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皮操程小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1:59:26

 

张 雷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苏州吴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它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有“南桃北杨”之美称,驰名中外。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素以“人间天堂”著称的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历来以典雅秀丽的园林景色,江南水乡的幽静文雅誉满全球。她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枕长江、南濒太湖,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又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凭着苏州人民的智慧巧思,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天时、地利、人和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得以发展。

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皇明一统地理图》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寿星图》刻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等作品,依此可推断,这些作品为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称“姑苏版”。

我国的民间木版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自宋以后,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至明代苏州刻印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加上宋、元、明画派的影响,桃花坞木刻年画由此逐步形成它自己的独特风格。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作品有《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百子图》等,这些作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刻绘精丽,“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当时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行销江苏各地和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河南、东北三省外,还流传到日本、英国、德国等,特别对日本民间画派“浮世绘”有相当影响。日本的小野忠重在《中国的版画》一文中说:“中国的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从现存有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上,还能看到当时年画铺的名称,如:张星聚、吕云台、宏泰、王荣兴、陈同兴、吴锦增、鸿运阁等。在画幅上署名的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墨林居士和周梦蕉、何俊元、嵩山道人等。在这一时期中,桃花坞木版年画无论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都已非常丰富,深受民众喜爱,成为我国南方民间年画生产中心。

    太平天国时期,清兵围攻苏州,山塘街的市面全被清兵所摧毁,那些年画铺和年画刻版也被全部烧尽。后来,部分年画铺迁到苏州城内偏北的桃花坞一带,大家都把早期的“姑苏版”称为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从此得名。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的印刷术(石印)输入我国,受“月份牌”之类的新年画冲击,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市场逐步缩小,主要销售被迫转入农村,当时年画刻印粗犷,富有乡土气息。抗日战争前,很多作坊相继歇业和停产转行,大部分艺人已改行,有的拉人力车,有的挑担卖菜,年画铺仅剩下鸿云阁、王荣兴、吴锦增三家。此后,新开了朱荣记、朱瑞记等画铺,主要印制冥钞之类迷信品,实际已非年画本业。至苏州解放前夕,桃花坞木刻年画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木刻年画获得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把散失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挖掘、搜集、整理、印刷了一百多种旧版年画,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和宣传。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一百周年,苏州市文联领导决定采用苏州桃花坞木刻艺术形式,创作一组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苏州的情景。主题确定后,分别由当时刚随军南下在市文联负责美术工作的画家贺野同志牵头,组织了一批美术工作者,有工艺美术相当研究的顾公硕先生选择了刻版高手,着手进行创作新稿《太平天国在苏州》8幅桃花坞木刻组画:《清兵抢劫》徐绍青作,周玉菁刻;《内应外合》沈冠奋作,叶金生刻;《忠王入城》徐近慧、陆国英作,叶金生刻;《忠诚感服》费新我作,华开荣刻;《贸易街》贺野作,周玉菁刻;《儿童教养》陈志华作,叶金生刻;《军事会议》吴钟英作,华开荣刻;《民不能忘》陈涓隐作,吴麟昆刻,作品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百年纪念展览》并获得赞誉。1952年,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局所属苏南美术工场,邀请了刻工叶金生和印工陆桐生、史金生去无锡刻印新年画《爱劳动·学文化》门画一对。之后,1955年,苏州手工业联社成立了雕刻工艺社,刻版艺人叶金生和印刷艺人魏阿毛加入该社后,在画家顾仲华和徐绍青等人的协助下,先后刻印了《兰花》信笺一套12张、《新春牛图》、《屈原》、《仕女》和门画《巩固祖国国防,保卫世界和平》等年画。1957年,雕刻工艺社撤销。在合作化高潮中,“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年画铺组成合作小组,各自生产、印刷100多种旧版年画销售。同年2月,由江苏省博物馆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并召开部分画家和桃花坞年画业内人士座谈会,对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5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苏视察。画家吴作人、华君武、丁聪对苏州桃花坞年画十分关注,建议采取措施,给予抢救。后江苏省文化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扶植和发展桃花坞年画的有关问题。1958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并入苏州文化美术工厂后,选印了旧版年画45种,按套销售,同时还创作了一批新年画:《丰收》、《渔家乐》、《大炼钢铁》和伟人、名人像等。此外,刻版艺人叶金生在徐绍青画师的指导下,花了两年多时间,复刻了明代古版木刻插图《九歌图》和陈老莲的《水浒页子》,刻印俱佳,纸墨精良。这些作品送往北京后,得到了郭沫若、傅抱石的高度评价,郭老不但亲笔为复刻的这两本古版插图提了笺头,还挥毫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题了字。195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凌虚、徐云,刻工有叶金生、许良甫、徐国良、许泉林,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谭土林等5人。1961年各工种又招收了28名学徒。1963年春,合作社由桃花坞大街迁至西中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共有70余人。1959年至1963年,年画社的创作设计人员先后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风貌的新年画,如《吉庆有余》、《虎丘图》、《洪福齐天》和门画《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学习农业知识、钻研科学技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等。这批新创作的门画首次采用胶版印刷,并通过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1963年,还组织人员去苏北、安徽、湖北等农村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为年画创作提供素材。

