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妈妈贷款教程:聚焦教育问题:中小学生“减负”为何越减越重(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46:03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志勇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的负担,强调进行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增加体育活动。我小时候上学,课业负担远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重。为什么我们改革了30年,教育发展了,条件改善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却越来越重?我个人认为,政绩观是主要原因,一些地市和县市领导一说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看升学率,一说到评价和考核,还是看升学率,把教育事业等同于经济和GDP,这种片面的政绩观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孩子。只要党政领导将升学率看得高于一切,将教育与人的发展切割开来,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校长,都无法安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教育,而是一切按领导的意思办,因为这样风险最低,否则就不好对领导有交待。       学生负担过重与违背教育规律相辅相成,拔苗助长,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但却出现了将素质教育曲解为特长学习的现象。       其实,负担和有无兴趣关联密切,美国学生的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不觉得有负担,就是因为他们以个人兴趣为前提。       所以说,减负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内容、结构,状态和性质是一对关系,状态是要看学生学得主动不主动,性质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去学。结构和内容是一对关系,不能只将书本知识视为学习,必须加入非知识性学习。只学书本知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率降低。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减负”非常重要。      孙云晓: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鼓励他们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德国,就不存在学业过重的现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分流,一半以上进入职业教育,四分之一进入艺术类教育,准备考大学的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相对来说竞争和压力都不大。德国职业教育的出路非常好,用人制度是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德国产品质量在世界属于一流,与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很多人在内心并不认可职高或中专,甚至连大专也不认可。我们在职业高中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知道职业教育很重要,职业教育也很适合自己,但是他们不喜欢职业教育,因为觉得丢人,抬不起头来。人们心目中还是那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学业、就业、成功之路只有一座独木桥——上大学,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每个人都有出路的,一定是个立交桥,适合什么就走什么样的路。因此,减负不能只在教育内部找原因、找方法,必须全社会共同想办法。        地方政府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行有独立资格的职业证书制度,在就业时具有独立效力,而不是“高学历+职业证书”       孙云晓:我给“减负”开个药方:大力推行职业证书制度。这个职业证书是有独立资格的,在就业时就具有独立效力,而不是“高学历+职业证书”。我强调这一点,是我女儿在日本时遇到的一件事给我的启发,她的电脑坏了,电脑公司派来一名修理人员,很专业,把电脑修好了,这名修理人员是华人,不会讲日语,也没有什么学历,但就凭着他的专业特长,他获得了职业证书,从而实现就业。职业证书就要以职业为本,不要附加上学历、英语考试等等,那不又成了学历考试。成为全才的人究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显示出才能,职业证书只要能证明他的这一两个才能就行。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以职业证书为准,而不是学历,不仅学生的负担减轻下来,用人单位也会少许多烦恼,毕竟目前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低的情况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