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疝气专科医院:常江漫说对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46:13

片名:    常江漫说对联

发布:    2007-12-8            来源: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内容简介:   常老师:我们先给大家出两个对联让大家对,一个是“三阳开泰”,另一个是“小偷偷偷偷东西”,给大家发个纸条,大家写一写。主持人:咱们大家思考的同时咱们也开始讲了,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讲座,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常江老师。常老师还是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客座语言学教授,常江老师本名成其昌,满族,吉林市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文史诗联类著述及工具书40余种,有“帐篷诗人”之誉,被评为全国“联坛十杰”。多次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英特网上评讲、介绍、宣传对联或进行系列讲座。主持央视《交流》栏目中现场对对子板块,长达两年。2002年春节七天,与孙晓梅、大山主持《佳联趣对贺新春》,获得广泛好评;2007年春节,又连续七天担任《奇联妙对庆新春》主讲,颇受欢迎。今天常江老师“从荧屏走下来”与我们漫说对联,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常江老师。(掌声)常老师:来这个讲坛讲课的人很多,据说头发最白的是我,我太太是衡水人,所以我是河北的女婿。这样河北人说让我来跟大家见见面,我就没有理由推辞,再说河北在对联上是赫赫有名的。清代最有名的对联大师纪晓岚是咱们河北沧州人,秦皇岛的对联在全国的名气不小于别人,“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尽管同类的对联这种变读的对联很多,秦皇岛的这幅对联就是出名。河北的楹联协会在全国是成立最早的楹联协会,中国楹联协会是1984年成立的,河北是1985年就成立了。有一批对联的高手和组织工作的骨干像河北师大的萧先生,去世的张跃钟先生(研究元曲的),现在的张令辰先生,谢福山先生,另外鹿泉九景山庄的高宋瑞、康有恒,曲阳的陈云庚这些都是全国有名的高手。有一年有一家企业征春联,一等奖十万元,当时是破天荒的天文数字,幸好他们请我去当评委。我说现在经常有人征联,发出天大的奖金数目但是不给,叫做一等奖空缺,我说这不行。用马三立的话这叫逗你玩,用赵丽蓉的话就是蒙人啊!我说一等奖咱们必须评出来说十万就得给,而且咱们不允许拉各种关系,他想得把这个高额奖金给了亲戚,最后肥水不留外人田。我说咱们要公平,所有的作品都去掉名字咱们评作品,最后评出了一等奖,花落河北省宣化。这个人的联一过十个字得了十万元,一个字万金。可见咱们河北对联是很有名气,所以能来河北跟大家一起说对联的事,我也很高兴。我今天说的这跟在中央电视台不一样了,那是分类讲的:节日对联、教育对联、婚庆对联、寿庆对联、行业对联、巧妙对联,今天我就从总体上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们怎么看待中国的对联,中国的对联它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它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喜欢它,尤其是老百姓喜欢它?现在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对联就有一项,这一项的名字叫“楹联习俗”,这个习俗不光是坐在屋里写对联的事了,他要让对联这种好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在我们老百姓当中生根开花流传下去。所以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会掌握对联的中国人,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是有责任的,使他成为我们新的习俗的一部分。我考虑一下我们把整个关于对联的认识,和我们现在对于对联的态度结合起来,我想从四个方面今天跟大家谈一谈,“漫谈”稍微有一点可供大家记录的,有个1、2、3、4。我这几点也用一下现在比较时髦的语言,现在这个“超”字是太时髦了,“超女”“超级明星”“超级模仿秀”我今天也用几个“超”字。一、对联有超旺的人气对联人气很旺,但是人气很旺的东西很多,对联是超旺。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看对联的读者,在座的各位包括满大街没来听讲的各位,我们随便问一个人说您读过小说吗?可能有人说没有。您读过诗吗?没有。说您看见过对联吗?看见过。没有人说他这辈子没看见过对联,只要是他会认字他就读过对联,这个最广大的读者群,那就是凡是成年的中国人就都是对联的读者群。天底下哪一种文艺形式跟我们这般联系在一起?所以对联它了不起,它人气能不旺吗?我们再看作者,唐朝是了不得,唐朝留下的诗人有一万多名。为什么写诗的多?当然诗歌是唐朝文化的主体,但是它跟需要的有关系,你要写科举考试,想取得功名,考试的最后一道题是做一首诗。不会做诗怎么当状元?怎么当进士呢?所以写诗的人很多,恐怕写诗的人在中国来讲是最多的,可是写对联的人要比写诗的人多的多。过去没有像我们现在的印刷水平,印一些对联春节前到集市上去卖,老百姓买回来就贴上。当时每个村都是自己写,每一个村至少有一个老先生是会写对联的。