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胭脂结局:“惑骗人”的统计游戏和增长的实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45:58

    骗人的统计游戏 2011-06-21

昨天看到有媒体报道说华为员工平均年薪近28万元。尽管华为员工的收入可能高于同行业的标准,但28万还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但实际上这很可能只是统计游戏。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烧鸡的故事。张三有1只烧鸡,李四有2只烧鸡,王五有3只烧鸡,赵六有4只烧鸡,而李嘉诚有90只烧鸡,平均下来大家每人有20只烧鸡,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都愤愤不平,他们明明只有填饱肚子的一点点烧鸡,而统计数据却说他们有20只烧鸡,这不是胡扯吗?

上述的20只烧鸡只是算术平均值(mean)而已,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个统计变量去更准确的描述每个人拥有烧鸡的情况。首先把5个人按照拥有的烧鸡数量从小到大排列,我们选取排列在中间的那个人拥有的烧鸡数量作为大家平均拥有的烧鸡数量(也就是中位数,median),也就是王五的3只烧鸡,这样大家平均拥有3只烧鸡的统计结论就比20只烧鸡更加靠谱,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也会感觉到统计数据与大家的真实情况差不多。

另外,如果对比平均值(mean)和中位数(median) ,如果二者差别很大,则说明数据分布不均匀,有极端情况,具体到烧鸡案例就是“烧鸡拥有数量差距太大”。

另外,如果统计数据还提供最小值(min)和最大值(max),则情况更加明显。从烧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拥有烧鸡最少的是张三,只有1只,他是最穷的。拥有烧鸡最多的是李嘉诚,有90只,他最牛逼。

还有一个叫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用来衡量张三、李四等拥有烧鸡数量与平均值的差距。

总之,如果一组数据能够提供以上5个变量的情况,我们对整体情况就会有一个大致了解。

中国统计数据很多都有这个问题,比如人均收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都看上去很好看,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mean)年年有增长,但很可能也只是烧鸡的故事。如果统计局提供中位数(Median)的数据,比如排名第6.5亿居民的收入,我估计会与平均值差别很大。事实上也应该如此,人力薪酬机构Hay Group在《澳洲商业评论周刊》(BRW)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收入差别为全球之冠。2007年度中国高管与员工的收入差距高达11.8倍,在全球6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一,而亚太区最发达的三个经济体,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排在垫底的三名,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平均为3.2倍。

老百姓10年少赚7.5万亿   2011-07-08

我在2010年10月写过一篇小文《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体》,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劳力、资本、土地和汇率仍然处在计划控制之下。最近看到Huang (Yiping) and Tao (2010) 的一篇文章,他们对生产要素扭曲作了一些定量分析,我在他们的基础了作了进一步的计算。

比如劳动力市场。在2000-2008年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仅为7%,这个增长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考虑到人力资本的不同,Huang and Tao (2010)假设农民工的工资应该最多比城市工人少25%。他们在文中提供了一个比例,我根据他们的比例计算了具体数据。

还有资本。Huang and Tao (2010)借鉴了Wang, Xun, 2010计算出的中国资本成本低估的指数,但后者文章没有公开发表,我没有看到。他们用这个低估的指数乘以银行存款来计算资本成本总体低估的情况,我在他们的基础上计算出了家庭储户利息损失的数据。

下图是我计算的过去10年的数据。

在2000-2009年10年期间,中国居民在工资以及存款利息上的损失为7.52万亿元(不包括通货膨胀)。

中国工人的工资为什么会被低估呢?主要原因不是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太低,而是他们没有集体谈判薪酬的机制。2010年的一些类似案例证明这个机制很好,很强大。

银行存款利率为什么会被压低呢?是因为资本账户的不开放。前段时间有读者给我写信问“澳元理财产品回报率6.8%是不是太过分”?实际上,澳洲这边定期存款利率就可高达7%。如果资本账户开放,中国老百姓就可以全球范围内自由进行资产配置,没有必要在国内“享受负利率”。

接下来的问题,老百姓损失的7.5万亿的钱到哪里去了?我根据Huang and Tao (2010) 的数据制作了下面这张表(我对原文图表做了一点改动)。

我们可以看到生产要素价格低估与中国贸易盈余关联性很大。Huang and Tao (2010) 对该数据的解释非常谨慎,他们没有做计量分析(因数据太少),仅仅提出了一个假设(Hypothesis),即中国生产要素价格低估的部分变成了贸易顺差。其实在理论上这很合理,因生产要素价格被压低,出口产品价格被压低,于是有过量出口,于是有贸易顺差。我们可以说,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除了劳力和资本,他们在文中还提到土地、环境和能源),得益者是出口商和西方消费者,而中国老百姓则损失至少7.5万亿。

