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技信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33:57

 (六)末世种种过恶

⒈贪求利养

再看底下一段,佛要给我们说明,现在世间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行。我们读了之后,要能够深深的警惕,处处小心谨慎防犯。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

这一句就是指我们现前这个时代。

有诸菩萨。甚为无智。

这个“菩萨”都是初发心的菩萨,我们今天遇到佛法了,大家受了三归、五戒、菩萨戒,就是此地讲的菩萨。

什么菩萨呢?

愚痴菩萨,没有智慧啊!

行法施时。

布施里面特别讲法布施;法布施里面第一就是讲经说法,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都可以,这个现象在本省非常明显。本省讲经说法的人很多啊!

若有利养。生欢喜心。

讲经说法的供养的人很多,恭敬、赞叹的人很多,他很高兴、很欢喜!

若无利养。不生欢喜。

如果没有人恭敬、供养,讲经的愿望就降低了,甚至于没有了。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

这是起心动念。

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呢?

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

这一句话就是现在人讲拉信徒啊!想尽方法,用种种“方便法”,现在讲手段啊!抓住信徒,不让信徒跑掉,不让供养跑掉。你们要供养,只可以供养我,不能供养别人。你们要到道场,只可以到我道场,不可以到隔壁道场。存的是这个心,起的是这个念头。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现在这些统统都折合成钞票了。

弘法利生起这个念头,怎么能相应呢?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啊!

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

说法的目的是为“财”为“利”。

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他就厌倦,不干了!

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着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佛在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一个人,志乐清净的,没有丝毫污染的,遇到这些事情;死蛇、死狗、死人,这些东西比喻什么呢?比喻前面的名闻、利养、果报。这些东西缠绕在身上,就像死尸、脓血、烂坏系住其颈,没有两样啊!志乐清净的人以此为苦啊!什么人以这个为乐呢?无有智慧愚痴菩萨以此为乐。这糟糕不糟糕!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这些菩萨们,我们一看就晓得,他的志乐并不清净,他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缠缚,所以得不到名利,他就不干了;名利多的地方,他就显得勇猛精进啊!他就干得很勤快啊!全为了名利。但是要晓得,名闻、利养的果报决定在三途。所以他修什么?他修三恶道啊!他不是修菩提道。

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起这个心,动这个念头,与如来的教诲完全相违背。佛教给我们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他说法是充满了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这一部经文,给诸位同修说,不能细讲啊!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回家细心去体会,要是细讲要得罪很多人,所以说麻烦大了。

我在三十年前讲《禅林宝训》,就有人打电话、送纸条给我,要修理我。说这些东西得罪人太多了,而这一部经讲得更露骨,所以希望大家细心去体会。最重要的,我们不要看别人的过,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些毛病,这样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别人怎么做法,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他成佛,与我不相干;他堕地狱,与我也不相干,我们何必去管他呢!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容易啊!遇到这一部经的因缘,无比殊胜。依照佛陀的真实教诲,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希望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脱、就能够往生佛国,很快就圆满菩提,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目标。

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

这一句要略微说一说。“同住”就是我们本道场里面的,大多数是指出家人;“近住”是我们道场常常往来的信徒。他对于道场里面的大众和一切信徒,总要想方法来拢络,想方法来控制,一切听命于他,就是这个意思。

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

他摄受这些众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教他觉悟、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说这些。

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

“诈”是欺诈。这一句话,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一句谚语:“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这个“诈现异相”就是作怪;想种种方法叫你天天来拜。这里面包含的也很多啊!现在有很多特别强调神通感应的,“神通感应”就是异相。这些东西有时候是有,决定不能够宣传。我们这个道场也曾经发现过——大家来照相的时候,照的有光、有异相,我们把那个相片都撕掉了,这个不好。如果大家贪着其事,容易着魔啊!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魔也好一概不要,这个道场就能平安无事,就能够维护正法。

入于王城。国邑。聚落。

“王城”就是现在所讲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国邑”是大都市。“聚落”就是村镇,乡村、乡镇。

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他们在这些地方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完全是在名闻、利养,不是真实利益、成熟众生。“利益”跟“成熟”有一点差别,“利益”是教你接触到正法,把佛的正法介绍给你;“成熟”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往生极乐世界,真的脱离轮回了。所以不能往生、不能离开六道轮回,你得的是利益,但是不算成熟;成熟是圆满的利益。这样他行法施,现在讲的他弘法利生,为的是什么?佛在此地用一句问话,叫我们自己去反省。


⒉佛不言说十五种邪法

下面佛明白的告诉我们,有十五桩事情佛不言说,实在说这一段是世尊举例子来给我们讲,不只这十五桩事情啊!希望从这个例子,我们能够体会、能够明白,哪个是正法?哪个是邪法?我们看经文:

弥勒。我不说言。

“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不这样说。

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这是第一条。因为佛法很容易被人冒用、仿冒啊!妖魔鬼怪很聪明,佛法里头好的名词,他都拿去用了,一些众生迷惑颠倒都上当了。佛法的招牌很好、很响亮啊!其实里面不是这回事情。所以清净法施,法施清净,如果他对众生有希求,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冒牌的、是假的,佛不这样说法。诸佛菩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绝没有丝毫求的念头。麻烦啊!

我这一次回来,还有同修来给我说他们想印经,要来问我这个能不能印,那个能不能印。我不管这些事情!你们爱印,你们自己去印。我们的东西都没有版权,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只要你自己想一想:我这个做是对的。对社会、对众生有好处的,你尽管去做,不要来问我;我怕麻烦啊!我都怕麻烦,那诸佛菩萨不是更麻烦了;是不是?他怎么会管这些事情呢?所以心地清净非常重要。第二、

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

心里面有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啊!这一句话就是烦恼没断。自己烦恼没断,你怎么能成熟别人,怎么能帮助别人。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啊!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着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许许多多出家、在家的同修们,想修积功德,佛经上讲积功累德,大家看到很欢喜,我们要认真去做了。怎么去做呢?如果有这一些事、这一些意念,那就错了。

你有没有贪图尊重、供养?

有没有贪图享受?

有没有贪图摄受不净之物?

什么叫“不净之物”?

这个自己要晓得、要明了。这里面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布施供养,如果用一个手段,叫这一切大众不是甘心情愿的供养——逼迫他来供养的,这个供养就不净。

怎么逼迫呢?

找一些比较近的人,先告诉他:你们要写供养多写一点。后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到时不能不供养,不供养面子下不来,其实内里头不甘心、不情愿,但是又不能不做,这叫“不净之物”。

我只举这一个例子啊!这一些事情多得很,所以学佛的人学得很辛苦,压力很重啊!佛菩萨教我们学佛学的得大自在,天天学得欢欢喜喜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的人愁眉苦脸,这里面的因素很复杂很复杂。下面佛说了,

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不能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正信上,他那个信愿都不是真的。

下面这一段经文也是世尊所不说的,他的用意是防患末世末法时期有一些愚痴菩萨;而实际上后面经文也说到,这是魔王的子孙在这个时代,他来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坏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实际上是来破坏佛法的。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

无意为什么也破坏佛法呢?

被魔控制了,他自己并不晓得这么做是破坏佛法,他还以为修积无量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应当要觉悟的。我们看这是第四段,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

这一句就是现在所谓闭关、住茅篷。

闭关、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用这种方式欺骗信徒。大家一看某个人曾经闭过关,这一定很不错;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徕名闻、利养,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为弘法利生。他是矫诈之人!这些事确实是有。如果诸位细心去观察,你不难发觉。虽发觉了,也不必说,自己不上当就是了,别人上当各有因缘。前面世尊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行怎样才不生烦恼,才能够安稳的解脱。佛教我们四种方法,又说四种方法,这八种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要牢牢记住啊!如果没有记住你就白听了,经也就白念了,这非常非常重要。佛在第一句就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但是他有没有过失,我们心里明了,我们并不找他麻烦,一接触就了解;“不举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业,也用不着我们去说。自有因果!自有报应啊!我们何必搅和在里面呢?八桩事情,这两桩摆在第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晓得。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

他自己标榜少欲、标榜知足;为什么呢?

他没有福报啊!

没有福报怎么能够说少欲呢?

没有福报的时候,标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里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啊!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

“胜”是殊胜;“味”就是五欲、六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美其名为“易满足”。易满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

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钵。

他乞食到哪儿?

专门到富贵人家去乞食——贪图美味。贫穷人家不去乞食;为什么呢?那供养的不好!饭菜不好吃嘛!这叫乞食。诸位从这个意思来引申,凡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的享受,就不能成为出家人。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粪扫衣”是世尊教弟子们的,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时时刻刻要警觉自己,这个世间很苦啊!轮回更可怕啊!所以生活简单,衣着都很粗。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一件衣服很难求得,不像现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捡在家人穿旧的衣服,丢弃掉了,不要了,把它捡来,看这衣服还有一部分可以用的,把它剪下来,然后一块一块拼凑起来,这是袈裟啊!袈裟是这样拼凑起来的。拼凑的都是旧布,颜色、料子都不一样,佛教我们染成灰色、咖啡色,这叫“粪扫衣”啊!这是世间人不会穿的,穿这个衣服是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绝不贪图享受。今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我们制作袈裟时,整块的料子拿来,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世尊教诲的苦心,无非是教我们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绝不能为世间五欲、六尘所迷惑啊!所以佛绝不说,这个乞求种种上的、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于粪扫衣。现在出家人服装也相当考究了,料子都是选上好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长贪心,使你对这个世间留恋,而舍不得离开。要是念佛求往生,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想一想你还有许许多多好东西,还舍不得去,那就麻烦了。这东西带不走的啊!所以平常就要舍弃。第六,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这是无论在家或是出家菩萨,你的知名度不高,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你就标榜你是离愦闹。你看,这些好的名词都被他冒用了。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心里面不正直、不诚实,这样的人会不会遇到佛出世呢?

