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栏芳助演国色天香:隐功埋名的“人民功臣”能否唤醒社会对退伍军人的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11:06

隐功埋名的“人民功臣”能否唤醒社会对退伍军人的关注

高平熙


 1948年,23岁的李文祥参加了解放军,此后的9年军旅生涯,先后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称号,还获得了解放奖章。但他当了50年农民,不管生活如何穷困,他始终把奖章包包深藏在抽屉的一个角落,从不示人。

  笔者的上一辈有许多人都曾经当过兵,有的还参加过自卫反击战,并且立过功。结合自己课本上学到的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更加深了对军人群体和军人精神的崇拜。读到隐功埋名李文祥英雄事迹时,内心又被深深打动,多少年的军人情怀一下子奔涌而出。

  李文祥说,“革命军人就是过河的卒子,一直往前拱,至死不回头!”在那战火纷纷的年代,面对残酷的战场,他毫不犹豫站到了党员的队列中,并发出“今天不是将来是!”的庄重誓言。他视死如归,一次次冲锋在前,一次次攻克难关,唯独没有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太重,“锯响就有末儿,战场上哪能不死人的。真死了就死了吧,反正是为人民而死”。笔者的姐夫当年参加了自卫反击战,当时他是第一个报名上前线、始终站在战场第一线的兵,他说“我家里还有好几个哥,即使我死了,父母还有他们照顾”。每当听到他讲述这段战争经历的时候,我都会被他们这一批军人深深感动。

  生活中我们对军人既有一种历史情结,更有一种现实的厚望。“党员就要永远听党的话,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走到大街上,偶尔看到战士,人们往往要多看几眼,因为他们身上有当兵的样子,有党员的影子,让人心生敬意。李文祥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党的信仰,始终保持党员本色,并且始终把自己的功劳封存在角落,任由时光泛黄了记忆的颜色。当他的事迹被社会知晓后,他的一句“要啥待遇,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就是最高待遇,我一直非常知足满意”,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

  军人是一个光荣的群体,他们在军营养成优秀品格、练就过硬的本领、树立崇高的军人形象。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军人们纷纷脱下军装,踏入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找到许多退休军人的身影,他们在面对二次择业、二次创业的过程时,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们也往往能创造出不凡业绩,成为社会大厦的坚强根基。在广大的基层农村,退伍军人担任村支书、村干部的人占到很大的比重,退伍军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率先致富、带动群众能力最强的一批人。在工作岗位,往往是最能顶得上、工作最过得硬的中流砥柱;即使身为农民工或者面对其它生活困境,也往往是最刚强、最坚忍、最坦然的一位。

  踏入社会,退伍军人没有因为退伍而褪色、退志,他们始终牢记军人的天职、党的宗旨,用他们的热血和激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散发魅力、感染群众、带动发展。他们的英雄事迹一直在延续着,6月1日山东临沂退伍军人李学国救人牺牲、6月27日湖北荆州退伍军人燕飞救人牺牲、漯河市退伍军人杨阳、刘刚救人牺牲…….他们仍然是撑起这个社会公平正义、无私无畏大厦的主力军。我们在为这些英雄离去悲痛伤心的同时,有理由为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而自豪。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虽然已经退伍,不是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军人,但他们仍然把自己当成个兵。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不得不说的是,在退伍军人坚强外表的背后,承担着比常人更多的压力、更多的艰难。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退伍军人往往较难找到一个体面、稳定的工作。由于把大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的军队事业,当退伍之时,已经不再青春年轻,也过了找工作的最佳年龄。笔者接触到的军人很多,对他们的许多无奈的和失落也都有一些了解。他们不可能再去重新学习技能、重新踏入新的行业,因为他有家庭要支撑,有孩子要抚养。于是,在部队学厨师的,只能到饭店宾馆去干老本行;学开车的,只能在企事业单位去当司机,给单位开车;家里有点经济基础的,可以自己开个小饭馆、可以自己买辆车跑运输。

  由于他们初入社会,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经商的人很容易赔本,在与其他人竞争的时候,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各地政府虽然也出台了许多对退伍军人的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退伍补贴,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都有照顾。但是,我们仍不时发现在面对退伍军人群体方面,个别地方仍然缺乏关爱和指导,社会还缺乏耐心和包容,让他们有困难无处诉说、有难题得不到解决。

