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平 金刚经:中条山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46:20
拆分词条

中条山战役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名称: 中条山战役 地点: 山西 时间: 1941年 参战方: 日军,国民党军 结果: 日军胜

目录

简介
背景
地理位置
日军部署
作战计划
过程
结果
战俘遭日军虐杀
  • 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原因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军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编辑本段背景

    

进攻中条山的倭寇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活动。  正当日本泥足深陷中国战场,亡华无期,进退维谷之际,其法西斯伙伴德国于1939年 9月1日,突袭侵占波兰。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计划,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国际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民党军残存的唯一地区”。有鉴于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据此,1941年1月30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敌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中条山战役部署图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国民党军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

编辑本段日军部署

    

中条山战役——第三军上将军长唐淮源

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10万余人。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对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即发动豫南、上高战役。并于同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以第36师团发动对第27军作战,打击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民党第27军;以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第15军作战,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脱离的国民党第15军。以期为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经过周密的部署,日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分成东西两个地区,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将敌完全包围,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从4月底到5月初,日军征调频繁,并制造种种谣言,以此为掩护完成了进攻中条山的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分布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分布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长子、陵川等地区。”

编辑本段作战计划

    

中条山战役——第十二师中将师长寸性奇

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积极部署的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保守要地,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积极训练”的战略原则。有鉴于此,4月中旬,参谋总长何应钦到一战区巡视(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于1941年春到重庆述职后,借故请假逗留峨嵋山未归)。4月18日、20日,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何应钦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以上长官参加的军事会议。根据各方提供的情报,何应钦判断:“晋南之敌,似将逐次夺取我中条山各据点,企图彻底肃清黄河北岸之我军,然后与豫东之敌相呼应,进取洛阳、潼关,以威胁我五战区之侧背,或西向进窥西安。”指示:“为确保中条山,(一)第一步,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由东向西(27军),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以恢复廿九年四月前之态势。(二)第二步,与晋西军及第二、第八战区协力,包围晋南三角地带之敌,而歼灭之。(三)最低限度,亦须能确保中条山。”4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做出日军有从济源、横皋大道会犯垣曲企图的判断,决定:(一)加强阵地工事破坏阻塞主阵地前道路;(二)先制出击打破敌之攻势;(三)第二战区晋西部队向同蒲、第五战区汜东部队向陇海牵制策应。在上述判断指导下,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主力7个军进行了相应配置:第9军裴昌会部在豫北重镇济源;第43军赵世铃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军高桂滋部在绛县地区;第3军唐淮源部、第80军孔令恂部在闻喜、夏县地区,第98军武士敏部在董封镇一带,第15军范汉杰部在高平地区。另以4个军配置于太行、太岳地区,作为策应。

编辑本段过程

    

