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相国影城:煎药 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0:10

不少病人不了解中药的煎煮方法,且频繁地提问.在此来个一劳永逸的详细解答.希望煎服中药的病人细细地看一下,对于提高中药方子的疗效颇有好处,且可学点相关的知识.至少,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呀,作为中国人,怎能不知?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煎药服药都有一定的讲究。煎药与服药的方法掌握好,可以帮助提高疗效。反之,则可能影响中药的效果。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凡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那么怎样才能煎煮好中药呢?这就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煎药的火候


煎煮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煎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煎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药物需要先煎:

(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磁石、紫石英、代赭石、海浮石、花蕊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2)有毒的药物:如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等,要先煎至少1小时,而制附片也要先煎半个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乌头类药物,因含有乌头硷而有毒,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次乌头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及原来的1/2000。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强其强心作用。

(3)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只有先煎才有效。石斛内含内酯类生物碱,只有久煎的水解产物才起作用。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可免于分解破坏。以下药物要后下:

(1)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左右入药即可。细辛亦要后下,以煎煮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2)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钩藤含钩藤硷,煎20分以上,其降压成分被破坏。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水解一部分,产生氢氰酸而随水蒸汽逸散,减弱止咳作用。对于炮制不透的杏仁,由于酶的作用,水解得更迅速。大黄取其泻下作用,因大黄甙泻下效果比甙元强,故不宜久煎。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入煎。

包煎

(1)花粉类药物,如各种花粉、蒲黄;药物细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等均应包煎。这些药物虽体积小,但总表面积大,颗粒的流水性强表面张力大,不与不充分接触而浮于水面,故需用纱布包好与其它药物入砂锅中同煎。

(2)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秫米、浮小麦、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3)对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鸡血藤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另煎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去滓加蜜煎

为便于病人服用,监制药物的毒性,延长药物的疗效,常用去滓加蜜煎。个别病人服用乌头药物出现胃中不适的副反应时,用去滓加蜜煎的方法,常能消除这种副反应。

自备中药

为方便病人便宜购药,也便于应用一些鲜品中药,有时医生会要求病人自备一些中药。如生姜,要取老姜,切片入煎,一般不用嫩姜。大葱白,去菜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北方的大葱,去绿叶部分,保留根须入煎,可入脾胃,温中散寒,止呕化痰。大枣,一般取红枣,肥大者良,用刀切开入煎,可健运脾气,与生姜配伍调和营卫。蜂蜜,有时与附子一起直接入煎,既可解附子之毒,又可缓急止痛,还可温运脾胃。血余炭,可取自己的头发用火烧焦,研成粉末,冲服,不入煎,可止血。另外还可能用到鲜品草药,如大蓟、小蓟、夜交藤、白茅根、蒲公英等,都可先用清水洗净后入煎。鲜品中药用量多大于干品用量。

煎药器具

铁锅、铜锅、锡锅不宜煎煮中药,铝锅、搪瓷杯、烧杯、砂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中药煎煮器是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的陶器砂锅。因陶器砂锅煎药能避免在煎煮过程中与药物发生化学变化。陶器砂锅煎出的汤剂质量好,又砂锅传热性均匀、缓和、价格低廉,自古沿用至今。

用铁锅煎药,虽传热快,但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并能在煎煮时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的色泽加深,与黄酮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等均可影响中药疗效。实践证明,采用铁锅煎熬的汤液色泽不佳,如诃子、苏木、地榆等所含的酚羟基化合物易与铁起化学变化,产生深紫色、墨绿或黑色沉淀。有的经过长时间的煎煮给药液带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和呕吐。

铜器和锡锅均可煎出微量的铜及锡的离子。用铜、铁具煎药时将发生的化学反应尚难估计,因此不宜采用。

煎药溶媒

煎药常用的溶媒主要是水,其次是酒和醋。

(1)水

价廉易得,可溶解中药材的生物碱类、甙类、有机酸、鞣质、蛋白质、糖类、多糖类(如果胶、粘液质、菊糖、淀粉等)和无机盐等,水对中药材的细胞穿透力强,是煎煮中药的常用溶媒。汉代张仲景选择的煎药用水主要有泉水(即山泉之水,取其下热利尿,使热从小便排出的功效,如百合知母汤用泉水煎煮)、井花水、甘澜水和浆水。

