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哪家医院祛痘最好:血色7·23:一滴水穿过铁轨下的石头 记者丁南 新浪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22:34
7月28日22时45分,42岁的福建籍乘客陈伟在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被宣布死亡,“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遇难人数增至40人。甬温线230人伤亡的血色一瞬,在暴雨、雷鸣和闪电中,永远死寂在23日20点30分两车相撞的一声闷响。
     调查和分析称,雷电天气影响的自然原因、信号设备的设计缺陷和动车系统运行失灵的技术原因、铁路管理体制“追尾”的制度原因,是事故发生的三大起因。一个自诩为“集高科技于一身”和“万无一失”的铁路安全系统,一个在舆论漩涡中永远“充满信心”的铁道部独立王国,在悲伤、眼泪、咒骂和质疑情绪持续发酵的民愤中,风雨交织,又岿然不动。      2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事故现场答记者问时,被问及铁道部方面应进行哪些改革。这让政企合一、政监合一、政资合一,被怒斥为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而屡遭诟病的铁路改革,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让在高速铁路线上疾驰的当代中国,再一次沉重和坚韧如斯。那个被认为“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的温州南站信号灯,能否让"脱轨"多年的铁路改革,缓缓启动微气流中的蝴蝶效应?      就在28日当天,动车事故的遇难者家属们一方面当着温总的面痛斥铁老大漠视生命,另一方面又非常理智和忧“铁”忧民地希望遇难者的“血能推动铁道事业和动车事业继续发展。”      而反观中途落马的刘志军主政8年间的铁道部及铁路系统,不断有腐败贪官落马,不断有重大事故重演。虽然公众的不信任和愤懑日益增长,一直未有实质性改革突破的中国铁路建设,在今年2月刘志军被双规前,仍旧以“自己的方式”成本低廉地一路狂奔。不止是提速的动车,从2004年开始引进高铁技术到201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58公里,占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一强。刘志军治下的中国铁路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高铁强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而按照此前的规划,在刘志军预定任期结束的2012年前,中国拟建成1.8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让大多数省会城市之间的旅程缩短到8小时以内。      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铁路“大跃进”,还创造出了时速486.1公里——迄今为止地球人驾驶的火车所能跑出的最快速度,属于中国。而这个时势造动车造高铁的悲伤和隐忧,也属于中国速度。它在超高速、爆炸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阴阳失调,欲速不达。      沸沸扬扬的高额举债和亏损问题,以及铁帽子王“刘疯子”和下属铁路局多个高官的“意外落马”,似乎让企求完美“变轨”的铁路神话戛然而止。在历经6次大提速之后,中国的高铁时代似乎已隆重登场,但6月30日正式运营的京沪高铁故障频发,将积重难返的铁路系统深层弊端推上风口浪尖;7月23日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的发生,更让光环笼罩下的动车怪相突现冰山一角。     自1999年以来,舆论及学界对于“铁路改革”早已审美疲劳,哀其不治,恨其不争。历经3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式改革,多重利益纠结其中的中国铁路体制改革一直反反复复,在刘志军任内依旧沿袭集权化的运行套路,油盐不进,处变不惊。今年4月份,新任铁道部掌门人盛光祖在海南向考察铁路工作的胡总汇报工作后,提出“要积极主动谋划铁路体制改革”,再次引来外界对于重启铁路系统改革的种种猜想。而“7•23”追尾事故发生一周来,铁路系统内外关于继续推进改革和延缓改革的两种声音都在持续发酵,对于这个最后的铁老大——求稳还是求变,难有定论。     此前媒体的相关评论说,“快速的经济,带来的是高速的生活节奏,和对更快交通的需求。随着绿皮火车一点点被淘汰,K字头的快车取而代之,之后,动车慢慢取代快车,然后是高铁时代的隆重登场。中国人一边享受着铁路提速的成果,一边要求火车跑得更快。”这种“跨越式发展”的纠结心态,不止存在于中国铁路建设的功臣和罪人中,也遍布于急功近利的经济模式中。它就像晕染的山水,只求完美而不辨真伪。     在晕染的山水中迷失的“刘跨越”们的铁路遗产,除了线路提速,还有刚刚开始的动车事故和高铁技术难题。早在上马之初,为了规避经济和技术上存在的巨大争议,刘志军及其铁路王国暗渡陈仓,假借解决“春运难”之名大量修建“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第二双线”。中国高速铁路项目的违规扩建,在社会各界对“7•23”动车事故的批判和反思中,再次陷入口水战的激流漩涡中。但从动车到高铁,无论成功失败各有几分,“刘跨越”们都为中国铁路建设提供了另外一个可供观察的视角。 

     就像谁谁说的,转型期的中国其实也是一列动车,13亿人都是乘客。“7•23”动车事故的鲜血,每一滴都会穿过铁轨下的石头发出声响,而不是洇干在冷漠的风沙中。给人民一个交代,这是对跨越发展的检视,也是对驶往天堂列车里仙逝生命的尊重。(丁南)

(2011-07-09 16:16:18)

  • (2011-05-25 13:21:19)
  • (2011-03-17 14:55:52)
  • (2011-02-21 11:18:11)
  • (2011-01-13 17:22:15)
  • (2010-12-03 23:00:33)
  • (2010-11-19 13:06:01)
  • (2010-11-17 12:43:05)
  • (2010-10-25 09:25:07)
  • (2010-10-15 1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