中条山战役中殉国的最高级别将领唐淮源

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10万余人。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对我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即发动豫南、上高战役。并于同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以第36师团发动对第27军作战,打击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民党第27军;以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第15军作战,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脱离的国民党第15军。以期为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经过周密的部署,日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分成东西两个地区,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将敌完全包围,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从4月底到5月初,日军征调频繁,并制造种种谣言,以此为掩护完成了进攻中条山的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分布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分布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长子、陵川等地区。”  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积极部署的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保守要地,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积极训练”的战略原则。有鉴于此,4月中旬,参谋总长何应钦到一战区巡视(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于1941年春到重庆述职后,借故请假逗留峨嵋山未归)。4月18日、20日,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何应钦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以上长官参加的军事会议。根据各方提供的情报,何应钦判断:“晋南之敌,似将逐次夺取我中条山各据点,企图彻底肃清黄河北岸之我军,然后与豫东之敌相呼应,进取洛阳、潼关,以威胁我五战区之侧背,或西向进窥西安。”指示:“为确保中条山,(一)第一步,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由东向西(27军),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以恢复廿九年四月前之态势。(二)第二步,与晋西军及第二、第八战区协力,包围晋南三角地带之敌,而歼灭之。(三)最低限度,亦须能确保中条山。”4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做出日军有从济源、横皋大道会犯垣曲企图的判断,决定:(一)加强阵地工事破坏阻塞主阵地前道路;(二)先制出击打破敌之攻势;(三)第二战区晋西部队向同蒲、第五战区汜东部队向陇海牵制策应。在上述判断指导下,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主力7个军进行了相应配置:第9军裴昌会部在豫北重镇济源;第43军赵世铃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军高桂滋部在绛县地区;第3军唐淮源部、第80军孔令恂部在闻喜、夏县地区,第98军武士敏部在董封镇一带,第15军范汉杰部在高平地区。另以4个军配置于太行、太岳地区,作为策应。  1941年5月7日,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东线,日原田雄吉中将指挥的第35师团主力、田中久一中将指挥的第21师团一部,以及骑兵第4独立旅团一部,约25000余人,在伪军张岚峰、刘彦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济源、孟县进犯。西线,日安达二十三中将指挥的第37师团主力、井关仞中将指挥的第36师团一部、若松平治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16旅团,约25000余人,自闻喜、夏县东南向张店镇进犯。北线,日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第41师团及池之上贤吉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共约30000余人,以中央突破之闪电战术,由横岭关方面向横垣大道西侧猛攻。东北线,日樱井省三中将指挥的第33师团一部及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约万余人,从阳城方面向董封镇一线攻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根据情报,针对日军分兵合击,袭击我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点,切断我军联络,各个击破;封锁山口、渡口,逐步紧缩包围圈,完成合击的企图,“于会战前,经以辰东诚电令各部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袭破,妨害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但因战区主帅缺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组织施行,致使“会战开始第二日,因情况剧变,敌之来势极猛。当严令各部应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殄之”。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在全线溃退的形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命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第9军部署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  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另以独3旅附37师团一部,向刘家沟、古王、计王王治岐师全面佯攻,牵制激战”。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与此同时,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军第165师在遭到日军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乘隙而进的敌挺进纵队于当晚占据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沟等渡口;最远的一支进到平陆、垣曲、夏县三县交界处。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弃部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部队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  夏县日军先头部队7000人分三股南向进犯唐淮源第3军阵地。8日拂晓,日军攻占中条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后,一路向西北奔袭第7师师部驻地王家河,一路向东南奔袭第3军军部唐回。王家河遭日军重兵包围,师长李世龙率部突围;唐回则在军长率预备队驰援王家河的情况下被日军地面部队与空降兵协同占领。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残余人员向东撤退至温峪(南通五福漳黄河渡口)一带,被日军挡住南去之路,遂与敌激战,遭受重大伤亡后,再向东北、西北方向退去。12日唐军长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以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当前大敌未殄,于尖山顶庙内自戕殉国”。同日,第3军第12师在突围至胡家峪后遭日军截击,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率部苦战。13日,寸部亦陷日军重围,寸师长二次负伤,右腿被敌炮炸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麒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  “还有闻喜敌36师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山等阵地猛攻,并迅速攻陷唐王山。公秉藩组织部队反攻,收复唐王山周围阵地,但因其右翼友邻部队防线被突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系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第34师便放弃唐王山阵地,退至胡家峪。”  北线:这里是中条山地区国民党曾万钟第5、刘茂恩第14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日军的战略意图在于迅速攻占横(横岭关)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县城,对守军两个集团军实施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役一开始日军即以重兵向横垣大道两侧猛攻。驻守横岭关东北侧的赵世铃第43军、西南侧的高桂滋第17军同时遭受日军重兵打击。激战至8日拂晓,第43军十八坪阵地被突破,堵击无效。军长赵世铃下令放弃阵地,撤向望仙庄一线;第17军虽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抵抗,终因左右两翼皆被敌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线。日军则在一举突破守军防线后,兵分两路:“一路沿桑池、贾家山、杜村河南下(桑池守军第15军一部溃逃);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经皋落、长直、王茅,直取垣曲县城。”“8日黄昏,日军在伞兵部队配合下,占领黄河岸边的垣曲县城,截断了与黄河南岸的联系。日军实现了中间突破计划,中条山国民党军队被分割成两半。9、10两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东路于12日晨攻克邵源,与济源西进日军会合;西路于11日进至五福涧,与9日攻占五福涧的日军会合。至此,日军的内层包围圈完全形成,中条山守军黄河沿线的补给线和退路全被截断。”  东北线:驻防这一线的国民党守军主要有第14集团军司令部、武士敏第98军,以及第15军、第93军等部。7日晚,日军向武士敏第98军发起进攻,武军长率领所部拼死抵抗,在董封东西线上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10日,第一战区司令部鉴于“济源、垣曲间各主要渡口渐次被敌封锁,该集团整个补给线中断”的事实,命第14集团军“阳城以西部队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转移,以旋回钻隙战法,打击敌人侧背。卯刻,该集团军全面与敌发生激战。申刻,交口之敌陆续增至三四千,窜陷清风圪塔、煤坪。同时第10师与第98军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约二千余之敌突破。而陷邵源之敌,亦向西北紧迫,此时该集团军三面有受敌顾虑。”各部在突围游击中向北撤退。  在守军全线溃退的同时,日军以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据了先机,迅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突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部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关的关隘据点,封锁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内外侧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中国守军各阵地,反复扫荡。以西线为例,日军“各兵团自11日并排向北返转,然后又自5月15日再次转向黄河线,如此再三反复进行篦梳扫荡,一直进行到6月10日。在这样反复扫荡期间,各兵团所到之处消灭了敌人(按:日方的说法,指国民党军)三千至五千名”。守军主力在遭受惨重伤亡后先后突围:第3、第15等军残部在第5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率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第93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98军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43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9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分别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国民党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