因贸易盈余,出口商手中积攒了巨额外汇(主要是美元),然后发现持有美元很不合算,因为有人在外汇市场高价收购美元,于是它们就选择把美元卖给了最大的买家:中国央行,而央行购汇资金来源很大部分是自己印刷的钞票,成本接近于零…。 

中国经济奇迹 吗  2011-08-01

偶尔读到姚树洁教授的文章《难道中国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吗》,找了几个数据,算是对姚文章的补充。

美国的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对 “经济衰退(Recession)”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定义,要看一系列指标,但最简单的定义是真实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我们就按照标准来看看美国、英国以及中国的情况。

下图是过去30年间美国和英国遭遇的经济衰退。


在过去30年期间,美国一共遭遇4次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是始自2008年的次贷及金融危机,连续4个季度真实经济产出负增长,英国在同期也遭遇3次经济衰退,最严重的也是始自2008年的次贷及金融危机,连续6个季度真实经济产出负增长。中国呢?下图是过去30年期间的中国真实GDP年增长率(Source:World Bank)。因为中国国家统计局没有季度数据,只能参考年度数据了。


在过去30几年期间,中国没有经历任何经济衰退,1980初的伊朗石油危机对我们没有影响,1997-1998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没有影响,千年虫以及网络泡沫破灭对我们没有影响,甚至2008年的次贷和金融危机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稍微降到个位数而已。

姚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经济衰退,“国家垄断和资本掠夺是规避危机的两大秘密武器”。这就是中国奇迹,也就是“中国模式”。2010年中国GDP为40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8.3万亿,地方财政收入4.3万亿(包括2.7万亿卖地的收入),国有企业利润2.2万亿,国有银行利润1.2万亿,几项加起来合计16万亿,占GDP的40%,这可以保证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利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又是负利率,货币政策实质上从来没有紧过(当然也是有选择性的)。关于“中国经济奇迹”,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后面再慢慢聊。 危机的定义,中国33年连续快速的发展,还没有发生过危机。同时,中国成功的逃过了1997-98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09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样,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使得其可以避免任何经济危机。

  中国真的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吗?

如是这样,中国用什么秘密武器规避经济危机呢?

  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的翻过来、滚过去,百思不得其解。总觉得,中国的经济一直都充满危机因素,而为什么不爆发经济危机呢?

  经过无数遍的思考,终于找到我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中国不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老百姓天天都在承受危机的煎熬,并为其不断的买单。

  中国的危机因素及其排解手段

  股市暴跌,房市大涨,通胀奇高,拆迁,抢地,有毒食品,环境破坏,官僚腐败和垄断,等等。老百姓每时每刻都在忍受危机。而做为一个国家,GDP还是两位数增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外贸和投资,都以20%,甚至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没有危机,而且是蒸蒸日上、一片繁荣的表像。

  就拿财政收入来说,今年最近两个月,每月都超过1万亿。2011年前半年,国家财政收入多达5.6万亿,比去年增长31.1%。扣除通货膨胀,城镇居民收入才增长7.8%,GDP增长9.6%。前10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6倍,居民收入只增长3倍。

  国家通过压低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国家收入,加上天文数据的国企利润、银行利润和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每年40%以上的GDP被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抽走了。而还回给老百姓的却很少,导致了少数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90%以上的人,真正收入,增长缓慢。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却能够通过国有企业,大搞基本建设,刺激高端消费,迫使GDP快速增长,保证整体经济处于长期的亢奋状态而不出现危机。

  换句话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是建立在高污染、宏观经济结构扭曲、市场不健全、两极分化、多数人收入远远比不过GDP增长的基础上的。从而,造成了高增长、低幸福、低福利和社会公平缺失等现象。按照薄熙来的说法,30多年的经济发展,已经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但是,还没有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

  或者说,由于占人口90%以上的中低收入人群,出让了他们相当一部分应该得到的收入,来支持一个高增长、低效率,并且不会出现危机的中国经济繁荣景象。

  什么是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有许多症状。可以是经济增长出现比较长时间的萎靡不振,进出口贸易下降,投资下降,人民收入下降,就业率下降,工业生产下降,投资下降,股票市场出现长时间的熊市,等等。

  按国际标准,经济萧条的定义是,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的增长。GDP负增长,往往是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许多不调和的矛盾,或者经济结构出现严重的扭曲,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工业生产下降,整体经济失去了比较明显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出现全面的经济萧条,投资不足、消费乏力、失业率急剧上升,政府财政出现严重的亏空,国债急增,人民收入下降,等等。经济萧条就变成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危机,一般是许多泡沫的同时爆破所致。危机之前,一般有一段比较长的经济增长,由于缺乏及时的结构调整,往往造成了许多泡沫。例如,股市泡沫,地产泡沫,消费和个人信贷泡沫,国家财政泡沫以及过大的财政预算,等等。

