐府,明康海撰,周永瑞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沜东乐府(全二册),明康海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10
槃硕人增改定本西厢记(全三册),金董解元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8
无名氏杂剧选,张纯道选注,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6
吴骚合编,明张楚叔选辑,中国书店影印,1991.3
西厢汇编,霍松林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9
西厢记,元王实甫撰,锦章书局,1953.8
西厢记,元王实甫撰,王季思校注,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新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6,1957.7,1958.9,1978.12
西厢记,元王实甫撰,吴晓铃校注,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12,1958.2
西厢记集解,傅晓航编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12
西厢记新注,元王实甫撰,张燕瑾、弥松颐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7
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3
西厢记诸宫调注译,金董解元撰,朱平楚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10
戏曲演唱论著辑释,周贻白辑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12
萧爽斋乐府,明金銮撰,骆玉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小忽雷传奇,清孔尚任、顾彩撰,戴胜兰、徐振贵校注,齐鲁书社,1988.8
小忽雷传奇,清孔尚任、顾彩撰,王毅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
小山乐府,元张可久撰,王维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新编录鬼簿(暖红室刊尤贞起本),元锺嗣成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3
新定十二律昆腔谱 (全二册),清王正样编纂,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1958.6
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弘治本西厢记)(全二册),元王实甫撰,商务印书馆,1955.7
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元扬朝英选,隋树森校订,中华书局,1957.11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二册),徐沁君点校,中华书局,1980.12
薛昂夫赵善庆散曲集(元明散曲集刊),元薛昂夫、元赵善庆撰,陆邦枢、林致大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l988.5
燕子笺,明百子山樵撰,延沛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
燕子笺,明阮大铖撰,刘一禾注,张安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
燕子笺(明清传奇选刊),明阮大铖撰,蔡毅点校,中华书局,l988.11
杨家将演义,罗奋校订,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5
杨家将演义,明佚名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8
杨家将演义(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明佚名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杨家将演义(传统戏曲曲艺研究参考资料丛书),宝文堂书店,1980.12
杨慎词曲集,明杨慎撰,王文才辑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
杨升庵夫妇散曲,明杨慎、黄娥撰,金毅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杨升庵夫妇散曲三种(全二册),明杨慎、黄娥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10
一捧雪,清李玉撰,欧阳代发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
一笑散,明李开先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4
吟风阁杂剧,清杨潮观撰,胡士莹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
饮虹簃所刻曲(全四十册),卢前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校注,中华书局,1979.10
幽闺记,元施惠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
玉簪记,明高濂撰,黄裳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O
玉簪记,明高濂撰,中山大学中文系五六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
元本琵琶记校注,元高明撰,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
元代戏曲曲词选,蔡运长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12
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全二册)兰州大学古籍所古籍整理丛刊),宁希元校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4
元明散曲选,石绍勋、韦道昌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5
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6
元曲释词(三),顾学颉、王学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元曲释词(一),顾学颉、王学奇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
元曲四大家名剧选,元关汉卿等撰,徐沁君等校注,齐鲁书社,1987.1
元曲选,明臧晋叔编,文学古籍刊行社,中华书局,1955.4,1958.9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59.9
元人散曲选(中国历代诗人选集),刘逸生主编,龙潜庵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6
元人小令集,陈乃乾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
元人小令集(增订本),陈乃乾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2
元人杂剧钩沈,赵景深辑,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6.2,1959.10
元散曲选析,傅正谷、刘维俊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8
元四家小令选(百花洲文库),元马致远等撰,耿百鸣、赵山林编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7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编,北京出版社,1985.12
粤讴(广东地方文献丛书),清招子庸撰,陈寂评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9
云庄乐府,元张养浩撰,冯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笺,元张养浩撰,王佩增笺,齐鲁书社,1988.12
杂剧三集,清邹式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6
再生缘(全三册)(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清陈端生撰,赵景深主编,刘崇义编校,中州书画社,1982.11
增图校正桃花扇(全六册),清孔尚任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79.9
张养浩作品选,元张养浩撰,薛祥生、孙繁信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1
