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真:香港、大陆教材《苏州园林》比较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56:45

香港、大陆教材《苏州园林》比较研究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等地区的教材。中港两地同宗共源,教材选文上有不少共同之处,而教材设计则各有特色,教材研制方面可以有不少借鉴。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为《苏州园林》图册作的序,精当准确地介绍了苏州园林。文章很快受到教材编制专家的关注,该文被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大陆最重要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1993年)中。目前大陆主要使用的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也都选入该文,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200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2003年)、语文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2003年)。该文还被香港的朗文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中一第二册》(2005年)选人。同样的选文,编排设计却大相径庭。(大陆的四套教材较常见,因篇幅所限,不再对大陆四套教材《苏州园林》课文体系作细致的比较。)这里主要介绍朗文版课文体系,希望能对我国的教材编制提供参考。

  一、朗文版《苏州园林》课文体系介绍

  朗文版在教材“编辑说明”中就明确“本教材以培养能力为主导,重点训练读、写、听、说四种能力,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并渗入中华文化、品德情意和思维训练等学习元素”。《苏州园林》一课的具体安排如下:

  学习重点

  1 学习说明的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2 学习阅读策略——以点列法分析文章

  作者档案(略)

  题解

  本文节录自《拙政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一文。1979年初,叶绍钧为一本名为《苏州园林》的图册作序,写下本文。在文中,作者概括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篇章浅读

  1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工匠怎样令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苏州有不少著名的园林。例如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等,为什么作者不选择其中一个作介绍,而是采取一个概括式的介绍?

  进深思考

  1 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2 苏州园林是中国重要的古迹之一,对于保护这些古迹,你有什么建议?试加以说明。

  活学活用

  1 说明的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说明的顺序,就是说明材料的安排。为了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不同性质的说明材料,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是其中一种说明的顺序,就是按事物的逻辑关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材料,多用于说明事理、解释事物的现象。运用逻辑顺序时。一般会采用由概括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等方式来说明。例如《死海》一文,作者就是用了逻辑顺序来介绍死海。文中先说明死海的浮力很大这个现象,然后进一步说明死海浮力大是因为水里的盐类含量很高,最后才分析死海的成因,属于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又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先概括说明苏州园林能让人有“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然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花墙廊子的设计这几个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除了逻辑顺序外。说明的顺序还包括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时间先后安排说明材料,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变化过程。空间顺序则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来安排说明材料,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布局等。

  本文怎样透过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说明苏州园林让人有“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试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2 阅读策略——以点列法分析文章

  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后,可以运用点列法分析文章。方法是先找出每段的说明中心,然后把它们以点列法进行分析、归纳,就可以对全篇文章的脉络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第3至第6段的说明中心,写在横线上。

  ②承上题,把上面的说明中心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略)

  中华文化

  四合院——一个真正的家(略)

  全课共有20个注释。有多幅插图,作者档案中配有叶圣陶肖像、随文配有狮子林的假山池沼、拙政园内的桥梁、沧浪亭内的花墙和廊子的图片:注释中有藤萝图片;练习中配有七幅图片。

  二、香港、大陆教材比较研究

  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是由选文系统、练习系统、导学系统、知识系统构成,这四个系统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各种不同体例的结构,形成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以下从练习系统、导学系统、知识系统三个方面来解析五套教材的同一课文——《苏州园林》,试通过教材研制的差异比较,审视目前使用的教材的优劣,探讨教材的最佳编排。

  (一)练习系统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四大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科书中编排一些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将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科书同一般著作的重要区别之一。

  练习题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体现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特点以及编辑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练习活动是语文教科书中除了范文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语文教科书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行语文教科书练习活动编制理论和策略的探讨。对形成多样的练习活动风格。促进语文教育和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五套教材的《苏州园林》,我们可以看到:

  1 数量上。朗文版共有六道大题,义务版有八道大题,而课改后的三套教材都只有四道题。

  2 内容上。国内四套教材的练习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设置相当于朗文版的“篇章浅读”和“进深思考”部分的命题,朗文版的“活学活用”部分更能体现“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思想,《苏州园林》成为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和点列法的教学案例,使教学的指向不再是课文而是课文背后隐藏的言语形式。

  3 练习题命制上。五套教材都有对苏州园林整体特点及分说方面的练习,课改后的三套教材命制基本一致。课改前的义务版该类型题显得更有梯度,而朗文版则更为细致,有铺垫。不光有表层上的“写了什么”的提问,还有更深层次的追问,探寻为什么采取概括式介绍的写作方式。大陆教材都有语言品味类型的练习。朗文版则没有此类练习。