佛纵然出世,他也遇不到。

为什么遇不到?

他有障碍;“谄曲”就是障碍。

什么人能遇到佛呢?真诚。“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心地真诚与佛菩萨就感应道交了,就能遇得到。这谄曲之人是决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是他本身有障碍。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我们常常听到: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佛再来的。有许多人亲近之后,觉得自己非常荣耀、光荣啊!他见到佛,见到活佛了。你再仔细观察,他就“谄曲”,他怎么会见到活佛呢?见到菩萨呢?那些说是菩萨来的、佛来的,说了又不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个例子,说出身分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分说了还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诸位明白这些事理,你就不会上当了。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这一条要记住。为什么佛在前面第一条教我们“不求他过”。“求他过”就是专门找人家的短处,这样的人,他以为自己是如理修行,其实错了啊!佛没有这种说法。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就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的人,怎么会干损害别人的事情?凡是存心伤害其他众生,那个戒已经就破了,怎么能说“戒蕴清净”呢?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什么叫增上慢呢?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值得骄傲啊!他广学多闻,别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就现在讲的值得骄傲了。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说法。不但是出世的圣人(诸佛菩萨),世间圣人也说,学问愈深愈谦虚、愈恭敬。哪有学问深的人会傲慢,没这个道理的。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

“朋党”就是现在讲的帮派。在僧团里面搞小组织,这是破坏律仪,绝对不是住律仪。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表面上、礼节上都很周到,心里面贡高、我慢,这不是真的尊敬法师。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这些毛病诸位要是仔细观察,你都看得到。“绮语”是花言巧语;“轻弄”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讲经说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这个人很会说啊!佛不说他是善说法。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这个佛也不说了。喜欢与俗家人交往的,喜欢交结世俗人的,他能在僧团里面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为什么呢?染着世俗的习气,妨害大众修行,怎么能说是离诸过失呢!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

“施不望报”,这是佛常常教导我们的。像前面所说的,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无希望心”就是“施不望报”。有一种“简胜福田”的人,以为他这样做法就是施不望报,这是错误的。把佛所讲的这一些名词、术语意思都错解了。

什么叫简胜福田?这个“胜”就是好胜,“简”就是简慢、疏慢、轻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贡高、我慢的态度。那么可能他是很有钱,寺庙里面随便施舍一点,漫不经心的,没有一点尊重心、恭敬心,这个样子以为是施不望报。这是把施不望报的意思错解了。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

“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管制;类似我们今天许多道场里面讲的义工;这是“善摄诸事”。他来做这些义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求恩报、求果报。求果报,那就不是善摄诸事了。义工,好啊!“无希望心”那就是“善摄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了。所以这一些意思,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

“志乐清净”的人,决定没有恭敬、供养这个意念。有这个念头,自己以为自己很清净,全都是错了。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妄”是虚妄,“计”是在计较啊!这不是出家人所应为者。妄计的范围太深太广了!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

“持戒”的人,决定没有彼我的分别。如果有彼我的分别的人,这种人持戒不能得定,那不是真正持戒人。诸位要晓得,这个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真正持戒人,是六祖所谓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啊!你还有彼此、人我这种执着、分别,就错了。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讲经说法的场所,来听的人很多,有一些人虽然来听,佛说他不是听法。为什么呢?他没有听懂佛法的意思。他是来干什么的?他好奇来的,来看看佛教到底讲些什么;甚至于是找麻烦来的。这许多道场里面都有啊!所以讲经说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个生疏的道场。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刚到那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在此地要小心谨慎,这个地方有一批人专门找法师麻烦的。他们听了之后,当场发问问题,让法师下不了台,给你难堪啊!”他说:“你要小心!很多法师在香港都吃了亏了。”

这是专门找麻烦的。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来听法的,他是来找麻烦的。


乐着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受法”是传法。喜欢世间的典籍,不是佛经。喜欢咒语,这一类的言论,以为他“受法”,接受如来的大法,这也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说的。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

了生死、出三界,凭什么?

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啊!真的是简单明了。你对于人我空、法我空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的。所以我们修学法门,一定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我对这些理论有没有搞清楚,否则的话,人家说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那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你听了就相信,这叫“迷信”。假的,不是真的。出离生死的根本理论,就是这两句——于诸空性,一定要生胜解。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离生死。你能够放得下,彻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能将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种看破放下,就是于诸空性生甚深胜解。

多执着者。为离诸行。

“离诸行”,就是讲的放得下。多执着的人,怎么会放下!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叫证果——修行证果了。可是你仔细观察,他于菩提分住有所得。我们念《金刚经》就晓得,这个人没证果啊!不但大乘果他没证,连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没证。证得须陀洹的人,并不以为他自己证得须陀洹。那是真的证得了。

以为自己证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啊!

为什么?

以为自己证得,他住啊!心里面住在这个位子上,那是打妄想啊!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能住呢?“住”的意思,就是心里头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果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如来的圆满果位,我们一般笼统的说法,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位,这一些等级是从哪里说的呢?是从“无为法”而说的。“无为法”就是都没有执着,没有执着里面的工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佛说出这么多果位。每一个果位都没有执着,一有执着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初信位”的菩萨就没有执着了,这没有执着,《金刚经》上说的标准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能够做到,你就是入流了——入圣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见工夫的浅深,就是菩萨位次高低的不同。“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啊!哪有住?心有住就坏了!“住”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心里头真有啦。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你这个人是忍辱成就了?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啊!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呢!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娆触”就是现在讲的诱惑。那个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经得起引诱啊!一切诱惑里面他如如不动,那才叫被忍辱甲。没有诱惑你,以为你忍辱成就了,哪有这个道理呢!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烦恼稍微轻一点;哦!这是律仪清净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这里头含义也非常非常之广。像这里面,这一段,这十五条如果要是细说,每一条说一个晚上都说不完。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也不能细说,细说麻烦太多了,所以我说这部经只能点到为止,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量,你再仔细观察自己的心行,观察周边环境,你就晓得我们应该要怎样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没有走上邪道啊!佛这部经文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非常详尽了。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

爱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得一心呢?

这不可能的事情。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这话佛不说。“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说这个于修行、于道业没有妨碍,佛不说这个话。换句话说,决定有妨碍啊!不要说经营这些世务;就连管理这些人事,都有妨碍,这是智者大师说的。

智者大师往生前,他的学生问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

他给学生讲:“我因为在寺庙里作住持,要管事,所以对自己修行有妨碍,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只有五品位。”“五品位”是生凡圣同居土,是带业往生。

“假如我不领众,不作住持,不管人事,那品位就高了。”

由此可知,管寺庙大众的事情,对自己的品位、修行都有障碍,何况经营世务啊!

什么叫世务?

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些事,都叫世务。“世”就是六道轮回,三界之内的。喜欢干这些事情,这个错了。说得好听一点,干这些事情在修福。福是修了一点,但是于了生死、出三界,于戒、定、慧决定有妨碍。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佛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呢?

实在讲我们今天看到这的时候,想一想很有道理。有一些人,说那些老实念佛人:“你们是自了汉,你们的心量太小啊!你们修的是小乘行,是诸佛菩萨呵斥的。”我们听到这个,不敢修了,跟他一道去了。跟他一道干什么呢?“好营世务”、“爱言说者”,跟他们去干这些了。佛在这里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地狱;哪有堕地狱的道理呢?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智慧从哪里来?

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是胡闹呢?“愦闹”用现在的话就是胡闹啊!末后第十五条,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方便相应”是大乘菩萨常用的,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点相像,而里面完全不同。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这绝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是谁说呢?魔说啊!魔造谣生事,要破坏正法啊!

无执着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

这些都不是佛说的。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这一句要略略解释一下。“所行下劣,这个“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恶道。换句话说,这一句所说的,就是他在行为、思想当中所表现的是贪、瞋、痴、慢,而所标榜的,他没有傲慢。这个慢为什么叫“胜慢”呢?佛在经上把我慢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胜慢”。“胜慢”就是我总比别人强啊!别人总不如我啊!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无胜慢”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另外一种叫“等慢”。等慢就是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这种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前面是讲超过他的。第三种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觉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气,这个叫卑慢。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这个地方是讲胜慢,实际上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

世尊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实实在在讲,这个事相说之不尽,我们从这许多例子当中,就应该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如果举这么多例子,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还不能辨别邪正、是非,我们就相当愚痴了。愚痴怎么办呢?多读、多听,只要多读、多听,慢慢也会聪明啦!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实在讲,这都是说我们,我们不是利根,就是不聪明——听了都不懂啊!听了也记不住啊!“小智”,没有真智慧,小聪明啊!“谄曲、虚诳”,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啊!处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弯弯曲曲的,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菩萨啊!“住于贼行”,这世尊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呢?贼行啊!

贼行是什么意思呢?

自己的功德法财统统损耗掉了。

“贼行”就是烦恼行,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障碍住了,所以把烦恼比做贼。我们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财被它偷跑了,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贼行就是烦恼行,起心动念,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虽然如是,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没有把我们舍弃啊!你看“汝应护之”,世尊嘱咐弥勒菩萨:“你要护持这些人啊!”

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毛病很多,我们对佛还有几分恭敬心,还想学嘛,有这么一、二分恭敬心,还有想学的这个念头,就非常可贵。你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有几个人想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这个大楼上上下下多少人,隔壁他都不来听,你才晓得住于贼行也很可贵啊!不容易啦!所以佛菩萨很珍惜,并不放弃我们,嘱咐弥勒菩萨要保护我们、要护念我们。


⒊末法众生·诽谤·污辱·厌离具师承·持正法之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这个问得好。他问的意思是这么讲: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到底是仅仅有这六十个人;少数呢?还是有多数?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佛的意思是:这个业障菩萨在末法时期多,太多了!都是被业障缠覆。有些愚痴菩萨缘殊胜,他遇到真善知识,他能够听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业障就渐渐消灭了。

能不能消灭?