    1965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上升为合作社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并将红木雕刻厂漆器雕刻车间建立的苏州漆器雕刻厂并入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厂址在市文衙弄艺圃内。“文化大革命”期间,桃花坞木刻年画被斥之为“封建迷信品”,一百多种旧版竟堆放在露天全部烂毁掉。1969年底,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并入苏州雕刻厂,年画人员分别调至外系统和本系统其它单位工作,桃花坞木刻年画全面停产。

    1974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在苏州民间工艺厂重新组建。同年秋,市文化局与市工艺局协商,抽借王祖德、刘振夏、温尚光等4人至文化局创作组,从事年画创作。先后创作了桃花坞年画组画《风华正茂》计12幅和《春风杨柳》、《山泉育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丰收图》等作品,并在全国展出,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重见天日。1979年,重新恢复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同年又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会长段东战。由市文化局和市工艺美术局联合召开创作人员座谈会,并组织全市三十多位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桃花坞年画新作品,如《正是果熟花香时》、《狮舞图》、《送喜报》、《各族人民大团结》、《我爱北京天安门》、《将相和》、《满园春色》、《大闹天宫》、《江南春早》、《江南集锦》等50多幅。这些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巡展。1980年3月,在苏州举办了由天津、苏州、山东文化部门联合主办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联展》,苏州共展出57幅新年画和3幅传统年画。后桃花坞木刻年画又在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三国举办《中国年画展》,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8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共有25人,其中创作设计人员有10人。1985年9月,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艺石斋(观前街宫巷内)。当时,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王祖德、张晓飞、段文海、苏起峰、庄素英等7人;刻工有叶金生,叶宝芬、卢平等5人;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单礼芳等4人。他们在继承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积极创新,取得了优异成绩。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全国年画评比中连连获得殊荣:1982年,《水乡风貌》先后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秀创作奖和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1985年,张晓飞创作的《比绣艺》在第三届全国年画展荣获三等奖。1988年,他创作的《水乡四季图》在第四届全国年画展又获二等奖。1993年,他创作的《水乡元宵》在第五届全国年画展再次荣获一等奖,段文海的《水乡军民抗洪图》获二等奖。2001年,王祖德创作的《渔家书屋》在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上荣获金奖,吴臻的《姑苏风情》获得银奖。还有复制刻版的传统桃花坞年画《百子图》,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荣获银奖;张晓飞的《刺绣姑娘》在日本石川县勤劳者美术展上获得优秀创作奖并被收藏。此外,他们一方面仍保持原汁原味手工刻版印刷年画,另一方面采用胶版印刷桃花坞年画,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一度畅销全国各地。

