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皮的故事50:顾颉刚笔下的吴国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19:23

 

陆 咸

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是苏州人,他晚年居住在苏州时,曾计划写一部苏州史。这一计划虽未能实现,但他为写作此书写了大量笔记,因为顾颉刚先生读书很多,视野宽阔,他的笔记提供了许多我们过去忽略了的方向,对我们研究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提供了大量新资料、新观点,所以很值得我们注意。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了顾先生的笔记,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

一、太湖地区在吴国以前还有奄国。

多年考古发现:在三千年以前,太湖地区已进入了新石器朝代。这里的居民已经种植水稻,进行渔猎,制造出陶器,现在一般称这一时为吴越文化的良渚文化时期。后来,泰伯奔吴,和当地居民结合建立了吴国。我过去的文章也是这样写的。但顾颉刚先生根据《吕览》记载,认为在吴国来太湖地区之前,这里曾有一个奄国(或称淹国)。奄国原在现在的山东地区。周公把他的儿子伯禽封到现在的山东地区,建立鲁国,把原在这一地区的奄国逐到江南的太湖地区。因此,太湖地区在吴国未来之前,就有奄国打下的基础。他的这些看法有考古根据。常州现有奄城,可能就是奄国时的遗留。又据《吴地记》云:“毗邻县南城,故淹君臣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顾先生认为:这就是吴灭奄后其子女为吴所葬。他说:“犹如夫差自杀,越人葬之地。”

二、太伯是先到江西,再到苏南地区。

太伯奔吴,据《史记》记载:是在古公亶父时期,因为亶父要将传位给幼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因而让贤奔吴。顾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太王之时,继承法未定,原不必长子继承。”他同意另一位历史学家徐中舒在《殷周史跡之检讨》一文中所说:“余疑太伯仲雍之在吴即周人经营南士之开始。亦即太王翦商之开始。”顾先生认为“此论为前人所未发,而极确切。”据历史记载:太伯离开周时,还是在商纣王统治时期。以后还经过季历、文王两代、到武王时才灭商后建立周朝,分封诸候,到成王时、周公摄政时继续分封。此时距太伯离周时已有八十多年,所以太伯离开周时,头脑里不可能有南下建立吴国的念头。

那么,太伯、仲雍为什么要离开周而南下呢?顾先生认为是为了要“翦商”作准备而经营南方。他认为:太伯南下的路线,是从江西再到苏南。“吴之名,当由陕西吴岳来。此名东移则为山西之虞,南称则为苏赣之吴。”他又说:“江西新建县北一百八十里有吴城镇,当赣江入湖之口,疑当时吴都即在是也。其傍鄱阳湖阳犹之迁苏后傍太湖也。”

太伯南下江西,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寻找铜矿。当时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铜矿是奴隶主贵族极喜爱的贵金属,用以制礼器、酒器、兵器,在当时是最重要的矿产品。后因为楚的兴起,吴在江西无从立足,乃迁移至江苏。乾隆二十六年在江西出土者减钟十一牧上的铭文,郭沫若以为是太伯十四世孙柯转,王国维以为是柯转子颇高。不论是谁,都在春秋初年。顾先生由此得出结论:“春秋初年吴尚都江西,则其迁江苏殆在春秋中叶,太伯、仲雍墓不足信也。”他认为“寿梦立而吴始大,盖迁苏仅一二传耳。其所以能然,以有奄国基础在也。”

1954年,江苏丹阳出土了西周“宜侯夭簋”,其铭文据郭沫若考证:其时是武王分封诸侯时期,封太伯的第三世叔之长子周章为宜侯,说明当时吴已来到江苏,不过当时是在宜兴一带。所以,顾颉刚先生说吴到江苏是在寿梦称王以后“不过一二传”,是不确的。但他说吴是从江西逐步迁移到江苏,却是有根据的。

三、春秋后期,吴迁都到邘(在扬州东北)

顾颉刚为:在吴王夫差时期,吴国又一次迁都,迁到长江北的干遂。在今扬州附近。这次迁移,是为了征服齐国。称霸中原。但在此地被越王勾践战败被俘。此事古书有记。如《淮南子》一书中说“越王勾践……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果擒之(夫差)于干遂。”因为后人习闻吴都江南,不了解夫差已迁离,就牵强附会,将干遂移置江南,说成是夫差是在苏州附近被擒的。

吴国后期曾把国都移到江淮地区,在古书中多有记载。新近出版的《中国通史词典》在“邘”这一条目中,这样写:

邘,一作干,……干在今扬州东北。春秋时成为吴邑,吴也称干。《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也。”《释文》引司马彪曰“干,吴也。”《淮南子·原道》:“干、越生葛绣。”高绣注:“干,吴也。”

我在《夫差与扬州》一文中,从《左传》中收集了一些史实,说明吴国后期的一些外交活动主要是在江淮地区进行的。这些也可以作为吴国当时已迁都到长江以北的旁证。(此文已收入我的《吴史杂识》一书。)

今人所了解的吴国历史,主要来源于汉人的著作,如《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其时离吴亡已超过五百年,他们所述,不少事主要来自传说,不可能没有误传。顾颉刚先生根据最早的古籍和出土文物加以对照,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他的观点,我们应当继续研究;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