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眼是真的吗:大美草原新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14:12

大美草原新抉择

本报记者 张毅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10日   01 版)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本报记者 张毅摄

  这是草原最美的季节,牛羊欢奔,青草低语,群山如牧民起舞,河流如哈达飘扬……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草原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民生建设长足进步。今天,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智慧的牧区各族人民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意气风发。

  然而,这样两组数据发人深思:2000年—2009年,我国牧区GDP增长3.3倍,牧民人均收入增长2倍;与此同时,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全国约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至2010年3年间,全国开垦和非法征占草原116万亩。

  草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5,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生态屏障。这里还分布着全国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70%以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0%以上的革命老区县。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草原的发展。怎样统筹推进,让生态保护强起来,让牧民增收快起来,让牧区经济好起来?大美草原面临着新的抉择。

  草 惑

  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草原?现实在发出声声追问

  花湖,宛如一块宝石,镶嵌在川北高原若尔盖草原的腹地。绿草萋萋,五彩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水天相接,洁白的祥云在湖中漫步。

  若尔盖草原既是重要牧区,也是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30%的黄河水从这里流出。然而,由于气候原因和人类不科学的利用,越来越多的地方,水少了,湖干了,草荒了,鼠多了,沙来了,川北高原这床绿色的“被子”甚至斑斑驳驳。若尔盖全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978万亩,目前严重退化草地已达430万亩,沙漠化草地面积已达70万亩,而且每年仍在以10%的速度递增。

  青海玉树,通天河水流湍急。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孕育在青海南部的高寒草原,这里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然而,“水塔”的形势也很紧迫。“千湖之县”玛多县的4077个湖泊中,大约3000个已经干枯。玉树州农牧局局长东嘎说,玉树退化的草场面积已经达到54%,整个草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6%,沙化面积每年以7.8万亩的速度在扩大。

  新疆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已达3.12亿亩,沙化草场面积每年以6000亩速度在扩大。

  草原上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等矿藏,这是个“致命诱惑”。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宝日希勒一带,草原一片片掀起来,烟囱一个个立起来,煤电大开发只争朝夕,势不可挡。大草原开膛破肚,不仅破坏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据调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亩产鲜草由200多斤减至170多斤。部分居民点因为地下水位下降、粉尘污染而面临着生活窘境。近十年间,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水面倒退一二百米。在气候变化、经济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尽管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整体而言,草原生态危机仍在加剧。目前,全国约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达23亿亩。

  大草原已疲惫不堪。全国草原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种群不断扩大的牛羊们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与此同时,牧民增收也越发艰巨。2010年,牧区牧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低1426元。

  草 政

  生态优先,生态生产生活发展统筹推进

  四川省阿坝州副州长田晓丹说,中央今年拨付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6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草原上“久旱逢甘霖”。

  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将每年安排136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增强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牧民增收。

  首先是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按照每亩6元的测算标准给予禁牧补助。其次是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对履行超载减畜计划的牧民按照每亩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此外,还有畜牧品种改良补贴、人工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136亿元除以60亿亩,可能只是“毛毛雨”,可这标志着草原牧区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喊了多年的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就可以加快推进,草原牧区就可以驶入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发展的轨道。

  因此,这是科学的“及时雨”。

  草原新政新在哪里?确立了“生态优先”的战略。

  千百年来,草原就是放牧牛羊。然而,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草原牧区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8年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六大牧区牛羊肉产量327.5万吨,生鲜乳产量1244.5万吨,均占全国总量的1/3。但是,全国牧民1600万人,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生产肉类只占全国的8.5%、生鲜乳占20%。畜牧业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格局已经形成,现在农区提供80%—90%以上的肉蛋奶产品。而同时,研究表明,草原具有极其重要的固碳储氮、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我国60亿亩草原每年碳储量约为30.6亿吨,草原每年碳汇总计约1300万吨。

  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草原法》,明确了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国家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沙化草原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业良种和草原防灾减灾工程。

  这次草原新政,是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农牧区发展、统筹牧区生产、生态、生活发展的战略举措,与之前的一系列草原政策相互衔接,配套完善,共同搭建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