李时珍选择雨水作为煎药用水,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连阴雨水,宜煎去脾胃湿邪的药物。露水,宜煎润肺的药物。腊雪,冬天所下的雪谓腊雪,腊雪水是指冬天的雪水,宜煎治伤寒、治被火烫伤的药物。李时珍所用的5种水均系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2)酒

酒为许多中草药的优良溶媒,可制成各色各样之酊剂。酒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故治风湿骨痛的药大多数做成药酒。某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易在酒中提取。如将抗皮肤真菌的中药酒、醋和水浸液进行实验,黄连、没药、白芍、白头翁等的酒浸或水浸液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醋

醋有收敛清热,可促使动物药的钙磷成分易于溶解,又能促进人的食欲。如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用醋煎煮,就能加强该方清营中郁热的作用。动物药如龟板、鳖甲用醋炮制后,就容易将其内含的有效成分煎出。某些因胃酸缺乏的消化不良患者,在相应的方药内加用稀释的醋煎煮,就可提高临床疗效。但除非医生处方用醋,患者生病服中药时,不要自己服醋,且要忌醋。


煎煮次数

一般认为以煎煮两次为宜。以两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熬为佳。

煎药是药物中成分溶出的过程,因为生药浸入水溶液后,药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药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盐类、甙类、有机酸及有机酸盐类、糖类、鞣质、蛋白质、色素、酶类等多种成分几乎都溶于水中,树脂与脂肪油虽不溶于水,但与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药材内外浓度差,有效成分从组织内向外渗出,当药材内外浓度相等,即处于平衡状态时,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个动态平衡,若生药内部有效成分与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药外部有效成分与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时药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须滤去药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浓度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药材的成分继续溶出。

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一般一付药需要煎煮两次或三次最好。

煎煮时间

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药头煎煮60~90分钟,二煎煮30~6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补阳药头煎煮90~120分钟,二煎煮60~90分钟。

煎前冷水泡药

煎煮前应将药物预先浸泡湿润。因为植物性中药大多数是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厚度。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其目的为使中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便渗透扩散到药材组织细胞外部的水中。同时可在加热煎煮时避免药材组织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渗出。

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

煎药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药液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别,一般为药物重量的5~10倍,个别的如胖大海可达20倍,因此,煎药用水量,要根据药物的用量及质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其容积必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及其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

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

煎液量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一般五碗水煎出一碗即可。补阳中药可能需要加更多的水,而解表中药可少加水,稍煮即可。

汤剂煎得以后,应立即滤取药汁,不宜久置锅中,以防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遇冷产生胶凝,增加过滤困难,同时亦易酸败。在滤取药液时,可加压过滤,尽量减少药渣中残留量,以保持疗效。

煎液的保存

中药煎好后,其煎药液在通常条件下,能保存多长的时间呢?一般温度越高,腐败越快,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室温在25℃以上,一般汤剂保存不应超过2天期限,如果采取冷藏条件,保存2~4天一般并无腐败现象。不同方剂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其腐败程度差异也较大,若药液内含有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较多,则腐败甚速。

所以汤药煎好后,在一天内服完为好。

服药时间与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中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应用附子的中药,一般亦以饭后服用为好。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

泻下药宜空腹服,补阳药宜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另外还可以根据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病变服药。如治上焦药(横膈以上)宜饭后服,治下焦药(肚脐以下)宜饭前服,治中焦药(脾胃)宜在两顿饭中间服。

另外,根据医生的要求,可能还要求病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服药。比如,可能要求在上午九点半服健脾中药,下午七点半服补肾中药等。

服药次数

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两次或者三次。病缓可服两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小儿服药以小口频服为好。小儿服药后病情若有变化,即应马上停止服药,先咨询医生。

按中药的功能来说,一般解表药一天可服三次,滋补药一天可服两次,就是早晚各服一次。

另外,医生可能会按时辰要求病人服药,次数则不在以上所限。

服药多少

一般要求病人每次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间,小儿酌减。

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服药冷热

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需温覆取汗。

至于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急症亡阳时如服回阳药,常出现格拒,即药入即吐,此时可以冷服.

