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蓝松石怎么获得:望爱友给以指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05:43
 


 

  李桂缘    女     81岁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诊断:呕吐。
  脉:弦滑稍虚。
  舌:红嫩紫,乏津。
  症:呕吐,头目眩晕,虚汗,烦躁,不能起坐,四年前曾患此病,住院月余少效,改服余处中药,七天症消 ,半月乃愈。
分析:今时临深秋,子午君火在泉,阳火蓦闭,风阳不熄,循于少阳,使正阳之气从阳化热,少阳弱于枢转,气热不能透达,致本弱标强,且已年岁已高,元阳之气不能用升化,浊阴之气上拼,正气随风阳浊阴有上脱之险。
辨证:脉弦少胃,元阳上越。
治则:载阳还阴,载气还血。
方药:柴胡汤合附子汤加减拚成服之。
          黑柴胡15克,野黄芩10克,焦白术15克,西洋参15克,代赫石15克,上肉桂5克,炮附片15克,生半夏10克,全当归15克,杭白芍15克,鲜生姜15克。
方解:方主与柴胡汤以枢转一阳之枢机,使风阳气热得以布散畅通,一阳通则一阴和,表本之气乃用,刚柔之气乃和,合以参术,归芍以调一阳与一阴本弱之阴,更使生升之机得以秉中洲之气,则诸逆可平,更加入赫石者,以载气归本还源,加重柴胡剂以枢转之用,桂附秉正阳之气 以僻浊阴之横逆,上药放凉后,少服频服,以定呕止眩。全方合用化风阳以柔,济本弱之虚,更秉中洲平衡敦厚之气,使诸气返本归真,则呕,汗,烦,眩之动得静以养。
    *
      刘小毛   男    60岁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诊断:少阳病。
       脉 浮滑。
       舌:嫩胎白滑。
       症:两目隐痛月余,咳稠黄痰,自觉寒热不均。
    分析:时临深秋,脉却浮而不敛,巽卦下爻一阴不能收纳,气热浮动不收,阴血津水失温失养而至空窍为病之证。
    辨证:少阳阳郁,厥阴受滞。
    治则:升阳散火,潜纳正气法。
    方药: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加减胫成服之。
          黑柴胡15克,野黄芩10克,桃仁泥12克,生麻黄2克,川黄柏10克,生牡 蛎15克,炒枳壳15克,姜厚朴15克,西大黄6克,炙甘草10克。
    方解:方与柴胡,黄芩,大黄,厚朴,枳壳清散阳郁之热,生牡蛎潜敛浮散之阳火,黄柏封填少阴君相之火,以归本还真,且内经曰:“肾欲枯,急食苦以坚之,以辛润之”,故又加入桃仁,麻黄以辛运润之,使有形之浊热,无形之浮热,得以宣透于阴与阳之中,且二阳之气盛于长夏,临秋不衰,二阳者,相对于二阴,势又必下伤真阴,故方中看似治二阳,实则是以暗调二阴之枢,以布水火之济,缓和以炙草者,是秉中洲有本之之炳,上下和达, 内经曰:“调其血气,各守其乡”,在这里用麻黄二克者,是以发越阳郁,且能诸药力四布,阳热可散,阳火可潜,阴水可封,是以有动求静,是以在运动中调解阴阳之气结。*
      齐老师用药理法精当!学习了
    但是可惜 的是鄙人不通五运六气!不能明岐黄真谛,可惜可惜!