那么,加起来再加上过去学那些旧学的人,都会做对子,那么对联的作者也是最多的。跟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来比较对联的作者最多,对联所占的空间最广阔。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有可能看到对联,有些应该贴对联的地方赶上这家文化素质不太高他没有贴对联,但是他可以把对联用到我们所有的眼线的空间里。对联所占有我们人类精力的时间最长,拿着一年算很多春联是从大年三十那天贴,贴到第二年的大年三十春联才掉下来,贴的比较结实。有些南方地区或者到农村,有些是贴端午对联,中秋也要贴的,这一年有几次贴那门上就永远是红红火火的。至于其它的我们在客厅摆着的,在慈庙佛寺那些建筑场所悬挂的,那更是天长地久。我们看读者、看作者、看时间、看空间,还有什么可看的?没有了!对联的人气能不旺吗?能不超旺吗?这样一种好的东西作为我们来讲我们要保护。要保护好我们的对联,怎么样进行保护?第一、我们要保护对联的存在方式。至少我们贴对联别把它贴反了,这个事情我讲了很多次。现在咱们春节到大街上走一走,几乎有一半的人能把春联贴反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汉字由竖写变成横写,于是人们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对联也要从左往右念。如果这是一个大门的话,上联应该在右,下联在左。我们经常把上联贴到左边,把下联贴到右边,就想跟着横批走,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现在有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谁是上联谁是下联?我教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你判断一下最后一个字,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个仄声字(所谓的仄声字就是汉语的三声四声)。比如说:“三阳开泰”“泰”是个仄声字,那它就是上联,要贴在大门的右边。您要对的“三阳开泰”是对的下联,下联要贴在左边,这是一个我们最基本的东西,它的道理是在于竖写的文字要从右往左念的,对联是竖写的所以要从右往左念,这是第一点我们要保证它的正确存在形式。第二、我们要把那些不是对联的东西请出去。就是不要宣传不是对联的,说到这很不好意思我要提到河北了。80年代初期,河北日报上登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七大使人民站起来”,下联是“十三大使人民富起来”,后面的字全都差不多,一个七大一个十三大字数不等,对联字数不等你说这能叫对联吗?是不是口号这个姑且都不谈,至少对联你要字数一样。所以像这样的东西,我们大家就要注意这不是对联,不要用这类东西把我们的好东西给冲淡了。特别是在内容上,我想我们要避免一些庸俗的话,民俗的东西和庸俗绝不能画等号。民俗的东西不是庸俗的是很好的东西,但是现在有些对联我们看一到春节的时候小摊上卖的春联,全都是“财源广进,四季发财”,跟我们老百姓所企盼的东西不完全一样,您家里有孩子08年要高考你说你老想着发财干什么,你应该想着孩子考上大学。所以不是说家家都愿意贴“财源广进”的,经济社会不需要每时每刻把钱挂在嘴边,尤其像我们这种最接近百姓的东西,我们的期望千千万万,你每年每时期望的东西都不一样,对联要写出我们自己的想法。我想既然它有这么旺的人气,我们就要它人气更旺,更能接近我们,这样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对联。二、对联有超长的历史对联历史有多长?最早的说法是从五代后蜀那就有第一幅春联出现的。在成都建国的后蜀上孟昶写的“新娘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后来大家又研究发现唐代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对联了,对联比较多的是口头应对,对对子,在《晋书》上就发现西晋的文学家陆云和荀隐他们有过对对子,他们一块到张华家去做客,张华说今天咱们谈话“勿为常谈”,咱们别说点老话,说点新的。于是陆云就冲荀隐抱拳就说:“云间陆士龙”自报家门,陆云字士龙,云间人,在上海那边我也是那的。荀隐字鸣鹤,他也回报了一下,“日下荀鸣鹤”日下就是首都,西晋的首都就是洛阳,说我是这的人。云间对日下,人名陆士龙对荀鸣鹤,所以那时候大家就已经有应对的习惯了,后来大家又提出其它的。我也提出来从汉代可能就已经有对联的实行了,比如说门神,我在电视台讲的时候讲“神荼”和“郁垒”,这门神不叫“郁垒(lěi)”读做“郁垒(lǜ)”这个“荼”不叫(tú)叫作(shū)。在汉代之前它叫“桃符”,桃木板上画这两个神仙的相,这两个神是干什么的?是在度朔山上捉鬼的。说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支蔓三千里,东北角有一个门,所有的鬼都从那出来进去,这两个神仙把着鬼门,看见出来好鬼随便走,一看有坏鬼,抓住拿绳子捆住仍给旁边老虎吃,这两个神最后就变成了门神。在汉代之前一个叫作“郁垒”一个叫作“荼”,后来在门上不画他们的相了,直接写这两个名字。到时候就在前面加了一个“神”字“神荼”,如果不加这个字就是一边两个字一边一个字,那看着多别扭。对联是字数相等的,为了字数相等所以才加了一个字,那么加这个字就带有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我说它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名对”或者叫作“神名对”。