珍珠塔(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清佚名撰,黄强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1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吴毓华编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十辑),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196O.1
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郭汉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12,1991.
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佐荣 宇文昭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10
诸宫调两种,凌景埏、谢伯阳校注,齐鲁书社,1988.2
缀白裘,汪协如校,中华书局,1955.6
子弟书丛钞(全二册),关德栋、周中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
紫钗记,明汤显祖撰,胡士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
元人杂剧的选集与全集
蒋星煜
元代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粹,无论就文学史而言,抑就戏剧史而言,都是受到全世界学术界普遍重视的。
这一份遗产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元明两代戏曲家、出版家功不可没。尤其是《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晋叔,他在出版此书时,在校勘、增补、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等元人杂剧选集列述如下,先后顺序大抵按成书时代之早晚。各书之优点、缺点亦作一简单之评断。
至于王学奇教授最近出版之《元曲选校注》,当然是一项巨大工程,《河北师院学报》等报刊已有多篇评论文章,但就原作而言,仍是《元曲选》也,所以本文未作专门介绍。由于同一理由,对《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的郑骞校本、徐沁君校本、日本田中谦二领衔的会校本也不专门介绍了。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最早予以影印者为日本京都文科大学。是书清代初藏于苏州黄丕烈处,后由上虞罗振玉收藏。收《拜月亭》、《赵氏孤儿》、《任风子》、《看钱奴》、《公孙汗衫记》等三十种,由于属粗劣的坊刻本,虽然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剧本集,却不能因此而肯定此书一定就保存了元杂剧的原来面貌。
此书在日本出版时,《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尚未发现。因有十三种剧本见于《元曲选》,其余十七种则被认为海内孤本,所以王国维在此书序中说:“于是传世元剧,骤增至一百拾有六种。”大部分剧本之唱词均较明刊本诸剧本集为多,宾白均较明刊本诸剧本集为少。如《西蜀梦》等只有唱词而宾白几乎全无。所以也引起了“元杂剧的宾白是谁写的”那些论争。
所用题目正名与明代刊本抄本亦有较多相异之处,此书所收的《关大王单刀会》明刊本标《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此书所收《冤报冤赵氏孤儿》明刊本标《赵氏孤儿大报仇》等等,可能在元代已存在异名,也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剧名产生了变化,尚难作出肯定结论。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校刻上的缺点甚多,首先是脱漏。《赵氏孤儿》只有四折,少了写“冤报冤”情节的第五折,《范张鸡黍》、《任风子》等都留了很多空白。其次,曲牌往往杂乱而混淆不清。《合汗衫》把〔小梁州〕及〔么篇〕误作一曲,《铁拐李》把〔快活三〕和〔鲍老催〕连在一起,标〔鲍老催〕,又将〔川拨棹〕、〔七弟兄〕、〔梅花酒〕三曲联用时因不懂曲律,把字数定格全部弄错,第一曲之尾和第三曲之头都划进第二曲了。因此,王国维在序言中所说:“此本虽出坊间,多讹别之字,而元剧之真面目,独赖是以见”,还是有商榷余地的。
正因为此书既是元代刊刻本,但又多讹错,所以现代学者都很重视此书的校勘工作。较早有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稍后有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均已出版,其学术价值则各有千秋。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的学报从1987年起陆续刊载《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在田中谦二教授指导之下,由高桥繁树、井上泰山、金文京等一大批中青年汉学家具体进行工作,他们以《古本戏曲丛刊》本为底本,用郑、徐两种校订本以及所有一切现存版本相互参校,每剧之后均有《校记》,是最为详备的一部校订本。
《古名家杂剧》为明·陈与郊编选。据《汇刻书目》此书正集八集,收杂剧四十种,续集五集,收杂剧二十种,应为六十种。今存残本十三种。但《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中《古名家杂剧》存残本五十五种,两种残本去其重复者为五十五种。按《汇刻书目》与今存残本统计,原书所收杂剧剧本至少有七十八种之多。
所收元杂剧有关汉卿《窦娥冤》、《谢天香》、《玉镜台》、《金线池》,王实甫《丽堂春》,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陈抟高卧》、《岳阳楼》、《黄粱梦》,白朴《梧桐雨》,孟汉卿《赓合罗》,郑德辉《倩女离魂》,乔吉《金钱记》、《两世姻缘》等四十二种。编选者对马致远传世作品几乎大部分均收录,对王实甫《丽春堂》似亦较重视,可能是反映了当时剧坛演出与评价之倾向的实际情况。
据近代徐朔方氏之考证,所收《倩女离魂》曲词与《元曲选》相同,《梧桐雨》、《范张鸡黍》曲词与《元曲选》本相异。
此书所收《元曲选》未收剧本有关汉卿《绯衣梦》、罗贯中《风云会》。又贾仲明《升仙梦》、无名氏《赤壁赋》、杨梓《豫让吞炭》、《野猿听经》、《兰采和》、《二郎神》诸剧为其他元杂剧剧本选集所未选录者,均赖是书得以流传。
《息机子元人杂剧选》也叫《古今杂剧选》,为明·息机子选。有作于明万历戊戍(1598)之自序,谓“一代之兴,必有鸣乎其间者。汉以文,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以词曲”。也是认为每一历史时期必有其时代特征之文学形式或学术思想成为光辉遗产。他又说:“则夫理学之所以不能喻,诗文之所不能训且戒者,词曲不有独收其功者乎!”认为词曲的社会功能、社会效益更要超诗文与理学论著。
此书共收元明杂剧三十种,现存残本二十五种,又《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保存此书十五种,重复者十一种,实存二十六种。除明人作品一种外,元人作品二十五种。有关汉卿《切鱠旦》、郑廷玉《冤家债主》与《忍字记》、马致远《陈抟高卧》、王子一《误入桃源》、郑德辉《[亻刍]梅香》、高文秀《谇范叔》、李寿卿《度柳翠》、秦简夫《东堂老》与《赵李让肥》、罗贯中《风云会》等,叹息人情浇薄、流露出世思想者较多。
自序还反映了息机子本人曾于少年时在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曾见何焯收藏之《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拟抄录而未果。而此书所收杂剧剧本均系其友人直接从京中携归。
《阳春奏》为明·黄正位编刻。前有《凡例》,说明选录标准首取“情思深远,词语精工,泪有关风教,神仙拯脱者”。可以说也是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着眼的。涉及男女私情,或有较露骨之描写者如《菩萨蛮》、《鸳鸯被》等,则皆被认为“淫奔可厌”,故不入录。编刻者对元杂剧评价较高,认为“杂剧”之名不能登大雅之堂,有鉴于世人能欣赏者不多,一如《阳春白雪》之和者甚寡,故即名之曰《阳春奏》。此书原收元明杂剧三十九种。原书已散佚,仅存卷首之于若瀛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凡例》以及罗贯中《风云会》、马致远《陈抟高卧》、戴善夫《风光好》三种。《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有影印本。
《古杂剧》也叫《顾曲斋元人杂剧选》。系玉阳仙史选刊,其人为王骥德抑陈与郊,迄无定论。选刊者也以唐诗、宋词、元曲三者相提并论,有鉴于元曲之传世者类多散佚,不似唐诗、宋词传世者多,乃编选是书。他对于当时流行的唱南曲的传奇评价远较唱北曲的杂剧为低,认为数量虽多,但都流于猥鄙,所以此书之选刊也有示范之意。计所收作品有马致远《青衫泪》、《汉宫秋》,关汉卿《玉镜台》、《金线池》、《切鱼会旦》,白朴《梧桐雨》,石子章《竹坞听琴》,尚仲贤《柳毅传书》,杨显之《潇湘夜雨》,郑德辉《倩女离魂》、《[亻刍]梅香》,乔吉《金钱记》、《两世姻缘》等,共二十种。刻工精美,每剧均有插图,亦甚典雅。现有《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流传。
《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脉望馆为明代常熟赵琦美(1563—1624)之书斋名。赵琦美藏有内府本、于小谷本等抄本元杂剧,以及《古名家杂剧选》、《息机子元人杂剧选》等刊本多种,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开始校订,大约进行了三年多才完成。此书先后经钱谦益、钱曾、季振宜、黄丕烈诸人收藏,散失颇多。1938年郑振铎代卢冀野收购此书时,包括钞本175种,刻本《古今杂剧选》15种,《古名家杂剧选》54种,共242种。