能!确确实实能。

从哪里看呢?

没有学佛之前贪、瞋、痴、慢很重,修行几年,贪、瞋、痴、慢没有了,这就是业障消灭了。如果还有贪、瞋、痴、慢,那业障没消灭。或复增长,增长什么?就是前面所说错会了佛的意思,在佛法里修持。或者是持戒清净、戒律精严,业障却增长了。

怎么戒律精严的人业障增长?

看看别人不持戒——你们都不如我,我超过你们太多了!你们不配跟我往来、不配跟我讲话。烦恼增长啊!

这个就是世间人所讲的,他值得骄傲啊!有人仗着修持比别人好,起傲慢心;有人就是讲经说法讲得好,起了傲慢心;有人福报大,起傲慢心……增长业障啊!那个不叫消业障。

业障消除的相,是愈来愈谦虚、愈来愈卑下、愈来愈不如别人,这是业障消灭的现象。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这一段我们要细心体会。佛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就是后五百岁,往年世尊在世的这些菩萨当中,还有再来的,这真是慈悲到极处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这二十位菩萨业障少,业障轻微,后五百岁他还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

他在哪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乡村、乡镇。“市闬(han4)”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山野”就是市区以外的地方。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

这是说他示现的出身。

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

这是说他的德行。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两句是说他的才艺。可以说他聪明智慧,真诚慈悲,多才多艺。这些菩萨有些示现在家,有些示现出家。他表现的,底下这个三句很重要。

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

他并不标榜自己,绝对不会作自我宣传,他知道“自隐其德”。“安住头陀”,用现在的话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当清苦,并不表现着很富有,他修学的是真实的功德。


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啊!这其中有一句“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现的是舍家为道,“舍家”就是出家的意思。

大家把“出家”要搞清楚,“出家”不一定说是你舍离家庭,到寺院这边来作和尚了,那你把这个意思就搞错了。这个“舍家”是心里面绝不把家事挂在心上,所谓是“心出家,身没有出家”,这叫真出家啊!身出家了,心里面所想的跟世间人没有两样,这“身出,心没出”,那不是出家,那是骗人的。所以佛法着重的,是你心出家,不注重身出家。因此,在家这些菩萨,都是心出,身不出,他们示现的是这个;但他确实心在道,心不在家业,这个意思要很清楚、很明了。

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与法相应,绝不违背佛陀的教诲。

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也就是他居住修学的环境很清净。“阿兰若”、“空闲林中”,就是他的环境很幽静。即使在城市里面、在闹区里面,像我们这种算公寓房子里面,外面很闹热,他里面居住的小环境里头依旧是清净、依旧一尘不染啊!所谓是闹中取静。他能够静下来,能够闲得住。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

这个就是教化众生,一定要契机。对于一切众生的思想、见解、爱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说之法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仰,能给大众真实的利益,这也就是讲得契机。

咒术言论。悉能了知。于诸义理。少闻多解。

这是讲智慧开了。咒术、言论悉能了解,这是讲常识丰富。是指世间人所知道的,他都能够知道,他并不是不知道。义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触,他就能了解,叫智慧开了。

辩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

他要不具备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他怎么可能在佛法当中得大成就。“陀罗尼”就是抓住佛法的总纲领啊!加上他的智慧辩才,所以这才能说法。


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这是说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本身有这些条件还不够,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这个条件不敌众生的烦恼、不敌众生的邪见,这才知道弘扬正法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下面讲: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

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

我们要问:“他凭什么得佛力加持?”

凭上面他所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无量劫的善根是因,这一生的德行是缘,有善因又有善缘,才能得佛菩萨加持;得佛力加持,道场之中佛光注照啊!

大家入这个道场为什么会生欢喜心呢?

因为你沐浴在佛光之中。

这个不是我讲的。人有什么能力?没有啊!你们在这里生欢喜心,是佛光注照啊!得诸佛的加持啊!讲的人得佛加持,听的人也得佛加持。没有佛的加持,我们说不出来;没有佛的加持,你也听不懂意思。讲者、听者都是得佛的加持。


于佛所说修多罗。就是契经。

祇夜。就是重颂。

受记。伽陀。是讽颂,我们也叫做孤起颂。

优陀那。是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就是属于优陀那。

因为此地这十二句都是梵语音译,我们把意思说出来。

尼陀那。就是因缘。

阿波陀那。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是本事。

阇多伽。是本生。

毗佛略。是方广。

阿浮陀达摩。是未曾有。

优波提舍。是论议。

这个十二句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十二分教,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宣说一切佛法,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十二类,这十二种的方式。

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因为佛力加持,对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没有障碍,他得自在了,一接触他就能通达。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为缘,才有这个成就。凡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一段经文就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此地所说的条件,你从事弘法的工作必定障碍重重,所以一定要认真去学习。也许你说:看到这个地方所讲的,他们是“已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恐怕我没有啊!你不必忧虑,你若是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说实在话,你在这一生当中闻不到这个法门,你在这一生当中读不到这部经典,你有缘分接触到这个法门,读到这部经典,换句话说,你过去的善根就很深厚啊!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金刚经》上看到,所以大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问题就在现前有没有善缘,如果能遇到善缘,也许你就是世尊所说的,这二十个菩萨里头的一个啊!这个与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在家菩萨一样肩负起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再看下面这段,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这个两行经文,就是古时候所说的师承。很重要啊!你的法是从哪里得来的?谁传给你的?这个很重要。无师自通,没有这个道理。这是讲求师承,这一点在现在这个时代非常困难了!现在这个时代师道没有了,师承,不要说是你见不到,听也没听说过。可是如果不得师承,纵然有天分,你得不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话是真的。如果你也能说法,也说得天花乱坠,也能够吸引大众,说实在话是有人加持,不是佛,是魔加持你。魔的能力也很大,所以魔的徒众那么多啊!道场建得那么大,可见得他的势力也不小。他有邪智慧,他也有邪善巧、方便,也能够摄受广大的众生,但是,他不是正法。这就是说我们学佛,一定要有老师,你是跟哪一个老师学的。“和尚”、“阿阇梨”这两个名称都是老师。“和尚”叫亲教师,跟自己关系最密切,也就是传承的老师。“阿阇梨”是值得我们模仿、效法的老师,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样。闻经、受持是说他的能力,这个能力也要求感应、也要求佛加持。

“当说是言”,这他常常宣说的。“我此法门,从某和尚、某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说明他的师承。

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这是说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菩萨,看到前面少数菩萨,有师承依教修行的,不免生起嫉妒、障碍。所以当有出家、在家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

轻是轻视;毁谤。

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

这个事情在现在有没有出现呢?

有,我们在国内外,也常常听说,还有人写信告诉我,说某某人(都是很有地位、很有声望的)否定了佛经,认为佛经都是古人假造的,都不是真的。什么经是真的呢?《阿含经》是真的。连《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都认为那是龙树菩萨假造的,用来骗人的。这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们自以为有智慧,认为我们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这些事情将来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显著,使一切修学大乘的人信心动摇。这是魔难啊!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

听了人这么说,都起疑心了。

舍之而去。

都不来修学了。

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这是末世的魔难。魔来障道啊!愈是真修行的,就愈会遇到这些灾难。所以佛在前面讲,真正修行人要“自隐其德”、“住头陀行”。尽可能避免这些麻烦。

下面佛就说得很清楚,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

魔所摄持,也就是说被魔控制住了;魔迷了他的心,他自己作不了主。

为什么会被魔所控制呢?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前面所说的,给魔的把柄啊!你有贪、瞋、痴、慢、怀疑,魔就抓到了把柄,很容易在不知不觉当中被他控制。有少数的人在这个里面觉悟了、回头了,那个脱离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也要经过很痛苦的挣扎,这才摆脱魔掌啊!有些人胆小、没有智慧,明知道被控制,还是无可奈何,一生都脱离不了魔掌,这种人非常可怜。所以“彼诸愚人为魔所持”,这个“持”就是控制。

于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

特别是指大乘法。

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

专门做破坏正法这些事。

以是因缘。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

你看,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嘱咐,可见得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啊!

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自己要护持自己,也要护持对方啊!不要让人家怀疑、不要让人家嫉妒、不要让人家造恶业。所以自己要尽量把姿势放低,免得遭这些魔难啊!愈是高姿势,愈容易惹是非,这个是必须要明了的。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诲我们,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知道怎样去做。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

“持法”就是依法修行的人。真的叫谤佛、谤法、谤僧,愚痴无智的菩萨,他们干这些事情。

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

这个“当”念破音字,念(dang3),就是阻挡的意思。想方法障碍别人得辩才、障碍别人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佛法的纲领、修行的原则。用种种方法来障碍、来破坏、来阻挡。“而于是法,不能信受。”对于大乘深妙的法门不能够接受。

这下面弥勒菩萨举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我们把它念一念。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

一个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诣泉池。而欲饮之。

他遇到一个泉水、池塘,他想在这里饮水解渴。

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这个比喻诸位仔细去看。这一池的清水,他在还没有口渴的时候,还不想喝水的时候,把这个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后,自己口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脏了,不能喝。

谁破坏的呢?

自己破坏的。

这个就是比喻他先破坏佛法,到以后他想学佛法,但佛法已经被他破坏了。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

他自己所犯的过失,自己诽谤三宝,他不晓得。

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他想学佛法,还责怪于三宝。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

这是比喻。“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这些人,他们身心清净。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

这是讲这些愚痴的菩萨,比喻他们想学佛法,反而有障碍。

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就跟这个比喻里头所说的,自己蹧蹋泉水,到最后自己口渴不能饮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看下面经文,这就回过头来,再说这一桩事情,说这些人——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

他诽谤。

诽谤怎么样?