  草 变

  告别靠天养畜,加快转变牧区发展方式

  四川红原县龙日种畜场里的牦牛,体形健硕,高大威猛。阿坝州畜牧局局长卢军说,牧区品种改良是当务之急,现在川北牦牛杂交改良率仅6.41%。

  我国牧区生产方式粗放,牲畜生产能力低下,每头存栏牛的年产肉量只有美国的33%,日本的36%,法国的57%。牧草发展更是落后,我国草业整体技术落后发达国家20到30年。

  必须告别靠天养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往哪转?“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生态修复、畜产品供给、牧民增收兼顾。否则,不算成功,也“转”不长久。

  怎么转?

  首先是改善基础条件。

  牧区第一“愁”是自然灾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总畜牧师赵新春说,一场严重的暴风雪,大批牛羊冻死饿死。其实,只要有个简单的暖棚、有饲草,牲畜挺过那几天就没事了。2009年底到2010年初,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发生大面积雪灾,包括内蒙古、新疆、四川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120多个县(市、旗、团场)4000多万公顷草原受灾,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

  2003—2010年,中央投入资金135.7亿元,完成草原围栏7.78亿亩。草原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据统计,项目区2010年平均植被盖度、高度和鲜草产量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12%、41.8%和50.5%。宁夏在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有800多万头牲畜,实施禁牧封育后,舍饲圈养牲畜达到1000多万头。

  其次是提升产业水平。

  “今年春节,新希望把我们的牦牛肉卖到香港、成都,一斤100块钱!”若尔盖县副县长伍晓东兴奋地说。当地许多干部都在议论新希望集团投资建厂,搞牦牛深加工的事。川北草原上这么好的近乎原生态的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关键是没有产业化。

  组织化助推产业化。青海探索建设联户型现代家庭牧场。2007年,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41个牧户入股草场75544亩、牲畜10024羊单位进行联户经营,2009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265元,比2008年增长36.9%。

  第三,根本出路是转移劳动力。

  草原牧区始终没有摆脱“人口增长—牲畜扩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牧民增收难”的困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20万人,100万余头牲畜;2006年底已发展到100.6万人,1450万头牲畜。2010年,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44%。

  四川省从2009年起,计划到2013年,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万名藏区青年再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并且提供生活、交通、住宿补助。新疆从2007年开始,实施“转人、减畜、转生产能力”的“两转一减”战略,开展牧民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牧民发展民族手工业、民俗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内蒙古实施“转人、减畜、增绿、增收”措施,创出了一条保护生态和增收致富的新路。

  草 令

  立足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三场硬仗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草原牧区发展必须打赢三场硬仗。

  ——草原确权。

  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原的要求并不一致,全局要生态,地方要财政,牧民要牛羊。四川省畜牧局局长杨昌明说,从牧区的实践看,要统筹发展,牧区地方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国家要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但最基础的工作是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稳定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截至目前,全国草原承包面积已达33.1亿亩,占全国草原可利用面积的66.7%。

  ——牧民定居。

  四川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嘎多村,太阳能路灯、村委会、卫生室、警务站,看起来与内地的新农村没什么差距。牧民康巴塔说,游牧民定居工程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生活方式。现在,村里水、电、路配套,接通了电视电话,生活非常方便。牧民定居,深得民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尚有 24.6万户约116万游牧民没有定居。2009年,国家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两年来,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安排16.8万户、85.2万游牧民定居,配套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一批牧区水利设施、通县油路相继竣工。按计划,到2015年基本实现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牧业和半农半牧县的游牧民定居。这还需要加强后续产业的扶持和建设,确保牧民能够“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藏粮于草。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草原?要发挥好“藏粮于草”的作用。

  种草养畜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发展优质牧草,可减缓饲料粮对粮食安全的压力,起到“藏粮于草”的作用。内蒙古农业大学云锦凤教授建议,应在奶牛带、肉牛肉羊优势产区建立牧草生产基地,鼓励农牧交错区退耕还草、农区低产田种植优良牧草,改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近年来,各地农区开发草山草坡,推广冬闲田种草养畜,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增加了饲草料有效供给。

  大美草原,生机无限。我们相信,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跃上一个大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