在抄本之中,以内府本为主,占92种,于小谷本32种,另有49种来源不详。其中未见于刊本的有《破窑记》、《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伊尹耕莘》、《三战吕布》、《黄鹤楼》、《千里独行》等,都是第一次发现,至为珍贵。又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较曲文残缺之元刊本《关大王单刀会》完整,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脉络清晰。这一批钞本的发现,对参校所存所有刻本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府本在每剧之末,附有“穿关”,例如《裴度还带》之“穿关”如下:
头折
王员外 一字巾 圆领 绦儿 三髭髯
旦儿髻 手帕 比甲袄儿 裙儿 布袜 鞋
家僮 纱包头
青衣 褡膊
正末裴度 散巾 补纳直身 绦儿 三髭髯
……
把剧本上演时每一角色所用服装、发式以及必要的道具都一一注明,为明代宫廷演出之舞台美术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赵琦美的校订工作决不仅仅限于曲文的正误增删,也涉及作者与剧名等方面:于宫大用《范张鸡黍》跋云:“于本作费唐臣”。至于将罗贯中《风云会》列为无名氏作品,110折无名氏作品之先后皆依《太和正音谱》之顺序。说《伊尹耕莘》的文字不像郑德辉的作品,说《博望烧屯》笔气老干等等则都是带有较多的评论成分。
赵琦美将所藏杂剧全部钞校完毕后,打乱了钞本、刊本,而完全依照《太和正音谱》所列顺序重加编排,使之成为一部体例基本统一的元杂剧剧本集。其中有少量明人作品,他也尽可能地作了区分与说明。全书已由《古本戏曲丛刊》收进第四集公开发行。
又其中部分剧本曾由王季烈于1941年编辑出版,定名为《孤本元明杂剧》。
《孤本元明杂剧》为近代王季烈编选。系根据《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传世之269种加以筛选,筛已见于《元曲选》及其他刊印本者94种,彼此重复者4种,实际为144种。其中明刻本6种,余皆为明抄本。因所选均为未见于《元曲选》者,故称之为“孤本”。收王实甫《破窑记》、关汉卿《单刀会》、《裴度还带》、《哭存孝》、《五侯宴》、《陈母教子》、白朴《东墙记》、高文秀《渑池会》、《襄阳会》、《赵元遇上皇》等,作者属元人而可考者凡24种,作者属元人而姓名无考者13种。明人作品作者可考者有朱权之《卓文君》、《冲漠子》、周宪王《灵芝庆寿》、《十长生》、《神仙会》、《赛骄容》、《海棠仙》等等十一种,余外均为明人作品,作者无考。全书目次基本上按清初钱曾也是园收藏时之目次,稍有调整。原本无标点而有正字衬字之分,刊本已加以断句,正字衬字则保存原来面貌,仍予分列。凡未分折者一律予以分折,楔子未分开者亦分开,以示体例之统一。原有赵清常之校记,王季烈即据以改正错讹或转引进为注释。卷首有序文,指出臧晋叔之《元曲选》选录允当,所遗珠玉不多,前贤对臧氏之指责有以耳代目之嫌。又提出古今论曲者对关汉卿之推崇固多,但实际成就仍以王实甫较关汉卿为高之论点。至于抄本衬字较刻本为多,王季烈认为非原作者之笔,伶工演唱时所增,虽不通顺,亦可证明其确为场上之曲。而《元曲选》所不取之“奴手妖捉怪、奉棒跌打诸剧”虽不为文人学士称赞,反映当时民间风尚则仿佛如见,自有可取之处,故存其旧。此书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线装32册。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据原书纸型重印,改为精装4册,每册包括原线装本4册在内。此书在《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之《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出书之前的三四十年之间,对元杂剧的研究与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古今名剧合选》为明·孟称舜选刊。有崇祯六年(1633)刊本。孟氏有自序,认为元代设十二科以取士,所以士人都学写杂剧以求进取,而明代的科举考八股文,所以不再出现优秀的杂剧剧本。这一看法比较独特。至于北曲与南曲之优劣,他对南曲仅仅赞扬《幽闺记》、《琵琶记》,对北曲则推崇备至,认为“妙处种种不一”。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选辑而刊行此书。所选剧本对文学性与舞台性都很重视,专尚音律而文词不佳者他也不选录。
他所接触的元杂剧剧本,臧晋叔的《元曲选》是一个主要的来源,此外还有一百十种。一共选了五十六种,其中元杂剧三十四种,占十之六。他自称占十之七,不准确。
孟称舜十分欣赏宋人论词者把柳永、苏东坡分别推为婉丽与雄爽两种风格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既然“曲本于词”,他兼取“清新绵邈”、“感叹伤悲”、“富贵缠绵”、“惆怅雄壮”、“飘逸清幽”、“旖旎妩媚”、“悽怆怨慕”、“典雅沈重”的作品,而分其类为二:风格上接近“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编入《柳枝集》风格上接近“大江东去”、“一樽还酹江月”的编入《酹江集》。
《柳枝集》系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之一。包括关汉卿《金线池》、《玉镜台》、马致远《青衫泪》、郑德辉《倩女离魂》、《[亻刍]梅香》、白朴《墙头马上》、尚仲贤《柳毅传书》、乔吉《金钱记》、《扬州梦》等元人杂剧十六种。其中《二郎神收猪八戒》为杨景言《西游记》之第四折。另谷子敬《城南柳》等十种为明人杂剧剧本。此书与其他刊本不同,剧本均有孟称舜批语,他对郑德辉、乔吉两人评价甚高,关于《倩女离魂》的第二折〔斗鹌鹑〕〔紫花儿序〕诸曲,写倩女之魂追赶王生而诉离别与思念之苦,他认为“恍恍惚惚夜行光景胜过《会真·惊梦》一折。”又认为《扬州梦》之美,一如“太真妃出浴华清”,既美艳动人,又有秀质幽致。《青衫泪》之评语为“《琵琶行》酸楚悲怨,千古称绝。有此辞不可无此剧,其才情自已相敌也”。把文学史早有定论的白居易的诗歌和此剧相提并论,而且明确指出两位作者两部作品的“才情”是无分轩轾的。《二郎神收猪八戒》有批语曰:“吴昌龄尝拟作《西厢记》,会王实甫《西厢》成,见之,知不能胜,乃作《西游记》。”把作者误定为吴昌龄,吴昌龄拟写《西厢记》一事也无确切根据。
《酹江集》系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之一。包括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荐福碑》、《任风子》、白朴《梧桐雨》,郑德辉《王粲登楼》、秦简夫《东堂老》等十八种。另有十二种为明人所作杂剧。他在批语中对《梧桐雨》与《汉宫秋》作了比较和研究,谓“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一悲而豪,一悲而绝。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不知泪之何从。固是填词家巨手也”。在当时,这种赏析的视角与方法都是相当新颖的。评康进之《李逵负荆》“至其摹像李山儿半粗半细,似呆似慧,形景如见。世无此巧丹青也。描写黑厮一派天趣,妙,妙。”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所对比,也有“一派天趣”之妙。此书对《王粲登楼》给予了最高评价,谓“雄放处似非马东篱诸公之敌,而秀气干云,冷焰惊人,可为空群鹤立者矣!”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他对王实甫的《丽春堂》的评价高出于《西厢记》之上,谓“此曲较《西厢》好,为雄俊而本色固在”。他所以如此立论,有一个“创起者难为力,踵美者易为工”的理论依据,他承认《西厢记》是“绝唱”,但是认为首先应归功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没有这个蓝本,王实甫就很难达到这一水平。相似论点,明清曲论家也谈到过,但没有孟称舜这样强调。
《元曲选》一名《元人百种曲》。为明·臧懋循(晋叔)编。这一百种剧本的来源有刊本与藏本两大类:采自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陈与郊《古名家杂剧》、息机子《古今杂剧选》诸书者,约七十余种。采自其亲戚湖北麻城刘承禧家藏之宫廷御戏监抄本者,约二十余种。但是都经过他本人整理加工,所以宾白都齐全,体例也统一。在元杂剧剧本集中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分。
此书所收《陈州粜米》、《争报恩》、《来生债》、《虎头牌》、《冻苏秦》、《秋胡戏妻》、《神奴儿》、《谢金吾》、《伍员吹箫》、《救孝子》、《昊天塔》、《灰阑记》、《东坡梦》、《抢妆盒》、《冯玉兰》等十五种为孤本。所收《赚蒯通》、《杀狗劝夫》、《张天师》、《燕青博鱼》、《石朱砂担》《小尉迟》等亦较少流传。因此《元曲选》对保存并传播元杂剧这份珍贵文化遗产是有重大贡献的。
臧氏为《元曲选》作序两篇,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其文学性、音乐性均较南戏、传奇为高。并认为明代汪道昆、徐文长诸人之杂剧或失之于柔靡,或失之鄙陋,均未能达到元杂剧之水平。但他提出“元取士有填词科,若今括帖然,取给风檐寸晷之下”、“元以曲取士,设十有二科”之说,却是中国戏曲史上一大悬案,究竟元代是否以曲取士,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看法十分分歧,很不一致。