他还偷偷的来学习,还要想办法去找这些经法来听。

他是不是真听得懂呢?

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呢?

他心谄曲、他心里头有烦恼,心不清净。换句话,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他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要说偷听听不懂,会把意思听错了,现场听也听不懂。所以我们闻法能够理解、能够生欢喜心,都得佛力加持啊!非常稀有难得啊!因缘自己要知道珍惜。

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听错了。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这是说明他为什么读经、闻法会把意思错解了,就是因为他有疑惑;对佛法他有成见,因为过去听别人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这个成见由来很早,所谓大乘非佛说。特别是在中国,像《楞严经》,很多人不相信《楞严》,认为《楞严》是伪造的,《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这两部经争论最多。不但在言语上有争论,多少人写成书,说这两部是假的,不是真的。像这些事,我们读这一部经的时候,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因为他有疑,他过去有这个成见,污染了意根,因此读经、闻法产生许多错误的知见。不解如来真实义啊!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这些人讥笑、戏弄、侮辱。

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常常遇到的,听到的就更多了。那么这部经传来也很远,总不是现在人伪造的嘛!是在大藏经上抄下来的。《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翻译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这怎么会有错呢?菩提流志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是将近一千四百年了。佛讲经的年代更久远,那么早之前,佛对于我们现在社会里会发生这些现象,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于世尊所说不能不佩服啊!


⒋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这几句话是总结前面的一段经文。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之好。接着世尊再告诉弥勒菩萨: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使我们能够清楚,并且易于辨别是佛法,还是非佛法。“辩才”,佛有辩才,魔也有辩才。没有辩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崇奉,魔他也有无碍辩才。所以佛在此地说了,有四种辩才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这是佛法。另外有四种辩才也是无碍辩才,是诸佛如来所禁止的,决定不许的。如果佛的弟子——比丘或是菩萨——说法与佛所说的不相应,那我们就很清楚他不如法。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这是佛赞叹的,诸佛如来所宣说的。第一、

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

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如果说现前佛给我们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这不是佛说的。佛所说的真实的利益决定能教我们来世、后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这个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应” ——不是与那个没有利益的相应。

佛的话意思很深很广,世间人往往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一点小利,而没有仔细去省察,他得这一点小利要付出多少代价?如果冷静的观察就知道,这一种小利的确是得不偿失。如果心地不清净,来生因此而堕三途,那这个损害就太大太大了!这个决定不是佛所说的。

就眼前得利益,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佛法是令人常生欢喜心,佛法决定不会给人有压力。如果生活上有压力、精神上有压力、物质上有压力,这决定不是佛法,佛不予人压力。这话说出来,恐怕诸位同修有少数还听不懂的。

什么叫“压力”呢?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们到佛堂来要不要布施、供养啊?

多少要布施一点、供养一点。有些人碍于面子,在自己财力不足的时候,背高利贷来供养,要付很重的利息啊!这是不是压力?这是佛决定不许可的。

你进佛门来需不需要供养呢?

说实在的话,佛不需要你财供养。

佛要的是什么呢?

依教奉行供养。你看《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到广修供养,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如说修行”。佛在经上怎么讲的,我们就怎样照做,这是真供养啊!我们这部经刚刚念过,佛教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学怎样才能够免除一切障碍,而得到成就。佛教给我们四法,四法里面第一“不求他过”,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不是处处找人家的麻烦、看人的缺点!)你能做到这一条就是真供养啊!如此,哪里会给你压力呢!这就叫相应,“利益相应”。第二、

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

这是决定不会说是与法不相应,决定与法相应。

“法”是指什么呢?

诸佛如来所说的经典,一定跟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应。若有违背,这个辩才就不是佛菩萨所赞叹的。第三、

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

这一点诸位学佛总要记住,特别与第一句讲的利益相应。

你学佛如果工夫得力,也就是说你学得很好、修得很好,从哪个地方看出来呢?

你的烦恼少了。大的阶段来看,烦恼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少。烦恼少了,智慧就增长,身心就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工夫更好的,那月月都不一样。如果你能够觉察到,月月有进步;这个有进步就是烦恼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贪、瞋、痴、慢逐渐逐渐没有了,身心健康,智慧增长,你念佛就决定得生,真有把握了。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假如你学佛,学得烦恼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坏了,你不是学佛,你是学魔。魔跟佛恰好相反,魔是教你烦恼要增长,一年比一年多;佛是教你烦恼少,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佛跟魔很明显的对照。我们从成果上来检点、来观察,我们到底是学的佛,还是学的魔呢?第四、

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

“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能求得到吗?。

求得到。

这是佛法修学的最后目标——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没有生灭的这个境界。

佛告诉我们,六道有生死轮回,十法界里面有变易生死,像声闻、缘觉、菩萨有变易生死。在如来果地上,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分段生死灭了,变易生死也灭了,这个就叫做大涅槃。佛所讲的一切法,一定是循着这一个方向,一定是向着这一个目标。假如魔说法,那就不一样了。魔是教你生生世世不要离开生死轮回,永远在六道里面打转,在魔掌控制之下啦!特别是大乘佛法,经上常说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很多很多,目标、方向是一个——大涅槃。因此《金刚经》上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门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帮助你证得大涅槃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这么多法门里面,还要选择呢?

法门是平等,我们的根性不平等。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我自己的根性,我修学起来就困难。人生时间很短,这样短暂的时间,我们要是修不成功,这一生就空过了。因此选择法门就非常重要了。

这么多的法门,我们到底选哪一个法门好?

实在说我们烦恼很重,习气很深,也没有善根、福德,更没有智慧,这么多法门摆在那里,怎么个选法?

这一桩事情,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已经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啊!在《大集经》上就有一段开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选择法门,你就遵循佛这个开示。佛说:“在正法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一千年),戒律成就。”你能够严持戒律,就能证果。这个证果不要说是很深,在一般讲是阿罗汉果,就是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即使不能证阿罗汉果,如果证得须陀洹果,那也就很可观了。须陀洹入流,入圣人之流。证得须陀洹之后,在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超越轮回了,这算是成就了。佛说:“像法时期,禅定成就。”就是佛灭度第二个一千年。这个时候正是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所以中国的禅宗特别兴盛,因为这是在第二个阶段成就的法门。第三个阶段,就是末法时期,佛灭度二千年以后,人的根性是一代不如一代,烦恼习气特重,持戒不能成就,参禅连得定都得不到。佛告诉我们,这一个时期,“净土成就”。你能够老实念佛,带业往生,这个成就超越前面两种之上啊!前面两种只能脱离六道轮回,还不能脱离十法界;净土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我们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选择,听佛的话,佛替我们选择净土法门,我们就依教奉行,这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与大涅槃相应,绝对不是与生死轮回相应。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这以上这四种辩才,是诸佛菩萨所宣说的正法。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这把出家、在家两种菩萨都说了。


欲说法者。

你们要发愿弘法利生,为别人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佛在此地特别嘱咐,说:

应当安住如是辩才。

你要牢牢记住佛讲的这四个原则,一定要遵守啊!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这是说听众。

听众应当什么样态度呢?

讲经说法的人,要依据前面四个原则;而作听众的,佛在此地也说了,应当相信、应当要顺从,对于说法的人要尊敬,要把他当作佛来看待,因为升座说法,就是代佛讲经啊!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啦!所以恭敬,实在讲并不是恭敬讲经的这个人,而是因这一个人把自己的恭敬心引发出来了。“恭敬”是性德,是真如本性里面的良知良能,用这个来引发起来啊!“作教师想”把他看作老师。“亦于是人听受其法”,向他学习。


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

这个人依照经教来宣讲,没讲错嘛!句句话都没有离开经义,经文的意义是如来真诚之语,他没有讲错。这是教给我们,在这一个时代说法、听法的态度,连心态都说出来了。我们能够如法修学,就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

这是从反面上来说。的确,在这个时代,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有人诽谤这四种说法: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与烦恼灭尽相应、与涅槃功德相应。

哪些人诽谤呢?

当然是魔嘛!说这四种原则非佛说。

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

“怨”是埋怨,“憎”是憎恨。

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

坏法业,破坏佛法。


作坏法已。当堕恶道。

这是经上讲得很清楚的,必定堕阿鼻地狱。这些事情,就跟这部经一开端,佛讲的公案没有两样。

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这一段开示太好了。这是说已往我们没有闻到正法,造了诽谤三宝的罪业;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呢?如果有,今天读到这部经,听到这个佛法了,自己省悟过来了,要忏悔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方法呢?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就是教这个。如果我们有意、无意诽谤了佛法(谤法罪业很重很重啊!),能够觉悟过来、能够回头,还是善男子、还是善女人啊!毕竟你还有很深厚的善根。所以说“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过去曾经诽谤正法,现在想把这个罪业解脱、解除,免堕地狱;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在中国古老的时候,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我们,所谓“不迁怒”啊!佛在此地教我们不迁怒啊!不贰过啊!我们讨厌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说的法是正法,不是邪法,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我也讨厌这个法了;不因这一个人有过失,我们认为他的法也有过失,那这样做就错了。所以“人”,我们讨厌他,他有过失、有缺点,我们还要仔细听听他说的法有没有过失;他的法如果是正法,我们可以跟他学,不必学他的做人,我们听他说法,我们跟他学法啦!所以“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这是因怨憎这个人,而诽谤法,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教给我们,如果过去曾经有意、无意诽谤三宝,我们把这个观念改过来,这就是忏悔的第一步啊!

⒌有四辩才(世智辩聪)·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是佛所不许可的,佛决定不赞成的这四种辩才,这四种辩才不是诸佛菩萨所用的,他这四种跟前面四种恰恰相反。

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

第一、他所讲的绝对没有利益。

没有利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跟他学?