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煎服中药的三项注意

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忌用热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热水煎煮,中药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分钟左右)再煎,这样有利于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润、溶解、浸出。

现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来水,它既不是天水类(雨雾雪水),也不同于地水类(江湖河水),而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水。为了保证对水的消毒。自来水必然会含一定量的余氯,而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大。氯是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作用。由于凉开水已煮沸过,余氯都已挥发,这就避免了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

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2)警惕假煮沸现象

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100℃是煮沸的标准。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3)合理服法

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正确的服法是:头煎、二煎两次煎液混合后,根据病情分次服用。

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
1)凡病服中药,皆需注意煎药以及服药的方法,否则药难中病。应该仔细向医生了解各种不同中药的特殊煎服注意事项,以期达到理想的药效。

2)煎煮前应将中药预先浸泡半小时左右。泡药要用凉水,热水不行,矿泉水、纯净水也可。泡药在室温下即可。将中药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中药一般可煎两次,第二次煎时加水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即可。煎药之前,水应一次加足,不要频繁加水。一天服两次就煎出400毫升左右,即大半矿泉水瓶,一天服三次就煎出一矿泉水瓶即可。常规煎药时间在半小时至四十分钟左右。如果煎出的药液太多,可弃去药渣后小火浓缩至合适的量。煎糊的中药有毒,千万不能喝。煎好的中药液一般在冰箱中可保存一个周左右。代煎封袋的中药夏天可保存两天左右,冬天可保存五天左右。

3)处方中如果有制附片,或者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都要注意用开水先煎这些药物半小时,然后加其它药物,再煎一个半小时。合计要煎够至少两个小时。加水要加开水,不可加冷水。复煎时加开水煎半小时左右即可。

4)医生在门诊的药单上都会嘱咐煎药及服药方法,一般如下:

1、“水煎,分温三服”者,先用水煎煮一遍,把药汁取出,再加水煎煮二遍,与第一遍药汁混在一起。每一次服药时,取三分之一的药量,温服。“水煎,分温两服”者,则将两次煎好的药液分为两次温服。除非医生特别注明,服中药多取温服。

2、医生未嘱付于食前、食后服者,则食前后服皆可,与饮食时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但补阳药要求在饭后服药。不要在非常饥饿时空腹服中药。

3、药方中注明“泡水代茶饮”者,用中药直接泡开水服用。泡中药的开水,当为初煮开的沸水,泡后加盖闷闭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才可服用。一次要服光,再加第二次水。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再加水时,也要用开水。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也就是说,一付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喝完,再加水,再喝完。将药渣弃去不要。

4、药方中注明“煮水代茶饮”者,泡药后先在火上煎药至沸腾,再文火煎煮五分钟,而后把药汁连同药渣倒入保温杯中,闷半小后服用。可带药出差。再加水时,用开水即可。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这种方法比常规的煎药法要省事许多,特别是对需要外出的病人。

5)有大量制附片的方子,在服药时先小口尝一下,以不麻为度。如果麻嘴,要再煎一会儿。服药时要小口慢慢地喝,不要一口喝光。也可以在煎药时加一两勺蜂蜜,一起煎两个小时。如果制附片的用量在15克以下,一般不需先煎,也不需久煎,合计煮药半小时即可。

6)如服中药恶心、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用小勺慢慢地喝中药,并且,隔一会儿就喝一小口,以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7)服中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舌麻,或者手麻、头晕、腹部剧烈疼痛,或是排便次数过多,患者自觉难以忍受时,可以热水调蜂蜜服下即可。一般如果服药中病,则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甚至症状会短时加重或全身无力等,最好咨询医生,不可随意停服或者另服西药,否则疗效难以为继。切切不可因病情变化,私找民间土医滥服激素,以致于病情反复。

8)服中药不避月经。

9)不可用微波炉加热中药。这种加热方式会破坏中药的有效成分,因为它不是自然界的加热方式。

(10)服中药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者反复,往往是药中病所的“暝眩”反应。不应擅自停药,当咨询医生。


补充一点:小儿煎药,只需煎一次。服时,可以频频喂服,不限定时间,只是在一天之内,把一小碗中药服完即可。可以加糖,加蜂蜜。

服中药饮食禁忌
服中药饮食禁忌凡病都需要忌口,因为食物也有阴阳五行属性,其或益于康复,或不利于健康。不忌口者效果必差。凡不能遵守忌口者可不必给予治疗。一般服中药或者针灸治疗期间要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以及发物。常规忌口罗列如下。

