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姬:宋尾的诗歌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52:23
编辑怡爽文/
宋尾的诗歌地图
作者:冯磊   2010-12-14 18:01 星期二 晴
诗人宋尾出了一本诗集,名字叫做《给过去的信》。在序里,诗人说,“有一段,我想的是如何改变诗歌的元素。也曾异想天开写一种像电影一样的诗:有故事,有情节,有逻辑,有场景,有心理,有对白……”很显然,他的这种思考,被贯穿在整本集子里。作为一种可能,我想读者不难理解作者的苦心。
我与宋尾在网上的结识,应该在2001年前后。那时候,网络诗歌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时刻。大批的诗人像蜘蛛一样整天“粘”在网上。蒲公英、灵石岛、美国《新大陆》诗歌杂志、个、不解、白桦林等大批诗歌站点也运行不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球汉语诗歌站点据说达到了十四万个之多。那时候,在一个叫做乐趣园的网站提供的BBS上,诗人们乐此不疲,大打口水仗。与此相应的,在网络上,因为诗歌所产生的友谊自然也多了起来。
我和宋尾,似乎是通过一个叫做“存在者”的诗歌论坛结识的。再后来,则是重庆诗人的大本营“界限”诗歌网站上。那个时候,阿翔、宋尾、蒋振宇等一大批诗兄诗弟都有了一些影响。以宋尾为例,发帖不多,但质量很高;交往不多,但给人感觉非常热情和义气。我好像记得,自己曾经把几首诗(一本《诗神》杂志编撰印刷的诗折)也分头邮寄给过大家。其中,大约也给了宋尾吧。
宋尾的诗,口语化比较浓重。他的诗歌,看似流水式的叙述。但,其中暗含了很多深意在里面。就选材而言,几乎都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几乎找不到多少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按照我的经验,写这种东西,其实比所谓“史诗写作”难度要大得多。而且,成功的几率也要小得多。这类写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曾经有人成批实验过,比较成功的,有云南的贾薇和后来的余地(余地是宋尾和我共同的朋友)。还有,宋尾也是一个了。
读宋尾的诗歌,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动。有时候是一个词,有时候是一个意向。他看似漫不经心的絮絮叨叨里,弥漫着对生活最真实的体悟和观察。尤其是,对小人物(后来叫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忧心。
这本《给过去的信》,就是上述诗歌写作思想的一个具体范本。在《理发师》这首诗里,诗人写道:“两年来我一直在那里修剪头发/他经常弄混我的身份。”这样平实的口语,对于一心要通过抓取大题材、搞石破天惊式的叙述的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但,这种叙述,本身却有非常的意义存在。宋尾接着写到,“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不多/都是老人或者小孩”,言外之意,店主的生意并不理想。大家都知道,干理发最赚钱的,莫过于为女*了。
生活这样惨淡,理发师还保存着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他像个中学班主任,一副宽大的黑框眼镜”,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与别人拉起家常,当然不会是北朝鲜造原子弹、奥巴马访华之类的话题。这个理发师牵挂的是,自己的儿子不知不觉长成了一个大胖子,而且不学无术。但,这臭小子终于让一个女孩子给驯服了。“现在,终于有一个能让他服帖的女朋友/但是经常缺钱。”——关于理发师的描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在物价飞涨、洪水泛滥、导弹飞窜的开阔叙事里,被大家忽略了柴米油盐,虽然琐碎,却异常温馨。日子尽管艰辛,大家彼此不易,但还是要努力过得更好……
这本诗集,按照倒叙的方式回顾了诗人近十年的写作生活。从2008-2007年的回兴镇、瓦片湖开始,一直写到2002-2001年天古路和闸北巷。现在看来,宋尾的天古路和闸北巷时期,应该是我们这批70后纷纷触网和结下友谊的美好时刻。不知道,我说的对还是不对?
在序言中,宋尾还写道:“因为许多原因,这几年我离诗现场比较远。不过,一旦与狂热分开了距离,反而令自己清醒,回到'正常'的状态”。我想,此时的诗人宋尾,是真诚的。文学本身是寂寞的事业,一个热衷于赶场子的诗人,其诚意值得怀疑。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只有三流诗人才热衷于做诗歌活动家。基于这个缘故,我愿意借此向宋尾的逆光劳作表示我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