    当今,由于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发生变化,传统的桃花坞年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除了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求购外,一般市民无意问津,桃花坞年画再次陷入困境。2000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有3名,两人已到退休年龄,一人也有五十多岁。刻工、印工仅剩3人,年画几乎停产。为抢救、保护、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2001年6月,苏州工艺美术局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向苏州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工作”的请示,2002年5月18日,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划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有效地保护、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每年设立重点科研项目及专项资金,搜集、整理、完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有关资料,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利用教学优势创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整体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素养,先后培养了三批新一代的桃花坞年画接班人。2004年元月14日,国家邮政总局在苏州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邮票首发式,使桃花坞年画成为国家名片,而扬名于海内外。2006年,苏州市文广局又组建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它位于姑苏阊门内桃花坞地区的朴园内,占地8000平方米,2006年6月正式开放。该馆环境优雅,建筑采用江南园林传统手法,布局简洁,中西合璧,馆中亭台楼阁、水池假山、花木茂盛、树种丰富。设有二馆一室:二馆,桃花坞年画历史沿革馆、传统民俗年画陈列馆;一室,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作坊)。现场演示桃花坞年画绘、刻、印三道主要技艺制作过程,使观者从中直接了解和欣赏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民族民间特性和艺术魅力。2006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技艺,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出版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集,并先后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和论坛等活动,研制了一批传统桃花坞年画,给这一“东方古艺之花”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后,市文广局领导又组织力量,着手编辑《中国民间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一书,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主编。此书即将出版发行。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内容与体裁形式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内容与体裁也层出不穷,就题材内容而论,大体可分为以下十种:

神像年画。神像年画多表现为年节时人们朴素的美好心理和愿望,“驱凶僻邪、增福添寿”。如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姜太公》、《张天师》、《钟馗》等。

故事戏文年画。清代年画大量描绘了戏文故事,既适应了年节的娱乐性,又起到传播历史知识和民间传说的作用。一般画面情节生动,场面热烈,人物形神兼备,非常迎合人们“画面有戏、百看不厌”的欣赏要求,特别受妇女和孩童的青睐。如《穆桂英大破天门神》、《四郎探母》、《珍珠塔》、《西厢记》等。

农事年画。颂扬劳动人民男耕女织、勤俭致富的美德,宣传“人生天地间,庄农为最先”和“务本生财”。如《春牛图》、《耕织图》、《报晓图》、《丰收图》等。

节令风俗年画。节令风俗年画多表现年节的欢乐生活,家庭幸福美满和农民的劳动和丰收,它以特有的乡土气息、地方色彩和风俗人情给人以亲切感。如《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虎丘灯船胜景图》、《姑苏报恩寺进香》、《水乡元宵》等。

风景年画。风景年画多描绘地方胜景,反映里巷见闻及仕农工商各阶层之生活动态,贴在屋里,男女老少都能作画中之游,其乐无穷。如《虎丘图》、《姑苏北寺塔》、《水乡风光》、《姑苏城外寒山寺》等。

花卉装饰年画。年画中花卉也是常见的题材,其搭配多为“口采”,以迎合人们“画中寓吉利,才得人满意”之要求。如《花开富贵》、《凤穿牡丹》等,寓意着吉祥富贵,平安富贵、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飞禽走兽年画。大多象征吉祥美好。如《金鸡报晓》、《金钱虎》、《九狮图》、《双龙戏珠》、《麒麟送子》等。

时事新闻年画。鸦片战争之后,时事新闻年画在年画中开始流行。这类年画大多记载历史事件,表达人民大众的爱国热忱和赤子之心。如《法人求和》、《长门捷报》、《刘军得胜图》等。

喜庆吉利、娃娃年画。此类年画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后代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如《和气致祥》、《福寿双全》、《寿》、《福》、《榴开百子》、《百子图》等。

