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干红解百纳11.5度:地震的思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9:45

地      震

一、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二、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三、地震纵波和横波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假设一弹性体,如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穿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它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含波传播方向的水质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

  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

  弹性的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启示,说明当地震波通过岩石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与弹簧压缩或伸张有关的能量为弹性势,与弹簧部件运动有关的能量是动能。任何时间的总能量都是弹性能量和运动能量二者之和。对于理想的弹性介质来说,总能量是一个常数。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为弹性势能;当弹簧振荡到中间平衡位置时,能量全部为动能。我们曾假定没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复弹性振动开始,它将以同样幅度持续下去。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在地震时,运动的岩石间的摩擦逐渐生热而耗散一些波动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进来,像振动的弹簧一样,地球的震动将逐渐停息。对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测量提供了地球内部非弹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动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四、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由于声波传播时其波前面为一扩张的球面,携带的声音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与池塘外扩的水波相似,我们观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渐减小。波幅减小是因为初始能量传播越来越广而产生衰减,这叫几何扩散。这种类型的扩散也使通过地球岩石的地震波减弱。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得越远,它们的能量就衰减得越多。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

  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为震源深度。

  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

  震中距

  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天然地震的几种类型

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振动。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五、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

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但是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六、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七、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8.0级地震,造成1.88万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地区发生8.4级地震,致使2万人死亡,损失达2.56亿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生地震,死亡1.5万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国甘肃发生8.6级地震,死亡10万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达14.2万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达发生7.5级地震,死亡5万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发生7.3级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发生7.7级地震,1万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筑倒塌,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多亿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镇及周围许多村庄被一场震级在里氏7.5级至7.9级之间的大地震夷为平地,造成1.5万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业区阪神地带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万多栋房屋倒塌、烧毁,34万人无家可归,损失960亿美元。这也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兹米特发生里氏7.4级地震,造成1.7万人死亡,4.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这是政府所公布的汶川8.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如果和唐山大地震做对比,这次汶川大地震的7度以上的面积是唐山大地震的近4倍,而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是唐山大地震的1/3左右。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有一条线,西边人口相对稀少,东边人口较为密集。这次地震正好震在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上,震中再往东移100公里,死亡人数不堪想像。

  这是一幅汶川地震震中分布图(见图),如果是地震之后看到这张图,大家不会奇怪,但这张图是早在汶川大地震前16年出现的。在公开出版的1992年版汶川县志里写着,汶川有三条主要大断裂,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人们对汶川有地震的威胁,不是全然无知的。1999年我和耿庆国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重灾百录》记载,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有一个地震工作者曾经把映秀定为大地震震中点。科学家对于映秀是一个易发生地震的危险点,此前也是有认识的。就在龙门山这个地方,75年里其实发生过三次大的地震,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再就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75年里三次大地震都落到了这次汶川大地震烈度8度区。问题很自然被提出来,这次地震为什么未被预报?这次地震为什么没有预防?

  地震预警的历史梳理

  今年811日,对汶川大地震的科学总结与反思工作终于开始了。有人问我,汶川地震为什么不能预防,我现在没有结论。让我们期待中国地震局全面的反思和总结能拿出更多确凿的资料。但是我可以参与这个总结,我可以梳理地震预警的历史。

  地震之后民间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地震可以预报,漏报就是人祸,一种看法是地震无法预报,不如加固建筑,还有一种看法是预报有成有败,预警可以减灾。我个人持第三种看法。

  请看受人关注的两篇震前论文。一位科学家讲,从2003年起就要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一位科学家在1998年的论文里说汶川北川是非安全区。一位学者在1994年的论文里说汶、理、茂是重点监视区。我的疑问是,对于多次地震的南北地震带,地震界做过哪些监测?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后的32年间,对这一地区震情有何防范?20072008年地震趋势会商,对龙门山的震情,有何中期预报意见?汶川地震发生前,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有没有发挥必要的功能?密布于南北地震带的观测网点,是没有发现异常信息,还是各种信息没有充分交换、未能提供地震预报工作者共享?在震后回溯性调查中,发现了什么样的震前宏观异常?这一地区还有没有长年监视这些异常的、哪怕是硕果仅存的群测群防?到底有没有与地震发生实况接近的短期和临震预测意见?———包括专业人士的和业余人士的;包括通过规定程序正式上报的和在学术场合探讨的。最关键的是:汶川地震是否完全没有预警的可能?