  解决不好退伍军人的问题,不能继续让他们发挥人才的作用,也同样会影响到社会对现役军人的评价。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今天,如若再不让群众看到军人在退伍后的未来和前景,谁还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心肝宝贝送到部队去?即使送去,谁还会指望退伍之后风采依然?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军人的神圣深入人心;甚至有一个时期,满大街都是穿黄军装的人,全社会形成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独特风景。那是对军人的由衷的爱戴和向往,老百姓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部门,谁家的孩子要是当兵去了,就是无上光荣的事。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样。千千万万个像李文祥这样隐功埋名的功臣,他们自己固然可以淡然、绝口不提,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在面对这些默默奉献、作出贡献的群体和个人时,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任何的名义来淡忘、来疏远。在建党90周年的今天,在建军84周年的时刻,我们能够及时把关注的视角投向这些默默作贡献的人们,既是历史的必然,也体现出人性的温暖。  

89岁复员军人隐功埋名50余载 自称只是农民(图)

2011年07月26日 04:52
来源:大河报 作者:文图 

南阳市领导到家中看望王金山老人

大河报记者 郭启朝 河南日报记者 阙爱民 通讯员 熊运彬 文图

他是一名革命老兵,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大别山战役、徐州战役、成都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著名战役;他是一名战斗英雄,几经出生入死,身负八级伤残,荣获战斗奖章17枚;他是一名地道的农民,放弃当国家干部的岗位,复员回乡当了农民,隐功埋名53年,坚守清贫,从未向国家伸手,用军人特有的风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炽热之心。

他,就是李文祥式的老英雄、89岁高龄的退伍复员军人王金山。

打破宁静

得病后的王金山拒绝治病,他告诉儿女们:“有钱了咱做手术,没钱咱就放弃!那么多战友都死在战场上,他们问谁要待遇……”

这个月之前,南阳市卧龙区龙兴乡杨河村老人王金山,和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七个子女都在农村成家立业,重孙都有三个了,过着平静的农村生活。

一场病,打乱了老人的生活节奏。

今年6月,王金山患上腹主动脉瘤,儿子陪着到上海看病,十几万元的医疗费让老人决定放弃治疗。回到家,看着父亲独自忍受病痛折磨,长子王清林实在不忍心,就拿起父亲的那些奖章和证书,悄悄来到民政部门,希望在医疗报销上享受优待。老人知道后,严厉地训斥儿女们:“有钱了咱做手术,没钱咱就放弃!那么多战友都死在战场上,他们问谁要待遇?”

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看着这一沓证书,又惊又喜:王金山老人在战争年代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却大隐于世,这不正是我们寻找的李文祥式的英雄人物吗?

了解到王金山老人的事迹后,省委书记卢展工批示说,发掘这些典型不仅展示英雄的崇高精神,同时展现英雄实际上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不仅要使大家向这些英雄学习,同时各级各部门全社会应该关心爱护这些英雄,因为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7月23日,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来到王金山家中,当得知老人身患严重疾病时,立即安排到南阳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并决定在全市开展“远学李文祥、近学王金山”活动。

昨日,记者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见到了王金山老人和他的老伴儿,他正埋怨大儿子王清林多事,惊动了政府,让他住进医院。王清林呢,也很委屈,不知媒体咋就都知道了。“爹说他没做啥贡献,恁多人来看,心里不安生。老人坚持检查完身体就回家,不要荣誉,什么都不要!”

