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李要:作文教学上的理论建树与实践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51:23
作文教学上的理论建树与实践突破——评李元昌的大作文观刘述深/刘力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8年05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临汾)1998年03期第20~22页
【作者简介】刘述深 刘力 吉林


    李元昌的大作文观其特点有三:
      一、强调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
    1985年,李元昌做过一个调查,他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写的200 篇记叙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取材家庭生活的有86篇,占41.5%;取材学校生活的有106篇,占53%;而取材社会生活的仅有8篇,占5. 5%。这个调查统计,雄辩地说明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主要矛盾是写作内容的贫乏。所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势在必行。
    基于这种认识,李元昌大胆地打破传统,变封闭式作文教学为开放式作文教学,让学生走出“小课堂”,去接触日新月异的社会,去感受万紫千红的大自然。他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采访当地的新人新事,调查当地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内容,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例如:他的学生看到本村一些农民毁田采沙的情况后,心急如焚,意识到农民这样干下去,挖田不止,终究有一天会把良田毁光,届时子孙后代将无地可耕。毁田采沙,就是给子孙后代挖掘坟墓。于是写出了呼吁停止毁田采沙的文章。文章发人深省地质问道:“错误的人们啊,毁了田,卖了沙石赚了钱,可是给后代留下的是什么呢?”他的学生把文章交给了当地干部,当地干部看了非常受感动,于是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通过宣传教育终于制止了这种“富在自身,害在子孙”的破坏性的采沙做法。
    第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大自然里去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伟大情怀。他曾把学生领到吉林市,遨游松花湖,饱览北国风光。“春光召我以烟景,大地假我以文章”,孩子们稚嫩的童心被陶醉了,感情被激发了,万顷碧波荡胸臆,湖光山色上笔端,写出了很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松花江畔是李元昌带领学生们常去的地方。学生们面对美好的山光水色,呤诗作文,讴歌自己美好的家乡,抒发他们的理想和抱负。《田野上的小花》里有很多文章是学生抒发自己情怀的作品,表达了他们热爱家乡,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孩子们诗人般地歌咏道:“迎着红日,披着夕阳,哦,松花江,你这天然的大渔场。那巍峨的银桥啊,伸出有力的臂膀,挽着松花江两岸,挺起胸膛,托起那奔驰的大车小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读了这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犹如在畅饮一杯杯芳醇的美酒。
    第三,大作文观不仅主张学生走出“小课堂”,深入广阔的社会,去索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还主张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通过作文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有关知识,并在写作中使这些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如学生在植物课里学习了细胞液的渗透知识后,李元昌便让学生活学活用,以《解开化肥烧苗的秘密》为题写事理说明文,把化肥烧苗的道理说清楚。学生在历史课上学到了很多英雄人物,他就让学生以《我最崇拜的一位历史人物》为题写议论文,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等,一批流芳百世、照耀千古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不但这样写,有时他还要加大容量,加大难度,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写作。他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等几个学科的知识,以《改造涝洼地的设想》为题,让学生写文章。总之,站在大作文观的高度,一切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信手拈来,熔于一炉,化作学生笔下的写作内容。大作文观为学生开辟了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广阔途径,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同时也为学生赢来了无限的写作时间。
      二、突出写作教学的宏观训练
    李元昌主张通过“放—收—放”这三步,来对学生进行宏观写作训练。第一步“放”,是让学生放眼社会、放眼生活,通过写叙评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直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与此同时,还引导学生搜集第二手材料,即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此拓宽材料来源的渠道,补充第一手材料的不足,目的是使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材料、积累材料。通过写叙评日记,让学生逐渐认识,写作文就是记有意义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不神秘,可以说,这一步是学生的写作入门。
    第二步“收”,是教会学生运用材料,分别写好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目的在于会写。这一步是在第一步“放”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步里,学生通过写叙评日记,或记人叙事,或赞扬社会新风,或评论时事,已初步应用了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第二步的“收”,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收到水到渠成之效。这一步,李元昌是通过三组集合式文题,对学生进行阶梯训练的。所谓集合式文题,是指或主语相同,或定语相同,或中心相同的一组文章题目。如李元昌给学生命的第一组集合式文题是:①我最喜欢的人②我最爱戴的人③我最钦佩的人④我最相信的人⑤我最了解的人,使学生由记叙文,而说明文,而议论文,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登上去,掌握这三种文体的写作,达到大纲的要求。
    第三步“放”,是在“收”的基础上,放开学生的手脚,在学生学会各种文体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写得平铺的,就指导他们如何写得有波澜;写得直白的,就指导他们如何写得委婉含蓄;只会一种开头结尾的,就指导他们如何借鉴课文,掌握各种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总之,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增益其所不能”。对那些有写作“天才”的学生,鼓励他们去搞点创作,写写诗歌、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因势利导,使他们的发展各得其所。
    这种“放—收—放”的宏观写作训练,体现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训练层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写作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其具体时间安排大致是这样的:第一步的“放”,可用一个学期;第二步的“收”,可用三个学期;第三步的“放”,可用两个学期。
      三、写作育人
    李元昌认为,一个教师应该把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主张,作文教学的落脚点,要放到提高人才的素质上。用李元昌的话说,大作文观“不但综合了学生为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意识;它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45分钟里,而且把广阔的社会,把人生的旅途都全部纳入”。可以说,写作育人是大作文观的归宿。正是在写作育人的思想指导下,李元昌十分自觉地通过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塑造学生的灵魂。