    以后多学习了*
      学习了*
      艰难晦涩,本应该很简单的病历,用通俗的中医理论解释就的了,真不知道楼主为什么要那样解释呢
    还有,你写成这样,有多少人会感兴趣,愿意去体为这种语言的中医呢
    *
      仁者爱医,你好,我的门诊病案里面是没有五运六的概念的,而且你要是细看是没有其他的辨证手法,因为阴与阳是分症的病,病要么在阳,要么在阴,也就是内经所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但通向半阴半阳的半表与半里却是不被人所理解的,所以临证中遇到的困难也就是不知如何通向阴阳的分界线,也就是阴与阳过渡的痕迹,若是不通半阴与半阳,则是不易进入伤寒论辨证之最佳期境界,同时论中的半阴与半阳,在论中也是非常的隐晦,这也是论中与现代科学宇宙不衡定论的最早出现的,这就是半字的不衡定论,其中论中阴与阳相对论也就是爱因思坦的相对论相似,只是古人用了阴阳的概念出现的,这个古人的阴与阳,也不是医界所独有的,他是涉及的是诸子百家的各个领域,以上只是个人的认为,望你谅解。更望能在爱医上多交流,向人学习。*
      访问学者,你好,现代用中医的话说理的却实不多了,我不是有意的这样写的,我也想能带个头,让中医的病例出现中医的说理工具,那个说理工具也是很复杂的,但要是能跳出来说理,集中一点去认识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面临这个问题,浓缩这个问题,那就是用阴与阳的说理工具,其实这是最为简单的说理工具,也就是一二三说理工具,因为阴与阳是三阴与三阳的,三阳与三阴又分为一二三阴与阳,这样我们在论及阴与阳时,就只有了阴与阳的概念,这也就是易经所说的纯三阳与三阴,只有当阴与阳动时,才产生了一阴与一阳,此阴与阳产生的坎离水火卦,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阴阳互根,转化,消长,对立者,也正是从半阴与半阳中过渡来的,当然了大道是从简的,而且能够医易同源,才能是高瞻远著的,可见中医的辨证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例如同是一个外感病,却处的处方为何不一样呢,却能收到同样的疗效呢,这就是中医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上纯是个人见解,但能够互相交流的,也就是共同享受了爱医给预的感恩平台。*
      学习了.*
      有不同的风格是好事 如果一看就明白那也没什么进步了*
      齐老师我看了您的医案!确是辩证精准,法自仲圣,六经升降,法度井然!
    余确想学,然这非一时之功也!
    以后还请老师多指教才是*
      炮附片15克 生半夏10克  
    用十八反的药如果出事就惨了!
    能感觉到齐老师对中医的一番用心良苦!
    鲜花代表我的心!*
      仁者爱医,你好,半夏我用了二十几年了,而且还是生半夏,与炮附子同用的,你放心只管大胆的用,只是要先煎 煮 二个小时以上,现供的法半夏我看看他们都 用石灰水浸泡的,有的泡了十几天还没有劳出的样子,作一个临证医生,看了心里就不好受,因为把半夏的药力都泡没有了,我们古人为什么有一味叫败鳖加呢,那就是用水每一天的换水浸泡直到其败裂的地步才能取其药效,可想泡半夏双加了石灰,药力几乎就没有了,更谈不上治疗的药力了,而且生半夏在八几年中医杂志也报到过用生半夏的经验。*
      先煮2小时,不但麻烦,而且浪费能源了。生半夏敲破,煎煮25分钟足够,60克生半夏加15可生南星煎煮25分钟我都喝过,不会麻口了,故最多30分钟足够。炮附子15克打碎,先开水浸泡30分钟,下去一起煎30~40分钟,也是足够了。不信自己煎好尝尝,是否麻人?*
      经验经验,各取其一,我羽丰矣!
    *
      白术散先生你好,我是个体中医,一般的情况下我的中医是七剂在一起煎 煮 的,量也同时就大些,故需煎 煮 的时间就长些,上面没有说明这一点,望 见 谅。*
      丁济英      女     67岁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诊断:少阴病。
      脉:右寸关沉数,左寸关沉弦,两尺沉卫。
      舌:嫩紫暗淡水滑,中间有裂纹纵横,舌卫颤。
      症:头晕眩闷痛,心口下满,寐 不佳 ,时发心悸,房颤搏衣,发作时,食不下,腰痛背重,下肢尤软,全身乏力,疲惫,少精神,咽时痛,有皮肤过敏史,平时身上骚痒,起红疹点,面上卫壅,气短似喘,咳 嗽,下肢麻木。有高血压病史。
    分析:少阴为病,二阴不枢,即虚且寒,阴阳水火不能宣泄,釜中少火,相对二阳郁滞不化,下遏真阴;两尺脉沉卫,关寸弦沉,舌紫暗有裂纹者,皆是精血失养,离实坎虚所致上证是也。
    辨证:少阴为病,阴枢失和。
    治则:二阴二阳同治法。