《元曲选》的整理加工相当精密,可以看出编选时广泛参用了各种版本,择善而从。一般来说,对韵律非常注意,在唱念上不可省却的衬则予以添加,曲牌的前后顺序的调整以及审慎的增补和删除,都是较其他元杂剧剧本集为优的地方。缺点当然也不少,他没有明确说明每一个剧本的底本,也没有一篇详尽的校勘记,可供研究之用。尤其误收了六种明代初年的作品,应该说是他的粗疏所致。
三百多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元曲选》曾由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中华书局一再重印。国外翻译《赵氏孤儿》、《窦娥冤》诸剧也都是根据《元曲选》本而译成外文的。
王国维曾以明初写本与《元曲选》本之《疏者下船》作比较,认为《元曲选》本为佳,所以在《元曲选·跋》中赞扬“晋叔之功大矣!”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对《元曲选》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隋树森《元曲选·校订说明》与徐朔方《臧懋循和他的〈元曲选〉》立论都比较持平,对《元曲选》都给予高度评价。
《元曲选外编》系现代隋树森编,凡《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明刊《古名家杂剧》以及《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等剧本集所收而《元曲选》未收诸剧均已收录。所收《西厢记》则为明末凌濛初刻本。全书包括关汉卿《双赴梦》等二十三个作家的剧作41种,无名氏剧作21种,共62种。编者自谓:“编印这部书的企图是想使读者得到《元曲选》和本书,就等于拥有现存全部整本的元人杂剧。”作者划时代之标准均依据《元曲选》与《孤本元明杂剧》二书,二书定为元人作者则收录之。作家作品排列之先后顺序,基本上按照曹楝亭本《录鬼簿》、天一阁钞本《录鬼簿续编》及明初朱权之《太和正音谱》。凡原剧未分楔子与折数者,或分折不恰当者均重为分折,未注宫调者则注宫调,错别字十分明显者亦均已改正。在剧本的体例与版式的格局上与《元曲选》保持了一致。于1959年9月初版,后来曾多次重印。
至于元人杂剧的全集,到目前为止,仅有两种:早在1935年至1936年,卢前于上海杂志公司编辑出版了《元人杂剧全集》,列为该公司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中的一种。收了杂剧77种与残本22种。因为当时《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尚未发现,所以所谓“全集”实际上只是《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元曲选》两本书,再加上赵景深的《元人杂剧钩沉》而已。而且没有写出校勘记,所以其价值是很有限的。
又台湾曾有杨家骆主编《全元杂剧》,因为杨家骆是辞书学家,对元人杂剧向无研究,当时台湾与大陆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他也无法充分使用我们建国以来对元曲研究、出版方面的成果与信息。所以也是很不理想的。王季思领衔而由中山大学黄天骥、苏寰中、吴国钦诸教授合力完成的《全元杂剧》,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在编排、校勘、体例等方面,事先都作了充分的研究,而且征求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意见,相信定会达到完美的要求。从而使元人杂剧有了一部既详备而又校注谨严的名副其实的全集。〔责任编校 傅丽英〕
感谢: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吴书荫
【内容提要】当本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后,戏曲便从传统曲学的附庸地位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同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分不开。本文既对近百年来戏曲文献学的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又展示出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13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撰成《宋元戏曲史》,1915年开始在《东方杂志》上连载,从而使戏曲从传统曲学的附庸地位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兴而独立的学科,登上学术研究的殿堂。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点虽然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他的治学方法仍然离不开乾嘉的考据学,他的戏曲史论体系的架构是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石的。因此,对中国戏曲史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同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和考订密不可分的。回顾近百年来戏曲文献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历史进程。
一、从本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1901-1949),戏曲文献学从筚路篮缕的草创到初具规模。王国维痛感元明两朝史志和《四库全书》“集部”均不著录戏曲,“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宋元戏曲史序》),因此,他首先致力于戏曲史料的钩稽考察,撰有《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角色考》等。王国维不仅是近代戏曲史学科的拓荒者,也是系统整理和研究戏曲文献的奠基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下,许多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民间歌谣和戏曲,特别是1920年12月,郑振铎在他起草的“文学研究会会章”里提出“整理旧文学”的口号,认为整理古典文学是整个新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工作。1922年10月,他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强调要站在现代,“打破一切传袭的文学观念”,树立新的文学史观,用新观点新方法去整理文学遗产。郑振铎不仅大声疾呼,而且身体力行,对戏曲文献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戏曲作品集的选编和出版。戏曲作品是从事戏曲研究的最基本的资料,也是广大读者赖以阅读欣赏的文本,对它的选编和出版是戏曲文献工作者的首要任务。1919年,刘世珩将其暖红室所藏善本戏曲编辑成《汇刻传剧》,计收《西厢记》五剧、《玉茗堂四梦》、《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及《录鬼簿》共50种,都请人校勘,配以插图,刊刻精美。早在1910年,吴梅就将吴伟业《梅村乐府二种》(即《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及自著《暖香楼杂剧》辑为《奢摩他室曲丛》第一集刊印,但流传不广。1928年,他又重编《奢摩他室曲丛》,第一集收清嵇永仁传奇2种、沈起凤传奇4种;第二集收明朱有燉《诚斋乐府》24种、清吴炳《粲花别墅五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康雍以后的杂剧,类多单本,殊鲜汇编,郑振铎担心其散佚,1913年3月,编辑影印《清人杂剧初集》,收吴伟业、尤侗等九家40种;次年又辑成《清人杂剧二集》,收徐石麒、洪昇等十三家40种。每剧都附有跋语,受到当时学术界的称赞。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等还陆续出版了《元曲选》(1918)、《盛明杂剧》(1925)、《六十种曲》(1935)、《缀白裘》(1940)以及董氏诵芬室刊刻的《杂剧三集》等。
