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恩 喜欢你:主权债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43:12

主权债危机

2011-08-17 14:35 作者:邢海洋 编辑:康晰 阅读 (109) 评论 (0)【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核心提示:“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刺激方式,虽推迟矛盾,却将引发更大规模的市场调整。

全球市场遭遇“黑色星期四”,道-琼斯指数一天大跌512点,创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而一周之内,全球市场更损失了2.5万亿美元的市值。黑色的一周,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危机持续发酵,仿佛国家之破产若同儿戏,殊不知,对于“大到不能倒”的国家,倒闭几无可能。但问题也正在于此,因为没有“刮骨疗毒”乃至“壮士断腕”的治疗术,其他国家也不得不陪着,急病缓治。

美债上限,一个本来人为设置的、本不该存在的问题,却因政客们不合时宜的讨价还价而放大,终于演化为全球性股灾。究其实,还在于美国国债规模已经触及到了危险的边缘,难以持续。本次美债上限之争,源于8月2日美国国债增长到了其法定上限水平,若不予提高,美国财政部便难以继续其借新债偿旧债的政策,也就是无法开动印钞机。这个法定的上限水平是14.29万亿美元。按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美国名义GDP为14.66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美国国债负担率,也就是国债总额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接近了100%的比例。上限提高后,不出几个月比率即将突破100%,美国将正式加入日本、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等高负债国家行列。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国债负担率超过60%被认为不可持续,超过一倍更是到了危险的边缘,但美国也曾出现过100%的情况,那是出现在“二战”后的1947年。到了1981年,美国债务与GDP比例仅为32.5%。经济高速增长扩大了GDP基数,再加上政府财政政策得当,将主权债务负担缩减到安全范围并非不可能。而通观全球曾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国债负担高并非主要原因。如2001年阿根廷债务危机爆发前,阿根廷公共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2110亿美元,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左右,债务风险率并不太高,国家债务结构也以中长期债务为主,短期债务并不多,到期债务的数量,也不算过于集中。按国际上通常的分析债务危机方法来看,阿根廷不应该发生债务危机。美国现实和历史的情况是,各项指标都早已远远超出国际临界线,而并未爆发债务危机。

对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墨西哥的比索危机,还是亚洲金融危机,更多的危机都发生在汇率层面。一个国家发展停滞,短期资本自由流入炒高资产泡沫,危机便接踵而至。这个意义上,是外来资本造成了这些弱小国家的危机。而发达国家本身便是资本输出国,“国弱民富”的普遍规律又使得大部分财富集聚民间。尽管本国政府债台高筑,但实际上,公共债务在国民财富中仅占有很小的比例。在日本,国债总额是GDP的两倍多,标准普尔早在今年初便将国债评级由AA调降至AA-,但日本国债主要的持有人是日本国民及企业,持有的国债占其总量的95%以上,只有5%左右在国际投资者手上。即使日本长期零利率,其国债的利率相比美债和欧洲债低了一大截,但为了避免汇兑的风险,仍有保守的日本国民热衷于买本国债。只要这部分保守的国民存在,日债便可一天天增长下去,国家无破产之虞。

发达国家得天独厚的债务环境显然非一日之功,正如全球对美国债的信任,半个世纪的积累才有了近半国债为海外投资者持有的事实。而这一趋势的转变,也不会是一蹴而就。问题是,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200年中西方国家一枝独秀的状态彻底改变,新兴国家的追赶已经削减了西方对资源的独占。假以时日,美国或许也难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再稀释主权债,再使债务负担率降至30%的水平。此时,西方国家还不转变思路,用最传统、也是普遍的办法,靠节省偿债就不应该了。西方自恃其在全球经济生态中“大到不能倒”的地位,滥用主权信用,以新债养旧债。到了全球对其一片质疑的时候,甚至不惜牺牲主权信用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主权债危机的特性决定了这将是长期的、持续发酵的过程。信贷危机爆发,流动性枯竭。在市场难以通过自身修补信用缺失、获得增长动力时,各国政府开始广泛提供政策援助,以财政支出拉动经济,以政府信用代替信用的信用。其结果便是不得不靠发国债来充实财政支出,每年政府的国债发行量甚至超过了税收;其结果是违约风险从微观层面升级到宏观,从企业升级到国家层面。而“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刺激方式,虽推迟矛盾,却将引发更大规模的市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