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萨俱乐部会员名单:诗词话七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27:04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曲《鹊桥仙》脍炙人口,经久传唱。

多情自古伤别离,而秦观在词中的爱情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扫悲情,超凡脱俗。难怪明人沈际飞评论:“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七夕,因牛郎织女的传说而充满了浪漫和温情,引得历朝历代无数迁客骚人长歌短调,感慨唏嘘。对七夕,记忆最深刻的小时候,七夕夜,躺在竹榻上,数着天上的银河繁星,辨认着牛郎织女。牛郎星在银河东,母亲说那三颗星就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俩孩子在赶路。织女星在银河西,三颗星成等边三角形,那是织女的织布梭。听母亲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在母亲一下一下摇动的蒲扇的清风中入眠,梦中有织女牛郎的隔河相对,有银河波澜起伏。

后来看电影黄梅戏《牛郎织女》,故事最后王母娘娘用银簪划出一条银河,隔开牛郎织女。织女最后的唱词:“纵然把我剁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还是牛郎妻,人间天上拆不散,天上人间比翼飞。”牛郎的声声呼唤:“织女,织女,织女。”那婉转哀怨的唱腔深深打动我幼小的心,我竟然泪流满面。

长大后,知道了自汉代以来就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词描绘了女子的思念深切而痛楚,触动着读者的心,勾起人们的深切同情。这首情感充沛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出现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东汉末年《风俗通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大概七夕鹊桥相会的情人节日由此产生吧。

也许是人们被牛郎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所打动,他们矢志不移追求爱情幸福成为人们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唐代诗人元缜在他的《决绝词》里袒露自己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仰慕倾心。

历朝历代文人对七夕总是怀有一种情结,于是用诗词作为载体,从各个角度对七夕极尽笔墨。南北朝王筠的《牵牛答织》词曲悱恻,如泣如诉。“新知与生别,由来傥相值,如何寸心中,一霄怀两事,双娱未缱绻,倏忽成离异,终日遥相望,氐益生愁思,犹忆今春悲,尚有故年泪,忽遇长河转,独喜凉飚至,奔情翊风轸,精阿警龙辔”。

但是多数诗词以抒发愁怨居多,无论是思乡怀旧还是感怀自己。既因作者的个性、境遇和经历,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坏境息息相关。作品里往往既有旷达乐观,也有忧郁感伤。独有清代的陈方伯的一句“笑问牛郎与织女,是谁先过鹊桥来”,却另辟蹊径,以调皮可爱的调侃设问,为牛郎织女的悲切相会涂抹了一份喜悦情调。

自有七夕节以来,“七夕乞巧”在唐代为盛。在这一天,女孩家要对镜梳妆,遥望银河,对月穿针,家家设香案祭瓜果。“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王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盆。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祖咏)。宫廷里更是用织锦搭建百尺楼阁,称为“乞巧楼”。有诗为证:“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王建《宫词》)

宋代的七夕节更是一片繁华胜景。柳永在《二郎神》这样记录七夕狂欢: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无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洽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滑娱,年年今夜。”

好一派歌舞升平,盛世景象!

欧阳修也就七夕曾作《渔家傲》三首,一步步地由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延伸到对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愿,进而生发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三阕词,环环相扣,步步跟进,冷静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直指问题的根源,昭示了一代词人的胸襟气度。

苏轼也有过“终不羡人间,人间日如年”的愤懑,但仍不失其旷达豪放态度。他在《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舟方。”

中国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诗词的飘渺浪漫与神话传说互为载体,演绎着缱绻惆怅渴望的情怀,寄托着向往和期冀。而牛郎织女这位列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故事,更是成为七夕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所内涵的爱情理念、宗教崇拜、天文历法、文学意象,深深扎根在民众心里,引得我们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