(二)发掘和搜集重要的戏曲文献。除了选编刊印古代戏曲作品外,就是对戏曲文献的发掘和搜集工作,特别有价值而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有:(1)《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这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剧本集。原为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旧藏,后归罗振玉。1911年罗氏赴日,携之东渡。由于系坊刻本,鲁鱼亥豕,讹错甚多,且编次凌乱,王国维重新加以编订,内有17种杂剧不见于《元曲选》,14种为海内孤本。剧本大多有曲辞而无宾白,或宾白极为简单,显然较多保存了元杂剧剧本的本来面貌。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据以覆刻,1924年上海中国书店又根据覆刻本石印。(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卷13965至13991凡27卷,收录南戏33种,其中绝大多数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火中。1920年,叶恭绰游欧,从英国伦敦购回卷13991,内收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3种,引起学者的极大注意。尤其是成书于南宋的《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作品,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对南戏的形成、剧本体制、角色构成、音乐声腔、演出情况都极具史料价值。(3)《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又名《也是园古今杂剧》。1938年5月,郑振铎得知其落入苏州某书贾处,索价昂贵。他担心流失或被日本侵略者劫掠,四处奔走,抢救此书,最后以“文献保存同志会”名义用公款买下。今存64册,包括钞本173种,刻本69种,共计242种,其中136种是湮没了三百多年的孤本,像《破窑记》、《五侯宴》等29种元人杂剧系首次发现。其中,内府本杂剧每出后附有“穿关”,注明演出妆扮、服饰、道具等,为研究明代宫廷演出的舞台美术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这个重大发现,“在近五十年来,其重要,恐怕是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汉简的出世的”(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郑氏从中挑选出144种,由王季烈编为《孤本元明杂剧》,于194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供研究者使用。(4)《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一册二卷。1931年夏,郑振铎、马廉、赵万里在宁波藏书家孙祥熊处发现。此本据钟嗣成修订本补充改定,除了作家和剧目超过以往各本外,还为关汉卿、王实甫等80位曲家补写了〔凌波仙〕吊词,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史料。《续编》一卷,记载曲家71人,剧目80种,卷未还附有无名氏剧作78种,大多是第一手材料。因为所载作家的活动年代,与正编相衔接,纵观全书可以勾勒出元杂剧和明初杂剧发展的脉络。1937年,北京大学为悼念马廉将过录本《录鬼簿》出版。(5)《车王府曲本》。清代北京蒙古车登巴咱尔王府所藏曲本,辛亥革命后散出,1925年暑假前,为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马廉买下。曲本分为戏曲和曲艺两大部分,总计1663种,4714册(一说1444种,5131册)。戏曲大部分据舞台演出本过录,以皮簧戏为主,其次是昆曲,还有弋腔、吹腔、高腔、秦腔、木偶戏、皮影戏等,丰富多彩,反映徽班进京后,道光至光绪年间北京剧坛上花雅两部争奇斗艳的盛况,是研究京剧形成和发展的珍贵史料。顾颉刚曾应邀整理该曲本,编有《蒙古车王府曲本分类目录》,刊于1926年至1927年初的《孔德月刊》上。
(三)重视京剧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清末民初,京剧风行全国,成为最大的剧种。不少文人和票友热衷于京剧史料的搜集和艺术研究,其中以齐如山的成就最大。他曾主持国剧学会的工作,广泛结交名伶,不局限于文字材料,注重实地调查,对戏曲资料进行全方位的征集和整理。毕生戏剧著述三十多种,涉及文献考订的就有《京剧角色名词考》、《国剧身段谱》、《上下场》、《脸谱》、《戏班》、《行头套头》、《戏班题名录》、《家藏北曲版本考》等,为戏曲尤其是京剧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又如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1934)及《续编》(1937)、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1937)、《清代伶官传》(1936)、周明泰《近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料》、《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等,都是研究京剧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戏曲论著的汇辑刊行。古代戏曲论著内容驳杂,既有编剧、作曲、演唱技巧方面的论述,也有作家生平、剧目本事的考订和作品的评价,但考书甚少,散见于笔记、诗文集或丛书之中,不易寻求,对这些论著的汇编或辑刻就十分必要。早在1917年,董康汇刻《读曲丛刊》,收录《录鬼簿》等7种;从1921年开始,陈乃乾编《曲苑》,不断重订增补,至1940年,任讷再编《新曲苑》收录至35种(内有任氏《曲海扬波》一种),至此曲话、曲论、曲韵、曲品、曲目之书的搜集已相当可观。
(五)南戏和元杂剧的辑佚。由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鄙视、禁毁或兵燹等原因,许多戏曲剧本都已散佚,但在明清流传的曲选、曲谱中还保留了大量佚曲。辑佚就成为戏曲文献搜集整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赵景深首先从事南戏和元杂剧的辑佚,先后出版了《宋元戏文本事》(1934)和《元人杂剧辑佚》(1935)。1934年12月,钱南扬在《燕京学报》上刊载《宋元南戏百一录》。1936年,曲谱《南曲九宫正始》影印出版,陆侃如、冯沅君又据以辑录成《南戏拾遗》二卷。他们共辑出宋元戏文残本128种,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罕见的资料。
(六)开始着手戏曲文献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的戏曲文献虽然处于发掘、搜集、汇编、辑佚等抢救阶段,但是,为古典戏曲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象吴梅、郑振铎、孙楷第、赵景深、卢骥野、冯沅君、钱南扬等,已经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在战乱的艰苦环境里开始了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或出版王季烈《螾庐曲谈》(1922)、孙楷第《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1934年《辅仁学志》)、《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1940年《北京图书馆季刊》)、《傀儡戏考原》(1944年《汉学》第一辑)、傅芸子《白川集·释滚调》(1943)、冯沅君《古剧说汇》(1947)、严敦易《元剧斟疑》(1948-1949《文艺复兴》)及王季思《西厢五剧注》(1944)等,这些著作都采用传统的治学方法,通过注疏、排比、考订和辩伪,对戏曲起源、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品归属、版本源流以及剧作语言等进行了梳理和笺证,显示出这一代学者的严谨学风和深厚功力。他们辛勤耕耘所提供的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后人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1949-1966),是戏曲文学整理和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我国学术研究与政治风云变幻的关系十分密切,戏曲文献学的发展也不能不受其影响。五十年代初,由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工作,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获得了新生。1956年后,又欣起发掘、搜集、整理地方戏传统剧目的高潮,戏曲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一)大型戏曲作品集的汇编和新史料的发现。(1)《古本戏曲丛刊》的编印。郑振铎早就有志于将传世古典戏曲的善本珍椠编印流通,使之化身千百得以保存和利用。1952年,郑氏身居文化学术界的领导,才有条件使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为现实。纠集志同道合者赵万里、傅惜华、杜颖陶、吴晓铃等组成编委会,从1954年开始,陆续刊印《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四集;1958年10月,郑振铎不幸殉职后,又续印了第九集。共收录元明杂剧总集9种、明清传奇385种、清代宫廷大戏10部。虽然还未完成郑氏当初的设想,但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古代戏曲丛书,标志着戏曲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中国地方戏曲集成》,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分编本省市自治区卷。从1958年起至1963年止,共编辑出版了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内蒙自治区等12卷,包括二市十一省一自治区,收集各地方剧种优秀剧目、著名演员代表剧目、各地古老剧种的传统剧目、地方小戏剧目以及新兴剧种的剧目,共121个地方剧种的368个剧目,722万字。既促进地方戏曲剧目的交流,扩大上演剧目,又为国内外戏曲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3)《京剧丛刊》和《京剧汇编》,前者共50集,前32集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1953-1955年出版;后18集改为《京剧丛刊》编委会编辑,1958-1959年出版,共收京剧传统剧本和移植改编剧本160种。