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凤娇厕所门事件ed2k:【法师答疑】流通《太上感应篇》、利用儒道学说,会破皈依戒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32:32

【法师答疑】流通《太上感应篇》、利用儒道学说,会破皈依戒吗?

学佛人善巧借用儒道学说,会破皈依戒吗?(如印光大师流通《感应篇》)

请问法师:随学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知见,会破皈依戒吗?

一位格西在一篇译作的序言里说,汉地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提法有很大问题,随学的人会破皈依戒,到底会否破皈依戒,请法师答疑。

  
妙莲法师:

虽然汉地有三教合一的说法,但不能因此错解古德们的用意,而认为随顺此说法的佛教徒都会破皈依戒。因为这种说法只是就三教所具有的某些共同之处而安立,并不代表承许三教的教义在方方面面都完全一致。
  
比如就拿佛家与儒学来讲,勤修戒定慧与克己复礼虽不说完全等同,但也确有相通之处。

如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圣贤所言者,皆克己复礼之修持也。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皆可以为尧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皆力也,此儒者之言也。至于佛教,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令其忏悔往业。改恶修善,必期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皆克己复礼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下焉者。”

由此可见,佛儒二教从改恶修善的角度讲,确有相通之处,所以印祖又说:“是知圣贤训也,唯重修持,如来教人,亦复如是。”

关于二教的相通相融之处,印祖还在《文钞》中教诫说:“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以上是从改恶修善的角度说儒佛有相通之处,此外从儒佛本体无有差别的角度也可说儒佛无二。

如印祖在《文钞》中说:“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

  
虽然从某些侧面可以说儒佛相通相同,但当谈到修证工夫、断证功德等侧面时,佛法可谓最为不共,因为四圣所证得的出世间功德,是佛教以外任何一种教义都未触及到的高深境界。

如印祖在《文钞》中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

  
另外,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在《老庄影相谈》中以儒道二教结合唯识法义的方式,对三教关系做了一下说明。

憨山大师讲到:儒家之道破的是第六识邪思,孔子认为《诗经》的宗旨就是思无邪(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所以,儒家所谓道的目的是去除第六识的邪念,让人安住在第七识上,《中庸》中所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为中’指的就是这种境界。道家更破第七识的生灭之机,让人安住第六识,此为道家之道。憨山大师的开示也可令我们了知,儒、道与佛教确有相通之处,但也不是完全相同,因为佛法中的很多微妙境界早已超越了二取所摄的分别识。

  
通过以上共同学习古代、近代祖师的教言,相信诸位都会明白,三教完全相同,以及儒、道与佛教势同水火毫不相通相融的见解都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合理地了知、辨别三教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的话,从相通相同的角度说三教合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印祖在《文钞》中说:“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

  
在正确了知三教的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基础之上,善巧借用儒道之理做为学修佛法的佐助,对于佛教徒来讲,并非是什么有失原则的事情,很多古德就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就像印祖所说:“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述及至此,依靠祖师们的教证,可以说对于皈依三宝的佛教徒来讲,只要不把儒、道做为毕竟皈依处,而只是善巧借用通于佛法人天乘的儒道之理做为学修的助伴,是绝不会破皈依戒的。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
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神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并且,只要不把儒道执为毕竟皈依处,而只是当做学修佛法的基础、助伴,不仅不破皈依戒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合于佛陀的密意。

如《大正藏·史传部》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解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汉明帝请问迦叶摩腾尊者,为什么佛法在佛陀出世多年以后才传到中国,为什么不早一点传来普度众生。

尊者回答说,其实在佛法正式传到中国之前,佛陀早已先派遣三位菩萨前来中国,结合此方众生根机意乐的特点做善巧度化,为将来佛法的正式传播弘扬尊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位大菩萨就是:迦叶菩萨所化现的老子,光净童子所化现的孔子,儒童菩萨所化现的颜回。



来源   http://www.xianmifw.com/bbs/dispbbs.php?boardid=26&id=1847&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