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式脚手架加工:30岁前读儒,用积极心态面对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20:10:05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根

来源: 作者:傅佩荣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先圣先贤在思考:人这样一种生命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有意义?我今天特别提出来,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早就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但是如今面临一个问题:传统文化需要重新诠释。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可以一直绵延不绝地发展?而且历史上只有朝代的更迭,没有国家的灭亡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下了一个结论,认为中国文化最特别,一般的文化只有一度生命(一度生命就是兴盛衰亡,文化跟人一样,有生命的,人有生老病死,文化有兴盛衰亡),别的文化兴盛衰亡之后就没有了,只能变成考古学的对象,供后人慢慢挖掘研究,但是中国文化不一样,兴盛衰亡之后再兴盛衰亡。到了现在,又在准备第三度复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奇妙的事情。

一、所谓的文明冲突是怎么一回事?

“文明冲突”这四个字在国际上探讨到全球文化的时候,是一个重点。在1994年,美国有一位政治学家说:“21世纪有三大文明冲突。”等于是一个主要的战场,文明之间互相在冲突,看看谁能把握主导的力量。哪三大文明呢?第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在西方、在全世界还是有很大力量的基督教文明。第二个是伊斯兰教文明,我们可以看到,中东地区这种战争依然在进行。但是他说,第三个冲突因素是儒家文明,这个就很让人惊讶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外国学者对儒家不是很了解,他对于所谓的儒家文明到底在讲什么,也不是很清楚,他只是想说中国的崛起。十年前这个政治家已经看到了:中国一定崛起,崛起之后,不但在经济繁荣达到一个成果,进一步还要争夺世界领导权。这样一来,就变成是三大文明冲突。这是一个政治学者的看法。

难道儒家会跟这两大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吗?第一点要先说明的是:外国学者这个说法只代表他的见解。儒家思想就完全是另一种解说。

孔子说过这样三句话。第一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句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我跟别人意见不一样,都可以互相尊重。什么是“同”呢?就是“一言堂”,只有我说了算,你不能说话,这就是“同”。这个话说得多么直接啊!孔子会说:你们各说各话,说出来的话只要接近真理都可以相通。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第三句话:“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这一次真的谈到政治了,就是说把我本身的文化和德行修养好,别人就来归顺了。

我刚刚用了《论语》的三句话,各位就知道儒家的立场。儒家不跟你争文明的主导权,而是靠内在的力量。为什么有内在的力量呢?因为我们的主张符合人性的需求。各大宗教讲生前死后,对现实人生有很多先天规定,弹性空间很小。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哲学,哲学跟宗教的差别何在?方向一样,方法不同。宗教靠信仰,哲学靠理性,靠讲道理。

有一件事很有趣,1982年,世界各国历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他们开会时想替人类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想一个办法希望人类可以和谐。哪一种思想可以使人类和谐?最后统一到孔子思想上。为什么呢?全世界人受过教育的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族群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不是天下大同了吗?

二、到底什么叫儒家呢?

儒家思想是从孔子开始。

有一次,我给大陆一批工作人员做演讲。讲的时候我提到孔子,他们都不太了解,他们都认为孔子不太好,“文革”十年谁敢提孔子,他们也认为孔子不好。我就跟他们讲了半个小时,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根据的,不能光凭想象说话。你拿出一本《论语》,上面就写了孔子说过哪些话,做了什么事。讲了半个小时,当场的听众有一个人说了:“真的有这么好的人吗?”我说真的,这里面都是有证据的。他说:“那我们倒是要跟他学习。”他很诚恳,是个中年人。一个人到了中年,就自然比较老实,因为现在的人生在自己手上,以后往哪里走,不是听别人的,要问你自己:“相信吗?他讲的有道理?”我们现在到了一个转折点,要重新思考孔子在说什么,为什么崇拜孔子。