中条山战役图片锦集(15张)

编辑本段结果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党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伤亡超过8万,有十余万人失踪。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中条山会战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编辑本段战俘遭日军虐杀

  中条山战役中被俘的中央军官兵除少部分(主要是军官)被押送到战俘营之外,大部分被日军采用机枪扫射、砍头推下悬崖等残忍方式就地处决。中条山上的居民也遭到日军野蛮欺凌,不少居民包括儿童在内被日军当做战俘直接处决,强奸、抢劫事件更是不计其数。居民们为躲避日军,四处逃难,以至于中条山上出现大片无人区,村庄被废弃,田地无人耕种,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

编辑本段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原因

  中条山:  山西雄踞中国北部是华北平原与西北高原的分界线,其四面环绕大山的格局成就了山西是北部中国脊梁的美誉。延绵300里的中条山在山西西南部,南面就是黄河,三门峡,洛阳等河南地盘,西面是潼关,华山,黄河等陕西地盘。可以说是背靠大河,群山耸立之地。在防守上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后勤要通过无数大山之后,再渡过激流湍急的黄河,才可以进入中条山的大山之中,再经过一条又一条的羊肠小道输送到前线。那是一条几乎完全靠人来抗运的原始后勤线。比胡志明小道还要差,胡志明小道起码还有无数的苏联和中国援助的卡车和自行车。但是中条山却保护着陕西和河南。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从1938年10月以来到1941年5月,已经占据了山西各个主要城市的日军与中条山上的国军有过多达13次战役。中条山上的国军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与日军对峙和战斗了3年,除了13次大战以外,还要无数的小战斗爆发。  1941年5月中条山上的国军主力第14军,47军,38军,96军已经调离,现在的阵容是第1战区之,第5集团军统领,第3军的第7,12,34师,17军的第84,新2师.第14集团军的第93军的第10,166,新80师,第15军的第64,65师,第98军的第42,169师和第43军的第70,暂47师。战区直辖的第9军的第47,54,新24师,第80军的新27,第165师,河北民军等。可以看出中条山战役的国军部队其实是以中央军旁系为主力的。  看起来国军有3个集团军下属的8个军19个师的庞大兵力。其实却没有多大的实力,第3军虽然有3个师,但连上军直属也只有2万兵力。1个师只有6000人,战备工作很难做,每只枪有120发子弹,但是兵工厂在宝鸡,需要2-3个月才可以得到补给。下属第7师,共有步兵三个团。每个团有九个连。每个连有步枪70支,轻机枪3挺。每个团有3挺重机枪和一个迫击炮连。下属第34师虽然在8个月以来补充了2000多新兵,但是逃亡严重,士兵逃进豫西民团武装里,就是部队也不好进去搜捕。逃跑的原因就是中条山的生活太艰苦了,后方的部队一听说要去中条山就害怕。但幸运的是军直属炮兵有1个卜福斯山炮营。  第80军是杨虎城的警备旅和几个补训处调来的补充团临时组建的。论装备,河北民军比如第2团,只有不到800条枪,和不到20挺轻机枪。步枪,1营是捷克式,中正式,2营,3营是汉阳造,老套筒。还有几十只缴获来的38式步枪。没有重机枪和迫击炮。  第23军暂40师第28团是晋绥军,60%是山西人,但新兵也有很多是河南南阳训练补充的。他们团装备了步枪600支(每支100发子弹)。轻机枪27挺(每挺1000发子弹),重机枪4挺(每挺2000发子弹),冲锋枪81支(每支200发子弹),迫击炮4门(每门300发)。  第45师第134团装备步枪500余支(每支100发子弹),轻机枪54挺。重机枪12挺。迫击炮4门。步枪基本上都是旧的。