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妖草:求解2011南海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18:27

近期,南海问题不断升温,南海附近海域军演频繁,周边国家接连挑起事端。6月13日越南实弹军演,次日美国与东盟六国联合军演,28日美菲军演,7月9日美日澳联合军演,15日美越军演,两个月内上演了五场军事演习。而越南颁布征兵令,国内连续数十周反华游行,菲律宾议员登岛插旗、总统宣誓“武力保护”南海、拍卖南海勘探石油许可证……这些国家采用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手段,不断地制造事端,试探中国的底线。面对近日来南海问题发展的新动向,关于为何近日来南海危机不断、南海争端的升级是否会导致军事冲突、中国应采取如何化解南海危机等问题,引发出一系列的思考与讨论。
 
南海争端
六国七方角逐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即被周边国家侵占,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印度尼西亚则霸占部分海域。加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在南沙群岛形成六国七方对峙和角逐局面。越南从“发现”、“先占”和其曾作为法国殖民地的“国家继承”主张其权利,菲律宾则是从“发现”和“临近”来主张其权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新加坡是以海洋法中的大陆架制度和专属经济区制度来主张其权利。相关各方围绕争议地区纠纷不断,较大的冲突有:中越之间1974年发生的西沙永乐群岛之战和1988年“三•一四之战” 、中菲之间1995年美济礁事件和2001年黄岩岛事件。为稳定南海事态,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将南海问题冻结,但从实际上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今年7月20日中国和东盟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指导方针案文达成一致,重申愿意使用和平协商的手段来解决南海领土争端,于是暂时缓和了谈判桌上的气氛,冻结了日益升级的争执。
区外势力干涉
美国在1995年以前对南海的基本政策是"中立"和"不介入",表示"即使南沙发生冲突也无义务直接卷入战争",提醒有关国家不要轻举妄动。《联合国海洋公约》生效后,美国对南海的政策开始由"不介入"转向"介入但不陷入"。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尼宣布“美国回来了”。后来,希拉里在越南更是把南海问题同“美国国家利益”挂钩,表明美国完成了其南海政策的全面调整。所以,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把南中国海视作其亚太安全考虑因素,盖茨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指责中国试图驱赶美国,希拉里认为美国必须自由地航行在南海这块“海洋公有地”。近两个月来,五场军演在南海上演,其中有四场都是由美国主导的。美国官员多次公开声称,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要求是"南沙争端的根源",美国不能允许中国在南海地区取得"战略支配地位",美国应与东盟国家一起"共同对中国施加压力",以谈判解决南海问题。
日本在其首相内阁摇摇欲坠,地震与核难灾后重建千头万绪之际,对南海问题却突然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七月八日,日本宣布:第一,护卫舰"岛风"号将于九日与美国、澳洲两国海军在南沙群岛以南的文莱附近海域举行海上通讯演习;第二,打算在七月下旬召开的东盟地区论坛部长会议上讨论南海问题。日本外务省官员认为,如果在南海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国际社会不加强监视,中国无疑会压倒周边各国掌控整个南海海域。"
印度政府发言人发表的声明说,印度决定在中国南海常驻海军,以确保自己的海军经常出没在南海。2010年10月,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与越南国防部长冯光青在越南会面,曾决定扩大两国军事合作。
危机成因
南海战略地位
南海海域面积辽阔,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是东亚通往南亚、大洋洲、非洲、欧洲的重要航道。自古以来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美誉。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子啊,是中国南方海防前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海是我国海洋战略的关键,中国若能有效地控制南沙群岛,则我国的海上防御可向南推进500至600海里。
南海经济价值
南海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还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资源和盐业资源。此外,南海的鸟类、海产丰富,海底蕴藏有大量的富钴结核、铁锰结核等矿产资源,20世纪60年代发现南沙群岛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外缘地区海底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数据显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大约有180个,大概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被国内成为“第二个大庆”。仅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步伐十分迅速,数量相当可观。近年来,在这些海域中,还探明有深海多金属结核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重要矿物质。除此之外,有些海岛可以建港口,有些可以建包括油、气储备在内的大型仓储,有些则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国内外政治因素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郑永年从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因素角度对今年中国南海危机升级的原因作了如下分析:1.有关国家尤其是越南的内部政治环境。近年来,越南通货膨胀,社会抗议(包括罢工和种族矛盾)不断。而新领导层刚刚形成,权力还没有巩固,因此或者需要寻找巩固权力的外部因素,或者很难对付迅速崛起的(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在年轻人中间。2.中国自身的内部环境。明年中共要召开十八大,在这段期间,中国各方的主要任务是内部事务,稳定压倒一切。一些国家就判断,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不会就外交政策作重大调整。就是说,在新领导层产生之前,中国不会在外交方面出台重大的新政策,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面必然会是反应性的。这种判断也促使相关国家认为,此时是采取一些比较激进做法的机会。