  中国实现市场经济,但是,这种市场经济和西方市场经济不同。前者,国家的作用很大。宏观层面,国家通过税收,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垄断,把整个国民经济牢牢的控制在手心之中。在微观层面上,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包括银行利率的确定,工商部门的操纵,土地的垄断,等等。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国家想让发展就可以发展,想让倒闭,就可以立即倒闭。

  因此,国家可以在出现一个泡沫时,如2007年的股市泡沫,把泡沫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继续鼓励其它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例如,2008年下半年以后的房地产。当2009年出现明显的泡沫时,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把地产泡沫控制下来,而且,还不至于伤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虽然,股市泡沫躲过去了,地产泡沫也可能被躲过去。但是,是谁在为这些泡沫买单呢?当然,不是银行,不是政府,不是富人,不是既得利益者,而是可怜的股民和几亿农民工和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表面上,泡沫被躲过去了,危机也躲过去了。然而,股民却已经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无数人望楼兴叹。难道,中国的这种现象,跟西方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结果,不是异曲同工吗?

  国家垄断和资本掠夺是规避危机的两大秘密武器

  拿2010年为例。中国的GDP为40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8.3万亿,地方财政收入4.3万亿(包括2.7万亿卖地的收入),国有企业利润2.2万亿,国有银行利润1.2万亿。几项加起来刚好是16万亿,占GDP的40%。

  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当一部分用于政府本身的开支、国防、教育、医疗和其它民生工程。但是,更多的钱是用于投资,特别是大型项目和工程的投资,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机场、港口、高铁、高速公路,等等。因此,大量的投资,加上银行的信贷扩张,使得GDP越来越大的部分用于积累,而不是消费。10年前,GDP的56%用于消费,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46%。在美国,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高达89%。

  高增长,低消费,等同于国家垄断对活劳动者,也就是劳动者的剥夺。

  目前,剥削劳动者的形式多种多样。第一,直接剥夺。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流转税,特殊购物税,进口税,等等。第二,间接剥夺。包括垄断企业的高额垄断利润,银行的存贷利差,土地的征购和挂拍卖的价格差,等等。

  例如,中国银行业一年的固定存款利率是3%,而贷款利率是6.06%,利差高达3.06个百分点。在英国,我存在银行的一年期利率是3%,而我还给银行的房子贷款利息是1%。大家可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是,这就是我目前正在还的贷款利率,完全是真实的亲身体验。

  再如,地方政府用20万元从农民手里买来一亩地,然后通过招拍挂,卖给开发商,或者厂家,最后每亩地的收入可以高达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当土地还没有开发,或者还没有变成生产资料之前,地方政府每年从老百姓那里已经透支了数万亿元的收入。

  更具体的例子。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每月不管赚多少钱,必须先交给公司8000元。而为了8000元,一个司机必须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8小时。也就是说,每周56小时的工作,自己一分钱都还没有赚到。而56小时,已经超过欧洲法定工作时间的20小时了。在欧洲,如果一个出租司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六天,他的工资已经等于或多于一位大学的讲师了。几天前,我请3位花园工帮我们家修剪篱笆,他们3人工作1小时,我就必须付75英镑。他们如果每天能工作8小时,每天每人就能赚200英镑,这就是教授的工资。

  在中国,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形成了一个高度垄断的利益链条,形成了强大的官僚垄断资本。除了逼迫数亿劳工没天没夜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以外,还通过融资和流转环节,把大量本该属于劳动者的收入吸收到银行、国有垄断企业和政府手中。

  这样以来,哪怕有大量的银行坏账,大量的国企亏空,大量的地方债务,巨大的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中国的经济不仅不会陷入危机,而且,还可以继续飞速发展。

  换成其它国家,1998年中国银行业3.4万亿的坏账,2007年底的股市泡沫,2009-10年的地产泡沫,2011年的电荒、猪肉荒、11万亿的地方债务,加上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等,很难不发生全面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奇妙的把这些本来应该造成危机的因素,一个个的化解了。

  哪么,在化解的过程,总要有人来买单。通过上面的分析,很明显,买单者,不是政府,不是既得利益和权贵阶层,也不是那些造成危机的银行、国企、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最后的买单者,是多达7亿的劳动者,多达13亿的民众。

  结束语和反思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是不是可以长期以往的强迫人民为危机、或者可能造成危机的各种因素买单呢?本人认为,这种买单的方式,不断加剧了两极分化和社会的各种矛盾。

  这种矛盾和两极分化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不一定是先出现经济危机,而且通过出现社会和政治危机来推动经济危机。

  中国政府不愿意出现,甚至不愿意听到这样的声音和批评。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最低下的劳动群众,也不愿意中国出现社会和政治的不安,也不愿意出现经济危机。可是,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政府不能连续不断的采用过去的办法来掠夺人民。而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把越来越大的利益还给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的经济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