但是轻重机枪全部是新的,重机枪是马克西姆机枪。  第15军第65师第195团全团1700人,但是历次战斗都没有得到补充,现在只有1200人,装备着540只步枪,每只步枪有150发子弹,33挺轻机枪,每挺有2000发子弹,18挺重机枪,每挺有4000发子弹,3门迫击炮,每门100发炮弹。弹药充足,但是补给困难,需要2个星期才可以得到1次补给。  中条山主峰是石头山,很难做工事,国军在这里只有站,跪,卧3种简单的工事。士兵为了修交通壕把工具都磨平了。苏联顾问认为这样远远不够,现代工事要把大山挖空,能让汽车和炮车在里面走,不过这对于国军这样大部分年景1年只有1-2亿美元军费的军队来说,这等工程量所需要的器械和资金实在是太浩大了,根本就无法完成。  中条山的生活:  穷荒巨野无垠际,万军散在万山中的中条山生活之苦,在山西都是出了名的。北部的吕梁山区是全国出了名的穷苦,中条山地区也是1个样,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小村子,居民贫苦的很。中条山平均海拔1249米,最高的大山有2321米,沟壑纵横。山上风大如刀刮脸,气候寒冷,特别是在早晨和夜间气温更加低。国军就驻扎在山区的窝棚里,缺乏取暖工具,和棉被。基本上1个人就只有1身棉衣,日夜不脱,也从不换洗,应为也没有另外的衣服可以换了。  灰蒙蒙的天空下,土墙内的士兵们整天灰头土脸的打柴磨面,拿着磨平了的工具修补阵地,没有娱乐活动,也没有暖和的被褥和房间,只有1杆老式步枪。士兵们冻的手脚裂开,得了冻疮,每天被冻伤的手脚都奇痒无比,又不敢抓挠,一抓就烂,烂了的血肉在冬季的寒风中更加让人生不如死。  中条山这个地方不是产粮区,可是中条山保护着河南,陕西2省,又是长300多里,纵深100多里的大防区,也不能不摆放大部队防御,不能搞分散的小部队部署。部队所需的粮食都要从后方运输。而国军军政部在全国总共也只有4个汽车辎重团。专门负责供应全国各个战区的400万大军的紧急军事运输。而无暇顾及平时的运输,就那4个汽车团就是紧急运输,也是远远不够的。  对前线的运输就是靠后方兵站征夫和部队自己出人去自己背抗。穿越几百里大山,再用木筏渡过黄河才能把粮食运输到中条山战区。  中条山国军部队的士兵们每天都要分出1/3的人去打柴,挑水和去黄河边搬运粮食,再靠人背着粮食徒步走过上百里山路,回到驻地,往返要2-4天,风雪无阻。最后还要自己一圈又一圈的推磨磨面。粮食是有了,但是却没有蔬菜,食用油和盐。有个团长叫王念祖,常年就是1盘盐炒辣椒当副食。至于外国军队盛行的午餐肉,罐头,牛肉,奶粉,面包和啤酒那想都不要想,过年能吃2两大肉就要谢天谢地了。  每天忙于背粮食,推磨磨面,站岗,没有任何娱乐,吃不到蔬菜,油盐。又备受冻伤,虱子,回归热等疾病困扰的士兵,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晚上可以回到挤满了士兵的窝棚里倒在铺着稻草的铺上美美的睡上几个小时了。能有1套全身棉衣棉裤和稻草铺就不错了,最苦的部队比如,河北民军,棉裤只到膝盖,小腿的保暖全靠绑腿,那根本就是1条棉裤衩。睡觉全是麦秸秆打地铺。  中条山国军的补给比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相差十万八千里,志愿军只是在初战时期的一些战役补充不及时而天天吃炒面吃冰雪,后来从国内大量运输罐头,肉类,饼干,鸡蛋粉,水果,大米白面到前线,生活还是不错的。这个从抗美援朝后勤经验总结这套书里就可以看到详细的数字和介绍。  甚至中条山国军的补给比红军长征还要差,毕竟长征路上打土豪的时候,还是可以开洋荤的。而长征的时间也只有1年多,而中条山没有土豪可以打,时间也长达3年多。  补给差,不仅仅是1个贪污,1个腐败,就可以包括的。国军控制的地盘只有15个省,这其中浙江,湖北,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还被日军占了1部分。而西康,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又远远谈不上是产粮区。实际上国军真正可以控制的耕地很少。  要想用那么点耕地养活3亿人口和几百万军队是极其困难的,那时的产量不可与现在同日而与,这还没有计算不断的战争造成的破坏。这些粮食的21%要缴租,56%农民自己吃,8%做种子,其余15%可以出售。