装饰性年画。此类年画以装饰图案为主,但无论何种题材,都必须采取美名,多为“口采”,又称“口采花”纸,深爱人们的喜爱。如《香斗纸》、《炮仗纸》、《糊壁纸》、《果盒纸》、《全景床帏》等,品种繁多。

百年来,人们用桃花坞木刻年画美化生活环境,增添节日气氛,反映思想情趣,追求美好未来。年画成为家家户户新春佳节的缀美之物,其尺幅规格形式多样,常根据广大民众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装饰的需求而定,大小开张不同。就桃花坞年画的开张而论,有整张(全张)、对开、三开、四开、八开、十二开不等,另有中堂、屏条、斗方之类,其式样有横式、竖式两种。除门画成对,戏文故事有上下两幅外,一般均为单幅。通常门画贴于门上,一般大门上贴武门神:神茶、郁垒、秦琼、尉迟恭等。二门上贴文门神:天官赐福、财神进宝等。堂屋、房门上一般贴吉祥人物门画:福、禄、寿三星、麻姑献寿、刘海金蟾、神虎等。中堂,挂在堂屋正面墙上,为整张纸大小,裱成立轴形式,两旁配以对联,内容有吉祥喜庆图案: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也有山水花鸟等题材。屏条有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梅、兰、竹、菊等花卉等为装饰居室之用,构图优美,色彩鲜艳。斗方则用于贴在蛋面、灯面上或由于食品、水果篓包装,以增加其装饰广告效果。

三、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是一版一色、线条劲健。构图丰满、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至鸦片战争之前一段期间内,清雅细秀、构图复杂是其主要特色,风俗年画尤其独创性,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仿古,无论是题材选择、色彩运用、手法处理,均悉心摹仿宋、元、明以来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承继中国民族卷轴画的传统形式,具有木刻风格,如《寿星图》、《美女图》等;二是仿西洋绘画,线条排列细密匀正,强调透视,讲究明暗,模仿铜版画效果,如《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等,在画面上题明“仿大西洋笔法”和“仿泰西笔法”等,便是明显一例。同治、光绪以后,桃花坞年画的销售对象转向以农民为主,从内容到形式,多方面适应农村生产、生活习俗、居室环境的需要,成为地地道道的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装饰品,风格特色也随之表现出鲜明的乡土气息。这一段时期桃花坞年画的特色是:题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如耕织农事的《春牛图》;反映时事新闻和地方特点的《长门捷报》、《法人求和》等;还有多种形式的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美女、娃娃人物等。构图丰满而不臃塞,稳重而不呆板,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设计人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内容、形式、技法皆有新意的年画,融进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增强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生命力,产生了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年画题材的选择上,多以苏州一带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人家枕河、村姑少女、吴地习俗、苏州园林等为内容,使画面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俗人情和神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纯朴清新的乡土气息,使桃花坞木刻年画有所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倍受人们青睐。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技艺,继承了明代一版一色的套印方法。一幅年画作品,从构思创稿到完成,必须经过画稿、刻版、套印主要三道工序,有的还需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手续,可见工序繁多复杂。所以有些精致的年画作品一天只能套印二、三十幅。

画稿,是决定作品的风格和刻版、套印工序的基础,画师要根据年画的特点和题材内容择优选择,进行创设计构思,先要设计黑白稿,然后画成彩色效果图。若要多色套印,还需要绘制多张单色色稿,以供刻分色版之用。画稿力求构图丰实饱满,色彩鲜艳明快,形象生动活泼,笔法拙朴简练,形式单线平涂,富有民间木版年画的装饰情趣。