这就是我刚才讲,他这个利益是很浅、很短(时间上讲是很短暂);是很小的利益,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生决定不得利益,那后生就更不必说了。这个就是不与利益相应,而与非利益相应。第二、

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

他跟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一定是相违背的,这就是跟佛说的不一样了。第三、

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

如果你对佛法没有深刻的研究,你不知道他讲的如法不如法,但是这个地方你很容易检查得出来。你跟他修学多烦恼,这个是“烦恼相应”。他们提倡的是增长贪、瞋、痴、慢,而不是断贪、瞋、痴、慢。也许他话说得很好听:我们是在烦恼中断烦恼。你能断得了吗?这个话下面弥勒菩萨有问。所以佛教这些法身大士大菩萨的那一些言语,都被他们学去了。学去之后仿冒佛法,欺骗众生,你跟他学决定是烦恼天天增长,你心不会得清净啊!所以他“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第四、

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他跟你生死相应,来生还要继续不断搞轮回。这些不是佛说的。这个要记住啊!

不但有法师这样教信徒,法师自己也发这个愿——他不求了生死、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他求的是什么?

我要生生世世当法师。

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啊!这世间众生太苦了,他来生转世还要来当法师。

话是蛮好听的,你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呢?

如果不得人身;那好了,就算你当法师吧!畜生道当法师、饿鬼道当法师;地狱道里头没有法师,你究竟到哪一道去?

这个决定不是佛说。起这个心、动这个念,决定不是佛弟子,与佛教诲完全相违背。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上面讲的四种,是佛完全禁止的,绝不是佛说的,也绝不是佛弟子所说的。

下面弥勒菩萨代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我们要仔细的来听。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

你看佛讲了四句,他只取这一句来,因为这一句最明显、最容易检查。

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这话问得很好,好像跟佛前面所讲的话完全有矛盾啊!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平日常常听到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所以不要断烦恼,烦恼就是菩提啊!生死就是涅槃,也不必了生死啊!

这个话是不是佛说的呢?

的确,佛说过。

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不是佛对初学人说的。

佛这个话是对谁说的呢?

对法身大士说的。

那么试问你是不是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那样的人,佛才跟他讲“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你们也许听说过“入不二法门”。

这不是初学人的境界。

什么人的境界呢?

起码也要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佛才给他说这个法,这叫“不二法”。如果我们拿《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对印宗的答覆,用那个模式来套,你就很清楚了。他们两个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现在的广州光孝寺,拈出风动、幡动,印宗知道他是五祖大师的传人,对他非常恭敬、礼遇,向他请教:

你在黄梅常常听五祖开示,五祖有没有讲禅定、解脱啊?他怎么讲的啊?

惠能大师没有直接答覆他,他只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那么你要什么?

生死跟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烦恼跟菩提也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这是对法身大士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我们是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学那些人呢!佛说的没有错,我们不懂佛的意思、不解佛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此地提出这个问题来,非常重要啊!免得我们在末法时期,被这些邪师所迷惑。

我在当年学佛的时候,出家两年才受戒。受戒之后我住在大溪香云寺,那个时候的香云寺是破破烂烂的,不像现在,现在修得很漂亮啊!没有人管理的一个破庙,我们住在那里,生活非常艰苦。我在大溪关帝庙讲经,一个星期讲两次,收一点供养维持生活,那时候庙里住了五个人。大溪有个斋明寺,阙上师在那里传密法,派人来通知我们,希望我们五个人去拜他作老师,跟他学密,他提出条件:每一个人津贴我们三百块钱伙食费。我们那个住持老和尚(他不在了、走了。)听到这个话很高兴——我们一个月有一千五百块钱的收入。那个时候一千五,值钱哪!差不多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就召集我们几个人来开会,说是上师有这个好意,想收留我们。我听了这话之后,原本对上师很尊敬的,上师这一个举动,我对他那个尊敬心没有了。所以我就给我们庙里几个人说:假如我们去拜他作老师,想跟他学法,他一脚把我们踢出来,我佩服他,他真的是上师。现在我们没找他,他还来利诱、诱惑我们去,我们这个人就只值三百块吗?三百块就卖身投靠了!以后这些人都不敢讲话。要知道密是最上乘的佛法,我们有没有资格学密呢?我们自己问自己——没有资格。

我学佛第一个指导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所以密里面的情形,我知道的很多。佛法好像是我们学校一样,密是研究所、是博士班。

我们什么程度呢?

小学程度都没有;他居然叫我们念博士班,博士学位给我们。这假的不是真的嘛!你欺骗别人可以,欺骗我,骗不了啊!

这一段就是说这些事情。今天这个社会,许许多多迷惑人的事情,有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佛吗?

说实在话,即身堕地狱啊!不是即身成佛。

要知道,密是什么?

密是《金刚经》上那个标准他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有资格学啊!这个可以不要断烦恼。

为什么不断烦恼?

烦恼没有嘛?

为什么不要呢?

菩提也没有嘛?

烦恼、菩提俱不可得,入这个境界。这哪里是我们凡夫境界!

所以,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确实统统断掉了,你才有资格学密。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显教里头的利益都得不到,那密就更不必说了。

密宗里常讲,不学密不能成佛。这一句话对不对?

对,一点没错。每一个人都要学密,你才能成佛。

什么时候学密呢?

八地菩萨。你将来证到八地了,佛就教给你这个法门了。那你现在是哪一地的菩萨呢?八地菩萨叫不动地,所以千万不要被人骗了。

我的老师好啊!章嘉大师啊!我跟他三年,他没有传我密,我不够资格啊!我才开始学。

他教我学什么呢?

教我在戒律上打基础。密法是建立在显教的基础上啊!显教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所以这是真正好老师,他教给我基础。现在无智之人,被蒙骗、迷惑的不晓得有多少?所以这段经文在此地,太好太好了。

弥勒菩萨这一提出来,你看下面世尊怎样教导我们。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佛反过来问弥勒菩萨,告诉他:“随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

这个佛法里确实有这个讲法,但是底下的话重要了。

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

佛这两句话问得很好!这两句话:

与利益相不相应?

与法相不相应?

相应的是佛说的,不相应的非佛所说。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

就是与利相应。“义利”是正当的利益。

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这个没错,这是法身大士啊!对他们来讲这是正说。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

像《地藏经》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行!我们听了这个话也发起大慈悲心,跟地藏菩萨一起入地狱。好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那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事情,不是凡夫有这种能力。

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

你看,佛说这种法,是对得法自在这种菩萨说的。如果于法还不自在的,佛决定不说这个法。

得法自在的是什么菩萨呢?

法身大士。也就是刚才讲了,入不二法门;这种人是最低限度,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佛对他们所讲的,跟对我们初学人讲的不一样,不是一个讲法。你看看他们——

所起烦恼。无有过失。

他们表现的烦恼,烦恼还没有过失;为什么?

他的心清净、心很自在啊!

换句话说,这一些法身大士是烦恼即菩提,他烦恼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甘露火王用瞋恚度众生。瞋恚是大烦恼啊!他有瞋恚之相,他心地清凉自在,一片慈悲。这话我们很难很难理解!你想一想,父母教训他的儿女,有的时候有打、有骂,也是一副很难看的面孔;为什么?爱护他啦!成就他啦!不是真的恨他。他对自己儿女用这个手段,对别人为什么不用这个手段呢?爱护。别人的儿女对自己不相干,所以笑脸常开啊!此地所说的,你跟《华严经》对照一下,很有趣味。所以他们“所起烦恼无有过失”。

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不是他们的境界,他们做不到啊!他们尚且做不到,我们凡夫怎么能做到呢!这个一定要知道。高级的佛法,我们应该知道、明了,但是决定不能学习,我们没到那个境界。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

这一段开示非常要紧!

我们今天如果听到有人来给我们说这些话,我们不能够随顺啊!你要是随顺的话,换一句话说,你是随顺做恶,你是随顺堕三途啊!如果是逼不得已,自己心里头要明白,要真正忏悔。善的我们要随顺,恶的决定不能随顺,你要随顺的时候,那就是“但为下劣善根因者”,“下劣”是三途恶道啊!一个真正佛弟子、真正修菩萨道的,宁舍身命也不能够随顺烦恼行。

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

这是讲法身大士,他们是示现的。这个“异菩萨”就是已经得清净心的菩萨,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真的得清净心、平等心,一切境缘当中觉而不迷,这个菩萨有智慧,他的般若智慧现前了。“于诸烦恼现有攀缘”,那是利益众生,他是用这个做手段,所以他没有过失啊!他能干啊,我们不能啊!

诸位在历史上,也许在现在的电视剧,你们看济公传;济公喜欢喝酒,他有没有因酒误事?有没有喝醉过呢?没有啊!近代的,我们晓得有一位金山活佛,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邋里邋遢的。他的饮食、生活起居非常随便,没有一点拘束,这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学的。你看他吃饭,吃二、三十碗没事,几天不吃饭也没事。在台湾有一位法师跟他很熟,跟他在一起住过——乐观法师,他写了一本金山活佛的传记。有一天他拉到乐观法师吃饭,一碗一碗给他装,乐观法师不知不觉的吃了十碗,那是他加持的。

乐观法师曾经问他:“吃这么多难道不胀吗?”

他说:“你没有听说佛法里面不增不减嘛!”

