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试飞院员工待遇:[转载]20110807中国股市中机构们的难处与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15:00

[转载]20110807中国股市中机构们的难处与尴尬

(2011-08-07 14:50:08)[删除]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20110807中国股市中机构们的难处与尴尬作者:彭商强

2009年夏秋时节,曾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在群里一起学习和交流,笔者做了很多专题讲座。本文便是7月份的一次即兴讲座文字稿件,以下全文刊发,供朋友们参考——

话说股市的本质,其实起源于经营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将其股权转让出来,虽说这样做可能失去部分利润,但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其实体企业的风险。转让出来的股权就是对外发行的股票,这些股票不能要求企业回收,但可以向别人转让,这个转让的场所,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股市。股市的存在,基于股权转让的存在。对于一些有钱人,他们懒得投向实体经济,于是专门进入股市,干起了专职收购与出售股权的生意,从中赚取差价,这就是最早的股市机构。

机构们手中拥有较为庞大的资金,雇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实体经济市场及其与股票收益的关系,从而在存在价值洼地的时候大肆买入,在股价溢价之时卖出。由于其资金的雄厚,有时还可以达到控制股票市场价格的目的。远的不说,从国内股市18年来看,股市中就一直存在类似机构。早在1998年以前,由于没有合法的公募开放式基金(仅有个别盘子只有1、2亿元甚至几千万的小基金,如教育基金等),市场中的机构往往都由大户们自发组成。回想当年“老八股”时代,上海滩上的几个大户联合起来,可以用3、500万元甚至1、200万元的资金,将大盘拉得飞起来,就是大资金在市场起到的控制作用。

最早的机构,资金也就在千万甚至百万的数量级。进入90年代中期的时候,这个资金量大约上升到了亿元;90年代末期的时候,达到10亿元。随着1998年开放基金的成立,在本世纪初机构的资金量达到了3、50亿元,而现在的机构更是不得了,他们可以拥有3、500亿元的庞大资金。正因为大资金的门槛越来越高,使得市场的交投更加活跃。10年前的地量仅有10来亿元,而去年这一波的地量却有2、300亿元。其间肯定与市场的快速扩张有关,但更与参与资金的数目剧增有关。

在市场所有参与资金里面,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划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基金、QFII基金、上市公司资金、游资、小散资金。这7个类别的资金中,正好按照上述顺序排列,可以看出其正规性。就目前市场存量资金来看,公募基金的数目大约为3万亿元(总体呈现亏损状态),私募基金大约为2万亿元、保险基金大约4000亿元、QFII基金不到2000亿元、上市公司资金介于几百元到几千亿之间波动、游资介于几千亿到几万亿之间、小散们大约2.5-3万亿元(亏损严重,估计现存市值至少减半)。所以,从市场资金的构成来看,前面6种资金都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而唯独小散们属于个体户,其弱势不言而喻——此处不表。既然各种资金的性质和规模悬殊很大,当然决定了不同资金所进入的场所就不同了。重点谈谈规模庞大的公募和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是当前市场力量最为庞大的资金,也是可以任意控制市场的唯一力量,扮演着目前任何其它资金无法替代的角色。因此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必须将公募基金放在首位。公募基金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市场,引导投资者走向成熟的投资方向。由于公募基金法规的严重缺陷,导致了基金经理们的严重不作为——据说基金经理里面很难有任期超过半年的,使得2007年以前的基金市场形象绩差。这种局面在2007年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因为他们充分利用手中资金的优势,大肆拉抬自己所持个股,再借助媒体对“价值投资”的渲染,将包括群内不少同学在内的小散们吸引入市,最终很不情愿地入住他们在沙滩上快速修建起来的“电梯公寓”里面。

