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电影 黄轩:柯莫德熊:酷似北极熊的“白灵熊”[国家地理杂志2011年8月刊封面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40:09

莫非是北极熊入了树林?请仔细看,这可不是北极熊,而是“灵熊”或称“白灵熊”,又称柯莫德熊(Kermode Bear),是北美黑熊的一个亚种,其全身的白色毛皮并非白化症所致,只是基因发生了变异。在北美这是一种极为珍稀的动物,国家地理深入加拿大雨林,为我们带来第一手资料。(15P)


在苔藓覆盖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雨林地带,高高耸立的红杉树都生长了上千年。绿色的背景下,柯莫德熊白色的皮毛显得非常的突兀。


白雪覆盖的山峰耸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线的一个狭长港湾(瀑布湾)旁。就在离此地一百英里处,一条拟议中的油轮班线会穿过同样迷宫般的峡湾和水道将一个个储油罐串起。


柯莫德熊足迹遍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北部海岸,但主要聚集在大公主岛和科里布岛。一块岩画显示出诸多世纪前人类活动的痕迹。


一群粉红色的大马哈鱼为了完成产卵的历史使命,聚集在瀑布的池水中正在为继续往上逆流冲刺做准备。黑熊和柯莫德熊也聚集在这个瀑布壶口处等待鱼儿上钩。


一只5岁大的雄性柯莫德熊叼着一条大马哈鱼向森林中撤退。它会划开鱼肚子,只吃鱼籽。其它的熊会把剩下部分的全部消灭,从头到尾一点儿不剩。


一只白灵熊拼命吞食鱼籽存储脂肪以抵御严冬。因为隐形遗传的缘故,白灵熊的白色外衣使它在白天捕鱼时比黑熊更有优势。产卵期的大马哈鱼容易忽视来自白色黑熊的袭击。


两只成年雄性大熊为了争夺捕鱼的最佳位置争斗起来。“熊之间打架很少看到,”道格·尼斯罗斯说。他是一名科塔索赛赛族(Kitasoo/Xai’xais)野生动物向导,“由于争斗很容易受伤,因此他们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柯莫德熊正在品尝一条大马哈鱼,就差鱼尾了。如果渔讯很旺,它们就会吃腻,这时它们经常只吃鱼头和鱼籽。遇到饥荒时,则全吞进肚里。


这是一条被熊扔在森林里的大马哈鱼。鱼的氮、磷和碳等营养素被生态系统吸收,并滋养着西部红雪松、锡特卡云杉和铁杉,再向外延伸还有依附树木生长的苔藓、地衣、海藻和其它苔类植物。


在加拿大大熊雨林里,这只珍稀的柯莫德熊妈妈爬上一棵树大吃开胃的沙果。


一个带着两只熊仔儿的熊妈妈爬上一颗太平洋沙果树攫取又酸又小的果实。在成熟大马哈鱼洄游数量低的年份,柯莫德熊就要寻找其它食物,比如野浆果、羽扇豆根和贝类。


尽管白灵熊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只雄性小熊还是很大胆地公开出来捕鱼。熊和狼、秃鹰等共享这片森林,当然还有灰熊,不过和它们相处还是很谨慎的。


在一块次生林林地里,一只年轻小熊蹲坐在一株古老的西部红雪松的树下,它正在由苔藓组成的沙发床上享受缕缕阳光。通常,熊会在这天然大床上小憩或者吃饱后睡大觉。


现在可以安心睡觉了!白灵熊最近获得了特殊保护待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规定,在本省的任何地方,如有射杀白熊的行为,最高会遭到约10.4万美元(10万加元)的处罚。


白灵熊目前的种群数量约在400到1000只之间。它们能生存到现在应当归功于当地原住民保护白灵熊的传统。他们从来都不猎杀白灵熊也不会和盗猎者谈起它们。

以下是文字部分: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滨地带,一个细雨蒙蒙的秋日清晨,一个模糊的身影蹒跚着走到海边。一只黑熊来此觅食,这是它产仔的季节。肥美的鱼群在科里布岛周围的洋流中穿梭,这是属于加拿大大熊雨林的一小块区域,大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温带雨林。黑熊在一块长满岩藻的砾石上驻足,对着空中猛吸了一下鼻子。薄薄的雨雾并不能遮盖腐臭的味道,粉红色大马哈鱼的尸体杂乱地缠绕在一缕缕潮汐冲来的莎草中。黑熊的身影穿过这片区域,黑色的皮毛与黑色的岩石和昏暗的树林交融在一起。

马文•罗宾逊认出了这只黑熊,但对它没兴趣,便转身走开了。“我们一直往上游走,也许会碰上好运气,”他说。罗宾逊,43岁,敦实身材,身披着雨衣。他是一名野生动物向导,同时也是一位吉特盖特原住民(Gitga’at First Nation),吉特盖特人的活动范围包括科里布岛。这只黑熊并非他的目标,他正在搜寻的是一种更令人敬畏更珍稀的动物:吉特盖特人把它称作“mooksgm’ol”,就是精灵之熊(白灵熊)的意思,它是一种可以行走的“矛盾体”—一种白色的黑熊。