当然在汉代的时候,对联肯定是没有普及的,大家也没有拱着手对对子的习惯,可是这种事情毕竟是一种比较早的文化现象,至少他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要从这算起来,那就是有两千年,咱不是说现在我们的东西,把它弄成两千年就比一千年好,弄成三千年就比两千年好,不是这个概念。但是它毕竟说明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已经发现这种对仗的东西,可以用在我们生活里了。  我们对联有长长的历史,它是一种不断传播的历史,我们要通过哪些手段传播呢?1.一种是雕刻。在古建筑物上,佛教是东汉开始传来的,但是从唐代以后应该说寺庙里面就逐渐有对联了,尤其到元明的时候其它古建筑物上的雕刻,有木刻、有砖刻、有金属刻、铜的、铁的像这种雕刻铸造的是一种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形式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常见的,现在到哪个旅游点上都能看到对联。2.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书法,对联和书法结合的比较早,书法成为它的载体,但是它们这种结合是互相促进的。关于对联和书法,可能在座的也有些书法家,我的建议是我们书法家在写对联的时候,不要按照书法的规矩写,要按照对联的规矩写,话是怎么说的呢?比如说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国楹联协会组织了几个人给每个省写对联,这个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一个省一条两个省凑到一块是上下联。当时给青海写的是“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跟它对的是“金银铜铁铬镍铅锌”,书法家写字他所有的三点水要讲究有变化,同一个字同一偏旁在一幅作品里面要有变化,于是把7 个三点水写成7 个样子,把7个金字边写成7个样子,这是书法家的写字。可是我做这个对联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7个字都是三点水,你看这个字怎么这么巧?这7个字都是金字边真巧?我要突出的地方你全给我变没了,您说您是书法家您体会体会写对联的良苦用心。所以我说书法家写对联的时候,要考虑到楹联家的想法,把人家特别出彩的地方你给变化掉了,最后成了展示书法艺术了,我说那样不叫楹联书法。3.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传播手段就是口传。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都是从老一辈人给传出来的,讲故事讲出来的,那么这个作用,他就体现了我们的习俗,讲故事这种习俗。所以有很多口头应对和口头故事。在我们对联的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都可以清理一下,你所知道的那些对联是看书看的吗?可能很多都是听人家说的。4.还有一种传播手段就是通过文字印刷。这个不说大家也多比较理解,我是专门研究书目的,就是从明代开始到现在有多少书,有几千种?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藏书还算可以骄傲一把。在民间可能还有一些零散的书,这些书对于对联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我讲对联的历史就是对联传播的历史,今后的发展要靠继续传播,所以传播对联仍然是我们今后的任务。现在的这种传播比起古人来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又非常的快捷和灵活。比如说广播电视,这种传播的力度非常大。中央电视台如果它的一个节目收视率是2%的话,那就不得了,更何况有时候收视率就能上到10%左右,那就有一亿多人在看电视,这就是说传播的力度非常大。所以那年在中央电视台讲了7天对联,出了7篇对子,结果全国各地来了50万封信来对对子。其中有一个对子到现在都没有对出来:“山大王大山”,那是跟大山一块做节目的时候出的,别看五个字,包涵着非常丰富的中国的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技巧。5.现在还有一种更灵活的传播手段就是网络。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先生们上网不上网?我倒建议您跟孩子学学电脑,可以使你的生活更丰富起来,有空在网上看看对联。现在网上大概都有100多个网站都是有对联的网页,甚至有几家专门的对联网站。有一批人只要下班就到网上去对对子,在那去发表看法,评论别人,搞理论研究,有很多好文章。网上出了很多好青年,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对联的水平确乎能让人感觉有点神通的味道。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一讲对联,讲古代文学知识都是一些老先生们的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办?有时候我们就杞人忧天。到网上去看一看有时候会非常兴奋,有很多30多岁的人起步比我当年30多岁要高得多,他们看的书也比我们多得多。我那时候正想看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什么书都没有。所以这种网络传播今后很可能成为对联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有的时候全国征联,特别是报纸,电台、电视也都有,但是网络上征联随时都可以。