刻版,是年画制作的关键,刻出来的版子必须忠实于画稿原作,不走样。刻工先由画师绘好的画稿,把它反贴在预先拼好刨平磨光的梨木版上,经晾干方可进行雕刻,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印版若干块),刻时用“木兀草”把纸砂薄,使画纹可以清楚看出,然后用拳刀先后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木刻技法刻出线条、点面块,再用弯凿、扁凿及大小剔空等10多种助工工具删去空白,剔光、推平,称“下手”,这样第一块版子就算完工了。以后再根据画稿不同颜色,刻出数套的套印色版。刻工在雕刻过程中,应注意各种线条之转折、粗细等微秒变化,力求做到持刀如笔、抑扬顿挫、运用自如。

印刷,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前二道工序成败的保证。一版一色,分版水色套印的,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再根据画稿的颜色再分版套印,印刷用的棕刷、棕帚都是艺人们自己亲手制作的。传统年画通常用色为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等5~6种套色,无论套色版多少,每版一色,不分浓淡,平刷印出,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式,可丰富色彩的变化。力求套版准确无误、色彩鲜明明快,画面洁净无污。在整个印刷过程中,印刷工需一丝不苟地逐一完成看墨线版、套色版,冲色用胶、上料(纸)、模版、擦印、隔水等多道工序,其中模版是套印中的关键,做到墨线版与套色版丝丝入扣,准确无误,使印刷的作品由原稿不失真。最后再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四、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销售方式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销售方式可归纳为六种:

一是年画作坊自产自销。清代同治以前,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坊都集中于七里山塘街一带,当时,七里山塘街曾是运河沿岸非常繁盛的商埠,四方商船多停泊在这里,他们除购办货物之外,总要到桃花坞年画画铺带一部分苏州特产——木刻年画回去。

二是店铺经营。在农村大的集镇内,店铺平时买卖杂货或书画,到了春节时期,农村家家户户有贴年画的习俗。店铺就兼营桃花坞年画,生意兴隆。

三是摊贩推销。每逢新春佳节或市集,在集市上搭建帐篷,几块木板、几条木凳,设摊售年画,虽说资金投入不多,但生意亦算红火。

四是个体掮贩兜售。世居上方山行春桥渔家村的钱杏生老艺人,祖上三代都是以种田和卖年画为业。每当农历年底到开春三、四月这段农闲季节,就向桃花坞年画铺批点年画,掮着到四乡兜售,木渎、同里、车坊、光福、芦墟、胥口等农村,每到一村镇,油纸一铺,年画一摊,有说有唱,俗称唱年画。如《姜太公》年画,唱词:百无禁忌家家要,头上戴起将军帽,身上穿仔八卦袍,弹眼碌睛福气好,登勒当中咪咪笑,手持黄旗飘勒飘,蚊子苍蝇全勿到,邪气晦气勿敢到,种起田来三担白米稳牢牢,撑起船来顺风飘,做起生意赚元宝,养起蚕来三担茧子稳牢牢。《金鸡报晓》年画,唱词:大公鸡,半夜三更喔喔啼,勿吃稀来勿吃米,养末养勒花园里,蛇虫百脚吃勿及。黄鼠狼想吃鸡,垂吐水,搭搭滴,登勒旁边撒臭屁。九斤黄,黑十二,偷鸡贼想偷鸡,被勒乡下人打得臭要死,偷鸡勿着蚀把米。《八仙》年画,唱词:铁拐李,左脚跷;吕纯阳,顶勿好;蓝采和,拿着篮子最细巧;曹国舅,扦板敲;张果老,拿仔竹筒摇勒摇;汉钟离,拿把扇子顺风飘;荷仙姑,打后跑;韩湘子,吹起笛子咪咪笑,等等,热闹生动。卖上一阵,再移一个地方再卖唱。一个村庄可卖上三、四次,大的村庄可以卖上一两天。早出晚归,走到那里、吃到那里,饭后送两张年画给主人就是报酬了。这种推销年画方式既省钱又深入群众,并有说唱表演,深受群众喜爱,生意做得蛮好。

五是新华书店推销。解放后,桃花坞传统木刻年画和胶版年画均由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发行,并通过新华书店向全国各地征订发行。