这种白灵熊(也被称作柯莫德熊)既不是患了白化病的熊也不是北极熊。它是北美黑熊的白色变种,而且它几乎仅仅在这片大熊雨林中有发现。大熊雨林是一片方圆25000平方英里的区域,是瑞士国土面积的1.5倍。这片雨林沿加拿大西海岸绵延250英里,包含复杂的地形地貌,有雾气笼罩的峡湾、浓密森林覆盖的岛屿和冰川盖顶的山脉。北美灰熊、黑熊、狼、狼獾、座头鲸和虎鲸在这条海岸带上繁衍生息,这片区域也是像吉特盖特人这样的原住民世代生存的家园。这是一片阴森、荒蛮、神秘之地:这里的狼可以捕鱼,这里的鹿可以游泳,这里的红杉树笔直笔直地生存了上千年,还有,这里的黑熊是白色的!

罗宾逊沿着一条泥水浸漫的足迹费力地前行,足迹周围簇拥着低矮的蕨类植物和一种叫作北美刺人参的灌木。他仔细巡视了一下四周的动静,没有熊!他注意到一小束白色的毛发钩挂在一颗枯老的树干上。“它们就在附近,我敢肯定,”他说。他指着被啃过的树皮,“他们喜欢这样站着啃咬树皮,就是为了告诉同类,这段河流是我的领地。”

一个小时改去了,罗宾逊依然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卵石上耐心地等待着。不久灌木丛中传来一阵簌簌作响的声音,“它来啦,”他说。

一头白熊钻出树丛来到河边的石块上。在雨林深绿色背景的映衬下,这只熊的毛发显得异常油光闪亮。严格地说,它不是纯白,应该更像一块需要蒸汽清洗的香草色的地毯。白熊的头部左右摆动,紧紧盯着漩涡中的大马哈鱼。正当它要探入水中准备抓一条时,突然一只黑熊从森林中冲出来,把白熊赶出它的地盘—当然说“冲出”是有些勉强。两只熊的争斗似乎就像放慢镜一样,好像他们都在为很快到来的冬季尽量多储备些热量。白熊笨拙地走进一片灌木丛不见了踪影。

罗宾逊目睹整个过程。他花了15年的时间追踪这些白色的精灵。这次,他仍然看呆了。“这头白熊太软弱了,”他说,“有时我碰到这种事时,我会保护它们。我曾经有一次看到一只年轻的黑熊袭击一只老白熊。我正要跳过去帮忙用胡椒粉驱赶黑熊—我有时还很有直觉的,但这时白熊却突然扬起后腿,把黑熊踢了出去。”罗宾逊满脸的笑容,好像承认了人类竟然参加狗熊的混战是多么的荒谬,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他好像确实参与了战斗。

罗宾逊并不孤独。在整个大熊雨林地区,人们都有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这也是这种白色的精灵能够生存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人从来不猎杀白熊,”海伦•克利夫顿说。她坐在哈特利湾自家的厨房里。这是一个小渔村,渺渺的炊烟从树丛中升起,渡鸦的叫声在林间回响。这位精神矍铄、86岁的老妇是一位吉特盖特人的老族长。吉特盖特人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海岸14支钦西安人部落中的一支。她说,熊肉很少成为主食,但是当欧洲商人在18世纪末期建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毛皮贸易时,原住民猎手猎杀了大量的黑熊。但即使在那个时期,捕杀白熊也是一个禁忌,这一传统已经流传了很多代人。克利夫顿告诉我们,“我们甚至在餐桌上都不说白熊的话题。”

这种闭口不谈的习俗也许是一种早期的环境保护的形式吧,不谈只是最基本的保护,禁猎才是根本。吉特盖特人和临近的部族根本不让这种动物的只言片语传到毛皮商耳朵里。即使到了今天,吉特盖特人和科塔索赛赛(Kitasoo/Xai’xais)人到了狩猎季节还在留心他们的精灵不被盗猎。“跟着黑熊跑到我们的地盘可不是个好主意,”罗宾逊说,“你可不知道,我们的白熊也许会置你于死地的。”

这个态度很关键。仅仅几十年的时间,盗猎者、优秀猎手,还有面粉厂和罐头厂就让北美灰熊几乎绝迹了。这些工厂如今都迁走了,尽管在雨林的某些区域还有猎杀灰熊行为,但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熊家族对人类的善举也有了回应。“在早些年,能看到一只灰熊是很新鲜的事情,”道格•斯图尔特告诉我,“现在你看,它们已经到处都是了,我一早晨也许就能碰上3,5只。”道格•斯图尔特是位渔场的巡视员,在大熊地区干巡视工作已经35年还多了。

当地人动物保护工作做得这么好,事实上,已经有人想弄明白,是不是灰熊的回归并没有让黑熊和一些白熊离开河畔这片最好的渔场。“你看到灰熊的地方是看不到黑熊或白熊的,”道格•尼斯罗斯是一名科塔索赛赛人野生动物向导,“黑熊给了灰熊很大的生存空间。”