你把你的作品传过去就算是投稿了,但是它要经过很多加密的手段,你投过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看到,这就是技术问题。就说今后网络的发展,会给对联包括对联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播,来提供非常好的条件,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三、对联有超稳定的艺术形式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是非常稳定的,它是非常稳定的、超稳定的谁也没它稳定。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家,你看看从《诗经》到《楚辞》到《乐府诗》到《五七言律诗绝句》到《五四运动》的新诗,变化太大了,现在的新诗哪有一点《楚辞》和《诗经》的影子?没有!七律有《诗经》的影子吗?没有了,诗的变化这么大。小说,过去的小说概念和我们现在的小说概念不是一回事,但是就是我们现在小说的概念和唐人小说以及明代的小说比较一下也差的太远了,天壤之别。戏剧,我们的话剧跟《牡丹亭》和《西厢记》一样吗?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它发展的过程当中,到了今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感觉的是面目皆非的,但是对联没变,从来都没有变。晋代的时候大家口头应对,唐代的时候口头应对,明清是鼎盛时期,明清时候的对联跟我们现在比较起来一样。我有一次给专门写对联的讲课,我就把唐代的、清代的、当代的几幅对联,当然是大家都不常见的,我把它列出来我让大家来猜哪个是唐代的?哪个是当代的?大家猜不对。你仔细一想这真是个了不得的事,它居然不变。今天我们讲课只能讲怎么样了,很难再讲为什么了。那我们讲讲怎么样?怎么样不变?它都什么不变?第一、对联的存在形式不变。从汉朝的时候“神荼”“郁垒”就是刻在门上的,桃符就是挂在门上的。到现在你看我们的春联还在门上,它的存在形式不变,那时候的门就是一边一个,现在也没有到一边去,还是一边一个。横批在上是一横两竖的形式,现在还是这样,这是一个它的存在形式没有变。 第二、对联的艺术规律没有变。对联的艺术规律是什么?1.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得有关系。3.词性相同。上联是什么词性,下联也要是什么词性。比如说“三阳开泰”第一个是数字,那你对的时候第一个也要是数字。4.结构相近。这就相当于汉语语法的结构,这个现代汉语语法是五四运动以后才有的,那么在这之前这种结构就是古文字的结构,那我们用现代汉语比较方便,只能说结构是相近的。5.强弱相当。上联是“全世界”下联我们写“家门口”这样强弱就不相当了,对联它要讲究一个强弱相当。平仄相协调,上联用平平,下联用仄仄。我是主张在平仄上要放宽的,我们不能像诗那么严。因为诗还有律诗和古风,古风对平仄就没有要求,但我们对联它应该有律联像律诗那样的,也应该有非律联相当于古风,但是对平仄要有一点要求,那就是你上联要仄声结尾,下联要平声结尾。6.平仄相对。上联用了四个仄,下联我可以用四个平,但只有它相对,这是一种非律联的写法,但是这个谈起来话可能会比较多,我们就不多谈了。这6个因素里面最重要的是词性相同,就对联的对仗最主要的表现是在词性上。那么现在我把给大家发下去的小条收一收,看看大家怎么对的“三阳开泰”     从这里面看可见一斑,基本上能代表我们对对仗的一些想法,现在我还想问一下这个“三阳开泰”是不是只能用在羊年呢?不是啊,在座的都是高手,它不是只能用在羊年。为什么用“三阳开泰”?可能有人不知道,五行八卦《易经》有六十四卦,我们每年有12个月,《易经》里面把每一个月定一个卦名,有一个卦象。卦是分六爻,每一爻或者是阴爻或者是阳爻,阳就是“-”,阴爻就是“--”。我们来看一看这12个月里面有几个阴爻?说的都是阴历, 10月有六个阴爻,它卦名叫坤,这是最阴的六个阴;11月一个阳爻五个阴爻卦名叫复;12月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它的卦名叫临;正月三个阳爻三个阴爻,它的卦名叫泰,每年的正月都是泰月都是泰卦,都是三阳爻所以叫“三阳开泰”。如果把这个“阳”和“羊”谐音,所以在羊年来的时候叫”三羊开泰”非常多,但不是只有羊年在用,这样就明白了。“阳”是名词,“开”是动词,“泰”又是名词这是动宾结构,我们看对的“五谷丰登”这就不对了,“丰登”是并列的。丰登是丰和登组成的名词;那么“四季长春”长是副词是装饰“春”的,是四季春它不是动词;“五福齐来”这个“齐”也是副词。最好的对子是什么呢?“四喜临门”或者说“五福临门”最好。为什么“五福临门”最好?因为我这个“阳”可以谐音这个“羊”,“五福”的“福”可以谐音蝙蝠的“蝠”,在我们民间装饰里面经常用蝙蝠来代表“福”字。我举“三阳开泰”这个例子就是想跟大家说,这对联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仔细一分析还挺有意思。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到对联里面来,那么你说我在家里面随便写春联也没有人管,那你“五谷丰登”也就丰登了,可是你如果要是参加对联征联,到专家手里一看“五谷丰登”就给Pass掉了,您连入围都入围不了。所以对联它之所以有意思,它就是很多细致的方面使汉语的词语对仗达到了很高的技巧,就是这个词语对仗让你觉得兴趣无穷。大家看我春节讲的7天里面,每天讲的有几十幅对联都是让你觉得特别好,这是对联的它的一个不变,这是对联的2000年不变,它的艺术形式不变。第三、对联的均衡本质不变。对联的本质是什么?我给它想了一个词叫“均衡”,它不是简单的对称。如果上联平下联也是平这是对称,但是上联是平下联是仄,我认为它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对联有多少平衡?