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我传承:《中国教育报》12月16日发文:为什么我的学生不读《水浒》?吴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2:40
为什么我的学生不读《水浒》

                             ——再谈给孩子读经典要有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阅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此时成人的判断和引导能力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资料图片

  传统的“四大名著”是否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确实是值得教育界认真研讨的重要问题。当前,低年龄段的孩子“热”读《三国演义》、《水浒》的现象,反映了教师和家长对中外经典作品的不了解,以及其自身在经典阅读方面的知识缺失。

 

  ■深圳市新安中学  吴泓

 

  我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我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里,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我只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是没有进入其中的。为什么我们没有选入《三国演义》和《水浒》呢?

  在我看来,任何一部所谓的“经典作品”都会表现出它的价值取向。《三国演义》、《水浒》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江湖气”、“暴民政治”和“黑社会人格”。就说“桃园三结义”吧,说白了它就是一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两书中的所谓“英雄”几乎个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徒、强人,即便是有“义举”也非自省自觉自悟的。两部小说实质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道德失范、法律失效、社会失序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曾刊发《给孩子读经典要有选择》(见本报8月30日8版《人文阅读》)一文,作者提出“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全盘接受,要批判地继承。对于尚未具备良好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尤其要慎重选择读物。”对此,我深表赞同。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传统的“四大名著”是否适宜中小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分析的重要问题。

 

  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给喝奶的孩子吃牛肉,就等于杀了孩子”。

  我们常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艾·阿德勒在他的《理性人性》一书就说过:“学校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场所。因此,它必须能够满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需求。只有当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的必要性保持和谐,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所好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被认作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学校。”既然“教书”是为了“育人”,作为学科课程学习的选入,怎么能不考虑“经典作品”的价值取向?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样的古典名著,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其正面的价值,但我们也要知道有这样一个词——潜移默化。换句话说,真正的经典作品是不用教的,只要你去阅读就会发生作用。我们学校总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学科能力很强,但却被别人指着脊梁骨骂“混蛋”、“恶棍”的人吧,而作为“育人”载体的课文或课程,我们提供的不能是也不该是那些成分不明的甚至含有毒性添加剂的劣质“大米”或“奶粉”吧?!

  我们知道,人在本性上都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然而,就“知”而言,就有“有益”和“有害”之别。“知”的选择和控制对于控制者(如教师)而言,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习者(如我的学生或未成人的孩子)而言,却未必有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正是此理。

  对于已经成人、心智成熟的教师或大学生而言,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可能会采取批判性的思维,但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而言,就未必会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解读了。而我期望我的学生将来是一个拥有“全球的视野”、站在“人类的立场”的现代公民。《三国演义》和《水浒》于我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给喝奶的孩子吃牛肉,就等于杀了孩子”。现如今,低年龄段的孩子在“热”读《三国演义》、《水浒》,这反映了当今教师、家长对中外经典作品的不了解,以及其自身在经典阅读方面的知识缺失。

 

  且看读《水浒》的孩子

  作家龙应台为6岁儿子读《水浒》的故事,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该案例值得教师和父母深思。

  以读《水浒》为例,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的“读《水浒》的小孩”一文就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妈妈开始讲《水浒》。鲁智深那胖和尚爱喝酒、爱吃狗肉,动不动就和人打群架,乐得安安哈哈大笑。

  鲁智深睡的时候,鼾声像打雷,半夜起来,就在那佛殿上小便——

  妈妈心中暗想:这书是不是要坏了我的生活教育?暂且说下去:那鲁智深哪,喝醉了酒,半夜里摇摇晃晃回到山庙,山门关了,他用拳头打门,砰砰砰砰像打鼓一样。敲了一会儿,扭过身来,看见门边一个金刚,大骂:“你这个鸟大汉!不替我开门……”

  跳上去就打,把金刚的手折断了,拿那断手去打金刚的腿,打得扑扑扑,泥土和颜色都掉下来了。

  安安圆睁着眼睛,听得入神。妈妈在想:呀,这不是和“文革”小将破四旧一样吗?

  妈妈继续:这些强盗——嗯——好汉呀,住在山寨中,需要钱用的时候,就下山去要买路钱,记得李忠和周通吗?他们持兵器拦在山路上,喝道:“会事的留下买路钱!”那客人中有人拿着刀来斗,一来一往斗了十几回合,小喽罗一齐拥上来,把那些过路的客人杀死大半,劫走了车子财物,好汉们唱着歌慢慢地上山……

  安安蹙着眉尖,一动也不动不知在想什么,妈妈则声音越来越小。

  ……

  妈妈坐在儿子床头,眼睛盯着新的一段发呆。

    “那妇人见势头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揪倒来,两只脚踏住她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喀嚓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

  后来,妈妈喝了一口水,说,因为潘金莲害死了武大,所以武松为哥哥报仇,杀死了潘金莲,也上山做强盗——呃——好汉去了。我们跳到第廿八回好吗?

