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星际2:《章士钊给刘少奇的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37:38

       《章士钊给刘少奇的信》   

    少公主席座右:缅维64年春节元日润公开教育会议于北京,公与钊均列席。时润公缕述北大积弊,心长语重,响彻殿廊。未意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三四年,教育体系全体鱼烂而亡,致有今日。回忆前尘,应共扼腕。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来, 时不过六七月,暴力所至,摧枯拉朽,几于无远不届,无高不达。驯至近日集中力量于公为难。顾细绎润公历次工作会议谈话意旨,类无不于公优加顾惜,有增无已,如曰:少奇同志有责任,我亦有责任;又曰:对少奇同志不能一笔抹杀;又曰:错了,说明白,改过来就行,我无意推翻任何人。如此等等,都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公心亮质与天下人以共见。尝论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宇宙之大,又何所不容。昔苏子瞻《与程正辅游香积寺》诗云:『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钊观近日广众宣布公之十大罪状,若而无产阶级路线,若而资本主义路线,疑似之间易滑而进者往往易滑而退,二殆不难东西忽而换位,黑白骤而变色。尤可怪者,公所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曾说到有人不懂马列主义而特装模装样,自封为领袖,以家长式在党内发号施令云云,此一望而知为指摘陈独秀一流人,然读者谓是谩骂润公。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斯殆别有 用心,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窃以共产党起家不易,由草创以至统一全国,前后四十余年之久。两公皆始终其事,相与戳力拼命以底于成,此何等珍贵友谊,岂可等闲视之。以钊揣知

公于润公,微论学术,即以里与年事论,风义原是师友相兼。加以亲随有年,不断耳提面命,即自安部曲而有所尊奉,亦属谊所当然。今外间之所齿奇齿乞公者,姑不论是非虚实如何,而公应执持百鸟不噪空窝之确信,取法廉颇向蔺相如肉袒负荆之诚意,亲诣润公之门,长跽谢罪,举一切谰言毁语自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向后在润公统一指挥之下共同施行无产阶级路线,期于一流而无间,倾怀自誓,毫无保留。

   须知人非圣贤,孰不有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钊敢信润公乐于公之有此一举,立以公之诚恳转达群众,于是约期开一恳亲大会,两公同时出席,相与化豺狼于玉帛,易戟指为交心;由是自公而下,层累蔓延之各项纠纷均相次而得到解决,岂不大快!虽曰今之无产与资产两条路线之剧争不比于赵国之两虎共斗,有妨国家之急,独美帝与各国反动派正悻悻同以中国为敌,而共产党解放世界之大任,复以各被压迫民族兴起缓慢,吾囿于以一服八之艰苦形势,难于一鼓骤成,实不宜于国内延长动乱,阻吾进路。

    曩朱叔元《与彭宠书》:“凡事毋为亲爱所痛而见仇者所快”,吾为此惧,深有感于斯言,窃惟润公之用心无过犯错误者皆得所改正,仍依岗位而各有贡于国,以符合于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之大团结,以康而国,以崇而民已耳。此由表面窥测似甚难,由间道锲入则甚易。语云:“解铃还是系铃人”,此一易于反掌之转移形象,两公实在握焉。惟公先图利之,国家幸甚。     专肃,顺致

   

       政绥

                              章士钊谨启

    驯—渐。

    顾—但是。

    细译—理出事物的头绪,意即分析。

    类—大都。

    公心亮质—公正的心地,光明的本质。

    谁不如我—人们对善的追求,都与我一样。

    斯殆—这差不多。

    微论—不用说。

    里—同乡。

    即自安部曲—即使自己安处于部下位置。

    齿奇齿乞—咬,啃。喻忌恨、倾轧。

    百鸟不噪空窝—喻大凡世间诸事必有其原由。

    长跽—长跪,双膝着地,挺直上身。表示态度极其诚恳。

    自矢—犹自誓。箭射出去即不可收回,喻立志不移。

    一流而无间—同一派别而毫无隔阂。

    立—即刻,马上。

    恳亲大会—原来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情况的联络会,后来也指

               称拜见宗族长辈、交流亲友感情的聚会。

    戟指—伸出食指指着人斥责,喻情感不睦。

    层累蔓延—逐级聚积株连与扩大。

    吾囿于以一服八—局限于用一国去说服教育八国。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及东

                    欧七国在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关系诸问

                    题上先后与中共产生分歧,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

                    体。

    曩—以前,以往。

    以康而国—使国家强盛。

    以崇而民—使人民政治地位、经济生活水平提高。

    惟公先图利之—您首先主动从事有利。

                                                     

                            

                                 

     摘自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九日《报刊文摘》

                 (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四日)