或者说对联它在自己的艺术规律当中它有多少矛盾?它有很多矛盾,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没有它这么多的矛盾,但是它的矛盾可以自行解决,解决得还挺好。有哪些东西需要通过“均衡”来解决呢?1.对与联。对和联本不是一回事,对就是相对、对立;联就是关联、联系。那么对和联它们是怎么统一的?就是通过对仗来统一的。所以要做好对联就要把握好对仗,把对仗关系研究透了,对联就会做了,简单地说就是这样。2.上与下。上和下也是矛盾,上联和下联别看它只有上和下,它们两个能够组成一个对联。那么和它相同的,有些艺术形式,比方说词它有上阙下阙,除了词再也没有什么艺术是两部分组成的,而这两个部分的关系又是缺一不可。在一个共同体里,只有上没有下这就是一件总让人放心不下的事,历史留下好多这种绝对,或者光有上或者光有下,我刚才给大家说的“小偷偷偷偷东西”就是一个绝对,但是这个绝对已经有人对上了,刚才我看我们在座的没有对上。有人问我世界上最难的对子是什么?有时候也很难说,但是至少有几个对联谁都没有对上过。比方说咱们河北纪晓岚,纪晓岚是对对子的大师,有一次他的妾就是小老婆跟他说,说你什么对子都能对?纪晓岚说没错,他的妾说我给你出个对子你对对,“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格亮”纱窗都是窟窿眼儿,一照进来每一个格,每一个小孔都是明的,诸格就是全都亮。纪晓岚想了半天对不上来,这个直到现在也没有对上来。80年代末,澳门楹联协会搞了一个全世界的华人征联,就又把这个拿出来了,但是他又加了一个字更是难上加难。“明月照沙窗格格孔明诸格亮”,“明”字出现两次,本来已经是难死人了,“孔明”就是“诸葛亮”。当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名人来,他们自己都有字号的,姓诸葛的复姓,欧阳、司马都可以找出来,但是关键在于它语言要顺畅,“格格孔明诸格亮”你看意思表达多准确非常流畅,后来很多人都对了。为此我还专门去了一趟澳门去评这个对联,最后评不出来,就只挑选了十个比较好的,但是最好的评不出来。3.难与易。有时候觉得挺长的难吧,有时候很短的也难,“山大王大山”多简单连笔划都少,它的难不亚于上面的那个,为什么?我们看,第一它是两个名词,“山大王”是一个名词,“大山”是一个名词;第二“大山”是个名人关键还在这,第三这是个回文,前后念都行,这个大字又是一个变读它不但读大(dà)它还读大(dài),还有一个大家没有想到,它这个字笔划是对称的,你看左右对称这叫玻璃对。就好像把这个对贴在玻璃上,你在玻璃那边跟在玻璃这边看是一个字,简单吧就五个字难死人了。但是后来对的什么都有,有的对的是“母老虎老母”,好一点的你比方说对的“西单人单西”但是天底下哪有单西这个名人呢,瞎编的。虽然它很简单,但是对联的难易不在乎字数的多少。4.左与右。它也是一个矛盾,该左的在左该右的在右,贴反了实际上感觉到别扭,尤其是这个春联自己别给自己找别扭,你要把春联贴顺畅了。5.长与短。对联的长、短,是写长一点的好还是写短一点的好,创作的时候你可能考虑你读对联是喜欢读长的还是短的?各有千秋。从统计来讲七言联七个字的对联能占30%,那就说明还是短联比较多。我是主张写短联的,因为对联它是非常精练的文学艺术这样一种形式,它比诗要精练,如果你写的好多都比诗要长,就让人感觉不精练了。所以我并不主张写长联,个别的有长联比较脍炙人口的,像昆明的大观园楼长联,成都的望江楼长联,贵阳的甲秀楼长联这都是比较有名的。当代也有些人创造长联,这个长联的创作可能有一点形式主义,最近我收到一个稿子为了奥运会写了2008字长联,还没有给我寄来我就问他,我说我想问你一个事,你在这么长的对联里你有重字没有?他说重字有啊。我说,北京你出现过多少次?他说出现好多次。我说,跟北京相对照、相对仗的是什么词?他说什么词都有。挂一幅对联,上联有20个北京,下联一个北京没有,我说对联不能这么创作,不是说我把字凑够多少就行了。中国常用字一共才3000个字,有人创作了66666字长联,我说我不知道这个联怎么读,所以我觉得不要拣长的做,把短联做好了那就不错了。所以这就是那年给企业评联的时候,我立足把那一幅短联那个“五言联”十个字评为一等奖拿十万,道理也在这你写的比他长,你还不见得比他好。郑板桥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让人觉得多有味,写韩信祠的“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十个字把韩信的一生给写完了。短联确实有它之好处,但是长联也有好的“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让人感觉又是不一样,所以这也是一个矛盾。  6.平与仄。它们也是一种矛盾,处理平和仄的矛盾有很多,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就可以把它暂时省略不谈。7.古与今。从词语上看来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对联来讲这个矛盾很容易解决,因为古诗和新诗是非常矛盾的两样东西。但是古联和今联,我们前面说过了它在艺术形式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于是古联和今联就没有必要强调了。8.强与弱。一般来讲上联和下联,它的强弱要相当就是大体上差不多,“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他写的都是围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来写的,他不是写“室雅何须大”另一半跑到昆仑山去了,它不是这种感觉,这样我们就知道在强弱上,如果哪一个稍微强一点,或者稍微弱一点也无大碍。但是总体来讲反差不要太大。9.雅与俗。这也是一种矛盾,对联是雅一点好还是俗一点好?