为什么孔子思想在生活上实践之后可以产生一种非常动人的光彩?都是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他可以做到呢?孔子也做过官,做了六年,51岁做到56岁多。他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家里马厩失火烧了。”古时候的马很贵重,马厩失火烧了之后,马被烧死了损失惨重。但是孔子听到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就问:“有人烧伤吗?”我们知道,古时候如果烧到人就是马夫、佣人之类,这些人在古代都属于低层阶级,人命不值钱。但是,在孔子心中,任何一个人的价值都超过再怎么贵的马。孔子这种反应是很直接的,你念《论语》,为什么要佩服孔子,因为他有直接反应。他不问马,而问人,这是真正的人文主义。尊重每一个人,他只能作为目的,作为价值对象,而不能作为手段来利用。只要读哲学就知道,很少有人不推崇康德的,为什么推崇康德呢?因为康德说:“你不能只把一个人当作手段,而也不同时把他当作目的。”我们的孔子不一样,他是真的做给你看。还有一句话更令人感动了,叫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有朋友死了,没有人管,孔子说,我来负责丧葬吧。各位知道,一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人管呢?两个理由:家道中落或子孙不孝。这种人谁都不会理他了。但是孔子说我来负责,为什么?因为一死一生乃见交情,这叫做雪中送炭。更难得的是,“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一个朋友送孔子车跟马,等于你送我一部奔驰轿车,最贵的。古人要定期祭拜祖先,祭拜祖先的时候要杀猪弄一点肉祭拜祖先,吃不完就分一点给好朋友分享,朋友把祭拜祖先的肉给孔子一点点,孔子鞠躬九十度。那个肉没有多少钱,但是朋友送给孔子一辆车(奔驰),孔子拿来就用,“谢谢了”,绝不给你打躬作揖。我们做得到吗?如果有朋友送奔驰,恨不得都要跪下了。这就是孔子,他懂得价值的分辨。你祭拜祖先送给我一块祭肉,这是你祭拜祖先的诚意,代表把我当作是你家族的朋友,我当然要打躬作揖。你送我车,你车多了,用不完我替你用,一个人再有钱也只能坐一辆车。

我们看到孔子思想就要进一步问:难道只是一种教育家的精神吗?如果孔子只是教育家,教育家有很多,我们到各所大学就可以看到历届校长的画像,都是教育家。孔子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有一贯的系统,必须把他的思想整理完成。譬如,儒家思想最可贵的就是“人性向善”。各位比较熟悉“人性本善”,但是你从小听到“人性本善”,你没有怀疑吗?你不会觉得:人性本善,该怎么办呢?我好像不是本善啊?那我是人吗?弄了半天,没有什么人是人。所以我们要思考,人性本善恐怕是一种信仰。我不说好坏,信仰没有好坏,信就对了。但是哲学不能讲信仰,哲学要讲经验。我这几十年研究儒家,就把它讲成“人性向善”。我解释一下什么叫“人性向善”。“向”这个字代表力量,一个人只要真诚,内心里面发出力量,自我要求自己去做该做的事,叫做“人性向善”。为什么提到真诚呢?儒家思想有关键,“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就是打开儒家思想的密码。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是可能不真诚?各位同意吗?你什么时候看到猫学狗叫,没有的。所有的动物都是本能决定一切。一只蜘蛛永远结那个网,不能想要跟蜥蜴一样变颜色。人是唯一可能不真诚的,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人一辈子不真诚,大多数人是有时候不真诚。当你不真诚的时候,你是在扮演角色,我现在做朋友,我现在做儿子,我现在做女儿、我做爸爸,这是扮演角色。但是你最后还是要问:我是一个人吗?“我”是一个人,我就要真诚,我就要由内而发,发现我跟别人之间有一种适当的关系。