由此可以导出一个很有趣的推测:也许北美灰熊正在把柯莫德熊驱赶到大公主岛和科里布岛等岛屿。“除了这些小岛外,灰熊和黑熊在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到和平共处,”维多利亚大学生物学家汤姆斯•莱莫什说,“灰熊在那些小岛上找不到更多的栖身之处。它们需要找长满青草的大河口地区和半山坡作为栖息地,而且还要有比较大的活动区域才行,而这些条件是那些小岛都不具备的。”

这些岛屿当然也有独特之处:人类可以观察它们。“我告诉过年轻人,”海伦•克利夫顿说,“当看到白灵熊了,不要抄起电台就瞎嚷嚷。如果你想告诉某个人,只要说‘mooksgm’ol’,大家就听明白了,这样白灵熊也不会被惊扰到。”

科学家知道黑熊是怎么生出白熊的,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作“柯莫德现象”,是由于MC1R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发的。在人体上,这种基因与红头发和白皮肤有关系。要想生白熊,小熊就要继承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突变。黑熊父母的皮毛不必是白色的,他们只需携带隐性突变基因即可,因此黑熊父母生出小白熊并非特别的难事。

在这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滨地带生活的黑熊,每40-100头中才会有1头白灵熊,但是这个特征主要体现在大熊雨林的某些岛屿上。在大公主岛上,每10头黑熊中就有1头是白灵熊,在大公主岛正北方向的科里布岛上更是3头里面有1头。瓦尔哈拉野生动物协会的生物学家韦恩•麦克罗里把科布里岛称作“白灵熊的母岛”。

白灵熊这种遗传特征的原因还不清楚。一种理论是“冰川熊”假说。柯莫德现象反映了从11000年前结束的这个地区冰河时期残留下来的适应性改变。那时,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所在的大部分地区仍然被冰雪所覆盖,冰川熊白色的外衣提供了很好的伪装色。但这种冰川熊理论也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冰川都消退了,白色的皮毛却没有消失呢?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道格•尼斯罗斯和我登上大公主岛寻找白灵熊。“嗨!大熊你好,”尼斯罗斯一边说,一边在一条小河的河口处跳出小船,就像在和一位叫大熊的朋友打招呼一样,尽管视野之内我根本看不到熊。“不要吓着它们,”这位28岁的向导就在这片科塔索赛赛人的传统活动区域工作。一罐防熊胡椒粉喷雾剂挂在屁股上的皮套内。尼斯罗斯嘎吱嘎吱地走过布满藤壶(译注:一种贝类)的砾石,开始向雨林的深处走去。在浓密的树冠之下,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柔和静谧,地衣覆盖了铁杉、雪松和紫杉的枝桠,胶靴从有如海绵一样地表走过却留不下一丝痕迹。满眼皆是绿色,仿佛一袭绿色松软的苔藓从天而降。

尼斯罗斯把我带到了一棵铁杉树下方,顺手把兜帽向下压了压以遮挡永无休止的雨丝。他看到一头白灵熊出现在我们不远的地方,我们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它。在3点过一点儿的时候,他指向河对岸。一头白灵熊蹒跚着走下河滩。与我们在科布里岛见到的白熊相比,这头熊要更大些,也显得更加自信。大熊大腹便便的,就好像穿了件超大号外衣一样。它在一个小水湾处停了下来,然后两只前爪直刺刺地探入水中,抓出了一条圆滚滚的足有3英尺长的大马哈鱼来。

科学家们最近证实,白灵熊白色的外衣使它在捕鱼时具有某种优势。维多利亚大学的科学家莱莫什和丹•科林卡注意到,尽管天黑后,在捕比较多的鱼时,白熊和黑熊捕鱼的成功率几乎是一样,但白天却是有差别的。白天,白熊的捕鱼成功率可以达到1/3,而黑熊却只有1/15。“大马哈鱼从水面以下往上看时,很少能注意到白色的物体,”莱莫什推测。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白色皮毛的特征到今天也没进化掉。如果大马哈鱼成为海岸边熊的主要脂肪和蛋白质的来源的话,一头雌性熊就可以大吃特吃大马哈鱼,以储存更多的脂肪准备越冬,同时也在潜在地增加她的产仔率。

大公主岛上的雨不停地下着,尼斯罗斯和我也一直在观察这只白熊的捕食过程。当捕食很顺利时,白灵熊们就会变得很挑剔,一些熊只吃鱼头,而其它的熊就划开鱼肚皮只吃鱼籽,也有些熊什么都吃。“我曾经有一次看到一只白灵熊一口气吃了80多条大马哈鱼,”尼斯罗斯说。看来今天这只白灵熊喜欢吃独食,它叼着鱼径直跑上山坡,把它藏到隐蔽处。20分钟后,这只熊回来了,又捉了一条鱼,又拖回了树林。捕鱼活动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暮色笼罩了山林。

原文链接 / 感谢flyingheart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