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有教散打的:三国赤壁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37:55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南距市区138公里。《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这一剑刻过万重山,据说江西庐山有反写“赤壁”字样。

  赤壁溯源相传汉高祖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斩蛇起义定下汉朝四百年基业,虽是沿袭秦制,却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规矩。当时这个规矩就是以阴阳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为上乘。汉高祖六年治沙羡县,县令梅赤就着手调查境内山川河流,发现许多无名地名,于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当时,朝廷以阴阳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扩大推演,以天人相应,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将二十八宿对准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沙羡当属东南朱雀的翼、轸之间。

  那么一个小方城内,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梅县令于是拜访陆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长骆文聪,他上知天文,下穷地理。道长摆开罗盘、八卦,推演一番后,描了地形,标注了名号,中央一山属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为首。金紫山之东为苍龙之象,取其坑,“坑为疏庙,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为朱雀之象,取其柳,“柳为鸟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为白虎之象,取其“奎”、“觜”,称“奎曰封豸,为沟渎”,“觜为虎道”,于是在金紫山之西取了地名为“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个地名为;“赤壁”,四方的四个地名各距金紫山六十里,就这样,“赤壁”的地名就出现了。汉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骆道长又取了几个带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林湖、赤冈畈、赤马港等。梅县令就根据老道长的这幅帛子图,定了县境内的重要地名。就这样,“赤壁”一名载入了历史史册,仅《三国志》一书就有五十多处提到赤壁。其后代史籍、方志更是屡屡出现,这不能不说是梅县令和骆道长的一大功劳呢。

 

      赤壁摩崖石刻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相传是周瑜破曹后,一时兴起,挥剑在石上刻下,但据字体考证,当是唐人所书。北宋文人谢迭山曾路过此地,在他的“赤壁诗”序中说:“予从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上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余尺,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操兵处无疑。”明朝王奉偶过赤壁,题绝句两首于石上云:“赤壁横崖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公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洪武已丑年(1385年),曹君亭坐船到赤壁,发现宋明石刻,也留下了墨迹:“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与后人但知黄州赤壁……。”赤壁二字上有一个“鸾”字,为道教符号。据明方汝浩著《东游记》载,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鸾游于四海。书“鸾”字于此,为镇妖之用。赤壁之战,曹操十几万人马葬入江中,阴魂不散,夜晚在江中苦泣,此符号一刻,可驱散其阴魂。《红楼梦》51回中,薛小妹有赤壁怀古诗云:“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时悲风冷,无限英雄在内游。”可旁证此意。         金鸾山,古名西山,有西山草庵。

赤壁之战前,庞统(号凤雏)在此隐居阅兵书,后为刘备军师中郎将。有道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定天下。庞统在攻四川雒县时,战死于落凤坡,相传他死后化作金鸾飞回西山,栖于他种植的银杏树上。后改西山为金鸾山。赤壁之战前,庞统从此过江,“智献连环”、“蒋干盗书”就发生在这里。后改西山草庵为凤雏庵,庵内有庞统塑像以为凭吊。凤雏庵几经沧桑,最后一次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
1846年),原九重大殿,今仅存最后面一重,庵外有千年银杏树,山前建有“赤壁古风”牌坊,庵前有井,相传庞统常饮此水。登山顶可浏览古战场全貌。
          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208年七月~公元208年十二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今为湖北省荆州市),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发生地点及争议:赤壁市赤壁山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