有的时候对于对联来讲它没有这么严格的界限,它本身是雅俗共赏的。有很多大文豪写出来的东西,我们看的时候很容易看懂;有些个无名之辈写出的东西我们还看不懂;有些非常高雅的场合用了很通俗的文字,有时候是民俗的场所(比如说戏台),用的词还非常高雅。对联的好处就是无论你是在什么场合,你既能感觉它雅的一面和俗的一面,哪怕你听不懂只要稍微一讲解,你就会马上就能明白,这就是它能够具有亲和力的这样一个原因。我们讲了对联它的存在方式两千年没变,对联的艺术规律两千年没变,对联的均衡本质两千年没变,那么是不是对联太保守了?我们会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别人总变你不变呢。其实对联是最具有包容形式的它之所以没变,因为它总吸收了它所在的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艺术境界的东西。比如说对联刚开始不久,就赶上了唐诗发展,于是对联就从唐诗里面借鉴了东西,应该说是互相借鉴,律诗里面两言对仗这个事它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也是汉语的发展。《诗经》、《楚辞》一直到《汉赋》和当时有一种体叫《连珠》这些东西的对仗对律诗产生影响,对对联当然也产生影响,但是反过来律诗看两言还不错,我就把我的联律做得跟你律诗一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我就这么做了。等到宋辞出现了,我对联一看宋词好长短句,那就比七言、五言更善于表达感情,于是对联里面就开始有变化了,四七言的变化,五四七言的变化,甚至有三言的等等,句型开始很多变化。元曲的出现,使对联有些东西更贴近老百姓,比如说一些衬字对联也把它吸收过来。还有一些领字,“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那个“看”字;“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那个“想”字,就是这个领字。领字从哪来呢?是跟元曲学来的,元曲领字就很多,“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莫辜负”这都是领字,它就使得对联的语言极大的丰富起来。“五四运动”白话兴起,对联也吸收,但是我不改,我不是把整个对联改成白话对联不像诗那样,对联比较有骨气。我吸收你我不变,于是就有了白话联一个分支,像冯玉祥的“要想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多通俗明白的东西,白话。那么到现在我们的语言有新的语言,有新的变化。所以说对联他的形式总也没有变化,但并不说明它保守,恰恰是它在自己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了所有的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凡是我能够借用的媒体,能够借用的传播手段我一概借用,所以对联才有这样的发展,所以我们谈到保护对联,传播对联的时候我们要继承对联,它已经两千年不变,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下来,主要要往哪方面继承?继承对联这种能够表现汉字语言功能的这样一个大的优点。汉字的语言简练、丰富这是我们最大的两个态度。有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袁女士,她讲过联合国所有的文件出来以后,都用她所使用的不同语言要翻译出来,每拿来一摞各种语言的文本,她就要说把最薄的那个给我,那是汉语的。从来都是如此,汉语最简练,我们看翻译电影,有时候他说了半天话,汉语底字就说完了,为了跟口型对照还得拉长声在加点别的东西。因为汉语简练,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对联就是要把最简练的东西,拿给大家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要继承的第一个方面要孩子们学会对对联。现在有不少小孩喜欢对对联,要让他们对对联就要让他们感兴趣,你不能一开始就让他对“三阳开泰”那他就没兴趣,我也带着学生从小学开始,我只收了一个学生现在很不错。我开始就教“打虎”打虎你对什么?有文的可以对文的,有俗的你就对俗的,所以你一定让孩子知道“打虎”两个字是仄仄,根据他对的你再给他改,让他一定对出平平两个字来“捉鸡”可以,你必须让他知道一个动词一个动物,慢慢他就有兴趣了。今天他给你对“钓鱼”,明天你说你再给我对,他不提“钓鱼”了干别的,弄上五个、十个让他觉得好玩,从里面你让他自己挑一个最好的。鲁迅小时候不就是这样吗?先生给出个对子叫“独角兽”然后学生对的“百毒虫”、“八足蟹”等等也对了很多。最后就鲁迅对了老师认可了,对的“比目鱼”,“独角兽”的“独”不是数字但它表示一,“比木鱼”的比也不是数目字但它能代表二。在这种细微上,如果我们让孩子做这些事的话,对孩子的语文学习绝对有帮助。辽宁曾经有一个小学,这个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上课就是以对对子教学为主,课文教学为辅。结果它在地区通考年年第一,那就说喜欢对对子的人,最后能成为知识非常丰富的人。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够使自己的语言,能够顺畅地有效地表达出来,所以我想第一点我们要让孩子们继承。为了孩子们继承我们大人就得学对对联,就说“急功近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恐怕也得学学对联,近十年高考几乎每年都有分数不等的和对联有关的试题,有的时候2分有的时候5、6分有时候还高一等,你想如果你在这一点上毫无问题,这几分你就白拿了,白拿一分就多排出好几百名去,所以有的时候家长对写对联的兴趣还比较大我觉得这是好事,现在打下基础对他今后的发展也都会有很大的好处,这是一个要继承的。