    农村孩子不爱农,是普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事。李元昌便利用学生走向社会,搜集作文素材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家乡的美、家乡的变化。他让学生访问村里的老人,了解家乡的过去,看到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个学生,通过江上的木船、铁船和机船的更替,看到了家乡前进的脚步。便以《船,家乡的船》为题,热情地讴歌了家乡的变化,写道:“啊,船,家乡的船,小木船——大铁船——机动船,我看到了你的发展,看到了那光辉灿烂的未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李元昌还把作文课堂移到大型农田基本建设的工地上,让学生拿起笔来描写家乡父老兄弟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进而向家乡人民学习,转变自己的观念。有一位女同学,回乡后,通过自学,成了一个裁剪专业户。有人问她有没有自卑感,这位女同学坦然自若,回答道:“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升学的同学们矮,因为我比那些升学的同学提前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提前念起了社会这部大百科全书。这一点,我还挺自豪呢!修高楼大厦需要砖,盖猪圈马棚同样需要砖。所以只要是一块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能发挥作用,就不是一块废料。”这位女同学讲得好,话语掷地有声,这是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很多人都说,李元昌教出来的学生有头脑,思想过硬。这与他的教书育人,写作育人的思想有关。
    总之,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对学生进行宏观写作训练,作文育人,这三个方面,是李元昌大作文观的主要内容,也是李元昌在作文教学上的理论建树。
    下面,谈谈在大作文观的思想指导下,李元昌在教学实践上的突破。
    首先,李元昌摸索出了先教学生写日记,后教学生写文章;先教学生会写,后教学生会用的写作序列。
    作文教学需不需要有个序列,回答是肯定的。不但需要有序列,而且还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序列。只有这样,在写作教学上,才能做到循序渐进。对这个问题,前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科举时代的塾师训练学生写作的序列是:先对对子后作诗,先通经文后作文。因为不会对对子,作诗就不会对仗;不通经文,写八股文就不会破题、承题、起讲等,就不会代圣贤立言。所以塾师首先教蒙童对对子,要求他们背诵诸如《声律发蒙》(元·祝明)《训蒙骈文》(明·司守谦)等,每天还要出些词句让学生去对,这叫“对课”。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有七言。”鲁迅先生说的这些就是对对子,从三言对到五言,再对到七言。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归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等等。学生只有把对子对得滚瓜烂熟,然后作诗才会对仗。同样,学生只有读懂四书五经,然后写八股文才会破题、承题、起讲等。这先对对子后作诗,先通经文后作文的一先一后,就是写作序列。
    那么,现在的作文教学,应当有怎样的序列呢?很多人都在探索这个问题,也不时地提出一些模式。李元昌则是站在大作文观的高度,摸索出了“先写日记后作文,先会写后会用”的作文教学序列。他的“放—收—放”就体现了这种写作序列。他的由“放”而“收”,就是“先写日记后作文”:通过“放”,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取得素材,通过写日记,初步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通过“收”,再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他的由“收”而“放”,就是“先会写后会用”。当学生在“收”的过程中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法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写作。这里所说的应用写作,是指能写出干预社会生活,具有舆论导向作用的文章。白居易曾经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不干预社会生活,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文章,是没有应用价值的文章。
    “应用”是李元昌写作教学序列里的最高层次。他不但让学生通过写文章来教育自己,还要求学生通过写文章来教育他人,发挥文章在社会生活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如针对社会上部分小青年留长发,男扮女装,以丑为美的现象,他的学生写出了《假大姐》;针对早婚早育的现象,他的学生写出了《才十八就当妈》;针对重男轻女的错误观念,他的学生写出了《犟姑娘》;针对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他的学生写出了《我为农民鸣不平》《为什么黑爪子挣钱白爪子花》;针对当地交通落后的问题,他的学生写出了《为啥不修这条致富路》;针对社会上的吃喝风,他的学生写出了《吃了谁,苦了谁》和《还不完的债》;针对不正之风,他的学生写出了《如此考试》和《谈打拦路狗》等文章。总之,李元昌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寓褒贬,别善恶,大长了社会的正气,大煞了社会的歪风,产生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据说,当地个别干部偶尔做了什么错事,都胆怯地说:“可别让李元昌的学生知道,让他们知道给写进去可就麻烦了。”
    “学以致用”这句话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人们通常只是教会学生写文章,而不去教会学生应用文章,登堂而未入室。李元昌则技高一筹,既教会了学生登堂,又教会了学生入室。
    其次,李元昌探索和提出了作文点改法。
    所谓作文点改法,是教师在学生作文的眉批和总批里,从形式到内容,从观点到材料,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利用批改符号或者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毛病,然后动笔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自作自改。作文由批改而点改,由“批”而“点”,仅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前者是注入式,后者是启发式。在理论上,作文点改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根本否定。它一改传统的教师包打天下、越俎代疱的局面,使作文评改由注入式变成了启发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在实践上,作文点改可操作性强,从点改的内容、点改的方式、点改的原则,到点的方法,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易于掌握,学生易于接受。
    点改法的好处在于:能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写好作文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作文知识,在理论知识指导下摆脱盲目作文的处境,迅速提高作文能力;能让学生带着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去读书、去借鉴,在阅读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读写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活跃学生的作文思路;有利于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把作文修改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说,作文点改法的提出,是李元昌在作文教学实践上的突出贡献,它将使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从作文批改的无效劳动中挣脱出来。




相关文章 从四个方面把握高中语文“阅读目标”
语文教学对语文学术资料的选择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实效?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从高考说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