躺在病床上,王金山老人断断续续地向记者讲述了他21年戎马倥偬、53年坚守如一的一生。

峥嵘岁月

参加多次战役,获军功章17枚。至今,他的脚后跟里还“盘踞”有弹片,已经64年了,每到阴天下雨,便不时隐隐作痛……

龙兴乡杨河村地处南阳市西北部偏远的浅山区,1937年,15岁的王金山被送到驻扎在这里的一支国民党军队,开始了当兵的日子。

内战爆发后,在安徽境内的一次战役中,王金山所在部队向解放军投诚,王金山被整编到解放军33师98团3营11连。此后,王金山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参加过解放战争中很多著名的战役。

1947年,在大别山张家店,王金山和两名战友正在检查阵地时,被敌人发现。“敌军架起迫击炮,向我们扫射。第一发炮弹,落到了射击口上;第二发,落到了我们身上。”王金山说,两名战友当场阵亡,他的左脚被炸伤,弹片炸进了脚后跟,至今仍无法取出。

那次战斗,全连三十名战士,只有王金山一人幸存。这枚弹片在他的脚后跟里“盘踞”了整整64年,每到阴天下雨,便不时隐隐作痛。

1948年,王金山参加了徐州西马尾子战斗。“战斗进行到最后,敌我双方用刺刀肉搏。我的后背,被狠狠砍了一刀。”

在王金山的家里,保存着一本硬皮红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上面这样记载他参加战斗的经历: 1947年11月,大别山张家店战斗;1948年11月,徐州西马尾子战斗;1949年12月,四川省成都战斗;1953年7月,朝鲜攻打一○八九六高地。1956年12月,授予中尉军衔。授予人为国防部长彭德怀

大儿子王清林小心地从一个旧包里拿出父亲当年的立功证书、奖章和纪念章。王清林说,父亲的军功章一共是17枚,包括解放南阳的战斗纪念章。退伍后,这些军功章有些被儿孙们拿去当玩具玩了,有些被乡亲们照相时借走作为装饰品了,因此散失了将近一半。

无悔选择

本可以成为国家干部的王金山,经过一番前思后想,决定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故乡做了一名农民……

经人介绍,1957年2月,王金山和同乡潦河坡村的姑娘崔光蕊成了亲,第二年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王清林。

1958年,根据组织安排,王金山到位于山东威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文化速成中学学习。

“学业结束后,部队原本安排我到山西一所监狱任职,我也给家里发电报,希望能赶来见一面。”王金山说。接到电报,妻子带着年仅1岁的大儿子,乘车赶往山东。

让崔光蕊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赶到山东,却被部队领导告知,王金山已经回家了。

原来,经过一番前思后想,王金山决定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放弃国家干部的身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做一名地道的农民,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农村建设。崔光蕊只好打道回府,到家也没见着丈夫。此时,王金山已自告奋勇到生产队去了。因为他曾在部队多年,生产队让他任民兵营长,训练整个生产队11个村的民兵。

“父亲参加过战斗、立过功这些事,很少对外人说过。”王清林说,他们也是长大后,才渐渐知道了父亲当年战场杀敌的那些事。

如今,谈起多年前的那个选择,老人没有一丝后悔。

老兵本色

隐功埋名50余年,王金山硬是没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再难也自己扛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依然是党叫干啥就干啥……

在村民们眼中,王金山当过兵,见识广,生产队里修水渠、建桥这些大事儿,都要听听他的意见。上世纪60年代,他组织人马指导修建的潦河坡大桥、罗庄水渠,如今都还发挥着作用。从1958年到1981年,王金山一直在生产队忙活。1983年,年事已高的王金山不再担任村干部,但他一直坚持参加体力劳动,直到5年前生病后身体不佳,他才歇了下来。

这么多年,王金山硬是没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再难也自己扛着。他隐功埋名50余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从未叫过苦,依然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从小,父亲就告诉我们,要凭自己的双手吃饭,不要给政府添麻烦。”王清林说,他高中毕业后曾找到父亲,想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或者利用村干部子女的身份招工进城,但王金山说啥也不吐口,硬是把指标让给了别人。

作为一名老村干部,一开始,他每年只从村里领取100多元的工资。现在,这个“年工资”涨到了400多元。即便如此,王金山从来没有忘记按时缴纳党费。

龙兴乡党委副书记许琨介绍说,逢年过节,乡里组织慰问老党员,但王金山从来不提要求,也没有把他那些军功章拿出来炫耀。

说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李文祥的评价,老人感慨地说:“值!”当记者对他说:“您和李文祥一样,都是英雄。省委书记卢展工批示向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老人却回答说:“千万别拿俺跟李文祥比,人家贡献大,俺只是个普通战士,是个农民,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