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980pve配装:人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57:33
人是什么?  

这几年的中国,可谓热闹非常,也可谓混乱非常。钱袋子实了,但心窝子似乎空了。手机和网络使我们便利了,但心与心的距离更远了。一切都并非当初想象的那样,似乎有些相反。我倒并非想盲目地赞颂过去的旧时光,而是想说,世界之变和人心之变实为天命,我们躲不过,但在这种变数中,恐怕连我们对自己也产生了陌生感、恐惧感。我们常常对自己惊讶得无话可话。一切都变得不可把握,不可捉摸。而在这种变数中,有两种东西起着推波助浪的作用,那就是艺术和学术。自的批判。如他对中国古今性文化现象的解读和批判。在这些略带愤怒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个女性在重新认识历史时对人类荒谬行为的愤懑,读到了一个女性在当今纷乱社会中的恐慌、质疑与对抗。而在所有的文字中,只写着一个问题:人在哪里? 就像一个人死了后,你看见的只是表相,即肉体的停止运动,而生命的本质你看不见,现在,她看见了这个时代肉体的疯狂,也分明知道人是什么,但她并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她无法回答。因为本质是无法描述的。早在马克思之时,那种理性的确定无疑的可以用概念和范畴来限定的人已经死了,而一个感性的同样也在这种感性中想确立新的理性的人活了,但他在感性的变化之中。你能感觉得到他的存在。 基于此,也能感觉得到爱的存在,性只是爱的伴侣,并非性的主语,也并非人的宗教。得了这样一种精神(应该是从人类惯有的精神中得到的,也应该是从文学艺术那儿感悟到的,甚至只是一种本能的对人的本质的坚持),于是,在雅兰的这本书里,我们便得到一种有关性的新的不同于当下那些性学家们的解读。雅兰对传统的批判也许能让那些性学家们欢欣鼓舞,而他对性革命和性开放的批判又会使她如我一样,被那些性学家们所排斥。甚至被当下排斥。但这正是我所要赞扬的。 同时,我非常欣赏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在这本并非像是学院派要求的那种中规中矩的著作中,雅兰以轻松、随笔的方式将中国古今性文化信手拈来,评说一番,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鲜明的观点。这类似于那些感性的文学评论。我喜欢这样的文风。近些年来,学者们追求所谓的严格的学术规范,千篇一律地抄袭、呆板地论证,结尾还赘上一大堆从无人问津的注释。这种明清时的学究习气和西洋来的八股逻辑已经将学者囚禁在学术的监狱里。但学者们并不觉察,自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学术规范。让他们见鬼去吧! 我相信真正的读者是喜欢感性的文字、感性的思想以及感性的人的存在的。尤其在东方。19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的艺术就已开始探索人类非理性的部分,理性与上帝渐渐死去。中国是自20世纪初开始了这场探索,但实际上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地展开。二十年来,伴随这场革命的还有学术。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生物学、化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都以自身的特点展开了对人自身和社会的分析、解释。一场浩大无边的关于人与宇宙本质的假说漫漶而来。结果,我们发现越来越不可救药。关于人的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身体的艺术与学术远远地超过了身体本身,但是,正如福柯在其著名的《词与物》的最后说,这些所有的知识表面上都是人的知识,但事实上人不在了,人被终结了。

人成了模糊的存在,成了欲望的所指,成了肉体,甚至成了性、器官。人的界限不在了。人是动物吗?有很多人可能回答,是。人是肉体吗?很多人也会回答,是。人有灵魂吗?很多人在迟疑之后会摇头说,我没见过。以感官来简单地判断这个世界与人的机械唯物主义已经盛行于青年人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场拜物教正在全世界兴起。肉体和性成了新的宗教。自由被简单地理解为为所欲为,爱情是看不见的,所以也终究会被否定。

