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床上戏视频:打开药家鑫之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3:38:37

打开药家鑫之结

标签: 药家鑫  柴静  分类: 公民社会 2011-08-16 08:53

     

 

看完央视柴静主持第二期《看见》,以及其后网友每评论和留言,让人感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如柴静所说,我们要感谢两个家庭在创伤中向我们袒露内心,让我们看到张家在无辜的女儿逝去之后,仍然能持有宽谅与善良,看到药家父母在儿子伏法之后,继续地救赎和反思。

 

我想起德国大思想家本雅明的一句话:在没有希望处希望才赐予我们。也许这一期节目来的有点晚了。罪恶和悲剧曾经让我们如此血脉喷张,整个社会为之喧嚣而癫狂,而今两个家庭的宽容与善良也令所有人动容。我想回过头去,不论是当初的舆论暴力和恶意揣测,还是死刑后公众略带尴尬的同情,都显得偏颇。如若在现在,我想问一问每一个人,我们会不会因罪恶而轻易讨伐?会不会因悲剧而轻易饶恕?

 

这是一出现实版的《追风筝的人》,“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只能是个懦夫。”药家鑫不是一生作恶的恶棍,但自认是一个懦夫,他围绕这两个字,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既然自卑无法逾越,那么索性就当一只飞走的风筝,最终变成无法宽恕自己的枷锁。

 

然而个体的缺失感岂止药家鑫一个,还有我们所有旁观者。节目中,我们看见药家鑫缺乏自信,于是想通过获得别人认同来证明自己,而浮躁的社会让人只以名望和金钱论英雄;他极度缺乏安全感,逃避责任,因为父母的严格要求和过度保护,形成人格缺陷而不愿倾诉,在行为上则严重依赖父母,这也是当下问题青年普遍症状;还有就是巨大的城乡差别把城市人和农村人放在了对立面……网友叹道,也许当初你也“义愤填膺”,看了这部片子,你会更冷静和深思,也许为当初的“义愤填膺”感到纠结。社会心态的撕裂和个体人格缺失的界限在哪里?或许本来没有界限。

 

张妙之死,这是一个家庭难以面对的痛苦,它并没有在药家鑫执行死刑后得到解脱。而张父却说,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然还有依靠,药家现在没有一点依靠了。药家鑫临刑前拟捐献眼角膜遭父亲激烈反对,因为张父不想留下丁点罪恶。而这个以打零工为生的父母说,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他们都希望有机会彼此坐一坐。看到这里,我在想,究竟是多么大的内心力量,支持两家在如此创伤之后,仍然保留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还能拥有这样一种力量吗?

 

我们这个社会是否还禀有“再次成为好人之路”?极刑只能解决罪恶的个体,但不能抚平伤痛,更不能自然带来救赎。如果药的残暴只能带我们更多的迷茫,那么悲剧不会结束。药案双方父母的“放下”,为我们打开心中之结。而心灵平静只是自救的开始,社会的心灵重建在于: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