北京市戏曲指导委员会(后改为北京市戏曲研究所)从1957年起至1964年止,整理编辑《京剧汇编》106集共400多个剧本。这两种京剧选集虽然不可避免互有重复,但是都对京剧剧本的保存和京剧推陈出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新的资料也时有发现,影响较大的有:吴晓铃、吴新雷披露的乾隆杨志鸿钞本《曲品》,它不搀入《古人传奇总目》和《新传奇品》,恢复了《曲品》的原貌,并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黄裳发现的远山堂蓝格抄本《曲品》、《剧品》及《曲品》残稿,使一部被湮没了三百多年的曲目专书为世人所知晓,所收剧目709种,超过吕天成《曲品》两成半,其中295种未见他书著录。特别是“杂调”著录了大量民间地方戏作品,对明代弋阳腔和滚调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1960年初,路工从他所藏明人张丑的《真迹日录》中,发现文征明手写的魏良辅《南词引正》,否定了昆腔始于魏良辅之说,使昆腔的产生向前提早了二百多年,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二)系统校订整理古典戏曲理论著作。曲论史料的汇集和刊行,早就引起陈乃乾、任讷(即任半塘)等的注意,但当时还缺乏系统整理,搜罗也不够完备。195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全书10册,收录唐宋元明清的戏曲论著48种,不仅对每部入选论著都精选善本,加以校勘,而且都撰写了提要,介绍作者、内容和版本流传情况。另有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1957)。两书都为研究曲学、美学、文艺学的专家学者所称道。
(三)丰富多采的戏曲剧目的编纂。各省市都成立了剧目工作室,在挖掘、整理、上演传统戏的同时,对本地区的流传剧目进行了清理编辑,陆续编印出版了《福建省戏曲传统剧目清单》、《湖南省地方戏传统剧目总册》、《安徽省传统剧目索引》、《山西省各剧种剧目调查》、《汉剧传统剧目》、《秦腔剧目分类纪略》、《评剧存目初步调查材料》、《桂剧挖掘整理名单》、《婺剧剧目》等,名目繁多,显示出我国传统戏曲剧目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特别是傅惜华精心编纂的《中国古典戏曲总录》最引人瞩目,此书计划分为八编,尽管未能编完,但已出版的三编《元代杂剧全目》(1957)、四编《明代杂剧全目》(1958)、五编《明代传奇全目》(1959)、六编《清代杂剧全目》(1981),以其收罗宏富、编排合理、考订精审、检索方便,成为戏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至于近代剧目和京剧剧目的编撰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如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1957)等,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四)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著作大量出版。大量的戏曲文献资料的发掘和出版,激起一批曲学家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运用重核查、注实证的考据方法来治曲学,可谓驾轻就熟,况且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可以较少受到当时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孙楷第《元曲家考略》(1953)、徐调孚《现存元人杂剧书录》(1955)、谭正璧《话本与古剧》(1956)、胡忌《宋金杂剧考》(1957)、任半塘《唐戏弄》(1958)等。其中以《唐戏弄》为学术界所重视,作者将唐五代戏剧置于唐代高度发展的文化背景下,对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学者们关于唐五戏剧的各种分歧意见进行了辩驳,强调宋元戏曲与唐代戏剧的必然之启承关系。全书视野广阔,资料翔实,蕴含丰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前一时期的研究著作重新修订再版,而未能结集的单篇论文也得以编辑刊行,如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原名《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1953)、《沧州集》(1965)、冯沅君《古剧说汇》(1956)、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1958)、严敦易《元剧斟疑》(1960)等。叶德均继其《曲品考》之后,又完成力作《祁氏曲品剧品补校》。然而1957年死于非命,其遗著《戏曲小说丛考》于1979年由友人编订出版。而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1956)、王古鲁《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1956)、吴晓铃等《关汉卿戏曲集》(1958)、王晓传(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1958)、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1959)、王季思、徐朔方等为《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古典名剧所作的校注本、任半塘《校坊记笺订》(1962)、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1962)、胡士莹《吟风阁杂剧校注》(1963)等,都是这一时期戏曲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文化大革命”十年,整个戏曲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也被迫停止。
三、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繁荣时期(1976-1999)。粉碎“四人帮”以后,老一辈戏曲研究专家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他们首先想到是恢复研究机构,补充新生力量,抢救戏曲遗产。这一时期戏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虽然与上两个时期一脉相承,但是一大批曲学研究生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毕业,朝气蓬勃,成为研究队伍的主力军。在八十年代全国古籍整理热潮的推动下,戏曲文献学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全面抢救和整理戏曲遗产。(1)继《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完成后,1983年9月开始,在全国开展了编纂《中国戏曲志》的工作。这套大型丛书以现行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每省(包括中央直辖市)为一卷,平均50万字,共30卷(台湾省暂缺)。其主旨在于记述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现状,系统地记录整理各地区、各民族的戏曲资料,以志书的形式为后人保留一部比较完善的戏曲文献。因此,这是一次大规模地全面地抢救戏曲遗产、整理戏曲文献工作。在详尽调查、发掘、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各地都有重要的发现,如山西省发现了散失的金元院本和明万历二年抄本《礼节传簿》;安徽省找到了《目连救母》作者郑之珍的墓葬及族谱,都是非常珍贵而有价值的。尤为重要的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戏曲文献首次得到发掘和整理,如古老的八大传统藏戏,过去只能通过艺人口传心授的演出,这次记录整理出《洛桑王子》、《拉萨姑娘》等四个剧的全部文本。这样,就使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更加绚丽多彩。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套洋洋大观的《中国戏曲志》丛书,已经编完并陆续出版。(2)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文化交流增多,散失在海外的戏曲秘笈得以披露和回归。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继续编印《古本戏曲丛刊》五辑时,特意将日本神田喜一郎所藏《断发记》传奇、香港大学罗忼烈所藏《凌云记》以及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环翠山房十五种曲》中有关李玉、朱素臣等清初名家的剧作收入本集,以弥补业经刊行各集未能收录海外作品的阙失。之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了《明代潮州戏文五种》(1983)、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俄国汉学家李福清和复旦大学李平合作编辑的《海外孤本明人传奇三种》(1993)等,使研究者大开眼界,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3)国内珍本戏曲的发现和刊印。1967年出土的明成化本《白兔记》。是继1958年广东揭阳出土的明嘉靖写本《蔡伯喈》之后的较早的南戏剧本,对了解南戏的体制和演出大有裨益。万历刊本《群音类选》的影印出版,此书虽然残缺,但仍收有157种剧目佚文,其中58种为罕见的明传奇,通过这些佚曲可以得知某些剧作的部分内容,不至于湮没无闻。
