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老省政府在哪里:佛教有关八识的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14:10
佛教有关八识的理论,是整个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理解的内容,在八识之中,识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人们容易理解、体会的,   对于末那识、阿赖耶识,佛门以外的人尚且连名词都没有听说,更不要说是实证和体会了。   事实上,末那识、阿赖耶识是客观存在的“心”,通过佛教的修证,是可以实证、体验的,由证知末那识、阿赖耶识的存在,就可以引生大乘的般若智慧。
  六尘是六根所“接触”的对象,包括:色尘,泛指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对象;声尘,泛指耳朵所听到的各种声音;香尘,泛指鼻子闻到的各种气味;   味尘,泛指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等滋味;触尘,泛指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外物接触所生的粗滑软硬、冷热等触觉;   法尘,法尘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内相分影像,是意根、意识所缘的对象,法尘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可以举例说明,例如:   自己的某个亲人虽然不在身边,但是,经常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和亲人大概相似的“音容笑貌”就是法尘,法尘简单地说,就是心中的影像。   六尘的“尘”,含有染污的意思,六尘能染污人们的“心”,使之不能清静,故名为“尘”。
  六识,也就是五蕴的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所包含的每一种法,都有不同的差别和功能,各称为一界,合起来总计有十八种不同的差别功能作用,称为“十八界”。
  十八界法的六根与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包括: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合起来称为十二处。   十二处之六根能接触六尘,即眼睛接触外色,耳朵接触声波,鼻子接触气味,舌头接触食物,身体接触外物,意根接触法尘,   经过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进入了人们的心中,这个过程称为六入(六入的原理极为复杂,这里是简说)。
  六尘经过与六根的六入,识蕴的六识就出生了,《阿含经》云:眼色因缘眼识生……意(意根)法(法尘)因缘意识生。   六识出生人们便能感受苦乐——产生受蕴,于是就会有种种想、思——产生想蕴,想蕴产生以后,就会有欢喜厌恶的心理活动,   于是人们有各种避苦求乐的行为——产生行蕴,于是有情众生的五蕴“我”就具足了,“我”具足了,便有“我”的生死轮回。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简称为“蕴、处、界”,也称为三科。佛教施设“蕴、处、界”三科,是为了破除有情众生所执的“我”。
  从十八界法的角度来说,凡夫众生所认为的“我”,就是由十八界法的六根与六识组成的,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组成的人的色身,   具有见闻觉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处处作主的意根末那识,组成了人的“心”,   这七识心都是会断灭的心,故称为“妄心”。相对妄心的无常性,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故称之为“真心”(究竟的真心是佛地的第八识无垢识)。
  “色身”,再加上七识心的“妄心”,就构成了众生“我”的全部。人们通过“色身”与“妄心”的和合运作,就能够完成认知、感受苦乐进行思想、采取行动。   有情众生不知道“我”的虚幻性,在无明的作用下,总以为“我”是真实存在的法,所以才会有种种颠倒错乱的行为。众生实在不明白自己生生世世所执着的“我”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