    方药:真武汤,承气汤,苓桂术甘汤加减拚成服之。
         炮附片20克(先煎九十分钟),紫丹参30克,酒大黄8克,杭白芍25克,焦白术15克,明党参20克,炙甘草12克,桂枝尖10克,云茯苓 25克,姜厚朴20克,炒枳壳20克,鲜生姜20克,
    上药每剂连煎 煮 三次,将每次的药汁混合在一起后,分三次服用。
               方解:少阴阴枢为病,水火血气不能宣达,阴与阳为之郁滞,元阳失温于下,气火不达于上,且二阴相对于二阳,二阴失运,水凝呈实,浊阴腐着,二阳不通,腑气不降,火郁不释,且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机不达,中枢不运,乾阳不能育阴,多致绝化源之机,故方与真武汤以镇水焙土,使先后天持有源本之气,更加以苓桂术甘,以温阳化浊;加以承气汤,以洁水津之源,暗净水湿之浊,更复二阳之通降,二阳通则脏腑之气得和,虚实乃得以更替。方中桂枝与炙草配伍,以复君相之阳火,助以党参,是以气还胸助阳,丹参化阴血之凝滞,配以承气汤以加强推陈致新,以虚离阳之火,这也正是内经所云:“阴阳者,水火之征铫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由于其有基础病,故方中加重白芍用量,合以大黄以总调阴滞之凝结,以开三阴之血气,使阳能入阴,合以真武镇元阳得以归还少阴之本。
      *
        林丽   女   33岁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诊断:少阳与少阴合病。
        脉:两寸关沉弦稍滑,两 尺沉卫稍弦。
        舌:红嫩紫乏津。
        症:时发阵眩晕,平时头晕闷重,畏寒,背后自觉恍动,不能平稳状,口干,月经延后半月之久。
      分析:少阳阳郁热闭,则脉来弦而偏滑,呈标阳之势,两 尺沉卫稍弦者,少阴阳弱不振,元阳不足,启发少力,故在少阳则一阳不能透达而郁滞,在少阴则二阴不能宣透则釜中火弱,且头为髓海,至阴之精,得静则养,得动则眩,清阳不升,一阳不达,水火不枢则清空之窍失养失煦而致上证日久不愈。
      辨证:阴阳枢病,髓海失养。
      治则:调二枢,养气血。
      方药:小柴胡汤,桂枝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加减拚成服之。
            黑柴胡150克,野黄芩80克 ,明党参90克,杭白芍90克,香附米100克,桂枝尖80克,全当归90克,川芎片80克,炮附片120克,麦门冬80克,春防风45克,炙甘草70克,延胡索70克。
      以上共为极细末,水泛为丸,赤小豆大,次服80粒,一日三次。
      方解:方与柴胡剂加入香附,防风,党参,以枢阳之标,加入桂枝,白芍,当归,川芎,麦冬,延胡者,以益其本阴之体,是阳通则气通血活,且妇人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故肝又有血海之称,递属于冲任,其本者,必秉标阳之气乃和,其标者,又必得本阴之体乃用;另加以炮附子以启少阴之枢,使水与火得以布达,精与血得以充养,配以丸剂者,是以静中求阳,药力缓至,时至病失。*
        不错*
        齐天年  男    81岁   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诊断:水气 病。   
        脉: 沉弦,两 尺不及。   
        舌:暗淡水滑,胎白浊腻。
         症:全身浮肿,按之陷下不起,(如按泥状),心口下胀满,食不下,咳嗽卫喘,身上出紫癜。
      分析:三阴为病,太阴不开,清阳不升,浊阴不化,下遏真水,傍横风阳,上伏君火,使少阴阳弱不振,命门火弱,水寒且虚,浊阴呈实,郁而腐着,金匮水气篇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又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又曰:“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且三阴与三阳相对,三阴不开,三阳亦为之不开,不开则聚湿类水,冰伏血脉气机而致上症之候。
      辨证:腐水内攻,坎离不释。
        治则: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唑。 方药:五苓 散,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皮饮加减拚成服。       白桑皮45克,福泽泻60克,茅苍术60克,焦白术60克,云茯苓60克,商陆片40克,猪苓片 30克,生麻黄10克,北细辛15克,黑柴胡60克,炮附片60克,鲜生姜60克,车前子40克。