  我想简单跟大家解释一下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是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第一是长期,长期地震预报指的是十年以及更长尺度的地震活动趋势,中期是两到三年时段里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短期是三个月尺度的,临震预报是指十天之内的。当你有长期背景的时候,才能做中期的预报,有中期预报才能进一步去推测短期和临震的可能性。

  我整理了中国地震预警简史。1966邢台大地震,发生在离北京非常近的地方,文革之前,1966年的早春时节。这个地震导致8000多人死亡,在北京附近,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周恩来总理飞到邢台,他说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希望科学工作队伍,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

  我从资料里发现,那一时期,四川曾建立了强大的群测群防网,1974113日,汶川县地震办公室准确预报了16日在松潘发生的5.7级地震。因有预警,未造成损失。当年11月,汶川七盘沟中学和威州中学的测报点又准确预报了另一次松潘5.7级地震。

  就在197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国家级预警。1974年华北地区发生了很多异常情况,中科院提出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切实加强几个危险地区的工作。决定加强地区间协作,成立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简称京、津、唐、张)协作组与渤海地区协作组,共同监视近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其实就像是一个猎手,猎枪已经瞄准了目标。文件下达后辽宁省采取了防范措施。

  我在《唐山大地震》中曾这样写道:中国灾害史上奇特的一幕揭开了。暮色苍茫的辽南大地上,四处回响着当当的钟声,有线广播一遍遍发出严厉的警告,阻止快要冻僵的人返回自己的小屋。营口县地震办公室主任曹显清,一个多次到邢台学习方法、对地震预报充满自信和热情、被人称为曹地办的小老头,仿佛在念咒似的,看着手表喃喃自语:小震平静后,时间越长,震级越高。从中午平静到现在已经六个多小时了。七点震,就是七级,八点震,就是八级。”736分,7.3级地震发生了!

  这个地震如果不预警的话,五万以上人死亡,可是海城地震实际死亡是1300多人。

  在海城地震之后,1976年龙陵7.4级大地震又被科学界预报出来,这次大地震毁房42万间死亡98人。也就在龙陵地震被准确预报之时,地震界正在全力捕捉另两个可能的大震———即三个月之内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和松潘、平武大地震。

  唐山地震没有做出正式的临震预报和预警,海城的情景没有在唐山重现。唐山地震前,唐山这个地点在地震工作者监视范围内,但监视的焦点是北京,因为北京高度的敏感。19767月初,一系列异常引起北京市地震队警觉,并向国家地震局告急。726日,国家地震局派人与北京市地震队会商,未形成一致意见。在首都圈地区,能否公开发动群众防震,成为问题关键。727日,国家地震局领导听取预报人员汇报,决定用一周时间作准备,圈出危险区,派队伍去抓地震。仅十几小时后,7.8级地震在唐山发生。有人在唐山殉职牺牲,而他们并不是做短期预报的人,他们到唐山是去做历史地震资料的考察。未能预警的唐山地震,结局极为惨烈。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一座工业城市毁于一旦。这个地方是唐山胜利桥,有六位河北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就在这个桥附近牺牲了。

  唐山地震中间出现了青龙县奇迹。青龙县是唐山地区的一个县,当唐山和北京这一带出现很多异常的时候,有国家地震局的科学工作者频频报告说有情况,但是没有很明确的结论,也不敢在北京首都圈公开设防。这个时候地震工作者的意见传到了青龙县书记耳朵里,书记说,防!地震了,这个县离唐山那么近,只死了一个人,派出了第一支医疗队赶赴唐山。青龙案例使地震工作者痛心疾首:既然青龙可以在震情预测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采取预防措施,那么,唐山地震前,在京、津、唐这个更大范围,地震工作者是否可能在犹疑焦虑之际及早向政府报告,而政府是否可能在难以决断之际以打招呼的方式开始预警设防?但是话说回来,如果青龙不是一个农业县,而是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地区,如果是北京,你敢吗?这个问题极其复杂。