(二)戏曲古籍整理以重视剧作文本和曲论校注为特色。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本琵琶记》、《南柯记》和胡士莹《紫钗记》,是经过多年辛勤耕耘,首批推出的校注本,其后有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1984)、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1988)、吴国钦校注的《关汉卿全集》(1988)及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1999),都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继台湾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后,徐沁君、宁希元又分别刊出《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1980)和《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1988),对此书的整理校订工作日臻完善。中华书局的《明清传奇选刊》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代戏曲丛书》,虽然因为经费的捉襟见肘,未能刊行下去,但从已出的多种中可以看出,都是慎择底本、认真校订或注释,赢得读者的好评。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1982),郭汉城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1987)试图用西方悲喜剧理论来审视古典戏曲的分类,并运用传统的眉批方式评点古典名剧,是编选古典戏曲读本的新尝试。康保成和日本学者竹村则行合作的《长生殿笺注》(1992),则不局限于辞语的诠释,而是另辟蹊径,征引大量史料,从剧作素材、人物形象、艺术构思等探索其意蕴,使古典名剧校注有了新的突破。当然,戏曲古籍的整理不局限于剧本文本的校释,而校注古代曲论成为热门,如先后出版了陈多《李笠翁曲话》注释(1980)、吴同宾等《乐府传声译注》(1982)、陈多、叶长海《王骥德曲律》注释(1983)、汪效倚《潘之恒曲话》辑注(1988)、李复波等《南词叙录注释》(1989)、吴书荫《曲品校注》(1990)孙崇涛、徐宏图《青楼集笺注》(1990)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反映戏曲研究的深入,需要前期的基础研究作为它的支撑,这也说明戏曲古籍整理已不同于前两期而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重视戏曲作家全集、作品专集的编订和研究资料汇编。除戏曲作品文本外,诗文集是研究该作家的第一手资料。随着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需要有比较完备的史料供人使用,因此,戏曲史上重要作家的全集或专集的编订整理、专题研究资料的汇编,就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1)戏曲作家全集和作品专集的编订出版。如张宪文、胡雪冈辑校《高则诚集》(1992)、程毅中等编校《徐渭集》(1980)、吴书荫编校《梁辰鱼集》(1998)、徐朔方辑校《沈璟集》(1991)和笺注《汤显祖全集》(1998)、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1994)、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李渔全集》(1991)、刘辉笺注《洪昇集》(1992)、张清洁校点《丁跃亢全集》(1999)、邵海清、李梦生《忠雅堂集校笺》(1993)等,以及一批戏曲集的编辑校点,如隋树森等《张凤翼戏曲集》(1994)、徐凌云等《阮大铖戏曲四种》(1993)、周妙中《蒋士铨戏曲集》(1993)、周育德《古柏堂传奇》(1987)、关德栋等《聊斋志异戏曲集》(1983),阿英《红楼梦戏曲集》(1978)。其中《汤显祖全集》是在1962年出版的《汤显祖诗文集笺校》基础上重新编订的,它囊括了汤氏现存所有诗文和戏曲作品,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汤显祖全集》。作者用力最勤的是诗文的笺注,广征博引,缜密考证,理清了许多作品的人事关系,并对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汤氏剧作的声腔等重大学术争论的问题,都能正本清源,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作者为编辑全集耗费了大半生心血,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尤为学术界所称道。至于《冯梦龙全集》22册、《李渔全集》20卷,两书卷帙浩翰,校订审慎,由一批学者通力合作,进行校点整理,并融入了最新学术成果,是近年来古籍整理的重大收获。一些老一辈学者的著作也得到编辑出版,如《吴梅戏曲论文》、《周贻白戏剧论文选》、王季思《玉轮轩曲论》、《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等,说明为曲学研究作出贡献的人始终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怀念。(2)专题研究资料的汇编。八十年代后期,是专题研究资料集中刊行的时期,一下子涌现出: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1987),是系统辑录地方志中曲家资料的专书,收录元明清三代曲家658人的传略,其中有142人未见他书著录,罕见曲目100多种,为考证曲家生平、籍贯、里居、名号以及作品提供了许多新材料。关于关汉卿的研究资料仅1988年就出版了两种,如李汉秋等《关汉卿研究资料》和王钢《关汉卿研究资料汇编》。还有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1989)、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1986)、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1987)、上饶师专中文系《蒋士铨研究资料》(1985)、王乃和《成兆才研究资料》(1989)等。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1989)和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1990),也是当时有一定影响的戏曲资料汇编。尽管有的校勘考订未精,标点有误,但都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对研究戏曲史论和名家名作具有参考价值。
(四)工具书的编纂和出版成为热潮。在全国竞相编纂和出版各类工具书的影响下,戏曲目录、词典、词语、提要等工具书的编纂也形成了热潮,自八十年初首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问世以来,又陆续出版了近三十部辞书。如: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1981)、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1982)、邵曾祺《元明化杂剧总目考略》(1985)、顾学颉、王学琦《元曲释词》(1983-1989)、袁世硕等《元曲百科辞典》(1989)、郭精锐等《车王府曲本提要》(1989)、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1989)、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1990)、蒋星煜主编《元典鉴赏词典》(1990)、郭英德《明清传奇叙录》(1997)、梁淑安等《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1987)、李修生、吴书荫等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1997)等都是有影响的工具书。这些辞书的编纂者大多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精力才杀青,搜罗宏富、考订详实,融资料、考证、研究为一体,它们不单纯是供人检索查考的参考书,也应视为戏曲文献学的学术著作。另外,像扬志烈《秦腔剧目初考》(1984)、兰生等《豫剧传统剧目汇释》(1986)、胡度等《川剧词典》(1987)、金毅等《锡剧传统剧目考略》(1989)、班友书等《青阳腔剧目汇编》(1991)、山西等五省艺术研究所共同编写的《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1991)以及《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等,提供不少地方戏剧种剧目的资料。