六是门市部推销。当今,仅有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山塘街)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开设两家门市部销售桃花坞木刻年画。

据史载,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全盛时期,几乎销于长江南北各省,其中以扬州、镇江、徐州、济南、广德、泗安以及宁波、定海一带为盛行。但由于各地各阶层民众风俗习惯不同,营销的画种也有不同。如戏文年画盛销于扬州、镇江一带,百子图就盛销于徽州,聚宝盆、麒麟送子等盛销于江淮地区,为广大农村妇女所喜爱,而关帝财神就盛销于帮会,商号为市民们所尊崇,一路顺风、招财进宝等销于水上船户。姜太公、武装门神之类多销于湖州一带的养蚕人家。文装门神就多销于宁波、定海的船民……总之,年画要色彩鲜明、构图丰满,人物俊俏,画意明显。内容方面,一般来讲,要驱邪降福、吉祥如意、健康向上、欣欣向荣的题材,被人们所喜欢。据1962年统计,桃花坞传统木刻年画销售数为443300张,新年画为146900张,合计590200张。1995年胶版年画销售达435.61万元。销售地区涉及江苏:刁家铺、宜兴、镇江、句容、泰兴、溧阳、扬州、南通、六合。安徽:当涂、金寨、广德、和县、太湖、贵池、含山。浙江:长兴、安城、安吉、湖州。河南:商丘、西平、潢川、平顶山。河北:邢台。江西:婺源、波阳、九昌、乐平。广东:茂名、乐县。广西:岑溪。黑龙江:齐齐哈尔。贵州等,几乎达到大半个中国。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室的改善,审美观点的不同,加上高科技印刷技术等,如今桃花坞木刻年画除了少数人的关注,在绝大部分的全国农村和城市几乎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每到新春佳节人人争购年画,家家张贴年画了。但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仍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因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必然是这一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映照未来的镜子。传统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民族精神又是民族自立的基础。明智地对待传统,不仅是尊重民族自身历史的需要,也是传统为当今服务的需要。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从题材内容到形式上加以改革,力求与时俱进,喜闻乐见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定能重新走进寻常百姓的居室、案头,桃花坞木刻年画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永不凋谢。

五、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是江南刻印年画的中心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全盛时期, 年画销售遍及长江下游三角洲和临近地区,多的年份约一百万张,少则也有二十多万张,几乎销售大半个中国。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滩县杨家埠,齐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素有“南桃北杨”之美称,驰名中外。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直接影响下,上海、南京、扬州、南通等地在历史上都仍生产过木版年画。

    在国际上,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着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苏州是中国南方海外贸易的主要城市,桃花坞年画随商船的来往,远渡重洋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民间艺术“浮世绘”版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的小野忠重在《中国的版画》一文中说:“中国的年画感动了日本浮世绘版画家,是良师益友……。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日本学者藤悬静对桃花坞年画《西湖十景图》解说:“这些图都是采用西洋透视法和铜版画的手法,大量传到日本……盛行的浮世绘作品采用了这种笔法”。当时在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和《支那古版画图录》、《支那版画丛考》、《苏州版画及其时代》等书刊中都有著录或论述。在清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英国卡姆培夫尔去日本江沪旅行搜集到了一些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带回英国,后藏于英国博物馆中,其中有二十多张《花卉》《蔬菜图》等。后来又有一位名叫克尔特学者,根据这些年画,写了题为《中国彩色版画论》一文,赞美中国桃花坞木刻年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民主德国学者李特克曾到苏州搜集桃花坞木刻年画,回国后出版了《中国年画》一书加以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相继在国外展出,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新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仍有世界各国的学者和旅游者及中学生慕名前来参观访问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和年画博物馆、并选购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可见一斑了。

综上所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整个艺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如今,桃花坞年画已成了“国宝”,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誉。在未来的岁月里,愿这枝古老的艺术之花开得格外鲜艳夺目、欣欣向荣。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