而国际政治因素方面,海军少将、军事理论家张召忠认为,从美国方面来看,“现在美国急于想要把这事干成,因为明年就进入大选了,今年的话,就是炒作南海这个事情,跟中国对着干,有利于提升奥巴马明年大选的得分率、是个票仓,这有可能会适应一部分人的胃口。还有印尼作为轮值主席国,这是第44届东盟地区论坛。再下边就不是他了,再下边就转到柬埔寨、缅甸这些国家了,这些国家跟中国比较友好,所以说美国再想干这个事,困难比较大,所以他们都看好了这一届。”
战略争论
和平外交
一直以来,我国的做法都是立足于外交,尽量避免通过军事手段和第三方仲裁。外交途径,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必然要求,是为了赢得更有利的发展时机,保证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的选择。从历史经验来看,新中国建国后东南亚各国曾“恐华”情绪蔓延,但中国通过万隆会议和一些实质性让步安抚了各方不安,使其相信中国并无“输出革命”意图。如今,崛起的中国需要再次让东南亚邻国相信,中国并无扩张企图。
但是,采用和平手段将此问题一再搁置,其他国家并不认为这是中国所中国强调的“和平”方式,而是中国在采取拖延政策,等待着国际形势对中国有利的时候来武力解决问题。因此,对有关国家来说,南海问题必须在中国真正崛起之前,得到有利于它们自身的解决;否则等到中国崛起了,希望就会很渺茫。于是乎,必须通过任何方式,加紧行动,促使形势尽量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武力解决
一些国内舆论认为,中国如不能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战略清晰态度,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内外可以预料和无法预料的多重矛盾压力,在相当大程度上牵扯很大一部分外交精力,甚至干扰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全局。对于那些违反了“主权归我”原则、试图改变主权事实的行为,不管属于哪一方,中国应该采取明确的态度,不排除采取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捍卫主权事实的选择。无原则的克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原则问题采取战略清晰的态度,打掉一些国家试图改变主权归我现状的幻想。中国必须通过一场战争来夺回南海的权益,即使美国插手,也在所不惜,“只要有这样的大无畏精神,中国才能维护自己的主权。”
但一旦在南海争端中使用武力,中国必将付出极大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将恶化,也将给美国、日本等国际势力查收南海事务提供了口实,“中国威胁论”在这些国家间将沉渣泛起。空军少将乔良认为:南海争端问题,动用军队并不难,取得对某些国家的胜利也不难。难的是不能仅仅为了取得军事上的小小胜利,让自己在时下险恶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大大的丢分,这才是我们的顾忌。这个分不是面子,甚至不是尊严,而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长远战略利益。因为中国现在距离大国崛起的最后时刻还有几步之遥,而这个世界上有比南海诸国更强大的国家(而且不止一个),此刻正不怀好意地盯着我们,等着我们走错棋,下昏招。我们不能因小失大。眼下,南海有些岛礁暂时不在我们手中。等你强大了,自会有办法收回。但今天如因急于收回它们,而使那些怀有恶意的大小国家以此为借口,联手打压你,从而使你坐失继续发展、继续强大之机,那么,即使收回几个小岛又有什么意义?
其他途径
学者们提议的其他手段包括国际法途径、民间示威、营造舆论、以及包括禁运、封锁、制裁、降低外交等级等非外交非武力措施。
关于国际法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楠表示,中国一贯主张按照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海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菲律宾、越南等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侵占属于中国的岛礁,因此其行为违法在先。刘楠来认为,对于其他国家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些条款提出的主权要求,中国目前在国际法律人才储备和资料搜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也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历史主权归属证据来支撑南海主权要求,在法律论证上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而且到现在为止中国也没有出台“南海白皮书”,或者明确的南海政策,对中国来说,这些都应是马上要做的工作.
关于发挥民间力量途径,专栏作家王晓夏认为,相比政府出面被国际社会猜忌的尴尬局面,中国出现在南海争端中的“民间力量”对西方社会而言往往是无害、弱势需要被保护的。因为如果中国的渔船和石油平台和南海国家对峙在争端海域,国际社会势必会偏向争端中更容易受伤的民间团体,进而间接支持中国的主权诉求。并且事实上,我们也不会放任南海国家对在南海存在的民间力量肆无忌惮地使用武力,在对峙过程中潜伏一旁的海军舰艇将起到最终的震慑作用。我们不应该惧怕摩擦和冲突,只要民间力量得到有效的军事保护,就要用冲突摩擦的新闻去不停“折磨”全世界和南海国家的神经。这样既在国际社会造成了海南属于中国的影响,同时也传递出中国的决心,并将巨大的“问题雷区”留给了南海国家去面对和处理.
关于营造舆论的途径,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认为,要尽可能多地在国外的英文刊物上发表文章,把我们的观点阐述出来,不然的话,就总是会被他们这种反客为主、颠倒黑白的言论搞得我们很被动。另外,我们应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关于南海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舆论方面争取主动。社科院亚太所《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叶海林认为,我们的媒体并没有做多少主动工作。国外媒体非常善于在关键时刻发起话题,营造压力。而我们却总是在跟踪别人的报道和表态。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别人立场和主张的传声筒,这是不适宜的。媒体应该主动制造话题,强化公众在南海问题上的意见表达。除了加强对外辩论能力以外,媒体下一步更多的是应该讨论面对当前南海危局中国应该怎么做。解决南海问题不能只靠政策界和学术界,还需要媒体的广泛参与和对公众的动员。
关于非外交非武力的途径,学者庞中英从西方的对外关系史中得到借鉴,认为,当外交失败(为了使用武力寻找借口,有时还故意宣布外交失败)后,无一例外考虑强硬措施。强硬措施不一定是即刻进行战争,而是包括禁运、封锁、制裁、降低外交等级等措施。
结语:
南海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作用,错综复杂,环扣相套,挑战严峻,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采用何种方式应对越菲等国不断撩拨中国的神经,以及更深层次地南海主权争端的化解,归根结底,没有一套解决方案是没有代价的:和平解决需要做出利益的让步,没有百分之百获利的谈判结果;武力解决也会支付外交、经济和军事成本。正因为每一种模式都会有其负面效果,所以应该进行充分的讨论,需要政界、学界、军方、媒体以及民间的广泛参与和深入探讨,拿出我国应对南海问题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