  就在唐山地震发生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大地震,是两个大地震。松潘平武大地震实际上跟这次汶川大地震属同一个地区,都可以叫龙门山大地震。松潘就属于这次地震的茂县,平武就属于这次地震的安县,其实就是这次地震的震区。松潘平武是什么情形呢?在中国地震预警的历史上有三种命运:一种是海城式的命运,成功的预警,大量的挽救;第二种是唐山式的命运,没有临震预报,惨烈死亡,汶川也是这样;第三种命运就是松潘平武命运,长期的背景人们清楚了,中期的活动人们警觉了,短期临震有很多信息被报告了,这个情况下四川省在19766月就开始全省防范,结果地震一等再等没有来,整个地区陷入动荡,停工停产,火车拉一声汽笛都会让老百姓惊扰跳起来。有人指出地震的震中可能在映秀,当时旁边有一位书记,灌县(今都江堰市)的书记急坏了。映秀行政区划属于汶川,可是映秀距离汶川县城远,距离都江堰近。这位书记马上通知县委,结果造成了灌县大逃亡,当年都江堰全城逃空,全部人用各种方式逃到成都或别的地方。当时四川的防震导致一批人逃到了唐山,结果在唐山遇到了唐山大地震。松潘平武命运,就是说科学家可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了这个地方的震情,但是政府的预警防范付出很高代价。最后地震发生在松潘平武这个当时人口稀少的地方,死亡的人口较少,而为了防地震付出的代价极惨重,甚至有一个村有60多个人相信一种邪教,他们认为末日到来,在大队长的带领下投河、投水,死了40多个人,史称红光村投水事件,发生在安县。

  地震预警的现状

  地震预警有三个关键:地震预警科学水平、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

  “1966-1976”“1977-2007”,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历史单元。前一个单元,为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的第四个高潮幕,恰与文革重叠。文革时期数次成功的地震预警,除了地震科学工作者的贡献,备战备荒年代广泛发动群众捕捉异常信息的特有方式、政府不计后果的拍板,都是重要的原因。后一个单元,地震从平静缓慢走向活跃,正逢改革开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海城预警模式、青龙预警模式已难以复制。

  先说科学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震科学水平酝酿着飞跃。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于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总投资近23亿人民币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汶川地震一个月前的2008411日刚刚通过验收。但是,文革中的群测群防队伍锐减,唐山地震之后全国有群众测报点3万多个,业余测报人员20万人,其中四川省业余测报有1.4万人,堪称群测群防大省,文革之后群测群防队伍被认为科学性不足,1979年开始整顿,1980年底全国测报点降到5000多个,业余测报人员降到2万,四川到了1985年,含重庆,全省不到1000人做这个工作。

  从1996年起,盖勒等人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地震不能预报。随即有人针锋相对发表反驳文章,在国际地震学界爆发激烈争论。

  2006年唐山地震30年,中国地震局局长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访问时说,我们国家对20多次地震做过较为成功的预报,目前能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大概是10%.是哪些地震?我做了核实。1990年以来被成功预报的地震,包括北京小汤山1990.9.224级地震、青海共和1994.2.165.8级地震、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1995.7.127.3级地震、四川甘孜白玉———巴塘1996.12.215.5级地震、新疆伽师1997.4.66.36.4级地震、云南宁蒗1998.10.2-11.19:地震群;

  最大6.2级、辽宁岫岩一海城1999.11.295.6级地震、四川绵竹(震中在汉旺镇)1999.11.305.0级地震、云南大姚2003.7.216.210.166.1级地震、甘肃民乐2003.10.256.1级地震、云南宁洱2007.6.36.4级地震、开幕式前发生的亚运会地震。其中有三次地震,四川甘孜白玉、云南宁蒗、四川绵竹都是因四川地震工作者的临震预报,而被成功预警的。