      以上同煎煮,将三次药汁混合后,共服五天,一次二两 ,一日三次。
        方解:方与生麻苦温以开鬼门,且发越阳之郁,细辛温散水阴之聚,炮附子辛温大热,秉元阳之气以主命门之火,以追复亡散之气津,使表里阴阳相通,气津卫阳相和,随麻黄以开三阳,随细辛以开三阴,阴阳得开,浊气化津,形成升降出入之势,此也正合内经所云:“饮食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统调水道,水津四布,五经并行”;五苓散改汤者,以洁净腑,量大力宏,决水壅以速洲都;五皮饮者,以消肿除满,另加高陆,车前子以解水毒之浸淫,加柴胡者,以解郁结之水气,一阳得枢,相对一阴得和,所藏之阴血得疏,此所以另辟去菀陈唑之溪径,同时麻黄与双术合用者,行水湿之气于三阴与三阳,使津汗同源,行水而不伐水,合炮附片者,引诸水归源洁流,更镇摄阴与阳以归宅,此与金匮水气病中所曰:“腰以上肿者,当发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者,也正暗合阴水与阳水之秘笈。*
        炙甘草汤中的麻子仁,历来都有争议,有认为是酸枣仁,有认为是胡麻仁,或曰是柏子仁,这些认识也都与论中的病因与病机看似相符的,试看论中所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其养心阴安心神之功,皆是治疗心悸的效果药,单单是麻子仁,《神农本草经》曰:“补中益气,久服肥健”,其味甘平,现代中药学曰其润燥滑肠,滋养补虚,活血通淋,其通润降者多,滋养补虚者少。故除了缓润滋通外,似乎没有养心阴与养心神的功能,而且还有通降润下之蔽,似乎与心动悸,脉结代之病因病机不相因果,不利于心脏失养之病因,且病心中动而悸,脉已结代者,病已至深,故方中应有以去麻子仁,加入以上三仁者,可能更接近治疗效果,故历来学者争之者多,代替麻仁说者亦众。
      医圣却单单选用了火麻仁,为什么呢?脉结者,阳结滞已无力,阴代尝已无气,心之本体失养失温,《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古人有结生代死之训,故论中急以炙甘草为君,以急救胃气 ,胃气得以留,垂绝之气可还,二阳相对于二阴,二阳得以合,火热得以回,二阴水火得以复,精血得以生,血气得以从。
      若是甘缓之气还,空间不得立,升降不得以出入,中焦少斡旋之速,且冬,地,胶,参,枣之滋腻配阴津者多,桂,姜,酒轻浮宣透配阳热者少,阴药虽救津液之虚衰,却有碍阴伏阳之滞嫌,更碍中枢之运转,阳药虽救君相之虚弱,却有飘浮无根之危险,阴与阳药不得互生互用,中气虽得甘缓以留,却无运转之速,中焦之气 不得斡旋,脏腑之气不得更替,空间节构不得成立,大气不得布展其中,离阳不虚,坎水不实,胃气虽存却不得通透,正气虽还却不得滋补,如果此时再与胡麻仁或酸枣仁及柏子仁者,加重浊阴之厚,且无滋补之用,况且方中已有胶,地,参,枣之滋补,故方中此时利用火麻仁半升者,正是以缓,润,滋,通,亦虚实胃肠之气于标,实更脏腑虚实之气于本,更引药力深入,是脏腑之气得以动,阴药之味得以滋,津血之气才能化,脉胃神气乃生根,心悸乃缓解,坎离能互卦,又在阳药桂,姜,酒的作用下,主持津血之液,以复整结脉之滞,代脉之歇,心悸之动。
      且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内五味的变化者,正是胃肠之虚实的变化,胃肠虚实的变化,也正是脏腑虚实更替的变化,此变化者,正是阴与阳在火麻仁的通降缓润下才能完成,此火麻仁之静药而用其动者,正是火麻仁之特点所决定的,试想酸枣仁类除滋养心血外,能否带动阴阳之静与动,故方中仍当是以火麻仁为用。
      若以药测证时,自当有虚竭之证可现,临床当有头眩晕,心中躁烦,心悸怔忡,五心灼热,大便秘涩,甚则是肢厥神昏;再以证观药,可知火麻仁者,医圣唯恐后人不知,是纯阴纯阳正气不受,更放在救阴之中,是后人反以为不能滋阴救液,相反有了火麻仁的功能,才使诸药滋而不腻,以静致动,以动带静,以恢复升降浮沉之用,更使甘缓之中,气因静而得动,因得动则才能标志着胃气生根的的成功。*
        太精彩了!实在是佩服!希望楼主多多发帖!*
        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首先要理解脉结代与心动悸的病因病机,然后才能理清楚炙甘草汤方中,炙甘草的君药地位及立方立法之意义,否则就会在理解上发生上混乱,不能正确理解炙甘草汤的理论渊源与临床运用。