国军1年要把市面上1半的粮食征收走,41年为5200万担。但是军队,公职人员,教育人员,学生,警察,工厂,官佐眷属都需要粮食。军队只可以拿走1/3,大约1700万担,400万大军,1个人,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无论将军,还是马夫,人均1年只有4担粮食。还是没有磨过的,磨过以后分量更轻。  4担粮食只有400斤,1人1天只有1.09斤口粮,磨成面粉只有0.8斤多点,蒸成馒头,也就是1.5斤。大约6个馒头,6个馒头对于1个没有肉吃,没有油吃,肚子里半点油水也没有的每天都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成年男性来说,最多也就是1顿饭的量。  在中国古代明朝军队是工资待遇算是够低的了,那还1年12石粮食呢,比国军还是高了足足300%,至于人家清军不光解决吃饭那可是发1-几两白银地。  想要吃饱吃好,那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后勤总部,战区还要有储备,如果千里运输人抗人背耽误了时间,饿肚子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以上这已经是很好的算法了,应为把这些粮食全都给人吃了,还没算军队的那些骡马的餐补,运输的损失,保存的损失和战争的损失呢!实际1个国军1天可以得到的口粮只能是比6个馒头更低的量。【馒头只是个算法,军粮不光是小麦,大米,还有小米和高粱】。  国家根本就没有钱,日军封锁了海口,关税,盐税,统税是没有了,39年的统税只有37年的18%,关税最多只有正常的1/7,对于农民来说已经压价收购了大量的粮食了,也没有油水了。  你自己印钞票,只能蒙自己,外国人不认这个。购买汽油,柴油,钢材,兵工器材,汽车,药品,武器,飞机,人家只认美金。国军在国内种不出美金啊!就只有德国,苏联,英国,美国贷款给国军美金了。大部分年景平均1年就是1-2亿美元的花销。  买必需品那钱还不够呢!哪还有钱,和富余的粮食去搞什么罐头,啤酒,笔挺的军装?在法币急速贬值的时代,发军饷那也只是1个传说,发和没发1个样。  贪污确实有,但那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就是没有贪污,物资也一样是极度的不足。1个农业国家难以支撑几百万军队与1个工业强国进行长年累月的全面战争的实力。实际稍微一长各式各样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也就难以避免了,比如27军在晋南作战,有1次出击有700多名官兵负伤。通过担架队和民夫抬着担架,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走上了崎岖的山路,穿越日军的4道封锁线。在1个细雨的日子里把伤员运到了急流的黄河边,但是只有2艘渡船,1次渡河就需要4个小时,1次只可以运送50人,1天才运了100多人。没有办法,只能留下过夜。夜里疲惫以及的人们睡的很深,以致于有13名不能行动的重伤员已经被野狗咬死拖走吃掉了。  难道,是蒋介石和第27军不想用飞机运送吗?不想用救护车运送吗?不想有10艘渡船吗?不想在过夜的地方有帐篷,有医生吗?不想有及时的药品,热面条和被褥吗?想,但是这个国家提供不了。中国还不是1个工业国家,还是1个战乱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  也就是东亚民族的军队可以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如此供应如此贫瘠,只靠那么一丁点可怜的补给,在待遇如此之差的在个穷山沟里长期驻防战斗。换欧美军队不用去打,人早就跑光了。  总结:  国军失败的原因  1:身体素质差。除了主观原因比如指挥不统一,战区司令部远在洛阳,在中条山没有统一的指挥等等。但是也有很大的客观原因,首先就是士兵的身体太差了,饮食长年累月的没油少盐,缺乏蛋白质。导致士兵身体虚弱。由于虱子的传染,很多士兵感染了回归热,满身长满红斑,阵发性高热反复发作,肝脾肿大,剧烈头痛【特效药四环素要到48年才发明出来】。  2:开战第2,3天就断粮了。