  21世纪初,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动力,但新课标在充分肯定和大力强调语文实践性的同时对课后练习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带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按新课标理念编写的语文教材也只把练习作为教材系统中极小的一部分,一般为3—4题,少则2题,甚至完全取消练习。这样,练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弱化,甚至可有可无。而且有调查表明,现有的练习也问题多多,“练习题陈述性知识过多,程序性知识不足,外显性知识失误较多,设计的问题逻辑性不强,文字不够简明等问题比较突出。”

  练习最重要的作用是挖掘和确定教材中的教学因素,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促进教学因索的实现。练习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目前大陆主要使用的三套教材中的练习与朗文版教材相比无论是从功用还是内容、梯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与课改前的义务版教材相比也有所不足。

  (二)导学系统

  导学系统又称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预习提示、课文提示、评点注释、题解、作者介绍、学法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图表、课文插图等。导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系统已经成为教科书编制的基本结构。我们研究五套教材发现:

  1 学习重点。朗文版和义务版都有学习重点,而大陆目前使用的三套教材没有该栏目。

  2 导语。大陆的四套教材均有单元导语。其中课标版还有课文导语。朗文版有类似导语的“作者档案”和“题解”。

  3 预习提示。五套教材只有义务版教材才有预习提示。

  4 插图。义务版没有插图,应是当时条件所限;大陆目前使用的三套教材扉页有彩色插图;而朗文版是全文彩印,有很多的随文插图,不光色彩绚丽十分吸引人,而且便于使用。

  5 注释。注释有的多达20多处。少的只有6处。同样的选文,大致的年段,注释却有这么大差异,也令人惊诧。

  在语文课程标准制定者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阅读教材中除课文外的助读系统,包括提示、注释和教学目标等内容……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从简,注意不要束缚学生的手脚,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语文课程总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材中的导学系统内容大幅减少。比较课改前后的教材编制,学习目标完全删除了,较为详尽的预习提示被简略的导语替代。

  与香港教材同一篇目的导学系统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教材非常重视导学系统,认为构建好导学系统,能够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不少国家在编选语文教材时都日益重视导学系统编写的创新和完善,积极倡导主体自主的学习方式。让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成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走向“学”材化的关键内容。导学系统的强化,有利于加强教学指引,提高教材的教学性和操作性。在目前的语文教材编制上,非常有必要对导学系统的类型和作用作认真的反思,以便能编写出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强有力引导的导学内容。

  (三)知识系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

  在这样的课程标准指引下,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大幅减少。解放的欢呼还言犹在耳,学生语文素养的滑坡却已不容忽视。许多语文课被讥笑为“没有知识含量的语文课”。人教义务版和人教课标版的《苏州园林》还有说明文知识的讲解,而苏教版、语文版完全没有说明文知识及有关练习。苏教版甚至在单元导语中只字未提说明文有关知识。与此相反。朗文版非常重视语文知识,在“活学活用”的练习栏目中,训练设计紧扣语文知识。不光有涉及文体知识的说明顺序,还有阅读策略方面的点列法。尤其后者是我们教材所缺乏的程序性知识。

  学科课程内容的核心是知识。抽取了知识就不是学科课程。难以想象语文学科会是没有知识的课程。有专家明确指出课改后知识空缺所带来的教学困惑:其一,没有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将变得浮游不定,语文学习就失去了范畴和底盘,每个教师都可以任凭一己感觉和喜好来制造自己的教学内容,且无法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只能看课堂上的热闹程度来测度教学效果。其二,没有语文知识。语文学习就难以实现概括化,因此也就难以实现迁移,这就可能使语文教学从致力于明里探究,又回到了暗里摸索,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又回到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原始积累”状态。其三,没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很容易走向非语文,即语文教学很容易指向语言文章的所指,对于选文指涉的信息津津乐道,体验探究,而对语言作品本身却难有作为。

  认真研读世界各国的语文课程。就会发现各国都很重视语言知识内容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并且把它摆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语言知识内容在这些国家的语文课程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材中应该淡化的是以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语文素养知识体系,原来的语文知识体系历经百年实践证明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语文科是否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建立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的语文知识体系。其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应引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掌握充分而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有专家指出“语文教材中最具教学指导意义的就是作为教学工具的有关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普通语文教师而言,强调掌握必要的语文教学知识工具并恰当地用于指导教学,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主要是教材中的知识系统主动缺席导致的。什么知识在语文教育中最具有价值、如何学习这些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知识以及在教材中如何体现这些知识,是语文教育界和教材编写者们必须直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还远跟不上世界母语教材发展的步伐,教材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瓶颈。理想的语文教材必须让教师明确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一部好的语文教材一定要让教师教有所依,让学生学有所本,而目前的大陆教材离这个目标还甚远。在已有的教材研究和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和编制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材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