一、食物方面:冰,香蕉,木瓜,芹菜,葡萄,绿豆,竹笋,酸菜,西瓜,空气菜,花生米,沙鱼,虾,蟹,鸭肉,鳖,鸭蛋,母猪肉,牛肉,鸡肉,辣椒,蚝,香油,芝麻,苦瓜。以上各种食物,经常吃的,可以照常吃,不经常吃的,在诊疗期间应请暂忌。

二、饮料方面:酒、咖啡、酒酿、茶。

服补阳药的忌口尤为特别,宜引起重视,以期得到更好的疗效。如下所列,皆属服补阳药期间所应该忌口者。

1)在服药期间忌大寒大凉饮食。如冰啤酒、冰淇淋、夏天不得喝冷饮。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绝对不可以吃。不得喝绿茶、花茶、绿豆汤以及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凉茶。但可以喝乌龙茶、普饵茶以及各种发酵类茶。一边补阳,一边消耗阳气,你想干什么呢?

2)禁食腌制食品,如榨菜、酸菜、豆腐卤、咸蛋、咸鱼等。这都是阴寒性食物,影响中药中的阳气。

3)禁食冷性肉类食品,如螃蟹、猪头肉等。这些都是阴寒的食物,与补阳药相反。肉类可吃些猪肉、羊肉,禁食狗肉。另外,有病人在服药期间因偶吃牛肉、牛奶而复发,故也需注意。狗肉、牛肉、牛奶都是发物。况且,牛奶性寒。

4)禁食酸野等酸性食品。这些东西既是腌制的,又会泻肝。

5)忌吃辣椒、烧烤、油煎炸、烘烤以及油腻等食物。这些东西既影响消化功能,又是致癌之物,本身是致病因子。

6)禁食生冷水果。除了龙眼、荔枝和榴连外,其它水果多为寒性,应尽量少吃。特别是不能吃西瓜、柿子、柚子、杨桃。待病情好转后,可以适当吃些苹果,但也要切片热水烫泡片刻后吃,不可过多。水果虽然可以补充维生素C,但如果我们正常饮食,永远不会缺乏的。关键是水果大多性寒凉,影响药效。

7)忌吃各种海物、海鲜产品。咸水中的东西,都是阴性的。由于是蛎子,蛤类,更是阴寒无比,有人吃了腹泻,就是因为伤了脾阳。

8)淡水有鳞的鱼类可以吃,如草鱼、鲢鱼等,但忌食鲫鱼和鲤鱼,这两种鱼是发物。不可吃淡水没有鳞的鱼,如鲶鱼、黄鳝等,因为它们都属于阴性食物。

9)忌吃带翅膀的禽及鸟类,如鸡、鸭、鸽、鹅等,特别是不能吃公鸡肉。鸡蛋可以少吃,但不能吃皮蛋。带翅膀的东西都属木,生风,会导致体内的肝风内动。公鸡尤其要紧。蛋类也有此类生风的特点。皮蛋是腌制的,属于阴寒性质的。

10)蘑菇、菌类也要少吃。生长于湿暗潮湿之处,必属阴性食物。

11)不要吃生的或者未熟肉类,如生鱼片、生海鲜、生泥螺、低于八成熟牛排、未熟白切肉、未熟羊肉、醉虾、醉蟹、不熟的蜗牛或田螺、黄泥螺等。这些都会影响消化功能,且多含阴性毒素。

12)尽量少或不饮酒。伤肝且不说,还会导致胆火上炎。

13)蔬菜要注意不能吃以下几种:绿豆、海带、豆腐、豆花、莲藕、芥菜、野菜、胡萝卜、凉薯、扁豆、南瓜、魔芋、花椰菜等。这些多属凉性食物。蔬菜要吃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但要吃本季节的,本地的,温性的。反季非本地寒凉性质的也不可多吃。

14)服补阳中药之前不得进食甜食,如豆沙饼、小饼干、各种面饼等。其它诸如含碱面食亦需禁用。切记切记!这些东西有碱性,会中和扶阳药的药效。

以上注意事项是在服中药期间要忌口的,如病情好转或停药或医生有交待的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