再有一个我们在学习对联、写对联的时候,要抓住它的趣味性。对联是一个很有趣的事,不要搞得很死板、很规矩,当然它要规矩,可是对联要做到有趣。在中央电视台所有做对联的时候,编导就有一个要求,你要把对联说的有意思,让大家觉得好玩,好玩的东西不见得是没水平的东西,对联就这么好玩。你比如说上联全是水字旁,下联全是金字旁,你说好玩不好玩。你要不这么写青海和甘肃,你写什么“开发西部”何必让你以写对联来说话,那是主持人说的话或者是社会评论说的话,于是我们就要理解这一点,要强调对联它要有它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就是建立在对联能够体现汉语的技巧,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问题。四、对联有超灵活的创新手段前面讲了对联不变,它的存在方式,它的艺术规律,它的本质都不变,但是不变的过程当中它有很多创新,我们不说那么远就是近代和当代怎么样创新呢?1.打破均衡就是一种创新。我们讲了对联的字数要相等,对联它是有上下,有左右,上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对联,那么现在情况要发生变化。90年代初深圳有一位楹联建筑家高先生,他接了一个任务给日本一个非常大的餐厅叫“天广餐厅”装修,中国装修跑日本去了。于是他就决定在他的门面上做大对联,大对联怎么做?门就这么高,你做大对联四个字就满了,他是十几个字的对联,最后他的对联横着做,每一个字是一平方米,整个这个面积是90平方米,这个大的一个装修他做了一幅大对联,这就是打破了均衡,在把横额的位置上我变成对联了。现在的建筑也发生了变化,南方很多铺面,楼上是住家楼下是开小商店,过去的房子都小,这楼上一层开个买卖左边写上联,又边写下联,中间再写一个横批。现在有钱了盖个大房子,楼层也加高了。底下开了两间,这两间都是一家的买卖就有三个柱子了,这对联怎么贴?左边上联,右边下联,中间是空的这不行,中间的柱子贴横批这不行。于是就出现了“三柱联”,我的中间就是一个上联,两边是两个下联,或者是两边都是上联,中间是下联这是创造,但是给人的感觉还是对联。有一次一家楹联数码大赛,我也去当评委去了,说讨论一个人写的字好,说怎么寄来就三条,寄来的时候寄丢了一条,剩下三条了,我说你打开看看,打开一看我说不是,人家写的是“三柱联”没有寄丢,就是这么三条。于是大伙说三柱联第一次见,最后那个得了一等奖。后来他跟我说,说我听说你在那当评委所以我才寄了一个“三柱联”,否则我不敢寄这个,寄这个人家非给我当废品了不可,这一种新的创造。这个创造是随着我们现代生活的改变而出现的,打破这种均衡对联是可以发展,打破常规对联也是可以发展。2.我们都说对联上联要仄声字结尾,下联要平声字结尾,但是有的人打破常规了。首先打破的是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你说我调过来,调过来也不行“同志仍需努力,革命尚未成功”这口气不对。陶行知先生是民国时候非常有名的教育家,他做的个一幅对联叫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是平声字但是他作为上联了,“去”是个仄声他作为下联了。你说不行非得上仄下平颠倒一下“不带半根草去,捧着一颗心来”,它语气不顺,所以我们说一般的情况下,是需要这样的就是上仄下平,但极个别情况你变了也许是一个好作品,但是要是参加征联去评奖最好你还是按照规矩办,否则到那会引起不休的争论。再有些个打破常规,我们说字数要相等,个别时候字数不等,但确实是精彩对联。我前面说的七大、十三大不算,这看不出精彩来,袁世凯去世,于是给袁世凯送挽联有这么一个“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然后有人了说了千古能对万岁,袁世凯对得起中华民国吗?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华民国。最后就变成这样一种语言的表现,把那种语言用这种办法表现出来,当然象这种情况我们不一定老模仿。但是就说明任何一种有规律的东西,你打破它的常规,就有可能是一种新的东西。3.我们说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后来专门有一种对联,是上下联词性对仗非常漂亮,内容不相关,不但不相关而且相差特别远,上联和下联一点情谊都没有,所以叫“无情对”。最早的“无情对”跟咱们河北还有点关系。清末的时候在京的那些官员,生活也很清苦没有地方玩,现在到北京我们能玩的那些地方当时都不开放,都是皇上能去,皇上有时候赏赐大臣去中南海玩一圈,到北海去玩一天那是不得了的赏赐了。那么这些大臣上哪去呢?陶然亭。陶然亭就是一个亭子,旁边有一个墓旁边还有一个祠尼庵,在眼前就是芦苇荡,您想多荒凉的地方,但只能去这个地方。说这天有几个大臣去了有张之洞,喝着酒张之洞就说这有陶然亭,拿什么对“陶然亭”呢?你们谁对一对?一会直隶总督官方就对张之洞说,我说有一个能对,拿您的名字对“张之洞”陶和张都是姓,然和之都是虚词,亭和洞都是景物名词,所以“张之洞”对“陶然亭”这是比较早的无情对。无情对有时候对起来挺有意思的,有句古诗“公门桃李争荣日”出在你门下的那些学生,大家争着来表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候,“公门桃李争荣日”然后就一个字一个字去对,最后对的是“法国荷兰比利时”,公对法,门对国,桃李两种树木,荷兰两种花卉,争荣对比利,日对时,对的多好居然对出三个国名。1987年这么一说我跟河北又有关系,87年石家庄有个环宇,在中央电视台搞一个对联晚会贴征联,我个是状稿,里面我就给做了一个“无情对”,“无情对”就是“石家庄”,我对的是“乔国老”,“石家庄”跟“乔国老”毫无关系,但是石跟乔都是姓,国家、老庄,乔、石是人名,国家是个名词,老庄又是哲学上的名词老子、庄子,这个我感觉对得很巧。