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年轻时照片:时间哪去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6:45
        与一位朋友谈人心浮躁,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她和一个网友在网上传送照片,文件大,传得很慢,她就有些急躁,对方说:“你着急什么?”朋友告诉我,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她问住了,也问清醒了,是啊,我急什么呢?  
       蒸汽机发明之前,人们运动速度的差别是马的平均速度与人的平均速度的差别,无非是穷人步行,富人、官人骑马,这种情形在中国延续了两三千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近一百年来,人们运动速度的差别爆炸性地扩大了,火车、汽车、飞机、高速列车,人们出行代步的工具有了多样的选择。
    运动速度的提高、通讯的便利,实际上已经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我们为什么反而觉得时间更加不够用了呢?节省出的呢?
    经济学家舒马赫1978年提出一个经济学定律:“一个社会真正可用的闲暇数量通常是与这个社会用以节省劳动力的机器数量成反比。”这就是说,人们越重视时间,越绞尽脑汁去节省它,就越不可能享有它。
    的确,问题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为了挣更多的钱,谋取更高的职位,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加成功,我们不肯停下来,就像被鞭子抽着似的,每天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把自己搞得像一个团团转的陀螺;收入本来还过得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了与同事同学邻居攀比,看谁的房子更大,装修得更豪华,谁的车子档次更高,谁的手机更时髦,谁衣服鞋子的牌子更响亮,结果把自己搞成了月光族,搞成了房奴车奴,不仅手头一点闲钱也没有,而且还一睁眼就先欠了别人一屁股债,紧张焦虑,每天疲于奔命。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描写一个叫西西弗的人,不停地从山下往山上滚石头,刚滚上去就又滚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停息,这其实就是现代人生存境况的生动比照。
    一年的时光为什么要分为52个星期,每个星期为什么要留下第七天当做礼拜日?圣经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上帝累了,要停下来休息。在这种时间安排里,隐含着先人们的智慧。
    到丽江旅游,最大的感触是那里的慢生活,一切都慢半拍,有意无意间,你的步速你的语速就会慢下来。坐飞机回到北京,一落地,生活节奏不由自主地又快起来。我想,也许这就是每到周末许多人选择去乡村度过的原因吧。乡村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慢,或许正是这种慢,这种静谧闲适,让我们充满了向往。
    一个网友在我博客里留言,说他一家曾经有幸在美国的肯塔基州生活了好多年,亲眼看到了一群崇尚自然的纯朴之人,“记不清那个县和那个村的名字了,反正我们都称呼它叫德国村,村里没有电、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他们不要政府提供),总之,他们的一切生活都是顺应自然。日出而起,日落而归,歌声笑语,教堂钟声,鸟语花香,书声朗朗,金鸡报晓,牛羊成群,炊烟袅袅,打铁声声……一片和谐。几百年来,这群人居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悠然自得地以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美国,我们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感叹:难得浮生半日闲。很多人都说太忙,抱怨活得累。问忙什么呢,大多回答瞎忙。真是瞎忙。其实,有没有空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钱永远挣不完,工作永远干不完,好东西那么多,而且更新换代那么快,新产品层出不穷,永远也买不完,不可能全都搬到你家里来,房子够住就好,钱够花就好,不管什么东西,适可而止,够用就好。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如果我们走得太快,请停一下,让灵魂跟上来。”在这样一个物化的时代能给自己留下点空闲,找到点空闲,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这需要一种真正的智慧。
       (作者刘亚伟,笔名亚子,北师大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