由于黄河摆渡运量有限,几万人还勉勉强强撑得过去,但不可能为十几万大军运输出储备粮食,所以一般各个部队就都只有1,2天的粮食,一开战,日军就轰炸封锁了黄河渡口,船只。粮食无法运送,使国军从5月8日或9日就已经开始断粮了,只吃点草。还好是5月,春暖花开,小草也长出来了。国军才可以靠吃青草来维持。甚至第43军一路吃草直到2个月以后才突围回到吉县,真把人给吃成了羊了。一顿不吃心慌慌,几天,2个星期,甚至是2个月,不吃饭,只吃点草,人是受不了的。谁不服可以试试不吃饭吃2天草,看看体力如何。还好是5月,这些直接导致士兵行军,战斗,格斗和持久能力极度下降。  3:日军兵力太大。日军准备充分,而且重火力优势太大,日军投入18万部队,国军只有17万部队,抛开武器后勤不谈,就技能而言日军也已经是国军战斗力的几倍了。  4:日军重火力优势太大.此战日军投入的75MM以上压制火炮达到了500门,而国军10多个师平均1个师才有1门75MM山炮。由于缺乏弹药和观测设备,真正可以使用的只有9门博福斯山炮。不算日军的75MM以上的火炮,就都算做是75MM火炮,那日军的压制火炮仅数量,就已经是国军的55倍了。也就是说日军掌握着55倍的炮火优势,这还没算日军那300架飞机和毒气!  5:武器对比:  首先,日军是重火力上的优势太大了,不算炮弹优势,口径优势,光是比数量,日军的火炮就是国军的55倍。要是看炮弹数量和口径,那优势可以是100倍以上。  炮兵是军队的灵魂,火炮射程远,威力大。可以利用火炮来影响战场的进程,可以利用梯次射来压制战壕,用吊射的迫击炮来肆虐战壕里可怜的步兵,利用瞄准射击来摧毁堡垒,利用空炸炮弹来屠杀冲锋和撤退的对手,无数发炮弹砸下来,1发炮弹的杀伤半径就是10-50米,1-3分钟内的几个齐射,在弹幕下无论冲锋,还是后撤,阵地上1个营,1个团就没有几个活着的人了。就是在战壕里也会被50米内爆炸的炮弹炸的昏头转向,耳朵冒血,甚至是直接震晕。虽然日本步兵战斗力强大,其实日军主要依靠的还是火炮。  就是轻武器,国军也没有优势。虽然有些人认为国军的轻武器比日军的强大。说起日军的92式重机枪,脚架重量大,稳定性好,连射时几乎不会发生晃动。金属弹板故障率底,气冷式又不用满黄土山到处去找水去。而且还有光学瞄准具。更何况,日军还有国军所没有的精确地图和航空照片,可以分析看出,并且计算出精确的距离和位置,日军可以利用这些辅助设施集合各个阵地的重机枪群从各个角度和距离对国军的阵地,后勤补给,道路,隘口进行最远2000米以上射程精确的散布射击,超越射击...打的国军头大,死伤遍野都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战斗过程,实际上就是日军发起突袭,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和航空力,和利用伞兵快速把国军的退路黄河渡口大门锁住,仅仅2天就形成了2道包围圈。最后日军穿插占据了各个隘口和重要的山谷道路,对后退突围的国军进行居高临下,两面夹击式的猛烈的单方面火力杀伤。所以日军才可以和国军打出如此悬殊的伤亡比例。  翻译了日本对中条山战俘的审讯记录,看后感觉,国军军官对于蒋中正是有很大的个人崇拜的,黄埔系的将领都坚决执行蒋委员长的命令,在军队的下级军官中,大多数都非常信赖蒋介石,但是士兵素质低下、缺乏斗志。物资缺乏、作战困难、人民厌战。  但是感觉中国缺乏重武器和汽油,而过于征收粮食,税赋和壮丁,让渴望和平的普通人民很痛苦。由于缺乏物资,不可能实施总反攻。  中条山战役是日军8年中对游击基地最大规模的扫荡,国军没有如51反扫荡的84一样立刻转移,而是选择了接受战斗,但是,由于日军兵力过大,组织严密,战斗过程急转直下,最后演变成了溃败。中条山战役限于主观的指挥和组织能力和客观的条件严重不足,有种种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国军的整体表现还是非常顽强的,就是吃草也努力突围,大部分人都坚持战斗,最后10万军队成功的突出重围,战死和突围的人占了全部的80%,只有20%的人被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中条山战役是日军俘虏国军最多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