我还对过一个“无情对”,“牛得草”我给对了一个体育项目“马拉松”,像这种东西我觉得它就体现了对联的一种趣味性。我们春联贴的那些东西,和平时这些有趣味的东西相得益彰,或者是雅或者是俗,或者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这样使得对联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面一道很好的风景。说到对联要保护,要传播,要继承最后就是要发展。任何一种事物尤其是传统的东西,不发展就只有死亡,不吸收当代最好的最优秀的东西,自己也必然死亡。我们发展一是要接受新事物。你比方说网络,网络对对联的发展包括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发展,可能它起的作用要相当大,我们平时找谁学习去?在网络上学对联是最方便的了。很多网站给初入学者的那种入门讲座,你就跟他学就行,他布置的作业你自己就做着玩,今后它可能成为我们一个生活组成部分,所以这种新事物要接受,要认识新生活。除了接受新事物,还要接受新生活,我们现在的新生活是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也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走进了商品经济。在这种情况之下,对联要把自己融入到经济生活里面去,所以我们现在在全国各地搞征联,能有一半以上的主办者都是企业,他们知道征联是一本万利,是长久宣传,出钱最少获益最大的。一搞征联大家全知道有这个企业,有这个产品,而你再出书你再宣传,多少年后有人还要编获奖作品集,获奖的那些联又收入到新书里,你这个企业又跟着一块又宣传一次。所以经济社会就是这样,我们有些这类的活动,我建议大家多参加,一个是自己练手,再有一个您质量高一点,运气好一点,可以获个奖觉得就更有点意思了。经济生活方面很多,除了像这种,另外跟我们有关系的比如说,您家里面总有人在个体的、民营的甚至在企业里面工作的,也需要一些对联进行一些应酬,进行一些宣传。所以对这种新的事物,经济社会里面新的规律对联要进行。现在的装修有的不是这种普通的门了是转门,是圆门,装修人点名要对联你怎么办?所以这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再有就是学习新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多,我们现在外来语不是那么很多了,网上的语言现在是太多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些能够产生趣味性的语言,也不妨在自己做的时候用用,比如类似“粉丝”之类的,从英语直接过来的,跟我们平时吃的细粉条毫无关系。但这些语言又是一些特定语言,如果说到网络语言就太多了我就不多说了,有些语言还真的要限制,有些把语言搞的零七八落。有些语言是我们新时代产生的,或者说只有到现在才能产生,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过去那些个对不上的绝对,可能在新的语言环境里面解决了能对上了。比如说“小偷偷偷偷东西”,在出这幅联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由小想到大,当时能够有大的那个词并不多,小偷大盗当时有限量的词大盗。我看我们有些朋友也对的,但是关键是在哪?你可能自己也会发现对的很别扭。“小偷偷偷偷东西”小偷的偷是个名词,第二个偷是形容词,第四个偷是动词,第三个是并列的偏正的名词,一分析还挺复杂。我们常常是对这个有时候不掌握,偷偷是我们平时说的话,有的时候虽然能找到大的什么,但底下那个词不好对,“大盗盗盗盗东西”盗算什么东西?“警察察察察小偷”这不行人有小偷了,你不能再有小偷,“大画画画画南北”画不行,“大将将将将南北”“大帅帅帅帅东西”帅帅好说点,帅东西?这个意思不是很明确。有一次我在大学里面讲对联,然后也说到这个“小偷偷偷偷东西”了,过了一个礼拜听讲课的大学生,就给我对上了两幅了,我一看还真是不错。“大侃侃侃侃南北”侃侃而谈是一个成语,这不是硬编硬造的,你偷偷我侃侃也都是我们的口头常用语,大侃是我们近十年出来的新词,一百年前有这个的时候没有这个词,所以古人对不上来值得原谅。“大款款款款宾客”这个也好,款款也是现成的词,大款也是近代出现的名词,如果没有这样的词先垫底,那这幅对联就出不来,还会有什么新的语言闯进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留意,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碰上了,把“山大王大山”给对出来了,所以有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说了对联的本质是均衡,这个均衡作为我们在创作学习过程当中,说白了要搬平,用这个词那个词换一个,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这他就不会心情浮躁,你说发脾气,发脾气没用您得把词找出来,得慢慢来于是我们变得心静气和。所以学习对联,学习这种均衡术是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听了对联觉得它有意思,在学的过程当中把对联增加它的意思,把对联再传给我们的后人,你家里也是乐融融的。今天讲到最后,祝愿大家通过学习对联能够心静平和,身体健康,家家欢乐!谢谢(掌声)主持人:今天常江老师带给我们一堂非常精彩的对联课,让我们再一次掌声感谢!(掌声) (石家庄泽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速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