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切除术:美国也会反“全球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17:53

美国也会反“全球化”?

2010年11月17日 03:58上海证券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全球化时代雇工的命运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这些公司的老板总是想尽办法节约成本;于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向工资要求更低的新兴市场转移,因此更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受到失业的威胁。这令一度信奉“全球化即美国化”的人们开始清醒,这把“双刃剑”并不只有一面有刀刃。

自1990年以来的2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了60%,这相当于美国公民收入中值增幅的6倍。美国人靠着从银行借钱和购买从新兴市场进口的廉价商品,过上了与梦想相符的生活。

长期以来,这种幸福生活也令美国人对自己的假设更有信心,那就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是一个好东西”。然而,不管美国人自己有没有察觉到,这种假设其实还有一个政治经济学前提,那就是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必须是为自己国家利益服务。

如今,让这种假设开始露出马脚,全球化开始刺痛美国经济。从华尔街的分析师到美国的专家学者,都在预测美国将不可逆转地衰败下去。

于是,美国人不乐意了,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全球化”这个词的意义。曾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甚至对旨在提振世界经济的国际合作做出了悲观的判断,理由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内部政治上的“不满”使各国更难实现合作。他在公开场合声称,国际合作没有前途,建成令人满意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可能性十分渺茫。

美联储也不得不在这个节骨眼上挺身而出,面对步履蹒跚的经济和无能的政府,打开了新一轮量化宽松的阀门。但是,这种战略俨然成了全球瞩目的“笑柄”。事实是,恢复量化宽松只不过是延续了联储从格林斯潘时代沿用迄今的政策。当经济疲弱时,美联储行使宽松刺激手段;面临泡沫时,美联储却无能为力。

此外,经济增长迟滞,高企的失业率挥之不去,这在很多发达国家,引燃了保护主义情绪。但保护主义情绪不但于己不利,而且很可能是徒劳的。因为,汇率问题是贸易的结果而不是贸易的起点。

这种黯淡的经济现状,显然不能怪罪到全球化的头上。

在过去十年的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就业岗位和产业向生产成本低廉的新兴市场转移,失业率很自然地上升。但美国人非但没有抓住这个趋势,换个方式配置资源,也没有发展新的策略和产业,反而让美联储继续放宽政策,结果带来一场浪费又虚假的房屋泡沫。不仅如此,这种工作岗位的流失还发生在最糟糕的时期。面临房屋止赎、医疗成本飙升和求职无果的美国消费者更加不愿消费,这加大了物价的下行压力,助长全球通货紧缩。

美国人不是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过利益。实际上,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通过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转嫁了很多危机风险到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上。当美国的固定资产价值不停下滑时,其他国家的美元投资资产也在缩水。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这句话再熟悉不过,大多数场合是用来描述欠发达经济体在“被全球化”进程中遇到诸多不顺,却又希冀今后能有所获益的一种微妙心态。然而如今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也的确越来越有效,不仅会刺痛“被全球化”的一方,就连当初制定规则“主动全球化”的一方也感到其威力。

前几年有部大热的片子里有句很流行的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美国在全球化上捞到不少好处,混了那么久,还一点也不必心态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