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御景嘉苑在哪:PE家笔记:跑马圈地难以成就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38:56
2011年08月06日 10:57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廖梓君 廖梓君:深圳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最近,不管是PE圈,还是社会民众,大家都热衷讨论有关“全民PE”和大跃进的话题。最直观的表象是钱多,动辄几十亿规模的新基金不断成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创投市场的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目前的PE市场,不仅包含传统的PE公司、券商直投子公司,还包括大批的草根PE。从表面上理解,全民PE,意味着大量业余投资者参与其中,也就难免推波助澜吹大泡沫。

但PE作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钱资本的组合体,其本身就决定无法全民化。PE得以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因为PE有钱可投,更重要的是可提供增值服务,譬如提升企业管理运营质量、优化企业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潜在价值的提升空间。成功的PE,在分享所投企业成长果实的同时,亦使特定创业者和企业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智慧。

对于一些机构而言,即使短期采取了“大生产”的大基金模式,也必须考虑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一个庞大的PE机构才是可持续的。

目前,中国的PE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大部分的PE基金都尚处于资金募集和项目投资阶段,未到退出回报期。因此,不管是“全民”还是大跃进,都有待市场的最终检验。

PE的时代起步

很多人在讨论PE泡沫,但很少有人细究PE在国内的发展史。

2005年以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20年,涌现出一大批高速增长的新兴科技型企业,类似于阿里巴巴[9.90 -6.60%]、腾讯、分众传媒、新浪、搜狐,它们创造了资本神话,创业者们也转眼之间身价倍增。外资创投凭借强大的金融体系、更好的技术,分享了这些公司成长的盛宴,而国内资本却受制于人为的制度壁垒,与它们失之交臂,令人扼腕叹息。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这让许多人期待,因为它真正开启了对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时代,价值投资在大陆资本市场适逢其时。可能是经历过海外和香港市场的洗礼,我们明白在全流动格局下,大蓝筹的估值定价逻辑,所以在大蓝筹时代开启的前夜,我们果断出手,战略性锁定了全流通这个历史性机遇,成功参与和分享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系统性的利润空间。

2006年,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年代,金融类大蓝筹公司股价惊人的便宜。就像没人能预知明天,也没人能想象几年之后一样。在当时,尽管君盛对未上市的金融股股权投资充满信心,尽管投资标的和机会都很明确,但真正认同的人却很少。因此,当君盛的第一期基金面世时,规模只有4000万。

2007年,全流通时代来临,中国民众开始认识新的财富工具——股权投资。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风声鹤唳,股市跌倒最低点时,君盛3号基金仍为投资者赚取了36%的净收益。

2009年,创业板推出,股权投资造富效应震撼市场。

2010年是PE在国内风生水起之年,PE泡沫和全民PE开始在各种场合流传。

现在来看,整个PE行业很风光,但2009年之前,这个行业是苦多乐少。1999年,当时盛传创业板要推出,一时间仅深圳一地就冒出了300多家创投,而到了2009年,活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浪淘沙之后,很多人永远沉没了。

团队无法大跃进

君盛投资成立于2003年,作为市场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君盛见证了这段历史。

早在《合伙企业法》公布之前,君盛即以信托的方式开始发行股权投资基金,是国内最早以信托方式从事股权投资的机构之一。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使君盛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规范透明的对外信息披露传统。

君盛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其永恒的发展之道,规律是最值得敬畏的主宰。无论市场如何狂热,无论诱惑多么强烈,只要不符合经济、金融、行业规律的,都不会去盲目跟从。

KKR(私募股权投资巨头)是君盛推崇的标杆企业,在与大摩、美林、雷曼兄弟这些华尔街大鳄的厮杀中,KKR这个成立于1976年的后起之秀,始终坚持寻求低估值交易和创造现金流的两条铁律,抵制了无数充满诱惑的收购机会,最终在风险巨大的市场中发展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机构。

KKR成立10年后,虽然管理的资产池高达590亿美元,但仅有6位一般合伙人和11位专业投资合伙人,全公司人员不到70人。

有人说人脉资源是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君盛却认为,PE投资有其行业特点,团队才是公司最富价值的资源。PE机构最核心的要素——团队,不是通过跑马圈地就可以成就的。

真正进行股权投资,并不只是高负荷的脑力劳动,更是日以继夜的体力透支。数量保证质量,有比较才能挑到高质量的项目。大工作量的投入意味着高淘汰率,君盛跟进的项目最终只有3%能够成交,这就要求PE从业者必须有足够的体力与心理承受力。

PE是一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但一个公司要长久做大做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因素:能把团队成员的潜能激发出来,并长久地留住并发挥其专业才能,这需要好的机制。

这一行业,靠的不是政策垄断,不是政府特许,也不是雄厚的注册资本。如果主要是用自身的资本投资,永远成不了优秀的PE。

以君盛的团队建设为例,君盛实行的合伙人制,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让核心业务骨干都能够分享公司的业务成果;第二是让业务骨干都能参与到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来。具体做法是管理公司业绩报酬的40%都由团队来分享,剩余的60%按全公司合伙人的股份来进行分享。作为创始人股东,刚开始我的股份比例超过40%,希望未来的五年以后这一比例可以降到10%以下,这就意味着公司已经成为精英荟萃的团队。我希望君盛公司的品牌存续超过创始人的自然生命周期,成为百年老店。

对于未来,君盛将遵循有目的的扩张。君盛现在有30多名员工,其中投资组20多人。公司打算通过引进外部优秀的投资从业者,同时加快内部培养速度,发展投资队伍。今年下半年开始,君盛的北京、深圳两个团队将独立分开、同时运行,未来每个团队每年投10个亿左右。预计三年之后,君盛的投资组总人数将控制在60人,到那时,每年完成15亿到20亿元的投资。

坚持稳中求胜

8年来,君盛始终坚持一年发行一只基金的稳定节奏。在近几年人民币PE基金已成为全球最令人瞩目的投资热点的情况下,业内各类管理团队都在狂飙突进追求规模时,君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君盛的标准是,当前一只基金完成80%的投资时,才开始下一只基金的募集。

目前,中国的PE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大部分的PE基金都尚处于资金募集和项目投资阶段,未到退出回报期。

以君盛为例,君盛已累计发起设立了8只股权投资基金,其中前三只已到期并清算结束,年均回报率达到76%,这是国内为数不多已清算,并取得良好业绩的基金。

在过往的8年中,君盛投资了30多个企业,其中已有11家企业上市或并购退出。明后两年,君盛将进入稳定的丰收期,将有十二三家公司陆续上市。如今,君盛第9号基金即将发售,预计在扣除本金后的总回报率在300%左右,年均回报率超过60%。所投资的项目实现退出变现后,资金不做二次投资,直接分配给投资人。

这只基金上限为10个亿,一旦募资到位,年内将能完成5亿元的投资,整个基金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投完,因为公司已经为基金储备了大量的优质项目,君盛历来重视投资者资金的时间成本。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购买到君盛的基金。去年君盛8号基金募集时就出现了超募问题,因为最多只能接受49位LP投资者,但实际想投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最后只好劝退了一些人,估计,9号基金又会遇到类似问题。

君盛为第9号基金储备的项目基本集中在新兴产业,延续8号基金的风格,投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行业。新能源、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材料、新工艺脱颖而出,君盛希望参与一批优秀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新的消费形态、方式涌现出来。泛消费类新的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均会产生很多新的公司,也是投资机会很多的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