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柱:指导与讲评同样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08:17
指导与讲评同样重要王栋生

【专题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10年08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2010年3期第24~25页
【作者简介】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210003
【关 键 词】EE312UU8359269


    过去我的作文教学没有考虑安排专门的“指导课”,有关写作常识,我一般只在阅读教学中随机带入。有些机灵的学生从中习得方法,在写作中常常能用一二。这以后,发现相当多的学生面对布置的作文题,往往还是无从下手,用于“启动”的时间过长,经常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内写完;即使勉强完成,也没有明显的提高。有的从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作文的思路、形式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进步不大,甚至停在一个平面上,百篇一律。这些和学生的思路狭窄,不善于借鉴,固守某种结构模式等有关。虽然学生年纪小,但长期不思考,思维也会固化僵化。
    三年前,我们想结合选修阶段《写作》教科书的使用编一本教师教学用书,体例设计很困难: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教师是不宜干预的,否则会干扰学生。怎么可能让学生一边写,一边听老师指导呢?曾看过一篇经验介绍,那位教师自述,说以前学生写作文时,他是在讲台上备课或是看书的,后来有一次无书可看,就在班里“巡视”。他拿过一位学生的稿纸看,发现审题有偏向,就提醒全班同学“要把题意看清楚”;一会儿,他又看到有的同学不分段,就又大声提醒全班“要注意段落结构”;然后他又发现几个同学举了一样的事例,于是再次提醒同学们注意“举例不要雷同”……我对杂志发表那样的文章很诧异:作者根本不该干扰学生的写作;他那样“打横炮”式的“指导”是没有道理的。当然,眼看学生的作文又要留下好多毛病,教师不能不作“指导”;但如果一个一个地“现场指导”,顾此失彼,不公平;更糟糕的是有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干扰,学生无法专注地写下去。作为教师,他应当早一些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指导,而不能像那样在课堂上处处关照,最终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循着一个思路,用同一种方法去写。所以,“在过程中指导”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这也是写作教学的特殊性之一。
    传统的指导方法,是写作后的讲评。讲评是对上一次作文的评价,也可以看做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早些年,我只是在作文批改后,全班讲评。我的作文讲评大多有个主题,比如,上一次讲“审题目,明要求”,这次讲评主要围绕选材立意,下一次集中谈表达……讲评的内容要相对集中,当然,重要的方法技巧,也可以反复讲,经常强调。时间长了,学生也能积累一些经验。那样讲评,是在学生作文完成之后,学生从评语及得分上可以知道教师对自己作文是否予以肯定,也能从教师的讲评中了解其他同学作文的长处。但这样的讲评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习作,有时甚至是少数同学的作文倾向;教师介绍的优秀作文,有些同学也只是羡慕,因为在作文方面对自己没有多少信心。更重要的是,作文已经完成了,下一次作文可能要两三个星期之后,到了那时,本节课讲评所说的要领已经淡忘了。
    单一的作文后讲评,也存在一些不足:中等层次的学生,他的作文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不是通过几次作文就能暴露出来的,对自己作文的缺憾,可能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在作文批改中有可能忽略了他存在的不足,针对全班学生作文的讲评未必对每个学生都有用;而这名学生在某些方面需要“点拨”和“开导”,还需要获得一些启发。另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注意,即使到了高中,部分学生在观察思考,选取材料,谋篇布局诸方面仍然没能形成经验,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我每学期会用一两节课和学生“谈作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必须有相对集中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作文的一般常识与技巧,强化他们的认识;仅仅依托几次作文训练,很难形成作文技法的“意识”。我在和学生“谈作文”之前,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不写作文,我们聊一节课。”我注意到,所有的学生都很愉快,因为他们渴望在这样的谈话中获得有用的写作知识,而不是少写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样的谈话有可能开启他们的智慧。
    在这样的谈话中,我可能会用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开拓写作视野,让他们积极地去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发议论的能力,我会先请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我会引导学生就已经提出的问题,合理展开,生发联想,引出更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我会向他们征询对最感兴趣的体育竞赛问题的看法,从北京奥运会的成就一直谈到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有无保证;我会和他们从谈商业广告的功能一直谈到广告太多太滥,误导了消费者……启发他们关注有价值的话题,培养他们评论世事的愿望。
    有时,我的指导表现出期待。比如讲到作文材料的选择,我会在写作之前“打招呼”:你们下一次作文能不能尝试用些以前没有用过的材料?能不能有新的分析角度,让读者获得启示,产生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指导中,要注重的是启发,而不是“告诉”。在讲到行文如何避免平铺直叙时,我会问他们:那些扣人心弦的电影在结构上一般有什么特征?那些平庸的电视连续剧是在什么地方使用“且听下回分解”以吸引观众的?……
    这样的“谈作文”有好多年了,我在高三复习时也多次这样做,学生仍然认为很有必要。这样的指导,好处是寓作文教学于轻松谈话之中。我注意到每次谈话都有同学认真地做记录,这使我认识到这种教学形式的价值。毕竟我们在一起交流了思想,彼此都获得了启发。我虽然用去了一节课,“光说不练”,可是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我觉得这比什么都好。N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