  武松被关着的时候,有个管营,就是管牢房的啦,天天给他送酒送肉来。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管营在快活林开个酒肉店,利用牢房里的囚犯当保镖、打手,过路的人都要先得到他的许可才能去做生意……

  妈妈顿了一下,心想,这不就是地痞流氓黑手党在索取保护费吗?

  管营的生意坏了,因为有个傻大个儿,外号叫蒋门神的,功夫比他还好,酒肉店的生意都被他抢去了。所以武松非帮忙不可。

  “这就是为什么管营每天给武松送酒送肉!”妈妈若有所思地看着安安。

  安安带着期待的兴奋,问:“那武松去打了吗?打了吗?”

  武松就喝了很多酒,醉醺醺地闯到蒋家酒店,把蒋门神的酒店打个稀烂,把蒋门神打个半死……

  “不行!”妈妈突然“叭”一声盖上书,神情坚决,站了起来,“安安,这武松简直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地痞流氓,他根本不是英雄,《水浒》我们不读了,换换换!换书!”安安苦苦哀求,做妈妈的不为所动,关了灯,走出了房门。

  有一天下午,妈妈坐在二楼书房里写东西,耳里忽有忽无地听着窗下孩子们嬉闹的声音。突然,她停下笔来,孩子们似乎在和过街的老人谈话,其中有安安的声音,不清楚在说些什么。

  她趴在窗上,伸出半个身子往下看。

  6岁的安安和对门5岁的弗瑞弟,手里都挥舞着用竹竿和破布扎起的旗子,站在人行道的两边。一个提着菜篮的老妇人蹒跚而来,两个小男孩拦在她面前。把旗子交叉,挡着路,安安清脆地说:“嘿!过路的客人,留下买路钱!我们兄弟们需要点盘缠!”

  老妇人呵呵呵笑起来,说:“哎呀!光天化日之下碰到强盗!我没有钱,可是有巧克力,行不行?求求你们!”

  两条好汉睁着晶亮的眼睛,看着老妇人枯槁的手臂伸进菜篮子里。

  “好,放行!”安安威武地施发口令;两支旗子撤回,让出路来。

  这条街的一端是个老人院,另一端是个超级市场;安安显然专找老人下手。

  在两个强盗尚未来得及逮到下一个老人之前,妈妈已经离开了窗口,赤脚飞奔下楼,夺门而出气急败坏地,正要破口大骂,安安兴高采烈地迎上来,边挥舞着旗子,边大声说:“妈妈——你看你看,我们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弗瑞弟也有功劳……”

 

  成人应补上经典阅读这一课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可能割断我们与“母亲”的文化脐带。面对一些传统经典名著,教师和父母应该“深思慎取”。

  无独有偶,近日在《书城》杂志上读到陈洁写的《孩子怎样读中国书——我家孩子的国学阅读经验》一文,文中说道:

  看完《三国演义》,孩子学会了一个“道理”,凡事要“用计”……看《水浒》那段时间,孩子张口闭口“奶奶的”、“洒家”,满口“鸟”字都出来了。对于充斥全书的血腥,连同“淫行沙门”、“死尸血渌渌”,都好不欣赏快慰,而且渐渐酝酿出几个标准造型:单脚往椅子上一踏,一手叉腰,一手拍桌子,再作势拔刀,口道:“少废话,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红白刀子还常给念反了。这成了他一段时间的招牌动作……

  鲁迅先生在谈论读书时,主张年轻人不读中国的书。然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可能割断我们与“母亲”的文化脐带。我们的家长、老师怎么办?还是我说的那句话,“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

  我以为,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严重缺失之一,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质”存在问题。小学阶段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如今已有所改观,中学阶段因学科渐多、学业负担沉重而显出严重的不足和不够了。文学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中学6年正是一个人接受文学教育的大好时机,可惜由于应试教育侵袭,我们很多孩子成了其牺牲品不说,也错过了文学教育的最好时期。

  我曾在一所学校讲我为什么领着我的学生读文学经典。我当时说,阅读别人的故事——聚散离合、悲辛交集——我们就是在阅读不一样的人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心灵因细腻而伟大,因怀疑而深邃,因孤独而奇特,因关怀而多情,因痛苦而至诚。”文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物质的年代,我们尤其需要用经典文学来矫正生活、重塑情感。因此,我们今天需要的文学教育不仅是为民族,更是为世界;不仅是为社会进步,更是为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和家长应补上经典阅读这一课——从现在开始,“深思慎取”地捧起经典,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成长吧!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