  什么是亚运会地震呢?就是根据预测,在北京亚运会时期可能会有四级左右的地震,国家地震局局长采取打招呼的方式,向政府做了汇报。亚运会这天下午是3点开幕,地震是上午11点到来,发生在北京小汤山,与亚运村直线距离是10公里,亚运村今天就在鸟巢、水立方附近。再看中缅边境7.3级地震的成功预警。1995年初全国会商圈定滇西为6级地震危险区,这些都是中期预警,到了6月上旬预报月底前中缅边境有5.5级地震,这是短期预报。于是云南省政府指挥县级政府进入预警戒备,6305.5级地震发生,7106.2级地震发生,科学家认为还都不是主震,还要预防,于是政府命令学校放假、百姓撤出危房。712日,7.3级地震发生,仅11人死亡。最新的例子。200763日云南宁洱地震预报成功,获中国地震局2007年度十大地震科技进展的第二名。

  唐山地震后的十年间,余悸未消,地震部门最怕漏报,政府最担心漏警。而1986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虚报虚警的担心则上升到主要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地震活动却相对平静。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的稳定,对任何可能影响投资环境的负面信息都严加控制,震情信息自不例外。

  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难的预警,政府必须有决策,决策不能闭目塞听而作,但也不能期待握有充分信息后才出,政府即使尽最大努力预先获取准确信息,决策的盲区仍将无可避免地存在,因此政府的决策势必是风险决策。

  今天的问题在于科学的困顿、政府的两难、民众的无奈。一个较新的例子是2002四川西昌地震恐慌。02年发生了什么呢?在西昌市的邛海出现半夜鱼跳龙门的非常壮观的异常,在长约3公里,宽超百米的水面上,有成千上万条鱼蹦出水面,蹦高大者可达34米,当鱼船穿过该区查看时,落在船上的鱼竟有几百斤之多。结果老百姓又跑空了。可是,一年之后地震来了。人类就是这么无奈,你不能简单判断说鱼跳出来跟大地深处的奥秘没有关系啊。中国地震预警的现状是:地震预报水平虽领先各国,却仍处于荆天棘地的摸索前行时期;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均亟待提高。

  地震预警的几点建议

  最后我简单说一下我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在现实条件制约下,政府肩负有限责任,但必当全力以赴。政府应向公众坦陈风险决策的难度,并明确说明对预警的承担。巨灾应急体制须彻底改革,成立紧急事务部门,统筹所有巨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第二个建议,给地震科研充分学术自由。要让地震预报工作者免于恐惧,放手工作,向责任部门大胆预报。地震预报队伍,既包括目前政府地震系统的地震工作者,也包括所有科研机构和民间潜心地震预报的人士。在科学尚在攻关的现实下,虚报漏报均应免责。第三个建议,逐渐增加地震信息开放度。第四个建议,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地震预警通过政府、科学界、社会三重不同角色的互动实现。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应密切沟通。全体社会成员同舟共济,宽容、务实、沉着面对巨灾威胁;理解预警需要成本,共担必要代价。在地震预警的困局面前,将急切的诉求,转为理性期待和积极参与。第五个建议,预警过程要复盘核查。预警的决策结果必须允许失误,但预警的决策过程决不容存漏洞,而且事后应当公开,接受公众检验,不要让决策的巨大难度,成为玩忽职守者逃避责任的理由。呼吁尽早公开汶川地震的震前资料,启动地震预警研究,化惨痛教训为公共治理的宝贵知识资源。

还原汶川地震前真相,关键在哪里呢?现在很多问题纠缠在临震预报,纠缠在汶川这样的具体地名上。其实还原汶川地震前真相,查清中期预报才是关键。汶川地震有没有长期预报?回答是肯定的。国家地震局的官员在人大常委会非常明确地告诉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汶川地震前对于这个地区的地震长期活动背景我们是清楚的。我还想告诉大家,我们国家会定期圈定地震危险区,从2005年开始更新了一个新的区划,15年时间,到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05年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的通知,在新的危险区里就圈定了阿坝。我们再看短期,专家说我们没有发现能够让地震科学家在现有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就是这次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报。那么到底有没有中期预报的意见呢?我特别希望尽快解密200620072008三次地震趋势分析会的意见,这就是中期意见,对南北地震带中段在20062007甚至2008年初到底有没有预测意见?有没有判断?

汶川地震一段由钱钢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