(五)戏曲文献研究有所开拓,成果累累。这一时期的研究者队伍,除少数硕果仅存的老专家外,在前一个时期崭露头角的中年专家成为学术带头人,而一大批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以中年学者为骨干的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学术梯队。他们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新的资料不断发现,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仍以考据学为主,但是在戏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注意吸收民俗学、宗教学、人类文化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既重视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又注意对个案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深入剖析。因此,产生一大批考证作家生平、家世和创作的论文和研究专著。(1)戏曲文献研究从元杂剧转移到过去涉足较少的明清戏曲。由于明清两代许多重要戏曲家如臧懋循、卜世臣、袁于令、李渔、叶稚斐、程长庚等人的家谱家乘被发掘出来,因而,对明清戏曲家剧及作的考证探索成为主流。如刘世德发表了研究清代戏曲家的系列论文;陆萼庭的《清代戏曲家丛考》(1995),是他五十年来研究清代戏曲的论文集;吴新雷的《中国戏曲史论》(1996)中的不少论文,如《李玉生平、交游、作品考》、《曲海钩沉探源录》、《舞台演出本选集〈缀白裘〉的来龙去脉》、《吴梅遗稿〈霜崖曲话〉的发现及探究》等,都是对新史料的发现与探索,使人耳目一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特别是邓长风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埋首于国会图书馆,穷年矻矻,几年内陆续出版了《明清戏曲家考略》(1994)、《续编》(1997)、《三编》(1999),披露许多新的材料,且悉心考订,多有创获。惜其英年早逝,他将生命奉献于学术研究的精神,深为士林所痛惋。蒋星煜对《西厢记》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清了明清两代版本上承继关系和影响,并考证了该书的评点者、校刻者和改编者的生平,先后出版了《明刊本西厢记研究》(1982)、《西厢记考证》(1988)、《〈西厢记〉文献学研究》(1997)等论文集,是古典戏曲版本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青年学者周维培的《曲谱研究》,是第一部曲谱研究的专著,颇多新见,填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使曲谱绝学有了承传。(2)戏曲家传记和年谱大量问世,成为新的研究热潮。对曲家家谱家乘的发掘和研究,推动了戏曲家传记的撰写和年谱的编撰,像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戏曲家论传丛书》,收录白朴、汤显祖、臧晋叔、李玉、洪昇等人的评传,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浙江历代文学家评传丛书》则为本省著名戏曲家徐文长、李渔、姚燮、王国维写了评传。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京剧泰斗传记丛书》,为12位在京剧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师树碑立传,他们是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盖叶天、周信芳、梅兰芳、马连良、程艳秋、裘盛荣、张君秋等。同一个戏曲家甚至有两种或四五种传记,如汤显祖就有黄文锡等《汤显祖》(1986)、朱学辉等《东方戏剧艺术巨匠汤显祖》(1986)、龚重谟等《汤显祖》(1986)和徐朔方《汤显祖评传》等,反映了汤显祖在戏曲史的崇高地位,他是明清戏曲大家中最受人关注的一位。年谱方面有章培恒《洪昇年谱》(1979)、袁世硕《孔尚任年谱》修订本(1987)、黄芝冈的遗著《汤显祖编年评传》(1992)等,都是多年潜心研究、精心结撰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收录39家年谱或系年,按曲家籍贯分为苏、浙、皖赣三卷,对谱主的生平、著述、交游进行了详尽考证,澄清了戏曲史上许多疑难问题。此书不仅征引丰富,而且每个年谱前冠以作者的引论,各谱之间又互为补充,突破了传统年谱的框架,全书犹如一部晚明戏曲史,可谓这个时期戏曲文献研究的扛鼎之作。(3)南戏研究仍为学者所关注。钱南场的《戏文概论》(1981),是作者毕生研究南戏的总结,从南戏的起源、剧目存佚、声腔体制演出情况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刘念兹的《南戏新证》(1986)着重从文献史料发掘入手,实地调查南戏的遗响,审古酌今,提出新见,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文本研究。由于散失在海外的早期南戏选本《风月锦囊》的回归和宣德本《金钗记》、成化本《白兔记》等重要南戏剧本的发现,引起南戏研究者的兴趣,中青年学者孙崇涛关于《风月锦囊》的系列论文,陈历明《金钗记及其研究》(1992)、黄仕忠《琵琶记研究》(1996),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4)宗教戏剧的开禁,引起普遍的重视。八十年代初,在湖南祁阳召开了首届目连戏学术研讨会,过去已经消声匿迹的目连戏和傩戏,在国外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宗教戏剧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普遍的重视,发掘、整理和研究目连戏和傩戏成为热点。青年学者朱恒夫《目连戏研究》(1993)、刘桢《中国民间目连文化》(1997)等,都能立足于戏曲本体,走出书斋,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民俗、宗教、文化人类学的多视角,对目连戏的起源和演变史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并对目连戏在中国戏曲形成与发展、清代地方戏的崛起和交流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林河《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1994)和《古傩寻踪》(1997),既对过去很少涉及的戏剧文化现象进行了发掘探讨,也对戏曲的产生等问题重新予以思考。
(六)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共同推动戏曲文献学的发展。台湾学者也非常重视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老一辈曲学研究专家郑骞,曾任燕京大学等校教授,1948年赴台后,执教台湾大学。他主要致力于古典诗词和北曲谱、元杂剧、《西厢记》版本的研究,多有新发现,见解独到。著有《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1960)、《北曲新谱》(1973)等,其戏曲论文主要收在《龙渊述学》(1992)和《景年丛编》(1977)中。台湾从事曲学研究者大多数都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罗宏度《宋歌舞剧曲考》(1961)、罗锦堂《中国戏曲总目汇编》和《元人杂剧本事考》(1976)、曾永义《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1988)和《参军戏与元杂剧》(1992)、张棣华《善本剧目经眼录》(1976)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著作。他们也关注京剧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成果出版,先后编纂了《齐如山全集》(1964)和《平剧史料丛刊》(1974)等。王秋桂汇编的《善本戏曲丛刊》(1984),将散失在海外的明清孤本善本戏曲选集搜集影印,公之于世,深受两岸学者欢迎并加以利用。近年来两岸学者交流频繁,大陆学者的戏曲研究成果也在台湾出版,共同促进戏曲文献学的发展和繁荣。
回顾近百年来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虽经历了各种坎坷,特别是近年古籍出版业的不景气,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已成长为戏曲学中一个独立分支——戏曲文献学。可是,至今还没有一部象戏曲文献史或戏曲文献论的专著,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因此,这门新兴的学科不仅自身要向纵深发展,且更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年轻的一代学人能尽快撰写出有份量的戏曲文献学的著作,既是对这门学科历史的全面总结,又是对新世纪的展望和贡献。
感谢:
《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冬之卷
万千书库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纪实文学武侠小说玄幻小说世界名著主题阅读美文阅读
中外名家侦探小说科普作品名家绘画四大名著百家讲坛成功励志教育书库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