人家有不增不减的本事啊!这是我们不能学的,我们像他那样一定会生病啊!他能够到不增不减——吃再多都不增,不吃他又不减;他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普通人不能学的啊!下面一句说:

有异菩萨。无智力故。

没有智慧,没有这种神通道力,也就是说这一类的菩萨,他有妄想、分别、执着。


于诸烦恼。增上执着。

你要这样学的时候,那个烦恼更增加了。这一段开示太重要了,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见到这些现象,自己一定要明白、要了解。

(七)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

再看底下这一段,说明法身大士与初学的菩萨不一样啊!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

这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一些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的。

乐欲离诸业障缠缚。

底下讲了五桩事情,第一个就是“希望”。这个“乐”是爱好,是希望。我们希望离开业障缠缚。第二、

自无损害而得解脱。

能够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没有损害而能够得解除烦恼,脱离生死轮回。


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

如果你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是非常纯正的。第一个目标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消业障啊!我说消业障,大家都懂,这一句话就是“乐欲离诸业障缠缚”。第二句就是了脱生死轮回。如果你要是学佛了,以这个为目标,下面菩萨就说出,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这一部经所讲的就是菩萨行,你对于这一部经上所讲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了啊!而世尊在这一部经上第一句话教给我们的“不求他过,不举人罪”,摆在第一条啊!弥勒菩萨在这里也重复:

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你说学佛从哪里学起呢?

从这里学起。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过失,不要说别人的过失,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想想这一句话,他的意思太深了。因为现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说人家过失,张家长,李家短,不碰头就罢了,一碰头总是说别人过失,都没有说自己过失。你说佛所以把这个列在第一条,这治你这个重病,你这一条病治不好,其他的病没救了。

所以你们今天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学起啊?

不要说人家过失,从这里学起。这个毛病习气太重了,天天注意看人家的过失,你是什么心啊?你的心怎么会清净?心不清净,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这一条是大病啊?我们都疏忽了,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今天读这部经,仔细想一想,这才有道理啊!再想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跟佛在此地讲的完全相应。

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我们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就是求如来真实功德。

如来是谁呢?

真如本性。《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是讲“如来”都是从自性上说的,讲“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所以不说志求“诸佛”真实功德。如果说“诸佛”是从外表,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心性,自性的真实功德啊!这个开示就重要了。


佛言如是如是。

弥勒菩萨这个说法,世尊给他印证,印证就是佛说的。佛讲弥勒菩萨所讲的完全正确。

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佛给他做证,也特别强调一下,就是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弥勒说了,后面世尊又说,让我们断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慧行”就是法身大士。佛对他们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对别人说的。他们方便之行是太深了,这个意思太深了,不是声闻、缘觉、凡夫所能够理解的。我们看起来,这经上常讲不可思议,他们的行径不可思议。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

这是佛举个例子,举一个修行证果最低的位次(须陀洹),跟我们就不一样;须陀洹示现凡夫,假装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

那真的凡夫跟须陀洹比,差别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贪瞋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

这个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贪、瞋、痴、慢;学佛也是贪、瞋、痴、慢,甚至于出家还搞贪、瞋、痴、慢,讲经说法也是贪、瞋、痴、慢。前面不是说了,供养、恭敬多了,讲的声音就大了;供养少了,就不想讲了,就赶快要走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啊!将来到哪里去呢?堕诸恶道啊!这是凡夫啊!

而须陀洹于贪瞋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你怎么能比得上人家!小乘初果,他贪、瞋、痴没断,所以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没有断,他贪、瞋、痴都有;虽然贪、瞋、痴都有,他了达啦,他明了、通达了,所以虽起贪、瞋、痴这个念头,他也不堕三恶道。人家的本事在此地。我们对于贪、瞋、痴、慢迷而不觉,他们对于贪、瞋、痴是觉而不迷,觉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堕三恶道,这是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须陀洹,何况慧行菩萨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瞋痴习气未断。

慧行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贪、瞋、痴断了,确实没有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断了;虽然断了,他还有点“习气”没断。这个不碍事。“习气”很不好懂,古人有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譬如酒瓶——酒倒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了,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了,闻一闻还有味道,那叫习气。实际上他真的断掉了,他确实没有了,但他还有点习气。

彼亦别余初业菩萨。

他也跟那些初业菩萨不一样。

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

慧行菩萨,他们是习气不断,而烦恼真的断干净了,确实没有了。他跟初业菩萨不一样,这个“别”就是差别,不相同。为什么呢?“其心不为烦恼所覆”。“覆”就是障碍。烦恼再不会对他产生任何障碍了,所以他不同初业菩萨。

“钝行菩萨”,这个钝行菩萨就是钝根的菩萨,就是这个经上讲的没有智慧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和没有智慧的菩萨跟凡夫一样。“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不能出离六道、不能脱离三界。

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

这个“重罪”是习气里面所现的。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我们看到的这些慧行菩萨——胜热婆罗门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蜜苏筏多女的贪爱,这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啊!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这个智慧力是他们观行离相,所以表现是这些造作恶业的样子,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一切众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这个手段来教化众生而已,所以他们不堕恶道啊!他们常住一真法界,不但是不在六道里面,他也不在十法界里。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不要在这个地方产生误会,那就错了。晓得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能力,我们对这些人只有敬仰,绝不能够学习,学习就坏了。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是佛举一个比喻。譬如有人烧着一盆火,不断的在加柴火,于是这个火愈烧愈猛、愈盛,那个火光愈来愈明亮了,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薪、是柴火,投在火里面使这个光明更炽盛,是这个意思。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火光代表智慧。这个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烦恼,烦恼投进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烦恼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啊!他们的境界太高了,他们所证的太深了,所以烦恼对他是增长智慧的。烦恼对我们是帮助我们堕三途,要感苦报的,完全不相同。

(八)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愦闹·世话·睡眠·众务之过失

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底下这一段,佛特别教诲我们,初学的菩萨要明了名闻、利养的过失。因为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出家、在家发心行菩萨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闻、利养可以说很快的就现前。你要不知道这个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啊!所以佛在此地特别提出警告。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他问的正是我们心里面所希求的。“初业菩萨”就是初学的菩萨,既然出家了;这个出家的意思是广义的,并不是剃了头,穿上宽袍大袖这就是出家人了,这未必是出家。此地这个出家,是心里面确确实实把烦恼、贪爱舍掉了,这叫出家——出烦恼家、出生死家。

六道轮回是家,超越六道轮回那就出家了。

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你还是在家啊!

六道轮回怎么造成的呢?

烦恼造成的。

所以心里面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你就没有出家。如果心里面舍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贪、瞋、痴、慢,你就出家了。这初出家的人,智慧没开,希望开智慧。那就是“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我们应当舍哪些?应当修哪些?使我们能够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没有生的智慧能够生起来,已经生的智慧会增长,不会退掉。弥勒菩萨问的这个,正是我们所希求的。

那么底下佛的开示,我们就要注意了。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这是菩萨问的当舍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要舍名闻、利养。舍名闻、利养,先要晓得名闻、利养的过失。你知道它的过失,你自自然然就会舍离了。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着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

后头特别加一句

是故应舍利养。

你看,佛在这一句话里头,把利养重复两次,这就知道这个过失的根本在利养。如果不贪利养,其他的过失很容易舍掉。贪着利养,其他的这些过失也不容易舍掉。此地所讲的这些过失,这一卷(卷下)专门说这问题。“愦闹”就是热闹,毫无利益的热闹场所。“世俗言话”,言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言论,这一些言论都不能帮人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俗言论的范围非常之广,可以说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论。因为你没有离开三界,没有离开六道啊!“耽着睡眠”,贪睡啊!“广营众务”,“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啊!一天到晚去经营。“众”也是多啊!经营许许多多都是与道业不相干的这些事业。“乐诸戏论”,喜欢戏论。这些都是过失,重大的过失!佛在此地教我们,“皆应远离”,不能够贪着啊!要远远的避开。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利养,“是故应舍利养”,这是讲你当舍何法,这些东西要舍离。

下面是当修的;该修什么呢?所修的给诸位说,跟这个相反的,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于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少欲。

“欲”是欲望;欲望要减少啊!“少”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一天三餐饭吃得饱,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办道啊!也就是说你才能够得清净心。不要去看别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门开什么高级轿车,不要去看这些,不要跟人家比赛这个。那些是什么呢?你不要看那个车很漂亮啊!往哪里开啊?往地狱、饿鬼、畜生道在开啊!你这看清楚的时候,不对劲啊!别看我们没有车,走路啊!我们往西方极乐世界走,不一样啊!方向目标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们天天在搞贪、瞋、痴,烦恼增长;我们是智慧增长,心一天比一天清净。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舍诸愦闹。

这是热闹的场所要离开。

乐于寂静。

他心是定的,他能够在很安静的环境里面住得很自在。现在人的话就是“甘于寂寞”,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热闹,他不热闹的日子过不下去,他要烦恼啊!

舍诸世话。观于实义。

“实义”是什么?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么?

《金刚经》上说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皆空,那是实义啊!那是诸法的真相啊!

初夜后夜。远离睡眠。

这是佛劝我们,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时,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阴浪费掉了,应当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来念佛啊!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

“观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随行修习”,“行”是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当中去修、去学习。

舍于众务。及诸戏论。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这个不是消极,人人无事,天下太平啊!每个人都安居乐业。

世界为什么这么乱哪?

好人太多了。

什么是好人呢?

好人好(hao4)事啊!好(hao4)事的好人太多了。无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而且能够慈悲一切众生;就是尽心尽力劝导一切众生修持念佛法门,这就是慈念众生了。唯独这个法门,能帮助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

⒈十一种严重的障道法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这一段佛给我们说出十一种是严重的障道法。前面说过在末法时代,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有这十一种法里面的一、二种,你的修学就不能成就,何况是具足这十一种,那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一定要把这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正过来,我们所求才能够满愿。此地举的例子是求开智慧。“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这一句就是求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希望自己能开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烦恼,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所以把烦恼化做菩提,这是智慧的力量。想开智慧,弥勒菩萨替我们启请,哪些法应舍、哪些法应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们放下的这些法,我们有没有放下。佛教我们修学的那些法,我们有没有修学。

这十一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利养,“不舍利养”。第二个是“不修少欲”。名闻、利养,佛在此地屡次的宣示,由此可知这是病根,决定不能够沾染的。可是在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在台湾与东南亚一带,利养之丰富可以说是世界之冠。我们常常听说,其他国家地区都到台湾来了。

到台湾来目的何在?