“人性向善”落实在生活中,考虑三点:第一个,“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每一个人真诚,真诚绝不是天真、幼稚、无知。真诚是一种智慧的判断,懂得分寸,有几分感情说几分话,该怎么做事就互相来往,这叫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你跟别人来往不能说一厢情愿,一定了解别人对我什么要求,我要跟他沟通一下。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三个合起来会经常发生冲突。但没有冲突,怎么是人生呢?冲突的时候,要以真诚为主。比如说我们意见不一样,我还是很真诚地表示:你不接受没有办法,因为我不能伪装假装我很认同你,我心里不认同。这叫做三个原则,让你可以“择善固执”。“固执”不是顽固,说你这个人从来不肯改变,真是“择善固执”,这样讲不对了。“固执”强调变化,就是“守经达权”,“经”就是经常,守住原则,做的时候要配合变化的需要。孟子有一次遇到挑战了。有一个人问:“请问你讲儒家,那你就要遵守礼仪的规范。如果我的嫂嫂掉到水里,我要用手拉她的手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什么叫“授受不亲”呢?假如前面来了一个小姐,我必须把书给她,我不能直接放在她手上,我必须放在桌子上,我直接给她,万一碰到她手怎么办呢?这就叫做“授受不亲”。那么,请问嫂嫂掉到水里面去,做小叔的可以用手拉她吗?平常当然不行,这个时候你不拉她,她就死了。孟子说:“看到嫂嫂掉水里不救,那是豺狼。”所以孟子可以有他的变化,随机应变。我们换一个方式讲,比较清楚,因为现在很难看到谁掉水里。假设一个男生走在街上,旁边有一个漂亮小姐靠马路外面走,她走着走着,后面一辆车眼看就要撞到她,他就拉她,她说:“你怎么非礼啊?”他说:“我要救你。”后面车开过去,小姐说:“你果然是要救我。”不但不怪他,还会感谢他。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去怎么帮助他,而是在于你的念头有问题,真正可怕的是念头。

这就是儒家的思想,“择善固执”要随机应变,但是你心念要正,做任何事情都光明坦荡,你心念不正,外面再怎么掩饰都没有用。如此,最后才能“止于至善”。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儒家绝不是盲目地崇拜儒家,或说它是教条,而是要学儒家里面的道理,它所讲的道理可以与我们的生活配合起来。

三、孔子、孟子到底有什么思想?

以孔子来说,他的思想是仁义的“仁”。但是“仁”很难解释,孔子的学生问了半天都没有人理解。“仁”就是告诉你,人的生命有身体,有心智,有思考能力,还有一个仁义的“仁”,人活在世界上有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完成自我真诚所带来的内心的要求,希望和每一个人都建立适当的关系。孔子有一个志向,但是从来没有实现过,就是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换句话说,孔子希望做到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们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孔子的志向,根本没有实现过,过去没有,孔子那时候没有,将来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时候这个世界会全部变成那么好呢?孔子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伟大的志向,即使自己也没有办法实现?因为他相信“人性向善”,这个“善”是我跟别人之间要保持适当关系,别人是谁?从最亲近的父母亲到天下每一个人都是“别人”。只要我有能力,我个人的努力奋斗就要和群体的福祉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念书人从来没有只为自己的,只为自己的不是念书人,叫做自私自利的小人。这也是儒家的思想。所以,儒家的思想讲到“仁”的时候,一定是注意到,我个人的自我实现一定要跟社会人群的福利结合在一起,以我自己的努力改善人群的生活。这不是好高骛远,这是一种人性论所开展的正确的人生态度。你有这样的人性论,后面开展出来的志向一定是这个结果,没有第二个选择。

以孟子来说,孟子受到很多误解,很多人说孟子讲“人性本善”,其实,孟子讲的也不是“人性本善”,也是“向善”,因为一讲“本善”很难讲清楚,讲“向善”你可以说真诚引发力量,力量叫做“向”,很清楚了。“向善”代表我还没有善,要经过“择善固执”,最后才能“止于至善”。孟子强调讲修养是“浩然之气”。我们冬天冷的时候,最好是念《孟子》,冬天冷了,《孟子》念一念就不冷了,因为“浩然之气”来了,做事情真诚负责,长期下来可以做到“义、道、直”,就有浩然之气。什么是“道”?“道”就是每个人的路,人类共同应该走的路,只要你是一个人,古今中外都一样,都是有应该做的事,一句话,就是你要做正确的选择。那什么是“义”呢?“义”是我这个人在这个情况下所做的判断应该怎么做。所以“道”是大马路,每个人都要走,“义”是个人的特殊判断,“义”就是适宜的“宜”,需要判断。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第三个字“直”,由真诚引发正直的一种作为。三个字一掌握,浩然之气出现。

我们学了儒家之后可以实践,实践就可以改变生命,可以让生命朝向更高尚的价值,这一生才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