那么,人呢?人在哪里? 许有人会说,人就在那里。在哪里?是指肉体?还是在肉体里?我在课堂上曾经谈到生命时问过我的学生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我的学生们用了很多的知识来回答,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轻轻反拨他们。一个年轻人可能会因为任何什么原因在我们面前突然死了,我们都说他死了,但是,他明明躺在那里。他的身体还在。到底是什么死了?显然是生命,而不是肉体。生命离开了肉体,肉体没有了生命。那么,什么是生命呢?显然不是肉体。也显然不是科学家拼命在研究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因为死了的这个年轻人身上到处都是这种东西。如果碰到人吃人的年代,他就成了别人的美食。即使不是这样的年代,若是被虎狼碰着,他也成了最好的营养。这具肉体显然不是生命,他死了。我们说一个人活着,就说明他是有生命的存在,如果他死了,就说明他的生命已经不在了。这是基本的事实。因为说一个人死了的时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肉体死了,而是说他的生命离开了他。但是,这样一个常识却无人发现。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谜,谁也无法来证明的一个谜。 而这个谜就是生命的秘密,也是人的秘密。它是另一种存在。这是指纯粹的生命,任何动物或植物都有的一种生命的存在。而人类的生命密码中还加了另一种东西,那就是属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生命和文化任凭肉体而存在,它们浑然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在神学时代,生命指的是灵魂,灵魂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但到人学时代,灵魂的说法已经不可靠,我们将它还原为生命本身,于是,生命和肉体以及文化便成为现代文明中的统一体,使人分不清哪是生命,哪是肉体,哪是文化。在这样一个场域中,由于人们在推翻上帝与所有神学的时候,也把灵魂杀死了。但人们并没有发现生命。人们以为这具活着的肉体便是生命本身。于是,对肉体的崇拜,对肉体的研究便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学说的中心。而在这些学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性学、人类学和生物学,因为它们都在研究人本身(但福柯恰恰认为这些学说脱离了人本身)。它们得出一个结论,性是最早的崇拜,也是最终的自由。因为看不见人,所以这些学说也便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把手段当成了本质。所有的性崇拜其实是对生命的崇拜,这才是本质。性只是诞生生命的手段、过程、元素。生命不等于性。 与此相伴随的是另一个迷障。这便是两性关系中的爱情、婚姻等关系。因为对人的忽视,所以对看不见的爱情、友情、亲情也可以轻易地否定,性、利益、权利、私我便成了这些关系中真正的权威。这些关系在古典时代以另一种禁欲的方式存在着,而现在又以别样的纵欲的方式存在着。唯有那介于中间的人不在了。 一切性学的真正迷误便在于此。弗洛伊德发现了生命本身,但他认为那是性,泛性。事实上,那是生命在肉体中的存在。这样一个发现是伟大的,尽管它远离了生命本身。蔼里士从文学出身,以艺术家的方式把握到了生命、性与文明的统一存在,但他的衣钵无人继承。此后,一直到福柯,想重新发现人本身,但似乎他也失败了。他与尼采一样,在失去了上帝的巨大背景后同样迷失于悲观的寻找中。逻辑学意义上的哲学终结了。逻辑意义上的人也同时被终结了。而除了他们之外,几乎所有的被称为性学家的学说都不过是肉体的知识而已,或者更为确切一些说,只不过是生命的肉体表现形式的知识而已。生命的另一重表现,即文化的表现丧失殆尽。而这就是人,与动植物不同的人的存在。 这就是我对所有性学以及当今流行的学说的一种基本的看法。之所以要讲这些,是因为一本书需要我这样说。 就像一个人死了后,你看见的只是表相,即肉体的停止运动,而生命的本质你看不见,现在,她看见了这个时代肉体的疯狂,也分明知道人是什么,但她并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她无法回答。因为本质是无法描述的。早在马克思之时,那种理性的确定无疑的可以用概念和范畴来限定的人已经死了,而一个感性的同样也在这种感性中想确立新的理性的人活了,但他在感性的变化之中。你能感觉得到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