台湾的利养丰富;而不知道利养的害处。

为什么呢?

增长贪心,增长悭吝。烦恼里面,佛给我们说,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归纳就是贪、瞋、痴三毒;三毒再要归纳就是一个贪,所以“贪”是所有一切烦恼最原始的根本。利养就是增长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这么重。只要这一条不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会成就。不但不成就,学的是佛法,到最后都变成妖魔鬼怪了。怎么会变成的?因为贪、悭贪而变成的。学佛到最后变成魔了。所以佛在这个经上第一句话,就教我们要舍利养。舍利养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啊!

黄念老在大陆上,他说,我是没听到,他的学生告诉我,他没到台湾来过,他说:“台湾没有出家人,台湾没有佛法,台湾的佛法是假的。”

他为什么这样说?

实在讲我们读了这一部经,对他的说法多少可以明白一点——台湾出家人谁把利养舍掉呢?谁肯修苦行呢?所以他说今天的佛法在中国大陆。大陆上这些修行人,我也没有去访问过,但是听说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领一个很大的团体,有七、八十人到大陆去参访,专门访问佛教,大概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内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们对于佛法的恭敬,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深受感动。经书都是顶在头顶上的,这样恭敬!他们的经书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们这边太多了,得到太容易。他们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补了再补,吃的东西自己种的,非常辛苦。他们的团去的时候,想送他们钱,人家不收;想送他们衣服,也不收,他们说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而外面人看来是苦不堪言。

问他们要什么呢?

要经书、要录音带。录影带他们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电视,不能看。这些东西送给他们,他们当宝贝看待啊!所以新加坡他们这个团体回去之后,非常惭愧,本来认为自己修得很不错了,跟他们一比,天壤之别!这恭敬心才真正生起来。他们所做到的,就是能够舍利养,能够修苦行,对于物质生活绝没有贪求的意念,他们的道场也不希望别人去参观,对外也不开放,真正清修。

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说“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啊!你想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啊!有一点智慧,想能够不退转,也没这个道理。


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你居住修学的环境要安静,我们是凡夫,凡夫一定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因此道场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选择。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想选择太难了,人口太多了,到处都是闹区,到哪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不到了。台湾这个岛这么小,人口这么多,所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可是这一点很重要,总要懂得闹中取静,离开愦闹的场所。对自己清净心有妨碍的那些热闹场所,要知道离开。第五、

不舍世话。不观实义。

你要想开智慧,也没有这个道理。“世话”,世间的言论;我们不能没有,因为一天到晚要与大众相处,要与大众接触,总不能不说话啊!这一些言论,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说的,统统都不要说。为什么呢?妨害清净心,这个要舍,尽可能的去舍。世话前面说过,含义很广。除舍这个,还要修什么呢?要“观实义”。“实义”就是我们常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会观,你就念《金刚经》,《金刚经》念不懂,你就听讲解,我们有很详细的《金刚经》讲解的录音带,你仔细去听,听懂了,你就会观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对于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夜后夜。耽着睡眠。曾不觉悟。

这一个烦恼习气,我们总得要把它改过来。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标准,教我们睡眠是四小时——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钟,大概不会睡了。后夜呢?后夜是清晨二点到六点,正好睡的时候,佛说这个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够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点钟睡觉,二点钟就要起床了。实在不行;不行就是烦恼太重啊!睡眠不够就没有精神啊!尽可能把睡眠的时间缩短,这个一般世间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啊!所以晚上十点钟睡,如果二点钟不能起来,四点钟起来,也算不错了。这已经是打了折扣了,所以要认真去学习,克服我们的烦恼习气。睡眠是昏沉、是不觉悟。第八、


系念思惟。不舍众务。

“系念思惟”,心里面牵挂、忧虑的事情太多了。

你牵挂什么事情呢?

忧虑什么事情呢?

众务啊!这个世间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一些事情都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的这一些事情,都叫“众务”。“众”是众多的事业,要舍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不要去找事啊!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生事、找事就是攀缘,这个对于我们修学决定有妨碍。第九、

好诸戏论。

“戏论”的范围也非常之广。第十、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你不能够修习。末后一句:

于诸众生。不生慈念。

你对待众生没有慈悲心。也许你听了很不解:我们对众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长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难,我都去救济,怎么不慈悲呢?

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没有慈悲心。

什么叫慈悲呢?

帮助那个众生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那才叫慈悲。搞来搞去,他还在搞六道轮回,你慈悲在哪里啊?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脱生死、不能出离轮回就不慈悲。佛法修学目标在此地。那么你犯了有这么多的过失,是: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这十一条,犯一条,你的烦恼不会断,你的智慧不会开,你想出离三界不可能啊!何况这十一条统统都有,这怎么得了!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业障、习气,一定要把它改过来。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没开智慧,想开智慧。

应舍诸法。当须舍离。

佛在前面讲,你应该舍的那些,你应当必须要舍离。


应修诸法。当须修习。

佛教你哪些要修的——少欲要修、寂静要修、观实义要修……,教我们要修的,认真去学习啊!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智慧虽然是本性与本来具足的,可是现在烦恼、业障盖覆着,如果不修学,没有这个缘,自性的智慧、德能不会现前的,这就是经论里头常讲的“佛法因缘生”,离不开因缘。“因”,没有问题,我们都有,现在重要的就是“缘”,“缘”就是断恶修善。佛教给我们哪些要断的,我们认真去断;哪些要修的,认真要修,这是缘。这一段把这个重要的纲领总提出来了,下面经文给我们一桩一桩分析它的过失,这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要舍、要离。请看经文:

⒉初业菩萨当观利养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

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

佛教我们要舍利养;利养过失到底有哪些?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啊!

不知道,佛教我们舍,有时候我们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这个利害得失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明了之后了,想一想这是应该要舍了,才舍得心甘情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观察”就是明白了,对于利养的过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萨就能舍,才喜欢“少欲”,喜欢过一个清苦的生活。

世间人以为清苦,在他并不以为清苦,他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自在;为什么呢?

他里头没有烦恼。

什么是烦恼呢?

贪、瞋、痴是烦恼,他生活里头不生贪、瞋、痴。

不生贪、瞋、痴,那生什么呢?

生智慧啊!

什么时候你在生活当中不生烦恼了,决定生智慧,这智慧就开了。所以他这个不生热恼的反面就是生智慧,这是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的。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第一条,利养生贪欲,利养增长贪心。只要贪烦恼增长,那个痴、慢、疑什么烦恼都起来了。这是根啊!

像一棵树,这个利养是什么呢?

是灌溉。在树根上天天灌溉,那棵树就会长得很茂盛啊!

这是什么树?

烦恼树、生死树。如此麻烦可大了。你怎么可以用这个东西去灌溉它!第二、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瞋恚故。

贪着利养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别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这个大烦恼就生起来了,当然正念没有了。

什么是正念?

我们也举例说明,我们大家都是修净土的,修净土的人正念就是佛号,忆佛、念佛这是我们的正念。贪心重的人,早把佛号丢得干干净净了——生瞋恚故。第三、

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就刚才说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计较,愚痴啊!你看这前面三句,贪、瞋、痴啊!你要不舍利养,你的贪、瞋、痴三毒烦恼会天天增长。第四、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这贪、瞋、痴底下就是慢,傲慢啊!第五、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着。生诳惑故。

为了贪图利养,于亲友、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个心常常牵挂着他们。

为什么呢?

贪图他的恭敬、供养。你把清净心忘掉了,你心里充满了贪、瞋、痴,你把这个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念谁呢?

念那些有钱、有势力的信徒,常常想着他、念着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钱念到我这儿来。他念这个了。

怎么个念法呢?

到最后就不择手段,用种种方法欺骗他、迷惑他,这就造了重的罪业了。果报就是三途。第六、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这个“爱”是贪爱、贪恋,没有办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啊!麻烦大了。心是“谄曲”的,歪歪曲曲,这心不正直。第七、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什么叫四圣种?

佛当年在世教导出家弟子,要知足常乐、要修少欲,这是说在物质生活,我们尽量的简单。物质生活里面,那最重要的饮食、卧具、衣服,这个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们这三样东西,用什么样心态来求呢?

随所得。也就是随缘而不攀缘;所以托钵,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贪心啊!“衣服”是所谓的粪扫衣,“卧具”是我们今天讲的铺盖,非常简单。这三衣一钵,要随所得。

目的在哪里?