基金们在买入和持有股票方面,存在严格规定,譬如每只个股所持流通股不能超过10%。由于他们的资金非常庞大(目前最大一只基金2007年初发行规模为400亿元,且在不到一天时间便被抢购一空),使得需要配制的股票很多。由于基金数目也很多,于是就会出现无数基金同时持有某只票的壮观场面——譬如招行和茅台等公司的股票最多时都有超过200家基金共同持有。虽然2007年基金们雪了9年之耻,但随后的表现却很快将其打回原形。据统计,历史上公募基金总共获利大约1.4万亿元,但总亏损超过了1.6万亿元,使得国内基金10年以亏损告终。期间的无数丑闻就不再列举,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除了公募基金之外,还有一只庞大的资金,那就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国外非常流行,而且占到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家熟知的“量子基金”便是典型。国内目前没有支持私募基金的法规,但正在进入默许阶段,或许未来不久便可完全阳光化。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规模变化很大,而且本身大小不一,大的也可以达到数十亿元之巨,小的可能只有几十万。由于私募基金没有任何买卖规定,而且操作人员的职业操行也远比公募基金好,使得私募基金的业绩远远好于公募基金。

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抑或别的资金,他们进入股市的目的都很明确:获利。手握那么多的资金入市,需要将钞票换成股票,然后通过拉抬的方式炒高股价,再借助某种烟幕弹迷惑广大的跟风者,从而在一片混乱中清仓抛出股票,赚取暴利。这就是机构们获利的普遍模式。但是,机构们也是由人构成的,除了资金庞大之外,也是同群内同学们完全一样的人。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IQ也并不比大家高,说不定有的还低不少。大资金们在炒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困惑和尴尬。

关于机构们如何做票的全过程,以后专门谈及,此处仅仅说说他们也会同大家一样,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大资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很大,但资金很大同时也是他们最大的劣势!总结起来他们在整个做票的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几“怕”:

一怕上市公司的不配合。对于一些规模较大或者信誉好的公司,一般都比较配合,因为他们期盼从股市捞取更多好处。但对于一些规模超大或者过小的公司,由于他们上市后几乎就从来不管股价问题,没有指望也可能无法指望从股市捞钱,很可能并不喜欢与基金们配合炒作。

二怕消息泄露。他们在搜集筹码的时候最怕别人看出纰漏,最怕的是小散们与其一同入场,发生这种情况是最恼火的了。使得他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资金实力雄厚还好,可以通过深度洗盘的方式让小散们缴械,但如果资金实力较弱的话,很可能造成计划流产,或者只能批发给其它规模更大的机构,充当别人的苦力。

三怕机构打架。这是常见的事情。由于市场的彼此封闭,大家都不能彼此看清对方,有时就会出现过了好长时间才察觉到自己是与别的大资金共存的时候;还有就是某些行业或某个企业突发利好吸引无数大资金入场抢筹的情况。机构共存一只股票的结果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超强——正如前年的绩优股们,要么很弱,都不愿意付出。

四怕突发利空。虽然他们在炒作之前都会做详细而周密的调研,但毕竟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很快,有时一个政策便可能令某个行业起死回生,也可能完全令其灭亡。碰到这种情况,炒作肯定失败。

第五,也是大资金们最怕的,那就是无法出货。对于公募基金,其实他们做票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其市值变大,因为他们具有最低持仓要求,靠差价获取的利润相比其它资金而言实在太少。其它资金在做完某只票之后,绝大多数都会清仓出局。在拉高股价过程中,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就有可能在还没有出货的时候大势已经向坏,导致机构无法正常出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机构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举例来说:0803历史上便存在根本出不来的情况——2001年熊市来临之时,该股还没有出货,结果在长达4年的大熊市里面,为了维持其股价不跌,使得其持仓量越来越大,直到2006年初的时候,持股量已经接近97%,就在别的个股早已纷纷启动的时候,它的股价仍然高高在上,成为无人问津的个股,最后不得不从6块钱左右持续“放量”跳水到2块钱,重新开始。——2006年在2.6元被老师在四川新闻网论坛里面公开推荐,这也是笔者在网上唯一公开推荐过的一只票。

除了以上方面之外,由于机构也是人,虽然他们的操作都有计划,但因为市场的变化极快,同样也会出现小散们经常出现的踏空、套牢、追涨、杀跌等现象,所不同的是由于他们手中的股票和资金都很多,最终的结果要比小散们的轻度一些而已。因此,考虑到国内股市属于资金推动型的特点,参与其间就是同大资金打交道,历史上大资金获利的概率远远高于小散们,所以必须同大资金们建立良好的暗中“合作”关系,千万不能视其为敌。只有踏准了大资金操作的节拍,获利的概率才会大大增加;那种随时都想从虎口拔牙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短时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仍然属于不成功乃至严重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