      首先是脉与证,脉为何会结与代,结脉者,是缓止而来,或结气于阴,或结气于阳,是脉无力以续,正气虚结;是先虚于内,后加于外感 ,也就是表里同病,阴阳血气俱衰;脉因虚结而邪气内陷,是陷于少阴,少阴主阴枢,主枢水火,少阴者,水火同气为二阴,因其用乃产生水与火之功能,《素问 灵兰秘典》篇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又云:“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云:“阴者,藏精而起极也”,由此可知此脉所结者,皆因为虚滞结于本,因脉结滞而缓行,因缓行而脉来结滞,是脉因于阳气不及,血气凝滞所致,脉力缓行而结止,脉律不整而有间歇者,亦是虚衰之险象是也。
          脉代者,论中所云:“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是指脉搏动时有一止,歇止之后不能自还,即不能随即再动,而是要间隔较长时间再动,或待下次搏动而复动者,即是代脉,是有代替之意,反映出少阴阴阳血气虚结之甚,脉代尝的间歇较长,是脉已少胃气之险,故论中所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所谓心动悸者,是因为血脉少津血之源于二阳之气,少阴水火代表阴与阳,精与血,升与降,坎与离,寒与热,又与二阳相对,少阴二阴虚寒者,二阳少合机之阳热,相对即虚且寒,致大气下陷,心脉先失温失养于精血津液,后津血因虚衰而阴亦为之枯涩,心动者,有顷动体颤之危,悸者,体阴之所伤是也,心中怔忡虚弱有致脱之险。
      由于阴与阳相对,少阴之阴枢为二阴,阴阳同体,因于所用为水火之气,又为元阳与元阴之气;元阳者,代表阳火,其排列为阳,热,火,气,发展为三阳,元阴者,代表阴水,其排列阴,寒,水,血,发展为三阴。但三阴与三阳者,皆秉中枢乾坤之气,中枢之气动,脏腑虚实更替,又因三阳动而生一阴,为离之中爻,中爻主阴水精血;三阴动而生一阳,为坎之中爻,中爻主阳火气热,二阴即系于此,为少阴之阴枢,其同体为水火,其用为阴阳,其变化为血气,在表为营卫,二阴正与二阳相对,二阳又多气多血,主敷燥热汗津之气,以腐熟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本,二阳阳经者,独行于至阴之腹,以升化三阴之气津 为营血之源,今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是病机于虚竭,脉歇止于结滞弱代,可知病已至深及本,脉已少胃,神,根之气,若是急救二阴者,冬,参,地,胶等皆甘寒秉阴之气,此时元阳与元阴已不受任药力,则有药至病竭脉停之忧,二阴者,即上为精血,下为水津,中受乾坤互卦之气,此三阴所生之一阳,正为命门之火,与离之中爻互卦,是皆因为秉中枢之气是也,故炙甘草汤者,以炙甘草为君者,是以急救二阳之气,留得胃气,胃气亦留,脉气生根,脉中有神,则诸脏皆秉中枢之气,得以斡旋于升降出入之中, 更以还二阴之水火,交通坎离之阴阳,心肾之精血,炙甘草者,蜜炙而得甘缓纯正之气,也正体现了甘缓则津回阳还脉生,是以甘缓之静,以救欲脱之动者,是水火坎离者,又皆秉中枢乾坤之气而重生。
      是二阳秉纯正甘缓敦厚之气,相对虚竭水火阴阳之气于二阴,使脉先得中正三阴三阳相对之气,后得水火阴阳精血资生之气, 次得营卫血脉体用之气,故方中炙甘草汤,乃是以炙甘草为君者是也。试看论中之炙甘草者,四逆汤用之,亦是救阳以缓,留中以急,救阳以急,散寒以缓,桂枝甘草汤者,补心阳为缓,亦留中为急,救津以急,养阴以缓,体现了《内经》:“得谷则昌,失谷则亡,有胃则生,无胃则亡”之旨,标本缓急之中以得仲景辨证用药之真谛。且《神农本草经》曰:“主五脏六腑之寒热邪气”者,正是内伤脾胃,乃百病由生,脏腑之气不得中枢之系,则不能更替虚实之用,诸病一时峰起,《内经》又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 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存”者,此又皆是不得秉中土之所气也,所谓中土为化者,乃是化生,长,收,藏之气是也。*
        精采
      *

      免责声明

      对使用本站点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站不作任何承诺。我们只能在此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虚拟网络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对由于使用本站所产生的任何直接、间接或偶然性的损失或破坏,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无论该损失或破坏是否源于疏忽、违约、诽谤、侵权甚至电脑病毒。

      本站的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如果上面的言论对您造成伤害,我们将协助您及有关部门清除相关内容并查找IP记录,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