治贪,对治贪念。这是三个。第四条,喜欢修、喜欢断,就是此地讲的,哪些应该修的、哪些应该断的,他们对佛的教诲非常欢喜,依教奉行。这是对治放逸、对治懈怠,这个四法叫四圣种。贪着利养的人,这四样都忘得干干净净的,没有惭愧心。第八、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这利养之害。利养是一切诸佛都不许可的,一切诸佛都不会赞成的。换句话说,贪着利养就是违背一切诸佛的教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啊!这里面的毛病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第九、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这是利养的大害。“胜”是殊胜;最殊胜的福田,他轻慢了、轻视了。

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啊!一生当中可以做到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贪着利养的人不求往生,他没有这个念头。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图世间的富贵,这就是成了魔,跟魔一党了。第十、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那当然了,三善根没有了嘛。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他是贪、瞋、痴天天增长,所以善根断掉了。善根断了之后,所生出来的是众恶,无量无边的恶行,造作恶业。第十一、

当观利养。多所贪着。犹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舍利养,一定是多所贪着。第十二、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这是贪图利养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讲察颜观色,看人家脸色,怎么样巴结人、讨好人。第十三、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贪着利养的人,他喜欢的那些东西损坏了,他心里面就忧虑,就生烦恼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处”是佛教人修学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处”是讲正确的、智慧的观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四念处是修慧。贪着利养的人,把佛这些教训忘得干干净净。“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学的科目,他都退转了。

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他论”是外道啊!与外道相处,你抵不过别人。第十六、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这在现前我们也常常遇到,为了贪图利养,诈现异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开悟了。这个“智慧”就是一般讲开悟了。他开悟了、他有神通了。这一些言行,完全是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生故”。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众生的恭敬、供养,这个造作罪业就重了,这是犯大妄语。没有得而说得到。第十七、

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

这是争名夺利。为了争名夺利,当然就产生许多的怨憎。这些怨憎要不舍,祸害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啊!第十八、

当观利养。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这是彼此的斗争,斗争最初从言语上互相说过失。“多觉观”,“觉观”就是杂念、妄想;粗念叫“觉”,细念叫“观”。此地的意思,觉就是杂念,观就是妄想。第十九、

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

“安乐”是学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轻安、自在,身心没有忧恼啊!这是正常的享受。这种享受他没有了,他为了生活,“营诸世业”,“营”是经营;跟世间人没有两样啊!所造的都是世间营利的事业。诸位要细细的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了。“计度思惟”,“计”是天天在计画、衡量——怎样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净。轻安、自在、安乐他没有了,这种享受他得不到啊!第二十、

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这是讲修学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个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脱。“禅定、解脱”在此地是广义的,并不专门指参禅的。我们念佛人,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说你不能得定。“解脱”是对烦恼说的,你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里面没有烦恼。贪着利养的人充满了贪、瞋、痴、慢,所以这个享受跟凡夫没有两样。“三摩钵底”也是梵语,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实际上我们《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就是三摩钵底的意思。你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下面佛说了个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学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第二十一、

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

这一条是从果报上说的。果报太可怕了,因为你造作这一些业障,将来必定堕三恶道。换一句话说,因为不舍利养,你眼前所贪得的非常有限,纵然你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几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岁,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狱罪报的时间多长,我们在前面看过啊!前面看过造作这个恶业,佛说堕地狱,以人间的年数来算要一千八百万年啊!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肯干这一些恶事?至此,你才晓得利养之害,如果不是佛这样给我们分析,我们怎么会晓得。贪图不得啊!太可怕了!第二十二、

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一个人。世尊当年在世,这个人是专门跟释迦牟尼佛作对,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养,最后是堕阿鼻地狱。“乌陀洛迦”是恶鬼名,他所作恶所受的果报,跟提婆达多是同类的。如果我们不舍利养,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达多、乌陀洛迦是同于法住,你们同一类的,将来也是堕阿鼻地狱的。

⒊远离利养之利益

下面佛从反面为我们说明,如果把利养舍掉,你得多少种利益呢?我们也要明了。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这一句是总说。“如是观察”,像佛前面所讲的,一桩一桩的过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够舍利养。自然就能够喜欢少欲,不生烦恼啊!

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

这以下是别说。佛给我们说了十四句,十四种利益,这是第一种。“少欲菩萨”,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生活简单清苦的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简单愈好啊!现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过失悉皆不生,他没有过失啊!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过失。才知道所有一切过失从哪里生的?从贪欲生的。他把贪、瞋、痴断掉了。第二个利益是:

堪为诸佛。清净法器。

这个意思是说,他是一切诸佛教诲的对象,他能够接受佛法,诸佛菩萨都喜欢教他。为什么呢?他能接受。他心清净,清净心能够接受大法。第三、

而不系属。在家出家。

于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净,都不染着啊!

所以今天有许多同修来问:学佛要不要出家?

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样成佛作祖啊!

那为什么你要出家呢?

我在世间这许许多多行业当中,我喜欢这个行业嘛!这是正确的理由。

所以出家是一个行业;是什么行业呢?

牺牲、奉献的行业。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统统舍弃了,弘法利生是没有条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讲代价的。我讲一座经,你们对我要恭敬供养多少,那就变成生意买卖了,那就有条件的了。无条件的牺牲、奉献,这个很快乐啊!我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就一个人,吃饱、穿暖了就够了,什么都不要了。

我现在跟诸位同修说,我修到什么程度呢?

钱对我没有用了。

我这一次在外国住了一年多,一块钱都没有花过,没有用钱的地方。银行给我四、五张金卡,没用过,从来没有开过张,所以钱对我已经没用了。这个很自在、很快乐啊!你们是为没有钱烦恼,我现在人家送给我钱,我生烦恼。送来干什么呢?是做什么用呢?所以这是确确实实不系于心。不牵挂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第四、


住于真实。最胜意乐。

你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法喜充满,这真自在、快乐。第五、

不为卑下。亦不惊怖。

你的心神永远是安稳的,没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灾变,你遇到也不惊不怖。为什么呢?能够不为外境所转。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能做到这一条了。第六、

离诸恶道。堕落畏故。

一般人怕堕恶道,少欲知足的人决定不堕恶道。即使不学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轮回,他也不堕三恶道。凡是堕三恶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贪、瞋、痴、慢太重了。没有贪、瞋、痴的人怎么会堕三恶道啊!第七、

无能映蔽。舍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没有人能够障碍他;“映蔽”是障碍他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障碍呢?

因为他没有任何嗜好,没有任何的贪着。世间人能够操纵一个人,能够控制一个人,必定有把柄在人手上。

把柄是哪些呢?

总不外乎名闻、利养啊!

你有贪着,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这个控制你;你怕死,他用死来威胁你;你都不怕死,他对你无可奈何了。你贪财,他用财来控制你;我不要财了,那他也不能控制你。只要你有所贪爱,有所耽着,你就会被妖魔鬼怪控制,他就能障碍你。你能够舍弃一切利养,妖魔鬼怪对你也无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碍你。

众魔境界。得解脱故。

在魔境里头他不能障碍你,你在魔境里面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你的心行与诸佛菩萨相应,所以得佛护念。这个“称赞”就是护念的意思。

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诸天善人对你爱护羡慕。

于诸禅定。而不染着。住边际故。

虽然得禅定,但不染着禅定、不贪爱禅味,这才能生智慧。

如果对禅定生染着,纵然得禅定不能开智慧。

为什么呢?

他住在禅定里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凡夫住有,贪着利养,就住在利养里头;贪着禅定,就住在禅定里。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住,这叫住边际。“边际”就是两边不住啊!

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

这一条很重要。他的心真诚;“质直”就是真诚,没有谄曲。与大众相处,在五欲、六尘当中,他也能够恭敬、谨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随便。

他并不随便,他很恭敬、很谨慎。

为什么呢?

知道五欲、六尘的过失,所以他不贪着啊!

如说修行。能住圣种。

他能够依着佛的教诲去做,能住圣种。前面讲的四圣种——衣、食、卧具,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佛教他断的,他很喜欢去断,佛教他修的,他也很乐意去修,这就是住圣种。

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这是跟他同伴的,与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欢他、非常赞叹他。佛在这里总共说了十四种远离利养的利益。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佛把利养的过失,为我们说了二十二种。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佛又给我们说了十四种。这才告诉弥勒菩萨说;实在讲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对于利养的过失和舍离利养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意乐、意愿——喜欢啊!

喜欢干什么呢?

舍利养。

舍利养,就是我们讲的放下,你真的放得下。

为什么能放下?

看破啊!

怎么看破呢?

知道利养的害处,知道舍利养的好处。你知道,是看破;你真的肯把它放下、舍掉,是你放下了。放下之后,你才“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你才会喜欢简单的这种生活方式。简单的生活方式,没有累赘啊!真正得自在啊!不但个人修行要明了,我们大众在一块儿修学,也要懂得啊!

我们讲经说法三十多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很多同修知道,我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这个图书馆,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会;都是自然成就的,我们没有说我要去建一个道场。外国的道场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后,同修们一天比一天多了。

有许多人来给我讲:我们要找个地,建个庙,盖大一点啦!

我统统不赞成。为什么呢?

贪着利养。这个庙盖大了,财产多了,出家人也多了。

他为什么出家?

看到这个财产可以继承,那个味道不一样啊!

我今天这个道场这么一点点大,什么都没有,他来出家,大概是个好心,没有恶意啊!

所以这个道场大,他要来出家,我就会想到:你为什么到这儿来出家?是不是想到这儿来争夺财产?

为什么呢?

利欲会增长人的贪心、会贪增长人的烦恼。那么那个道场建起来,叫许多人来斗争,岂不是造阿鼻地狱的罪业吗?因此,任何人到我面前来说要建道场,我一概拒绝,我绝对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好事情。

今天如果讲:法师,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不需要道场。

现在需要什么呢?

国际网路啊!我们这个东西在此地讲了,一上网路,全世界每一家电脑一打开,他都看到、都听到。这多自在啊!所以要道场干什么?我们现在图书馆已经嫌太大了。这个国际网路做得非常之好,我们的录音带、录影带、经书已经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进步,要利用科技的传播,将佛法带到每一个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后,每一个人随身都有电脑啊!无论在哪个地方,一按纽,我们的画面就出来了,你还要建道场干什么!即使做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谁愿意做,谁拿去做,我这东西没有版权,谁喜欢做都可以。

还有人做的时候要来问问我同不同意?

我同意个什么?尽来找麻烦的。你们喜欢做就做,不要再来问我。给你讲了,没有版权,你还来找我干什么?还要征求我同意干什么?这不叫故意找麻烦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烦,就是文字看不懂啊!

对于贪着利养,远离利养的过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欢少欲,喜欢简单的生活;因为愈简单愈自在,愈简单愈少烦恼啊!“为断贪爱而发起故”,这个“发起”是菩萨殊胜志乐,他一定发起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